加书签
第八章 1927年的武汉:考验和分水岭 宋庆龄和其他先遣人员的队伍于1926年12月10日到达武汉。为了欢迎他们,举 行了有15万人参加的一次游行示威、一次隆重的宴会和一次阅兵典礼。这些活动的 规模都是同一个国家的首都和一次大革命的中心地相适应的,而这一点也正是这些 活动所要显示的含义。 三天以后,在一次由已到武汉的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和国民政府委员联合召开 的紧急会议上,宋庆龄被选入由五人组成的一个委员会(“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 员及国民政府委员临时联席会议”)。这个委员会将在其他党政领导成员到达武汉 之前,行使党政最高权力。这样做是为了确认广州来的先遣人员有权临时代表全体 行事,也为了挫败蒋介石想在他所控制的南昌建都的任何行动。 宋庆龄现在第一次处于政府的最高职位。在国民党内,她几个月前刚当选为中 央执行委员,现在又加入了临时的领导核心。不论是党内或政府的职位都不是她自 己所谋求的――当时也好、以后也好,她从来不争名衔――而是出于加强国民党左 派的意愿她才接受的。她感到在这时局发展的要紧关头,为了继承孙中山遗志、为 了革命,努力加强左派是她的职责。在这个领导核心小组中,她辛勤工作,整天都 在办公室里,有时开会直至深夜。小组的其他成员有陈友仁(外交部长)、蒋作宾 (国民党资深军人和官员)、吴玉章(国民党和共产党的老党员)和鲍罗廷(首席 顾问)。这个小组虽然没有撤换蒋介石的总司令职务,但收回了许多政治上和财政 上的权力――这些权力是蒋为了准备实行全面独裁而逐步蚕食去的。 1927年元旦,国民政府正式宣布迁都武汉,民众和军队都举行了庆祝活动。几 天后,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决定在武汉设立分会,分会委员13人,有宋庆龄、邓演 达、董必武等。 前面已经提到,先遣人员到达武汉时曾受到一艘英国炮舰的骚扰,现在国民政 府迁都武汉,帝国主义又来炫耀武力,妄图显示长江的水面和沿岸仍然是外国舰队 的天下。但中国正在改变,事情的结局出乎他们的意料。 (一)中国人民第一次从帝国主义手中收回领土 1927年1月3日,一队英国水兵在汉口英租界界外用刺刀对付正在举行庆祝的中 国民众(主要是工人)。这时期武汉群众的情绪本来在欢乐中已夹杂着愤怒,不只 是因为他们在这个新的首都仍然看到外国兵耀武扬威,还因为不久前天津英租界当 局逮捕了14个国民党员并把他们交给北京军阀政府,有的入狱、有的被杀。在武汉 本地,英国人控制的海关――正如早些时候在广州发生的那样――拒不将“关余” 交给革命政府而仍然交给北京反动政府。 尽管如此,聚集的中国群众并不企图冲过租界边沿堆满沙袋的工事。倒是英国 水兵首先端着刺刀冲了出来,向群众施暴。消息传出,示威群众人数迅速增加,像 潮水般涌入英租界。英国人眼看形势不利并且担心继续使用武力将造成难以预见的 更严重后果,就将水兵撤回到军舰上。英租界处于中国群众控制之下。 现在留下的问题是,武汉政府当局将作出何种反应?仍像过去一百年中经常发 生的那样,违背人民意志,不敢触动一丝一毫外国人的特权;还是像过去从未发生 过的那样,同人民站在一起,废止这些外国人的特权? 武汉政府一洗过去使国家受辱的作法,支持群众的行动,勇敢地作出决定,收 回汉口和九江的英租界(后者也已为当地民众所占领)。这是一项历史性的决定。 自从1840―1842年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由中国人民和政府收回外国根据不平等条 约强占去的一片中国领土。在这一过程中,宋庆龄起了重大的作用。 据章克[注]回忆,宋庆龄曾同陈友仁和鲍罗廷讨论战略(章在场)。当时有三 种不同的看法。 负责外交的陈友仁考虑到在武汉聚集着约50艘外国海军舰艇而武汉政府的部队 正往北开拔,所以作为革命政府所在地的武汉极易受到外国武力或蒋介石(也可能 两者联合起来)的攻击。这将从后方破坏整个北伐。因此,陈友仁虽然赞成收回租 界,但认为须做好谨慎的外交工作,要保证不干涉外国侨民的居留和贸易,使列强 没有诉诸武力的借口。 mpanel(1); 鲍罗廷认为这个问题也许应该暂时搁置起来,等北伐军推翻北京军阀政府之后, 对外国租界及其他特权问题在全国范围内一揽子解决。 宋庆龄主张采取迅速的、战术性的行动。她的论点是:革命将取得全国性的军 事胜利,这一点不仅中国人民、世界各国也都已看到,因此列强将避免同中国直接 冲突,这样的冲突对它们有百害而无一利。而且列强之间也有意见不一和利益矛盾 的地方。虽然它们都不喜欢武汉政府,它们对武汉政府的态度、对其前途的看法以 及当前各自利益受到直接威胁的程度却不相同,因而中国对它们的态度也应有所区 别。在武汉,应该只收回英租界,而法租界和日租界则暂时都不去动它。我们的行 动越快,英国人就越是来不及同其他国家协调政策。这样做,武汉革命基地和北伐 都不会有迫在眉睫的危险。她的看法后为大家所接受并迅速付诸实现,同时由陈友 仁负责进行有关的外交工作。 章克还谈到,宋庆龄曾敦促陈友仁,要把群众运动(特别是工农运动)看作他 进行外交努力的可靠基础。 现在来简单地介绍一下陈友仁。 这位小个子、黑皮肤、戴眼镜、留短髭、活泼机智、曾在伦敦上学的律师,是 很奇特、很复杂的人物。他是爱国的中国人、中国的外交部长,却不懂中文。他生 在英属西印度群岛的特立尼达,有中国和非洲血统。他痛恨对殖民地人民的歧视和 压迫。当了短时间的律师后,他成为一位战斗的新闻工作者,用十分尖刻的英文文 字为中国说话。像其他许多海外华侨一样,他一直是孙中山的支持者。在北京主编 英文《京报》时,他被独裁者袁世凯逮捕,几乎丧命。他写的东西说理明快、用字 简洁,反映了他曾从事法律和新闻工作的经历。作为外交家,他倾向于过多地依靠 个人的辩才。章克所说宋庆龄劝告陈友仁的话同她当时自己思想上的变化是一致的。 起初,她曾认为知识分子(特别是在外国受过现代化教育的人)是促使中国变 化的最活跃的力量。在那个时期,她不可能重视群众运动。现在,在积累了过去几 年风风雨雨的经验之后,她正在完成一次十分重大的转变,从对穷苦人的同情变为 对群众的信任,并最后产生与群众完全打成一片的自我意识。 正是劳动人民,他们在国民革命军胜利的基础上收回了两处英租界,并且他们 的精神和力量是如此充足,以至使英国不得不接受这一事实并在实际上向武汉政府 表示一定程度的承认。 这样,双边会谈就成为可能。在2、3月间,武汉政府外交部长陈友仁与英国高 级外交官欧文・圣克莱尔・奥马利交换了照会。中方承认并保持英人在前租界内居 住和经商的正常权利。这丝毫无损于收回租界一举的划时代意义――中国人民的意 志最终战胜了帝国主义强国的意志。为取得这一成果,宋庆龄作出了她的贡献。这 使她很愉快,也一定会使孙中山愉快,如果他还健在的话。 武汉(实即国民党左派)的威望不但在国际上,在国民党内部也在上升。1月7 日,宋庆龄和陈友仁、蒋作宾联名致电南昌的蒋介石,说明首都的军事、经济和外 交形势正日趋改善,特别是收回英租界“内顺民心,外崇威信”,蒋介石身为国民 党领导人应到武汉来共同策进。