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3 元帅不是天才,摸、爬、滚、打都干过,刀、枪、棍、棒都使过。至于初出 茅庐的第一仗,他自我评价三个字:“挺窝囊”! 历史能造就人,也经常作弄人。 刘伯承在少年时曾过了几年小康的日子,又就读于汉西书院和癸府中学。可是, 好景不长。父辈们分家以后,各自顾各自。没几年父亲刘文炳被肺病拖到阴间。刘 伯承被迫辍学,下煤洞挑煤,为人打工。有诗说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他却是酸 甜苦辣在心头。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以推翻清王朝为目标的革命风潮席卷神州大地。11月22 日,四川革命党人张培爵、夏之时率领起义军胜利地占领重庆,并成立了重庆蜀军 政府,通电全国宣布独立。11月27日,立宪党人在成都成立了大汉四川军政府。 革命的风暴波及大江南北,越过绵亘起伏的山峦和婉蜒曲折的清里河,传到偏 僻的山乡。革命胜利的消息,使刘伯承回想起任贤书先生极力倡导武功的教诲,他 第一次强烈地感到:武力是一种神圣的力量!只有它才能以雷霆万钧之力对抗旧的 势力、摧毁皇权统治。此时,风华正茂又几经磨砺的刘伯承,视野宽广了,心胸也 顿觉开阔。他决心参加反对清政府的学生军,以自己的武力投入打倒封建统治、拯 救中华民族的伟大斗争中。 母亲刘周氏听说儿子要当兵,虽然在情感上有所不忍,家庭负担又极重,但她 还是支持儿子的行动。同时,母亲也琢磨着:刘伯承在娘肚子里没有定下前程,十 年寒窗同样没有前程,儿子的前程在“马背上”也未可知。应该让他去闯一闯,头 破血流也无妨! 消息传开,乡间一阵哗然。有朋友劝他去经商,不要玩刀弄枪。然而他慷慨激 昂地说:“古人讲,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们男子汉大丈夫, 理应仗剑拯民于水火,岂能只顾自己一身的富贵,缠恋于家中老小呢?” 为了表示自己的决心,他毅然剃掉了辫子,扔进浦里河中,以示与封建的清王 朝作最后决裂。正如朱德元帅后来所评价的那样,“青年时代的刘伯承怀着富国强 兵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主改革思想,投入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刘 伯承满怀激情,翻山越岭赶到万县,参加了反对清政府的学生军。这一期间,清政 府派大将端方带领大批鄂军,以入川查办为名,气势汹汹杀往四川,准备镇压起义 军。万县学生军在革命党人张颐的策划下四处活动,袭击和骚扰入川的清兵。刘伯 承与许多热血青年一道,为最后推翻清王朝的统治,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1912年元旦,孙中山先生宣布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统治中国 260多年的清朝政府,在人民革命的浪潮中被彻底推翻,绵延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 制制度终告结束。刘伯承和千千万万的中国人一样,欢呼:“共和万岁!”欢呼中 华民族的伟大胜利。 1912年春,刘伯承又考入重庆将校学堂。 1980年笔者到重庆采访,找到了刘伯承当年的同窗邱翥双老先生。邱老虽已耄 耋之年,却依然记忆清晰,他侃侃而谈道: 将校学堂设在重庆市对面嘉陵江以北,过去曾经是清政府培训绿营把总以上现 役军官的场所。由于该校是中华民国成立以后革命党人在川中办的第一所军校,所 以很受蜀军政府的重视和各界人士的关注。学校刚开办时,由湖南武人孙吴担任总 办,后由从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的四川江津人龚迁栋接任。教育长陈德葵是四川武备 学堂毕业生。这些人当时都有较强的革命倾向。 跨进校门,就可以看到迎门竖立的一块醒目牌告: 东望幽燕,尚沦异域, 北会甘陕,警报频来, 得欲整我师旅,爱在将校得人, 筹办将校学堂,以为异日北伐之需。 由此可见将校学堂的培训目标是很明确的。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资产阶级刚 刚登上政治舞台,已开始懂得“整我师旅”建立新式军队的重要,并明确到拯救 “异域”,进行北伐的神圣使命。 