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38 刘伯承的现代童话:从前有个鬼谷子,很懂兵法。他有两个学生,一个叫 庞涓,一个叫孙膑,一个是教条主义,一个不是…… 从建国到50年代中期,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正常发展的时期, 也是刘伯承在军事教育、军事科研、军事翻译上大展鸿图“拼老命”的年月。此时, 他的确有些老了。无情的自然法则,战时的累累伤痕,工作的艰难重担,沉重地压 在他的两肩。尤其是仅余的那只左眼,视力大为减退。然而,刘伯承仍然壮心不已, 发奋工作。他亲自抓翻译队伍,亲自指挥演习、上大课,亲自翻译、审校译稿,编 制教材、军语。仿佛样样事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但他的夫人汪荣华却非常清楚, 一位经历过40多年战争磨难的六十老人,常年累月“超负荷”运行,将意味着什么。 她时常关心地劝阻说:“我看,你这几年办南京军事学院,比指挥打仗还要费力, 要适当休息才好。”刘伯承却粲然一笑,依然埋头工作。他以忘我的精神,在军事 教育和军事翻译的岗位上,率领全院教员、译员、学员,共同努力,发奋追赶世界 先进军事科学水平。 世界进入20世纪以来,现代科学技术以异乎寻常的发展速度朝前迈进。现代科 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又总是最先应用于军事。要想建设中国的现代国防,必须认清 这一趋势,并以卧薪尝胆的精神作艰苦的努力。刘伯承有远见地指出:“在学习先 进的军事科学时,必须结合我军原有的经验,更要结合朝鲜战场的经验,而且还要 预见到将来战场上的实际情况。”因为,时代是前进的,实际是运动的,搞军事科 学研究,一定要看世界军事发展的水准,要预见将来,要打提前量,“要从现在的 实际,走到将来的实际”。 同时,刘伯承还认为,世界军事又是多层面的,军事翻译必须广泛获取各种军 事信息,通过各种途径和“窗口”,了解世界军情,借鉴外军经验,将自己的“聚 焦点”,始终对着全球军事水准。他指出:“我们还要学习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军 事学术的成就,主要是对美帝国主义的技术和军事学术,以及战争潜力及其备战措 施等特点,必须很好地进行研究。”这一点,对于“胜利之师”的人民解放军更为 重要。 刘伯承就是这样,他不但善于通过翻译工作收集各种军事信息,传播军事知识, 与世界各国军队进行横向比较。而且,善于深入思考,认真探索,向学术研究的深 度和广度进军。刘伯承对战役法理论的研究,就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 战役法是处于战略和战术之间这一层次的军事学术。其内容是研究集团军和方 面军准备与实施合同战役和独立战役的理论与实践,这一课题是整个军事教学中的 “重头戏”。 起初,训练部门委托苏联顾问编拟了一个草稿。刘伯承看后不太满意,他认为 这份草稿未能反映出战役法的理论实质。尤其是没有体现中国军事特点。因此,他 决定亲自动手编写。 1952年夏初,南京城已是暑气蒸腾,刘伯承集中精力,翻阅和研究了毛泽东的 军事著作,苏军战役法资料和《孙子兵法》等,结合中国革命战争实践和未来战争 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综合阐发自己的见解。最后,用了十多天的时间连续突击, 终于编写出《集团军进攻战役讲授提纲》。随后,他又亲自登上讲台,向高级将领 们讲授中国的战役法理论。 《集团军进攻战役讲授提纲》,其内容共分九章,依次叙述:集团军在现代进 攻战役中的地位和作用,集团军进攻战役中的战斗编成,现代集团军进攻战役的规 模,集团军在现代进攻战役中所用的各种机动样式,集团军在进攻战役中的战役布 势及其梯次配备的纵深,以及战役准备,进攻战役实施,以及集团军进攻战役的炮 火保障,装甲兵坦克兵的运用,快速兵团进入突破口的原则及其在敌战区纵深内的 动作;集团军进攻战役中的空军,工程保障,通讯联络,后勤保障,对空防御等。 在《集团军进攻战役讲授提纲》中,刘伯承指出:“战役法是无产阶级军事学 术的组成部分,它不但是指导现代方面军及集团军战役的理论和实践,而且是指导 其他各种武装力量,如空军、海军、空降部队以及防空部队等合同战役或独立战役 的理论与实践。” mpanel(1); 战役法是从战争中产生,并随着战争的发展而发展的。“以往作坊工业时代的 战争已为现代机器工业时代的战争所代替。兵器发展种类之多及其在战役战斗中威 力之强,物质器材消耗之大,军队之众及其精力之紧张,战线之长,纵深之远,加 以进攻手段的互相推动等遂使进攻战役的规模不断扩大。