[注] 由此可见,尽管蒋介石在上个月曾明目张胆地试图在南昌建立自己的党政总部, 他甚至于截留第二批从广州去武汉的中央执行委员和国民政府委员,并要他们投票 赞同他的主张,武汉方面还是软硬兼施地希望他以团结为重。 1月12日,迫于形势,蒋觉得还是不要像上个月所做的那样拒绝赴汉而是去一趟 武汉更为策略。武汉党政最高领导人(包括宋庆龄在内)到码头欢迎,还举行了群 众大会,会上呼的口号除对蒋等人表示欢迎外,还有拥护政府迁都武汉及要求汪精 卫回国复职的内容。在当时的公众看来,既然原来的国民政府主席汪精卫是因为蒋 制造的“中山舰事件”而被迫出走的,那末汪的回国复职就意味着必将扭转蒋使国 民党的政策向右转的倾向。 但是,蒋的意图不像武汉所希望的那样――改善蒋同政府之间的合作(蒋作为 总司令是隶属于政府的),使北伐和国民革命继续在更为团结一致的气氛下前进。 相反,他进行讨价还价并阴谋制造分裂。但他控制武汉国民政府、实行个人军事独 裁的企图,在3月中旬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上遭到了迎头痛击。[注] 可能就在这个时候,蒋在汉口日租界内设立了一个秘密机关,专门收买武汉方 面的官员(特别是军官),收买不成就进行颠覆。但这样做对他来说还是太缓慢, 所以他回到南昌之后就一心希望占领上海后攫夺大权。他将把这座富庶的城市作为 基地,依靠他素有联系的上海富豪,必要时还可以依靠强大的外国势力,以压倒武 汉并制止群众运动(由于群众运动对他的军事进展很有用处,所以他对这个目的暂 时秘而不宣,还在口头上说群众运动的好话)。 在军事上,通往上海的道路逐步打开,为此作出了很大的牺牲(伤亡的主要是 那些有亲武汉情绪的部队)。负责全线指挥的蒋介石使用了他最喜欢用的办法―― 这种办法在广东的东征战役及以后的许多战役中都用过――战事一起,他聪明地把 自己的总部设在距前线较远的安全地带,并尽可能不调他的嫡系部队(这是他的军 事和政治资本)参战,让其他部队去付出伤亡的代价。但在胜利临近时,他就立即 率领这些经过休养生息、武器兵员完整无损的嫡系部队赶往前线,以便把新占领的 地区控制在自己手中。 但上海的情况却非蒋介石始料所及。这座中国最大的工业城市不是由军队而是 由周恩来为首的地下共产党员领导的工人武装起义,从军阀统治下夺取过来的。19 26年10月,上海工人就举行了第一次武装起义,因组织不善而告失败。1927年2月的 第二次起义虽然准备工作较为充分而且有30万人参加罢工,但仍被镇压下去。惊惶 失措的军阀当局使用了极为残酷的手段,许多共产党人的首级被割下来挂道旁示众。 8月21日,全市再度实行总同盟罢工,80万人参加,第三次起义开始。到23日,军阀 部队逃离上海。中国第一大城市――除外国租界外――归于工人手中。 上海的大银行家和大买办们(绝大多数已住进租界)被工人起义吓坏了。中小 工商业者对“赤化”和列强干涉也存在恐惧心理,所以当这些中间分子被邀请派代 表参加新的革命的市政府时,他们都不敢参与。胜利了的上海工人仍然把国民革命 军看作是自己的队伍,正准备热烈欢迎。而上海大资本家的密使也已到了总司令部 谒见蒋介石,请求这位总司令赶快派兵到上海来解除工人武装,把群众运动镇压下 去。作为回报,他们答应给蒋大量财政援助,并告诉蒋,已有外国重兵驻守的公共 租界和法租界将保持“善意中立”。 蒋答应了这笔交易。经公共租界工部局主席美国人斯特林・费森登和法租界当 局同意,由蒋向上海“青帮”头子、贩卖鸦片起家的杜月笙(蒋曾是他的门下)供 应步枪5,000枝和其他装备。按照西方列强强加于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任何携带武 器的中国人本来是不许通过外国租界的。但现在他们自己却违反这一规定,让杜手 下的人带着蒋供应的武器、乘坐他们提供的有篷卡车通过租界[注]。工人纠察队受 到来自背后的突然袭击,有的被抓住斩首,有的还没有明白过来是怎么回事,就被 反动派的子弹击中牺牲了。 (二)坚决回击蒋介石的叛变 1927年4月12日是中国现代史上黑暗的一天。蒋介石派出自己的军队去对付为他 扫清了进城道路的工人群众,屠杀了数千人。根据他的密令,由国民党右派军官指 挥的部队在南京、广州和农村地区也进行了同样的大屠杀。 早在3月20日曾发生过一起“南京事件”。据说有几个外国侨民被蒋的士兵杀害, 停泊在下关江面的西方列强军舰就开炮向城内猛轰,大批中国人死难。事后,英、 美、法、意等国向蒋发出了最后通牒。但在蒋叛变之后,就再也不提起这份最后通 牒了。原来,这些外国的行动和威胁不过是对蒋和国民党右派发出的讯号,告诉他 们现在已是他们放弃反帝、把枪口转向自己同胞的时候了。当时英国外相奥斯汀・ 张伯伦后来确实曾在下院吹嘘道,英国的目的是“帮助保守派对付激进派”。 也是在4月间,在蒋发动上海政变之前几天,首都北京的军阀政权同所谓“条约 国”外交使团合作进行了一项反革命行动。这个外交使团把外交豁免权本来是看作 神圣不可侵犯的,但这只是对他们自己而言。苏联大使馆在“使馆区”内,而“使 馆区”是由他们管理的,他们却违反外交豁免权,允许军阀政府的警察对苏使馆大 事搜索并取走了文件,抓走了19位中国进步人士。这些文件有的后来公开发表(夹 杂着另外一些显然是伪造的文件),作为破坏中国现存秩序的“布尔什维克阴谋” 的证据。被捕的人大多是上一年“三・一八惨案”(军阀政府用机枪扫射举行反帝 示威的群众)后到苏使馆避难的。他们被捕后很快被绞死。 主要的牺牲者是李大钊。前面已经提到过这位北京大学教授、1919年“五四运 动”和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同国民党在国 民革命中进行合作的谈判代表、国共两党北方组织的领导人。他是孙中山和宋庆龄 的朋友,也是毛泽东的朋友――“五四”时期毛还是一个青年时曾在北大图书馆在 他手下工作过。他就义时同平时一样,满怀信心,无所畏惧。当时他还不到40岁。 中国革命所遭受的损失没有像他的牺牲那样令人极度悲痛。宋庆龄深深地悼念他。 [注] 4月18日,距“四・一二”反革命叛变不过几天功夫,蒋介石就在南京建立了他 自己的“国民政府”。这一对武汉政府(他是由这个政府委派任职的)明目张胆的 篡权和反叛行为却成了他的政权宣称具有“合法性”的基础。 蒋叛变之后,革命的政治联盟又维持了3个月,但只是在武汉政府的辖区之内。 它的成员现在只剩下“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武汉政府下令将蒋介石撤职,他就 用封锁来对付武汉,切断武汉同上海及长江下游的交通。武汉有许多原料来自这些 地方,大部分产品靠长江外运,因此被封锁之后市场短缺现象日趋严重。工商业者 开始抱怨经济萧条,工人农民则变得越来越激进,不断加强他们的组织。北伐的军 队继续从武汉向北挺进。在这些军队中,有一部分小地主和城市中产阶级家庭出身 的军官,希望仿效蒋介石的榜样。在武汉政府内部,这时又有了一个新的领袖汪精 卫。他是当年4月从欧洲回来的。