将校学堂的第一批学生共有四百多人,分别编为四个大队,每队一百多人。刘 伯承被分在第二大队的一排一班。这时,他已经换上了黄绿色竖领紧身的崭新军服, 头发也理成了小平头,完全是一副英武、威严的军人模样了。从第一天起,他就立 下志愿:要做一个为人民努力破敌,为人民谋求利益,矢志保卫民众的中华民国的 革命军人。从此,刘伯承开始了漫长而又曲折、伟大而又悲壮的军旅生涯。 将校学堂的课程,是借用日本陆军部颁发的教材“典范令”,即《步兵操典》、 《射击教范》、《野外勤务令》。还学些初级的战术和地形学,并经常在河滩上进 行演练。 刘伯承学习军事十分刻苦,操练时严格认真,有时为熟练掌握一个动作,要反 复练习几十次,甚至上百次。有一回放春假,邱翥双去拜访他,拉开门一看,刘伯 承正在地上爬行,练习匍匐前进,邱翥双说:“老同学,放春假还不出去要一耍, 学狗子爬干啥?” “打仗的时候,可是硬碰硬的,不练好咋行哟。”刘伯承也笑着回答说,“真 能像狗子那样爬,功夫就到了家罗!” 事隔70年后,邱翥双回忆这些往事,深有感触地说:“刘伯承学习军事,一点 一滴都是实在功夫,这是百战百胜的秘诀啊!” 除学习本校军事课程外,刘伯承还广泛涉猎古今中外的军事书籍,找其它军校 的教材、讲义对照参考,以充实自己的头脑。诸如孙子、吴起、刘伯温等人的兵法, 更是案头必备,出口能诵。 将校学堂的生活虽然较为平静,四川的局势却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熊克武等 人奉孙中山先生的命令,接收四川铁路股款筹办蜀军,以作为蜀军政府的武装基础。 1912年3月15日,熊克武率三个营的兵力抵达重庆,被重庆蜀军政府任命为蜀军第一 师师长。因部队需要扩充,经协商后决定选拔将校学堂年龄稍长,成绩优良的学生 编为速成队。刘伯承也被选进速成队。经过十个多月的紧张训练以后,刘伯承以各 科目的优异成绩结束了在将校学堂的课业。 毕业以后,刘伯承被分配到熊克武的部队当见习生。这个时候,原来的成都和 重庆两个“军政府”已经合并,民国以后的四川也统一起来。熊克武部被改编为四 川陆军第5师。刘伯承到部队当了一段见习生。连里的主官看他为人老实又精明能干, 举荐他当司务长,和粮袜财物打交道。尽管他忠于职守,兢兢业业,却缺乏当家理 财的本领。有一次,他发现丢失了五十块钱,帐面也对不上,只好求助于朋友,东 拼西凑,借钱赔帐,狼狈了好一阵子。 在一般人眼中,元帅往往被神化了,似乎从一开始就能征善战。其实并非如此。 刘伯承在刚开始带兵打仗的时候,也着实窝囊了一阵子。对于这些,刘伯承从不讳 言,常常对部属和自己的子女们谈起。 那是在1913年夏天,刘伯承担任排长,带领部队在重庆南面綦江附近跟袁世凯 的势力作战。这是他第一次参加实战。说真的,当枪“砰砰”直响、子弹呼啸而来 的时候,初次上阵的年青指挥官心里是不平静的。在有的人眼里,战争就意味着死 亡,而在另一些人看来,打仗有可能步入荣华富贵的天堂。刘伯承却是怀着救国救 民的激情冲上火线的。这时候,他只有一个想法,就是如何消灭敌人。 战斗打响以后,敌人躲在土堡里乱放枪。刘伯承奋勇当先,猛冲上去,一下跃 到离敌方阵地只有三十来丈的沟坎里,“砰”地一枪将一名土匪击毙。但敌人依然 凭借有利地势进行顽抗、双方激烈交火。 刘伯承求胜心切,他看到袁军是一帮乌合之众,用的又是杂色烂枪,便试图凭 一时之勇带领部队猛扑上去。于是,他自己带头发起冲锋,但回头一看,身边只有 七八个士兵,后面的队伍还稀稀拉拉没有跟上。于是,刘伯承又猫着腰回头去喊人, 好不容易才把后边的几个老兵油子撵上阵。可是,到前面一看,四五个先到的弟兄 倒在血泊中,其余的有的呜呜哭叫,有的退着往回走,样子十分狼狈。敌方土堡里 的士兵则大声笑骂:“狗日的,小兵娃子还想跟老子对阵,还是滚回去讨安逸罢!” 随后是一阵密集的枪声。在敌方火力的胁迫下,这个排只好退下阵来。结果,刘伯 承被上司狠狠训斥了一顿。 打袁军出师不利,说明刘伯承不是生成的军事天才。从指挥角度讲,綦江战斗 是失败的。但通过真枪实弹,取得了一些指挥作战的经验和教训。这种流血的实战, 给人的印象是永生难忘的。事隔多年之后,刘伯承对綦江战斗仍记忆犹新,他坦率 地说:“第一仗我有勇无谋,没有打好。”然而,失败正是成功之母,举世闻名的 军事家就是从这里一步步迈向胜利之途的。当时复杂的历史环境和不断变化的局势, 又给刘伯承提供了活动的舞台。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