于是,使用大的战役军团 ――一个或几个方面军进行决定性的战役已成为常事了。” 刘伯承还深刻地指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役法,是从中国革命战争中产生, 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并为我国国防建设所急需的理论。“毛泽东同志在他的军事 著作总结我们的作战经验和指示工作方向中,关于战役法则论述甚多,尤其是教导 我们:‘我们国防将获得巩固,不允许任何帝国主义再来侵略我们的国土。在英勇 的经过考验的人民解放军的基础上,我们人民武装力量必须保证和发展起来。我们 不但要有一个强大的陆军,而且要有一个强大的空军和一个强大的海军。’同时, 我们现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美帝国主义者散布细菌、施放毒气,尤其是美国武装 日本,扶持蒋匪残余从各方积极备战、布置扩大侵略战争中,与我们进行国防工业 建设中,来学习集团军进攻战役,更有切实研究之必要。” 在提纲中,刘伯承详细论述了集团军在现代进攻战役中的地位和作用、集团军 进攻战役中的战斗编成、现代集团军进攻战役的规模、集团军在现代进攻战役中所 用的各种机动样式、集团军在进攻战役中的战役布势及其梯次配备的纵深,以及战 役准备与进攻战役实施等问题。 刘伯承在总结中国革命战争经验的基础上,吸收了外军的许多有益成份,为创 立和完善中国战役法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战役布势”的理论与实践上,刘伯承根据毛泽东军事思想,融合中国古代 兵法中“势险”的主张,阐述了战役“布势”的原则。他指出:“所谓进攻战役中 集团军的战役布势,就是根据所定下的战役决心而作出的兵力布置。集团军的战役 布势首先要适合于战役企图,并保障战役布势的各部分在战役过程中取得协同动作。 同时,也要适应进攻途中的情况演变而能机动运用之。” 刘伯承主张,进攻战役布势的正面(即横宽)区分为主要集团和辅助集团。 “主要集团在主要方向行动,用以完成战役的主要任务(粉碎敌人基本力量)。 该集团行动适当与否,可以预定整个战役如何结局。所以,主要集团应有集团军大 部分的兵力与兵器,这通常是由减少次要方向的力量来加多于主要方向。 辅助集团在次要方向行动。其兵力不能过少,必须使其确能取得某些战术成绩, 以使敌人遭到真正的威胁,不敢从次要方向抽出军队来抵抗我之主要突击。 毛泽东同志在第二次国内战争中批评军事平均主义者‘两个拳头打人’,并教 导我们说:‘不论一万兵,一百万兵或一千万兵,主要的使用方向,只应有一个, 不应有两个。我不反对作战方向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但主要方向在同一时间内只应 有一个’。这是给我们区分主要集团与辅助集团所应遵守的原则。” 刘伯承在讲课中阐发的战役法理论,总结了中国革命战争的经验,吸取了国际 无产阶级军事科学的精华,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军事思想,在中国军事理论发展史 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讲授集团军进攻战役,是军事学院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军事理论界的一件大 事,它标志着我军战役法理论研究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因为集团军进攻与防御 集训,即是战役法集训。这是学习研究现代战役法一般准则,即组织战役、指挥战 役的领导艺术,是兵团以上高级指挥员及其领率机关干部的必修课程。此后不久, 刘伯承又亲自倡导在全军高级将领中进行战役法理论的教育。中央军委对他的意见 很重视,决定于1954年5月间在北京举办全军高级干部“集团军防御战役”集训,由 刘伯承亲自讲授“集团军防御战役原则”一课,并担任军事总导演、组织指导集团 作业和室内半示范演习。 参加集训的高级干部都是军委领导机关和各军区的负责同志,刘伯承同样坚持 严格训练,严格要求。他对学员们说:“学习军事科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大家 要多流点汗水,我是要提问大家的。”在他的亲自带领下,参加集训的高级干部都 认真听课,刻苦钻研,许多同志拿出战争年代攻山头的干劲,挑灯夜战到深夜。