作为一个一度被认为是孙中山的“天然继承人”的 他,本来是可以为武汉的左派增添威信的。但他的“站在左边”只不过是因为他的 对手蒋介石站在右边的缘故。 在这样的形势下,宋庆龄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政治象征,因为她是孙中山的 夫人,她坚持孙中山的原则,并且在孙中山思想发展的最后阶段同他在一起。那些 嫌她碍事的人想破坏她的名声,或者把她拉到他们一边去,至少也要使她保持中立。 但她坚定地维护孙中山的革命遗教,站在武汉政府一边,反对蒋介石。4月22日,她 联署了一个给全国各地的通电,尖锐谴责蒋介石在上海的叛变。在这封通电上签名 的还有邓演达、何香凝、陈友仁及其他国民党左派,以及毛泽东、董必武、林伯渠、 吴玉章、恽代英等共产党人。他们在通电中指出,“一切帝国主义之工具,皆麇集 于其(反共」旗帜之下,以从事反革命”,“凡我民众及我同志,尤其武装同志…… 惟有依照中央命令,去此总理之叛徒,本党之败类。民众之蟊贼。”[注]武汉及由 武汉政府领导的地区开始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反蒋群众运动,要求深化革命,作为 对反革命的最好回答。 尽管普通民众极为愤怒,一些以“左派”闻名的国民党政客也发出特别愤怒的 声音,但他们中已有人在开始谋划“退路”。他们想更多地依靠那些还在他们的旗 号下的职业军官,以保护他们自已免受来自蒋介石和群众运动这两个方面的可能伤 害。对于工农群众迄今为止对北伐的支援以及把革命推向全国的要求,他们是满意 的。但对于群众的社会要求、他们有一种出于阶级本性的恐惧,因为他们和他们部 下的军官都有许多亲属是地主或工厂主,而农民要分地主的地,工人要厂主大大提 高低得可怜的工资,这是同他们的利益有抵触的。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孙中山的夫人和忠实信徒的宋庆龄不可避免地成为各方注 意的中心和风暴的中心。在武汉和南京两者之间,她坚定地站在武汉一边。在武汉 那些图谋私利的动摇分子和劳动人民两者之间,她站在劳动人民一边。国民党内各 派的政客和军人都竭力要拉孙中山这面大旗来装裹自己。因此,如果宋庆龄反对或 揭露他们,他们就必然要千方百计对她造荡中伤,或施加威胁,或――如果可能的 话――把她争取过去。 对她的攻击和造谣――政治的和个人的――真是无奇不有:但对年轻的孙夫人 来说,对她掷去的污泥再多,也不可能把她抹黑。 尽管她的外表看去柔弱,想要用命令(蒋介石确实对她下过一道命令)或劝说 (即使来自她的家人)使她改变立场,却是办不到的。对她的弟弟宋子文,两边也 都在拉他。他犹豫不决,干脆丢下武汉政府财政部长的职责,溜到上海,住进莫里 哀路宋庆龄寓所。她试图说服他返回武汉;但他正倒向蒋介石,反而想要她也来上 海,最后归顺――至少不要妨碍――蒋政权。她的妹妹美龄(未来的蒋夫人)从上 海赶到武汉,一时报章盛传她将使庆龄回心转意,同返上海)。“很明显,她是来 把孙夫人带回去的――把上海报纸上由主观臆测而来的谣传变成事实。但她在武汉 没有果多久,就一个人回到上海。”这是一位目击者的回忆。[注]庆龄所挚爱的母 亲也来劝说,但同样无济于事。宋庆龄长期以来一贯的特点――对公众的责任感大 于家庭私情――丝毫没有改变。 关于她的家人,据有人记述,她曾说过这样的话:“他们最看重的是安全,蒋 比我能给他们更多的安全。”[注]但这不是她的价值观。 因此,不论是威胁还是引诱,都不能使她做出违背原则或良心的事来。(她常 常用“良心”[Conscience]这个词,可能是所受基督教教养留下的习惯,但以后主 要的含义是指政治上的正直。) (三)外国记者笔下的孙夫人:一位具有巨大精神力量的文雅妇女 有两位当代美国记者记述了在1927年5―6月间(即武汉政府时期)她的言行和 立场,为人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一位是合众社的兰德尔・古尔德,另一位是 作家文森特・希恩,当时在“北美报业联盟”工作。 下面先引用古尔德所发电讯中的几段。[注]这是一篇对宋庆龄的访问记。她明 确表示,继续支持处于包围之中的武汉政府(她是这个政府的成员),反对南京的 蒋介石政权。她还驳斥了后者对她的造谣和攻击――这位记者根据自己的观察也对 之作了反驳: “‘中国的革命必须进行下去。我们不能容忍任何阻碍……我没有改变……我 仍然相信国民政府……我觉得,只要我们保持良心,没有任何一种反对我和这个政 府的力量能够得逞。’ “说这番话的是孙中山夫人、中国现代最伟大的理想家的遗孀。谈话的地点是 武汉。武汉国民政府的敌人硬说她是被‘监禁’的,被迫违背自己的意愿对武汉政 府表示支持。谈话的场合是她单独接见合众社记者,目的是澄清各式各样关于这位 年轻、吸引人、受过美国教育的女士的耸人听闻的谣言。她出于本身的原因正在迅 速地赢得领导层中的地位。 “孙中山这个名字闪耀着光辉。这一点现在更为确实,因为孙中山逝世几个月 以来,他在国民党中国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正在不断上升,只有列宁在苏俄支持者中 的地位可以比拟。 “在武汉国民党人的反对者中,有一种倾向是把孙夫人说成是个庸庸碌碌的人、 是背了一块响亮招牌的傀儡。确实,孙夫人很谦逊,很少见客,喜欢集中精力工作。 但一般人所不认识的是,她是一位既有巨大精神力量和独立性,又有突出的个人魅 力的人物。 “‘他们说,我留在这里是被迫的,我不是真心实意拥护这里的政府,’孙夫 人微笑着向我解释。‘你自己看吧。我像是被关在自己屋子里的吗?我像是愁眉不 展、被迫去做我不愿意做的事的吗?’ “‘这样的谣言,以及另外一些性质更加恶劣的谣言,正在暗中传播开来,想 要败坏我和我的家庭的名声、败坏我所献身的伟大的国民革命运动的名声,但这将 是徒劳的……我并不为此感到很不安,因为我是凭良心行事。如果我的良心是清白 的,其他任何事情都无关紧要。’ “在这位纤细的妇女――她的微笑中常带着沉思――的身上有一种使人感到温 馨和被吸引的特质,这种特质对于新闻记者来说有危险性,因为记者在进行采访时 常常需要同采访对象保持职业性的距离。所以,应该看一下孙夫人生活的实际条件 以及她忙于参加的活动。 “孙夫人不是像一位美国主教板着面孔所报道的那样,乘着私人汽车在前线冲 来冲去,指挥作战。她也不是被严密地看管起来,为了使孙中山的名字仍然留在汉 口。她安静地住在一套位于三层的公寓楼房里,可以俯瞰汉口的江岸和停泊在长江 上的外国炮舰。[注]她白天晚上都代表她所参加的政府,参与各种没完没了的活动。 “她最近担住的一项工作是红十字会组织工作。她一直致力于武昌政治学校的 工作,特别是女生的工作。但目前红十字会工作花去她很大一部分时间――她的工 作内容之一是吸收外国人参加;她是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和中央政治会议――国 民党组织体系中最重要的两个机构――的成员,又是国民政府的官员。 “孙中山认为有必要取得国外的援助,孙夫人也如此。她指出,她的丈夫相信 ‘通过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注]。就她自己来说,她曾受外国教育、精通英文、 具有个人的吸引力,因此能够发挥很大作用。如果武汉政府能够顺利渡过眼下的危 机并真正控制全国(这一点目前还做不到),她能起的作用,无疑将会更大。 “‘我们必须有信仰。’她说这句话时所表现出来的热诚,其强烈程度几乎像 是宗教徒。‘我们必须同人民保持密切的关系。如果我们听任谣言和警报来扰乱我 们,革命便将失败。但我们将坚定不移,而革命也不会失败。’” 下面是文森特・希恩的记述。这位敏感、有才华的作家生动地刻划了他同宋庆 龄的首次会晤,并就他后来对她和时局的进一步了解加以补充。[注] “黑洞洞的会客室一端的门打开了,进来一位穿着黑色丝服的小巧、含羞的中 国女士……她一开口说话,她的声音竟是如此温柔文雅,我几乎要跳起来了……我 猜想,她会是谁呢?孙夫人是不是有一个女儿而我从来没有听说过?我怎么也想不 到,眼前这个美好的形象――如此弱不禁风和怯生生的样子――会是全世界最著名 的妇女革命家…… “我听说过关于她的许许多多事情,绝大部分都是胡说。美国报纸在这方面跑 在最前头。照它们的说法,孙夫人是‘中国的圣的贞德①’;她率领一支中国女兵 作战;还有其他种种说法,随报纸头版头条新闻作者的幻想而定。关于她确曾带兵 打仗的说法,传播得是如此之广,甚至于在中国的外国人也有人相信。在上海,这 一荒诞传奇又掺杂了许多更富攻击性的谎言,污蔑她个人的性格和动机――在上海 这样一些‘条约口岸’”②,这是在政争中人们爱用的方法。尽管我还不至于糊涂 到相信大多数这类谎言,但种种说法加在一起,一定在我心中造成了某种关于她的 印象――我在期待着会见一位庞大可畏的人物。但正相反,出现在我面前的却是很 纤弱的身材,带着最迷人的楚楚动人的神态…… ①“圣女贞德”(1412-1431),欧洲战争历史上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 曾把法国从英格兰的统治下解放出来。她自言奉上帝意旨,请缨作战,所到之处, 军中土气大振,后因伤被俘遇害,年仅19岁。――译者 ②指中国因不平等条约而开放的通商口岸。――译者 “但是,孙夫人同时具备着另外一些特质,常能帮助她努力克服自己的羞怯…… 她的庄重是如此自然和确切,简直可以称之为雍容华贵……她还有罕见的精神力量, 使她在严重的危险中镇定如常。她对孙中山的忠诚以及她作为孙夫人的责任感,使 她能够永远经得起各种考验……死不能吓倒她……贫困和流亡、自家亲属对她的忿 怒、世界各地对她的诬蔑也都不能使她的意志屈从于她认为错误的道路。” 希恩然后总结道:“她是‘中国的圣女贞德’――这是从真切的意义上说,而 不是像头条新闻作者们所希冀的那样只不过制造一个形象。但你必须在认识她相当 长一段时期之后,才会认识到在她那完美、纤弱的躯体中所蕴藏着的精神力量。” 希恩的话也许可以说是一语中的。一些外国人把她描绘成一个凶狠的“布尔什 维克的双枪安妮①”固然是荒唐的漫画,她作为一个武装战士的形象――尽管距实 际很远――对于中国的被压迫人民(特别是妇女)来说却有着一种十分不同的作用。 中国红军总司令朱德的夫人康克清回忆说,正是这样一种关于宋庆龄的传说――既 令人振奋、又合乎愿望――使她从一个农家姑娘成为一名游击战士。 ①双枪安妮是过去美国西部片中的女主角。――译者 在中国,为国家和正义而战的“女英雄”一直是受人们欢迎的古老而有力的象 征。有一定史实根据,但加上许多传说的女英雄如穆桂英、花木兰等等,千百年来 通过小说、戏剧、民间文艺、说唱(“会走路的、给文盲读的书”),广为传颂。 她们的事迹反映出中国妇女所具有的、长期为封建社会所束缚的巨大而活跃的潜力。 同样地,官方推行的关于孀妇终身守节的故事则强调了封建社会所称颂的消极的 “女德”。在宋庆龄身上,从1925年以来,许多中国人看到了作为一个贞节的遗孀 和一个女战士的双重结合,这是为了适应国家的新的要求,是予人印象极为深刻的。 (四)领导妇女运动及伤员救护 古尔德在他的访问记中谈到了宋庆龄在教育和动员妇女以及帮助伤员方面的活 动。这些确实是她经常关心的事情。 1927年2月,她作为国民党中央妇女部长,在武汉创办了一个妇女政治训练班。 这个班可以被认为是在广州已经着手的工作的继续和扩充。[注]随着北伐的进展, 妇女运动在国共两党联合主持下迅速发展(同农民运动一样,共产党员担负主要的 组织工作)。妇女联合会会员达30万人。在湖南和湖北农村,妇女运动和农民运动 汇合成对封建统治的巨大冲击,为北伐的不断取得胜利打开道路。在武汉,在群众 收回租界的斗争中,妇联会员(多数为纺织工人)发挥了显著的作用。 创办妇女训练班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政治领袖以发挥这样的积极作用。第一期 学员100人,其中三分之一是工人,其他是学生,以后还计划推广。训练内容既有理 论课程,也有革命实践,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课程包括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还 有社会主义、国际形势等。教员主要有著名共产党人张太雷和恽代英[注],还有五 四运动老战士刘清扬(女)等。宋庆龄有时也去讲课,还担负大部分行政工作。技 术课程有宣传工作、战地救护等。学员毕业后被派到北伐前线、医院和农村,把学 到的东西用于实践。武汉政府从革命变为反动之后,极大多数学员保持了坚定的立 场,有的为信仰而牺牲、有的转入地下或进入游击区[注]、有的被派往苏联学习, 一路上冒险犯难、艰辛跋涉。 从广州到武汉,宋庆龄对妇女运动的关注――人们会注意到――已从大学女生 转向全体中国劳动妇女。在柏林学生1927年编印的一份简报上曾发表过一篇有关妇 女训练班的她的谈话,后来通过史沫特莱的介绍,在印度转载发表。[注]她一开始 就表达了很高的希望。她带着武汉革命高涨时期的乐观情绪说: “我们的祖母比美国妇女落后五百年,但我们的女儿可以比美国妇女先进五十 年。” 她接着把妇女解放事业同孙中山的遗教联系起来: “孙博士……在他的著作中不断指出,不仅我国的男人、我国的女人也必须获 得自由。他不只是一位政治革命家,还是一位社会革命家,在妇女问题上尤其是这 样。不管他到什么地方或做什么工作,他总是为所有阶级和男女两性的自由而战斗。 同他一起坐在会议桌旁的总有他的女同事,现在在那些决定中国命运的会议上,仍 然有妇女继续参加……” 她接着说: “从整个历史看来,中国认识到它处于被奴役的地位并决心自求解放只不过是 一个钟点之前的事情。……中国的母亲们发现她们的女儿们有点怪,祖母们则把这 些孙女看作来自另一个世界的生物。但我们年轻一点的妇女感觉到,在年纪比较大 的妇女们的心中也许有一种模糊的对我们的妒羡心理,以及对我们今天生活的不敢 明说的赞同。” 她把自己的祖国中国的妇女同她留过学的美国的妇女进行比较,称赞后者的 “责任心、严肃性和勇敢精神”,接着说: “但是我怀疑,美国妇女能否想象得出今天中国妇女运动的规模。