经 过一个来月的集训,大家对我军防御战役理论有了较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北京集训完后,62岁的刘伯承又风尘仆仆返回南京,着手筹备山东半岛的“集 团军进攻转海岸防御首长――司令部演习。”这次演习是以未来沿海作战,抗击假 想敌国从海上入侵为想定的。这年11月中旬,刘伯承又乘车来到山东平度县张戈庄, 组织军事演习,刘伯承亲自担任指导部部长和军事总导演。这次演习的规模较大, 有陆、海、空三军,有步兵、工兵、炮兵、装甲兵、通信兵等技术兵种,连各类保 障人员一起共有8000多人。军委各总部和各大军区共有264名高级干部到现场参观见 习。 这次演习一共进行了14天,取得了圆满成功。军委各总部和各大军区的高级干 部分别见习了集团军司令员、集团军参谋长,集团军作战、情报、通信、防化等部 门首长,以及快速集群、航空兵、炮兵等特种部队指挥员的演习作业。这次演习的 成功,对我军战役理论研究和未来沿海作战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紧接着,刘伯承又向中央军委提出在军事学院开办战役系,对高级干部进行战 役法训练的建议。中央军委很快批准了这一建议,并决定选调5名上将,23名中将, 24名少将到军事学院战役系进行深造。这期高层次的战役理论集训,贯彻了从中国 革命战争实际出发,通过精讲多练,学术争鸣。讨论研究等方式,使我军战役理论 教育上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水平。 1954年12月间,刘伯承应苏联红军邀请,代表军事学院前往苏联,参观苏军在 使用原子弹条件下军进攻战斗的实兵演习。对这次演习,刘伯承有浓厚的兴趣。因 为他看到,自从美国在1945年向广岛、长崎投掷原子弹以后,核武器已经进入了实 用化阶段。核武器的持有国将在未来的战争中,以此作为威慑和侵略对方的王牌。 早在去苏联参观前的几天,他就在一次集会上说过。“现在的军事正处在一个新的 技术兵器发展的时代’”,“处在一个反映立体技术兵器和原子武器时代。”可见, 他对原子武器给未来战争样式、规模和特点带来的影响,有着清醒的认识和较深刻 的理解。 苏军的这次演习组织得很紧密,整个过程非常逼真。刘伯承参观得相当认真仔 细,对一些有疑问的地方还直接用俄语向苏方人员询问,并带回一些与这次演习有 关的资料。回国以后,他先后在南京军事学院以及有关部队领导机关作了学术报告, 全面介绍苏军原子武器的状况,论述在原子化学武器条件下诸兵种协同动作的重要 性,强调在原子条件下尤要加强党的领导,提高各级指挥员的军事、政治素养。后 来,他到上海治疗脑病和牙病的时候,心里还一直惦念防原子、化学问题,阅读俄 文版的苏军最新的防原子化学教材,阅后将自己的心得和意见写信告知军事学院党 委和有关领导同志。他在信中指出:“原子化学条件的战术战役一一在今后国防上 太重要了,我们正在编这方面的教材(都感觉缺乏内容)。临行时我讲的,与宋时 轮同志处和我们顾问间合作要紧。我原想研究苏军军制和战略,无法着手。现顾问 拿了几本外军材料――关于原子化学的战略研究等,请组织翻译,准确译出,我可 作校正。这于我们国防事业的研究太重要了。我们有了几个理化大学生,在学战役 战术后,即可以转到原子化学上研究其使用方法(并不是制造方法),而成为原子 化学教授。防化学兵系兼研究化学、细菌的准备工作,请多用力(要深知理化的人 作教员要紧)。”在他的亲自关怀下,军事学院很快组织人力,翻译出一批介绍原 子武器常识、原子武器防护,以及在原子化学武器条件下的战役、战术教材,为全 军部队训练和军队院校教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战役法理论一直是军事科学界的“高能物理”。苏军在这方面投入的精力最大, 几十年孜孜不倦。美军从80年代开始认识到其重要性,急起直追进行研究。刘伯承 以其独有的睿智和顽强的求索精神,为建立和发展人民解放军的战役法理论进行了 不懈的努力。他亲自编译战役理论教材,讲授战役理论课程,主持战役理论集训, 指挥战役演习,使当时我军战役理论研究跻身于国际军事界前列。 从建国到50年代中期,是我们党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时期,也是军事翻译和军事 教育事业发展的“黄金时期”。经过刘伯承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艰苦努力, 我国已经拥有一支人数相当可观的军事翻译队伍,军事翻译作品也大批问世,这对 推进我国军事科学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刘伯承为我军教育事业和翻译事业做出的贡献,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充分肯 定和高度重视。