我在美国留 学的四年中,同许多妇女有过亲密的接触。我看到她们为争取选举权而进行的殊死 斗争,也看到她们不断鼓动实行‘法律面前男女平等’,但我知道,她们所要粉碎 的束缚她们的锁链,比起中国妇女身上的锁链来,恐怕还没有一半粗。……我有时 觉得中国妇女要得到美国妇女已经获得的自由,恐怕要过几十年或上百年。每想到 这一点,我的心情就非常沉重……” 但在结束谈话时,她表达了强烈的希望。这种情绪是当时武汉――虽然危机四 伏――特别是包括宋庆龄自己在内的青年一代的主调: “但是我错了。我们妇女身上的锁链固然沉重,但在革命的强力打击下,这些 锁链今天正在破碎……中国国民革命正在为自由奠定坚实而广泛的基础,从而把所 有的社会罪恶和奴役连根拔起。每一个人都发现自己正处于这一伟大的潮流之中― ―最上层和最底层的人、男人和女人、知识分子和工人阶级……我们曾一度以为我 们距离目标非常遥远,但现在我们知道,在二十世纪,不必一定要像蜗牛一样爬行……” 接着,她再一次宣扬“国民党起草的新宪法”对妇女所作的伟大保证: “保证妇女享有与男子同样的权利。在新的中国,我们妇女用不着为选举权和 对自己子女的监护权、为平等公正的婚姻法去斗争。结婚和离婚对男人和女人都将 一样。平等的公民权利、普选权和男女相同的财产权将成为我们的革命纲领的基础, 就和中国在同世界各国的关系中享有绝对主权一样。……我们的革命不只是政治的, 还是社会的――这意味着它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是合乎道德的。” 这些话所说的也许更多地是宋庆龄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当时武汉的现实――她 很快就将知道这里隐伏着的陷断。她年轻、活泼、乐观,深深感染着西方的民主理 想,并且坚信这些理想将在东方的革命中实现、甚至超过。 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当时所写的报道中也有一篇是关于“孙中山夫人为训练 女宣传工作者而创办的政治学校”的。[注] 章克回忆说,宋庆龄在妇女运动中的态度不只是从女性的角度出发,而是从阶 级的观点出发的――这是思想的核心。她对训练班的学员们说,“我们一方面反对 男人压迫女人,另一方面也反对有钱的女人压迫穷苦的女人。”对于那些被卖给有 钱人家太太作婢女或童养媳的穷苦女孩子,她竭力声援和帮助她们;凡到妇联来求 救的,她总是根据新的法律使她们得到解脱并送她们去上学。有的成为积极的革命 工作者。 在另一方面,当她听说汪精卫的太太陈璧君坐公车到汉口最大的英商惠罗公司 为她女儿购买豪华服饰却把发票交给公家付帐时,非常气愤。她发怒道,“她算什 么革命党?这些人还有丝毫人格吗?”从此以后,尽管陈璧君是武汉政府主席汪精 卫的妻子,并且本人也是国民党中执委,宋庆龄同她没有任何来往。 也是在武汉,宋庆龄被任命为卫生部长并成为北伐军红十字会首任会长。1927 年5月,在河南省内发生激战时,她建立起伤兵医院并参加工作。据当时在场的一位 苏联妇女薇拉・维什尼亚科娃―阿基姆娃[注]说,从前方撤到武汉的伤兵有8,000 多人,运送伤兵的列车在侧线上都停满了。 另一位苏联目击者马克・卡扎宁[注]记述了宋庆龄主持的义卖会。“在义卖会 上出售的有吴佩孚将军逃走时留下的书画和其他值钱的东西……全部收入用于对每 天从前线撤下来的伤兵的救护……[买主中有]大腹便便、仪容整洁、穿着黑色长袍 的中国商人,这些人对古董很识货,也买得起。”这一描写反映了武汉社会的某些 矛盾,新的和旧的并存,并且很快就显示出发生冲突的趋向。 阿基姆娃还叙述了另一种集资的办法。宋庆龄曾组织过一次晚会,到会的有武 汉党政领导和苏联顾问(加伦将军也在内)。表演者中有专业演员,也有业余演员 (包括领导人的子女)。后者中有陈友仁的两个女儿思兰和玉兰,她们是用英语演 出的。思兰后来回忆道,她们异想天开,“把在伦敦学来、后来又在特立尼达‘炒 冷饭’的一些圣诞节上的童话剧改头换面一番……观众对我们这两个小女孩的努力 表现出高度的容忍……” 话很轻松,但形势是严峻的。陈家姐妹两人也参加了医院工作。“我们坐在过 道里,制作药签和绷带……尽管设备和条件非常原始落后,这里是全省最好的一家 医院。起初,看到人们一个接一个死去,我们很害怕,但过了一个月也就习惯了。” 阿基姆娃则观察到宋庆龄在工作中的统一战线思想,她能把不支持北伐的个人 和组织也动员起来参与人道主义的工作,如伤兵救护。教会办的医院除伤兵救护外, 还参加了为伤兵募捐的工作。思兰也提到,“一组美国医生和护士刚到汉口负责伤 兵医院的工作。”[注]她还说,宋庆龄“知道怎样做最合适……(她)邀请了所有 外国领事官员”参加一个红十字会办的游园会,在经济上收获不小。美国外交官约 翰・卡特・文森特后来回忆说,他当年曾参加这个游园会,宋的美丽给他留下深刻 印象。 所有这些活动――目的明确,气度恢宏――预示着在以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时期她将从事的类似工作。 在武汉的医院里,宋庆龄不但做医疗工作,还做政治工作。在一所医院里,伤 兵们用手榴弹威胁医务人员,几乎闹出事来。国民革命军当时的总政治部主任邓演 达同宋庆龄赶到医院,以热情的、同志式的态度同伤兵们谈话。宋庆龄说:你们在 前线负伤流血,回到后方来,没有很好地关怀照顾你们,我们感到遗憾,也十分难 过。她接着说明了这次北伐对国家民族的重大关系,对伤员们晓以大义,又热泪盈 眶地表示同情与关怀。负伤官兵听了之后,深受感动,闹事立即平息。后来查明, 这次闹事是南京蒋介石方面派人来暗中唆使的,以打击武汉政府。邓、宋的热情和 勇气帮助挫败了这一阴谋。[注] (五)在武汉的中外革命友人 在武汉,同在广州一样,宋庆龄常常同她在国民党左派中的至友何香凝见面[注]。 她也常同中国共产党人见面,其中有些年纪较大的如林伯渠、董必武和吴玉章,在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在她同孙中山在日本初结婚时就认识了――那时他们都是孙 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会员。其他有一些年纪较轻、但也是中共的创始人,包括有才华 的湖南人蔡和森(1890年生,1931年为蒋介石杀害)、他的妹妹蔡畅、张太雷;还 有刘少奇和苏兆征(1889年生,1929年为蒋杀害),他们都是工人运动的领袖(苏 领导了省港大罢工)并都参与了最近收回汉口英租界的斗争。另外一位有来往的共 产党人谭平山,时任武汉政府农业部长。毛泽东她在广州已经认识,在武汉又有了 更多来往。 她来往的人中还有苏联人,如鲍罗廷等。 最后,还有不少西方人,主要是记者。宋庆龄在武汉一个日趋繁重的重要工作 是为中国革命进行国内和国际宣传,她同革命政府办的英文日报《国民论坛》关系 很密切。这张左派报纸最初由陈友仁创办,在军阀统治的北京出版,备受迫害,有 一段时期靠一对美国夫妇威廉(比尔)和雷娜・普罗梅帮助支撑。后来,他们把报 纸迁到广州,以后又迁到武汉。雷娜成了宋庆龄的亲密朋友。她那时约30岁,她的 父亲是芝加哥一位相当富裕的犹太人粮食经纪商,她在大学里是一个很出众的哲学 系学生,她有许多朋友是激进的、先锋派的作家和艺术家[注]。比尔比她大7岁,自 学成才。他父亲是住在纽约布鲁克林区的一个德国移民,曾经希望他成为一名路德 教会的牧师,但他却成了一名左翼新闻记者。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苏维埃革命及其 后的暴风雨年代里,他们在思想上趋于成熟。在武汉时期,他们的工作很多,也很 重要。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当时写道,“他们向美国发出的电讯比其他任何人都 多,使美国的自由主义反对派据以制止对华武装干涉。……他们两人都不是共产主 义者,然而与国民党左派站在一起……左派本身停止活动以后,他们依然维持这一 左派通讯社,继续工作。”在斯特朗看来,他们“对中国革命的贡献,堪与另一美 国人约翰・里德为俄国革命所作的贡献相媲美”[注] 促使普罗梅夫妇转向马克思主义的是李大钊。他们是在北京认识的。李大钊因 被军阀政府通缉,避居苏联大使馆。雷娜是美国人,所以行动比较自由。她每天去 苏联使馆,成为李大钊同北京的地下共产党――和国民党――组织之间的联络员。 她本人不是共产党员。当时在北洋军阀眼中,共产党同国民党同样“捣乱”,所以 受到同样的迫害。国共两党的政治和军事合作不仅限于在广州革命根据地,在军阀 统治区的地下活动中也是如此。各处的共产党员同时都是国民党员,李大钊是中央 执行委员,领导着北京的国民党组织。 在这里,人们应当看到,在那时的中国革命事务中,英文不仅是一种宣传媒介。 它还是中国革命者同外国友人(包括苏联顾问)之间、以及外国友人相互之间进行 交流的工具。孙中山同列宁和「苏俄外交部的〕齐契林之间的通讯是用英文的(由 此几乎可以断定这些信件最后都是由宋庆龄定稿的)。孙中山同共产国际和苏联的 代表们谈话也都是用英语的。他们之中有1922年在桂林会谈的马林和在广州首次会 见的达林、1923年会谈的越飞,当然还有担任国民党总顾问的老芝加哥人鲍罗廷, 更不用说担任共产国际使节的印度人罗易了。在这些谈话中,大多数情况下都由宋 庆龄担任纪录或其他辅助工作。 在中国和俄国革命者早期合作的年代里,只有极少极少几个人懂得对方的语言, 所以英语――流利也好、半通不通也好――就成了主要联系纽带。英语说得很流利 的有维金斯基,他在接触孙中山之前曾帮助建立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并列席1921年 在上海举行的中国共产党成立大会。像鲍罗廷一样,他曾在美国生活和工作、参加 过美国社会党,十月革命后返回俄国。达林则是完全不同的情况。他是一个工人阶 级出身的孩子,过去从来没有离开过俄国,因为奉派到中国来工作,才进了一个速 成班学习英语。他还讲过二个很有趣的故事:有一次有两个中国共产党员,一个会 说一种中国方言和一点点俄语,另一个会说另一种中国方言和一点点英语,于是这 两人只能靠达林这个外国人来相互沟通,他的俄语当然没有问题,又匆匆忙忙学了 点英语,所以还能勉强对付。[注] 我们从另一个不同的来源和视角还读到了英国《曼彻斯特卫报》记者阿瑟・兰 塞姆关于1927年的汉口的一段话(这段带刺的话含有自由主义的、对帝国主义者的 挖苦): “一位国民党创始时期就入党的党员说,‘汉口的那个小集团完全是靠英语结 合在一起的。’他所说的小集团是指孙中山夫人和国民政府的四位首要部长,即: 外交部长陈友仁、财政部长宋子文、交通部长孙科和司法部长徐谦。他的意思也许 还包括俄国顾问鲍罗廷,因为鲍同中国人交谈也用英语而不是俄语。 “这个小集团习惯于用英语相互交谈……当我们发现中国民族主义的领导人都 是由西方培养出来这一事实时,我们也不必有丝毫的惊异。他们是我们自己的徒弟。…… 我们如果看到在泰晤士河上停泊着40艘不请自来的外国战舰,或者一个英国城市的 华人居住区居民垒起了沙包和刺铁丝网,我们一定非常愤恨。所以,对于受过西方 教育的中国人从我们这里学到了一点这种骄傲的不容忍态度,我们不应该感到惊讶, 反倒应该感到得意。” 但也不要夸大,因为宋庆龄最要好的朋友和最亲密的同事并不都是讲英语或受 过西方教育的,只要举出何香凝和邓演达两人为例就可以了。主要是共同的革命思 想使他们结合在一起,但英语作为交流工具是一种帮助。 在同驻武汉的西方新闻记者的接触中,当然英语也起了辅助作用。这些记者中, 有人已是左派,正为中国革命服务,如普罗梅夫妇;也有人有左的思想或背景。还 有人对中国革命持同情或公正态度――至少不做本国外交官的应声虫或者同那些被 称为“上海脑袋”的顽固派外侨一鼻孔出气。他们中间有些人后来经过事实的教育, 改变了看法――他们曾经听到不少关于“赤色汉口”的传闻(一些陈腐的、骇人听 闻的反共谣言,如市面混乱、“共产共妻”、“裸体游行”等等),但到了汉口一 看满不是那么回事。在各种类型的记者中,许多人成了宋庆龄的朋友。 安娜・路易斯一斯特朗是左派,是专向外国报道中国的,当时正第二次到中国 来采访。宋庆龄打电报到上海,正式邀请她来汉口。[注]她的报道在美国及其他西 方国家、还有苏联发表。她后来出版的《千千万万中国人:1927―1935年中国的革 命斗争)一书是宝贵的史料。 “北美报联”的文森特・希恩是受宋庆龄影响的同情者。他的《个人的经历》 一书留下了有长远价值的生动纪录。[注]英国《曼彻斯特卫报》的阿瑟・兰瑟姆是 一位公正的记者,在10年前曾亲眼目睹苏联十月革命,所以他可以把那次革命同中 国现时的革命比较,看到它们的共同点,也看到它们的差别。这些差别使中国国内 外许多外国人关于武汉“共产化”的叫嚷显得可笑。[注]合众社的兰德尔・古尔德 后来出版了一本关于中国的回忆录。[注]《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的威廉・亨利・张 伯伦当时也在武汉并且是抱支持态度的,虽然后来他成了一个给人乱戴“红帽子” 的人。 在武汉还有一位有声有色的人物,那就是挪威作家诺达尔・格里格。他是共产 党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成了民族英雄,因为他保全了国家的黄金储备。免遭 纳粹掠夺;后来,他从英国驾机空袭纳粹占领下的欧洲大陆,在一次飞行中被击落 殉难。在宋庆龄故居的书室中至今还保存着一本他写的关于海的小说《船继续航行》, 上面有他1928年1月9日在奥斯陆写的一句满含深情的话:“有一册很久很久以前已 经遗失了,大概在寄往汉口的途中,所以这艘船这样晚才航行到你那儿!”[注] 陈思兰写道,“诺达尔是中国国民革命的一位真诚热心的支持者。他觉得,世 界的进步系于中国国民革命的成功。”[注]这不只是他一个人的观点――当时全世 界革命者及他们的同情者都持有这种看法。[注] 她记得,在宋庆龄寓所,格里格曾朗诵他献给鲍罗廷的剧本《巴拉巴斯》。