当军事学院高级速成系和上级速成系第一期学员毕业时,毛泽东亲 自写了如下训词: 军事学院刘伯承院长、全院指战员、政治工作人员、后勤工作人员、教员并高 级速成系、上级速成系第一期毕业的全体学员同志们: 标志着中国人民建军史上伟大转变之一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其高级速 成系及上级速成系的第一期已学习期满,举行结业了,特致以兴奋的祝贺。 军事学院的创办及其一年多以来的教育,对于建设正规化、现代化的国防部队, 是有重要贡献的。这是刘院长的努力,全体苏联顾问同志的努力,以及全体指挥员、 政治工作人员、后勤工作人员、教员和学员共同一致努力的结果。特致以感谢和慰 问之意。 中国人民的建军历史,已经走过了二十五年的长期路程,其革命经验之丰富, 在国际上除苏联以外,无与伦比。但在中国人民尚未获得全国胜利之前,由于客观 物质条件的限制,其军事建设又尚处于比较低级的阶段,也就是处于装备的简单低 劣。编制、制度的非正规性,缺乏严格的军事纪律和作战指挥的不集中、不统一及 带游击性等等,这些在过去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因而也是正确的。可是,自从 中国人民获得了全国范围的胜利之后,这种客观情况已经起了基本上的变化,我们 现在已经进到了建军的高级阶段,也就是进到掌握现代技术的阶段,客观条件已完 全具备了这种可能,只需加上不疲倦的主观努力,就一定可以实现。与现代化装备 相适应的,就是要求部队建设的正规化,就是要求实行统一的指挥、统一的制度、 统一的编制、统一的纪律、统一的训练,就是要求实现诸兵种密切的协同动作。为 此,就需要克服在过去时期曾经是正确的,而现在则是不正确的那种不集中、不统 一、纪律不严、简单现象和游击习气等等,而必须加强整个工作上、指挥上,而首 先又应该是从教育训练上来培养的那种组织性、计划性、准确性和纪律性。这是建 设正规化、现代化的国防部队所不可缺乏的重要的条件之一。 同时,为了组织这种复杂的、高度机械化的、近代的战役和战斗,没有健全的、 具有头脑作用的、富于科学的组织和分工的司令机关不行。过去那种不健全的、效 力不高的、甚至是极不胜任的司令机关,今后就必须大大的加强起来;过去那种只 重视政治工作(重视政治工作是对的,今后也还必须重视),而忽视参谋工作的现 象,必须加以坚决的改变;过去把一些比较弱的、缺乏组织能力的、甚至是犯了一 些错误而积极性不高的人来做司令机关的工作,因而也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对司令机 关的缺乏威信,影响到若干指挥人员不愿意当参谋长,不愿意当参谋,这种现象必 须加以根本上的改正。今后必须挑选优秀的、富于组织和指挥才能的指挥员到各级 司令机关来,以创造司令机关新的作风和新的气象。这同样是建设正规化、现代化 的国防部队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的条件之一。 军事学院全体指挥员、政治工作人员、后勤工作人员、教员、第一期毕业的学 员和正在学习的学员同志们;军委希望你们在建设正规化、现代化的国防部队的光 荣事业上,继续努力,并希望通过你们的努力,把建设正规化、现代化的国防部队 的精神,贯彻到所有部队中去。 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 毛泽东 一九五二年七月十日 毛泽东的这篇训词。肯定了南京军事学院建设的方向和教育训练工作的成绩, 强调了认真学习苏联经验,进一步搞好军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重要性。 1954年4月,朱德总司令亲自到军事学院视察,并担任国家考试委员会主席,亲 自主持基本系、情报系第一期毕业考试。考试完后,朱德在4月25日向毕业学员讲话, 高度评价说:“军事学院是我军的最高学府,建立三年来,在刘院长领导下,在苏 联顾问同志的帮助下,很有成绩。培养了许多教员,已能传授苏联先进军事科学。 希望你们更加努力,把已得的成绩巩固起来,继续钻研,把为全军培养高级、上级 干部的光荣任务承担起来。” 由于刘伯承创办南京军事学院和发展我军军事教育、军事翻译事业的卓著成就, 中共中央军委任命刘伯承为中央军委训练总监部部长。但刘伯承因专心致力于军事 学院建设,未能就任训练总监部部长一职,后由叶剑英代理部长。 1955年9月23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决议, 毛泽东主席发布命令,授予刘伯承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 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56年1月11日,在南京军事学院成立5周年前夕,毛泽东主席和陈毅、谭震林、 罗瑞卿等中央领导同志到军事学院视察,并致祝贺。毛泽东主席等接见了军事学院 院、部、系领导干部和各教授会主任,对教学、翻译、科研、教学保障等项工作, 再次给予肯定和表扬。并勉励全院教职员工,在刘伯承院长的领导下,把学院建设 搞得更好。 1956年1月15日,是军事学院建院5周年纪念,刘伯承和全院同志一道,回顾了 5年来艰苦创业的过程,总结了军事教育、军事翻译事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在5年 间,军事学院已由初办时的四个系,发展为12个系(其中战史系、防化系正在筹办 中)。学员人数由750多人增加到3000余人。教员、译员由290名扩大为1300多名。 在5年中,军事学院编写、编译和翻译的军事、政治、外语教材等各类教程达到 数百种之多。单以军事教材统计,从陆、海、空三军,到炮兵、工程兵、通讯兵、 装甲兵等技术兵种专业;从战略、战役、战术的现编概则,到集团军、军、师、团、 营的想定作业等。计有350多种。学院出版的《战例汇集》、《作战经验汇集》、 《陆军军队标号》、《海军军队标号》、《空军军队标号》、《军语译要》、《军 语画一》等书籍,成为建国后我军学术史上的第一批军事论著。军事学院还组织主 办了战役集训、师资培训、外语培训等各种培训班。同时,还引人注目地组织实施 了35次实兵示范演习、首长――司令部演习,12次较大规模的现地作业,为人民解 放军摸索出了组织现代军事演习的经验,在我军训练史上留下了崭新的篇章。 刘伯承一贯主张学习外国经验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必须紧密 联系实际,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来学习和运用外国经验,可是后来,刘伯承却莫名 其妙地栽倒在这个地方。 这一段历史就像“童话”,是刘伯承的现代童话。这些“童话”是借历史来解 释或意喻现实的,不管人们理解不理解,刘伯承在1957年7月30日同《解放军报》记 者讲出了这则“童话”。他说:“我们在学习外国经验的时候,必须反对教条主义 的学习方法。学以致用是我们的原则,不光是用,学也重要。学不能致用就要犯教 条主义错误。古人说,‘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心’,郎唯物辩证法。同一孙 子兵法,马谡的用法就是教条主义,孔明就不是;庞涓、孙膑同师鬼谷子,可是一 个是教条主义,一个不是教条主义。王明和毛主席读的同是马克思列宁的经典著作, 一个是教条主义,一个不是。党的八大文件,刘少奇同志的报告,讲得非常详细, 大家应当很好地去阅读。目前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有两种不好的倾向,一种倾向是认 为发扬我军光荣传统,就不需要很好学习外国经验,不重视研究敌情、我情,拒绝 接受新的东西;另一种倾向是在强调将来战争需要的时候,而又不重视我军的经验 和我国的具体情况,对一切外国经验,都不加分析批判地全盘端过来。在这个问题 上,全军同志要很好学习毛主席关于《改造我们的学习》和《给军事学院的训词》 那两篇指示。而学又必致用,我们不能只把箭拿在手里,口口声声说,好箭,好箭, 而不从实际出发以致用。譬如说,技术是战术的物质基础,战术是技术的合理运用。 所谓合理,即合于进攻或防御之理,合于任务要求,合于当时当地的客观条件。假 如任务、条件变了,你是否仍要如此呢?马克思列宁主义没有抽象的真理,只有具 体的真理。主客观一致了,就是真理。” 刘伯承的这篇“童话”。讲了庞涓、孙膑、鬼谷子;讲了孔明、马谡、孙子, 还有若干现代人物。他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阐明了理论与实践,继承革命传统 与借鉴外军经验的辩证关系。他鲜明地指出教条主义的症结是“学不能致用”的问 题,并严肃地批驳了那种把发扬革命传统同学习外军经验对立起来的糊涂观念。他 衷心希望“全军同志都要上下一致共同奋勉,努力学习,把我军建设成为一支现代 化的革命军队。” 愿望终归是愿望。 心境终归是心境。 该说的都说了。 然而,在说不清的年代,说多少也没用。 由于脑病和眼疾的折磨,刘伯承不得不听从医生的安排,住进疗养地养疴治病。 尽管如此,他的心依然牵挂着军队教育事业和军事翻译工作。1958年春,解放军总 高级步兵学校组织编写《合同战术教程》一书,刘伯承对此十分关心。