巴 拉巴斯是一个人的名字,同耶稣一起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圣经》称他是一个“小 偷”,但其他一些作者把他描述为反对罗马统治巴勒斯坦的叛逆者。剧本的寓意是 说明基督教教义的革命根源。这一点对庆龄可能很有吸引力,因为她是从基督教教 义这个根子上发展到革命的。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成功之后,发生了一连串连锁反应。在德国,德皇被推 翻后,接着发生共产党领导的斯巴达克起义。在德国南部的巴伐利亚州和匈牙利, 苏维埃政府实际已经建立。在意大利,很多企业为罢工工人所接管,革命眼看即将 爆发。但在所有这些地方,后来所出现的是失败和血腥镇压。就是在这个时候,作 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反动势力最穷凶极恶和彰明昭著的表现形式的法西斯主义开始 抬头。 但在这同一战后时期,亚洲却处于反帝觉醒和革命的进程之中,其典型表现就 是中国的五四运动。因此,列宁在共产国际第二次大会上指出,那个幅员辽阔、人 口占世界一半的亚洲将是下一个发生革命的伟大场所。这些革命的性质将是民族的、 反封建的,还不是社会主义的或工人阶级的,但是它们的最优秀领袖如孙中山都是 品格高尚、不屈不挠、在社会问题上思想开明的。正是出于列宁的敦促,共产党人 参加和支援这些革命运动,斗争在最前列,组织工农为民族的和阶级的目标而奋斗。 世界革命在西方被阻止,但在东方将起来。世界帝国主义链条将在其最薄弱环节― ―广大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被突破。 1925―1927年中国发生的事件看起来有力地证实了这种看法。因此,在全世界、 在各个方面,都对广州和武汉正在发生的事情产生巨大的兴趣。因此,各国反动派 都叫嚣要对中国进行干涉。也因此,在各帝国主义国家出现了“不许干涉中国!” 的示威运动。也因此,全武汉聚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革命者――寻求希望和团结。 全国工会会议在武汉举行时,有许多外国兄弟组织的代表团参加。参加者中包 括汤姆・曼这样的英国工人运动前辈,还有美国共产党的厄尔・布劳德等人。在文 化领域,在那些革命精神高涨而形势十分危急的日子里,武汉观众却看到了许多外 国艺术家的演出,其中有著名美国舞蹈激进革新家伊莎多拉・邓肯创建、当时设于 莫斯科的艺术团。 但是,随着令人兴奋的胜利,乌云正在笼罩上来。 武汉出发的北伐军仍在取得胜利,但其精锐部队(包括那些革命思想最昂扬、 有共产党人参加的部队)在前方伤亡很大。越来越多的恶兆显示,后方有些将军正 明目张胆地想要重复蒋介石那样的叛变。 5月19和21日,在农民运动最为高涨、有些地方已从地主手里夺取了政权的湖南 省[注],当地国民党军团长许克祥用上海“四・一二”屠杀同样的手段把农民运动 镇压下去。 由于同样的阶级根源,在“有名的国民党左派”高级政坛人物(包括汪精卫) 中,机会主义正在增长。这些人一方面被对方的军事优势所吓倒――用鲍罗廷所作 的生动比喻――就像兔子遇到了蟒蛇。另一方面,他们更怕工农群众。作为他们的 主要支柱的工农群众正在开始认识到自己的力量,并要求把他们在那些漂亮言辞中 许诺的改善措施兑现。看来已经临近的革命胜利果实应该归谁?这就是矛盾冲突的 核心――这种矛盾冲突存在于南京的蒋介石和武汉的汪精卫之间,也存在于蒋介石、 汪精卫和人民群众之间。 在武汉的领导人中间,只有极少数在危险的漩涡中毫不动摇,决不违反自己所 持的原则和贫苦人民的期望――宋庆龄是其中之一。“左派国民党中唯一的男子汉”。 这是鲍罗廷对她的赞誉。虽然带一点大男子主义的色彩。在那里的所有革命的国民 党人中,现在只剩下两位妇女了――周恩来这样谈到她和何香凝。当然并不止她们, 而是还有其他人,主要的有邓演达,军队政工首长;在当时的文职官员中还有活泼 的陈友仁。但是他们的队伍正在缩小。大多数人开始诬蔑整个工农运动是“外国 (指苏联)制造出来”的、群众运动“太过分了,把许多爱国和反帝分子都吓退了”。 到了6月,武汉的反动浪潮高涨,工人纠察队被解除武装。(工人纠察队起源于 伟大的省港大罢工,此后在国民党左派的首都广州和武汉一直是一支很大的力量。) 最后,7月间,以汪精卫为首的武汉国民党宣布“分共”及遣返俄国顾问。他们像早 些时候蒋介石所做的那样,彻底背叛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并进行大屠杀。 (六)义正、词严、掷地有声的“七・一四”声明 当这种情况出现时,宋庆龄无情地剥去他们所最舍不得的伪装“孙中山的忠实 信徒”。她在一篇声明[注]中首先明确指出: “归根结底,一切革命都必须是社会的革命,以社会的基本变革为基础;否则 便不成其为革命,只有改换政府而已。 “为了在中国革命中指导我们,孙中山把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交给我们。目前 存亡攸关的是民生主义,它是解答中国基本社会变革问题的主义。” 在分析了工农阶级作为中国革命力量基础并历述贫农家庭出身的孙中山革命思 想产生的根源之后,她接着写道: “现在更有人非难农工运动为新近的外国产物。这是谎话。二三十年前孙中山 在言论思想中就表示要用革命来改善中国农民的地位。他在二十多岁的时候,曾向 李鸿章建议社会与经济的改革。在1911年,他写了一篇关于中国土地问题的文章, 登在日内瓦《社会主义者》报上,其中他说,中国社会经济改革的基础就是土地革 命。这就是他一生中的巨大目标之一。凡是他所计划的,都是改善中国人民生活的 方法。 “1915年我们在日本的时候,他还要廖仲恺对农民和工人问题作更深刻的研究。 “孙中山奋斗了四十年,但是直到最近几年,这些人民革命的计划才开始获得 成果。我清楚地记得1924年7月广东全省第一次农民大会在广州开会。这是我们第一 次看见必然成为中国新力量的中国人民来参加革命。这些农民来自广东各县,许多 人赤着脚走了好些里路来到广州。他们衣衫褴褛,有的还带着箩筐和扁担。我深深 地受了感动。 “孙中山也很受感动。我们回到家里之后,他对我说,‘这是革命成功的起点’, 并且又告诉我中国被压迫的人民在自救中所必须起的作用。 “这些年来,他的目标是很明确的。但是现在人们又讲什么新近的外来影响了。 当俄国还在沙皇铁蹄之下的时候,孙中山就已经倡导中国土地革命了。难道他是外 国阴谋的工具吗?” 这是对那些背叛者的致命回击! 这篇声明发表在1927年7月14日的《国民论坛》报上。这是由雷娜・普罗梅负责 编印的该报最后一期,但被没收。此后,这篇义正辞严的声明就以传单的形式散发。 毫无疑问,武汉的反革命行动能同上海一样轻而易举地实现,其主要原因是当 时共产党领导的软弱以及来自共产国际的意见相互矛盾。同国民党联盟无疑有利于 进步――逐步消灭北洋军阀的势力,同时也就给帝国主义以打击,并为群众运动的 发展开辟道路。但由此产生了过多的幻想。对胜利说得过多,对危险的讯号不加重 视,对同国民党的联盟依赖过久。认为武汉的政客和军人不会重演蒋介石那样的彻 底背叛,这种自欺欺人的想法导致上海悲剧的重演。武汉地区的血腥屠杀甚至比蒋 介石还有过之而无不及。当地的叛徒们对群众运动遗留下来的任何东西是如此痛恨、 要给“下等人”一个教训的欲望是如此强烈,他们竟在街上把数以百计的人力车夫 滥行枪杀,仅仅因为在革命中他们胆敢成立了一个工会。国短头发的姑娘被抓起来 杀掉,“罪证”只有一条:留短头发最初是由革命的妇女兴起来的,但谁知道谁是 带头的、谁是随从的,干脆都杀掉最保险!文森特・希恩写了这样一件使人毛骨悚 然的真人真事。他认识的一个受过教育、有理想的姑娘就是这样被杀的妇女之一, 她被开膛破肚,把肠子绕到她身上,然后让她死去。 (七)1924――1927年大革命的失败 据维什尼亚科娃一阿基姆娃的记述,在6月底,“当国民党同共产党分裂的可能 性正在变成现实的时候,宋庆龄显然决定要去莫斯科。”她写道,就在这个时候, 鲍罗廷建议她去教宋庆龄俄文,这是宋曾要求过的。但她没有来得及开始上课,因 为两周时间内他们都离开了武汉。 去苏联的事可能是鲍罗廷向宋庆龄建议的,也可能是宋请鲍安排的。在早些时 候,她曾解释道,这是因为孙中山过云曾想去访问苏联。(据另外的材料,有一段 时期,孙中山看到他有被逐出广州的可能,曾考虑了几个去向,后来选定苏联。) 据一位苏联人的回忆录,在宋庆龄方面,她也可能曾在鲍罗廷被迫离华时救过 他的命。原苏联派来中国的军事顾问切列潘诺夫写道,“鲍罗廷从武汉上了牯岭 (庐山主峰),宋子文来看他,建议他从上海走。宋庆龄劝他绝不要听宋子文的话, 从而救了他。”[注]鲍罗廷后来是走的陆路,取道洛阳,最后经蒙古返回苏联。就 在他离开武汉的当天――7月16日――晚上,他的寓所和宋庆龄的寓所被军队闯入搜 索。 章克曾同鲍罗廷等人一道进行这次通过戈壁沙漠的汽车长途旅行。他记述了鲍 罗廷在途中的一次很有意义的谈话。有一天,在休息时因为蚊子太多无法睡觉,又 无事可做,只有聊天。鲍罗廷认为自己在中国所犯的最大错误,“是在这样长的时 间里相信蒋介石。我最初认识他的时候,他看起来是这样听话、这样顺从、这样谦 虚!”[注] 人们真该提防那些貌似恭顺的家伙! 在这里,毛泽东有一段关于鲍罗廷的话倒是很有趣的。约10年后,在同埃德加 ・斯诺的谈话中,毛泽东谈到鲍罗廷的立场前后不一、有时还表现出软弱。[注] 斯诺问毛泽东,他认为对1927年共产党的失败、武汉联合政府的失败、以南京 为首都的蒋介石独裁政权的整个胜利,谁应负最大的责任。“毛泽东认为陈独秀应 负最大的责任,陈独秀的‘动摇的机会主义,在继续妥协显然意味着灾难的时刻, 使党失去了决定性的领导作用和自己的直接路线。’ “他认为仅次于陈独秀、对于失败应负最大责任的是俄国首席政治顾问鲍罗廷。 毛泽东解释说,鲍罗廷完全改变了他的立场,他在1926年是赞成大规模重新分配土 地的,可是到了1927年又竭力反对,对于自己的摇摆没有提出任何合乎逻辑的根据。 ‘鲍罗廷站在陈独秀右边一点点,’毛泽东说,‘他随时准备尽力去讨好资产阶级, 甚至于准备解除工人的武装,最后他也下令这样做了,’” 当然,矛盾在于:一方面要求保持所有上层的联合,因为没有这样的联合就不 可能进行北伐,而北伐又为群众运动开辟了场地,另一方面又有必要保护和发展城 乡劳动人民的运动,因为这是革命的基础,而劳动人民的福利和进步又是革命的目 的。在中国的条件下,这个矛盾不能解决,除非被压迫的贫苦大众以及代表他们的 共产党有自己的武装力量,而这个条件在当时还不具备。由此看来,当时革命方面 所犯的最大错误之一是没有在情况许可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发展这样的武装力量。 必须想到,那个“鲍罗廷”当然不仅仅是鲍罗廷本人,他还代表他的上级。而 他的影响力充其量也只不过是一个“顾问”,他对中国的情况不够了解――也不可 能有足够了解――不能要求他任何时候都会作出正确的判断。而中国共产党尽管发 展迅速――从1924年的约500人发展到1927年的50,000人――它终究只有六年历史, 很不成熟。 所以,很难论辩说,如果不犯错误,革命在1925―1927年就能获得彻底的胜利。 当然,使革命力量有更大发展、使更多的革命成果得以保持而革命的损失则大大减 少,这是能够做得到的。 后来,毛泽东这样总结道: “1924年,孙中山先生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建议,召集了有共产党人参加的国 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订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建立了黄埔 军校,实现了国共两党和各界人民的民族统一战线,因而在1924年至1925年,扫荡 了广东的反动势力,在1926年至1927年,举行了胜利的北伐战争,占领了长江流域 和黄河流域的大部,打败了北洋军阀政府,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空前广大的人民解放 斗争。但是到了1927年春夏之交,正当北伐战争向前发展的紧要关头,这个代表中 国人民解放事业的国共两党和各界人民的民族统一战线及其一切革命政策,就被国 民党当局的叛卖性的反人民的‘清党’政策和屠杀政策所破坏了。昨天的同盟者―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被看成了仇敌,昨天的敌人――帝国主义者和封建主义 者,被看成了同盟者。就是这样,背信弃义地向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来一个突 然的袭击;生气蓬勃的中国大革命就被葬送了。从此以后,内战代替了团结,独裁 代替了民主,黑暗的中国代替了光明的中国。” 接着,毛泽东以对革命的忠诚和信念写下了以下的名言: “但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他们从地下 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们又继续战斗了。他们高举起 革命的大旗,举行了武装的抵抗,在中国的广大区域内,组织了人民的政府,实行 了土地制度的改革,创造了人民的军队――中国红军,保存和发展了中国人民的革 命力量。被国民党反动分子所抛弃的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的三民主义,由中国人民、 中国共产党和其他民主分子继承下来了。”[注] 宋庆龄就是这些不屈服者中的一个。他们继续高举革命的旗帜。她虽然不在硝 烟弥漫的战场上,她的心是同那些在战场上的人在一起的。她将在她所担负的那一 部分战线上奋力战斗。在将要来临的黑暗的日子里,许多人将注视着她所屹立的地 方,从而汲取新的勇气。章(参看注15)。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