他在休养中 多次接见编写人员,一起讨论合同战术等军事学术问题,最后还精心审校了这部长 达66万字的书稿,并亲自题写了书名。高级步兵学校校长姚(吉吉),政委刘浩天在 《合同战术教程》一书的序言中写道:“在校审本书的过程中,曾得到刘伯承元帅 的指导和关怀,他在休养中多次亲自解答问题,指示编辑原则,给参加工作的同志 以极大的鼓舞。” 1957年夏,中央军委决定在北京组建高等军事学院,调刘伯承任高等军事学院 院长兼政委。这一期间,刘伯承的健康状况一直不佳。是年8月间,他从北戴河疗养 院写信给毛泽东和彭德怀,说明因健康原因呈请免任新职。根据刘伯承的身体状况, 党中央同意了他的请求。后改由叶剑英担任高等军事学院院长一职。 正在此时党内和军内错误地开展了反对所谓“教条主义”的运动。这场轩然大 波,使刘伯承的翻译工作和军事教育工作被迫中止,也使我国的军事翻译事业和军 队教育事业受到无可挽回的损失。 看来,刘伯承的“童话”并不是多余的话,后来事态的发展,至今让人不寒而 栗。 1956年,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之后,《人民日报》发表了《关于无产阶级专 政的历史经验》的编辑部文章。毛泽东写出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著作,提出 “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向外国学习,指出“学术界也好,经济界也好,都还有教 条主义”。 6月,党中央发出“关于学习《改造我们的学习》等五个文件的通知”,要求全 党认真学习《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关于若 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等五篇文章,“克服实际 工作中的主观主义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克服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外国 经验中的教条主义倾向,克服学术研究、报刊宣传、教学工作中的教条主义、宗派 主义和党八股。”总政治部也发了贯彻党中央指示的补充通知。 军事学院反对教条主义的运动,就是在上述背景之下开始的。 早在这一年的5月,刘伯承在军事学院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上,在全面总结学院 工作的同时,就提出了反对右倾保守主义,防止教条主义的问题。 8月,刘伯承赴京出席党的七届七中全会和八大预备会议,又从北京三次写信给 学院党委,明确地表示:“我们学了5年多的东西,总算有了几条,教条主义的思想 有些发展(即将外国经验搬用过来),这是合乎情理与事实的。在学习五个文件反 主观主义(即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着重反教条主义是对的。” 在信中,刘伯承还提出反对教条主义的方法。他说:“在检讨时必须发扬民主, 进行恰如其分的批评和自我批评,肯定哪些是对的,就继续发扬;否定那些有错误 和缺点的,就改正。不要过分追究个人责任,作过火的斗争。……如说有错误,那 是院长政委主要领导者的责任更大。” 由此可以看出’,刘伯承对于反对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倾向,态度是明朗的, 是实事求是的,也是勇于承担责任的。 从9月10日开始,军事学院党委学习五个文件,进行思想整顿。10月上旬,刘伯 承在出席党的八大会议之后,回到南京,主持召开了院党委常委扩大会,总结检查 全院工作,并召开战役系学员座谈会,听取对学院工作的意见。 当时,学员反映比较强烈、意见比较集中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六小时一贯 制”的课业制度,感到不符合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吃不消;一个是“三堂会审”的 考试制度,感到太紧张,太严格,有人甚至在考场上尿裤子。当初,刘伯承坚持制 定这两项制度,出发点是对学员严格要求,让学员学得更多一些、更好一些。他考 虑,学员都比较年轻,大部分在30岁左右,应该让他们多学点东西,这于国防事业, 于他们个人成材都有好处。 后来,在执行过程中,由于学员们一再提出意见,刘伯承曾多次派人到地方高 等院校调查,不断加以改进。例如,在上午四小时课后加一餐点心,解决“吃不消” 的问题。这次,根据学员们的意见,对这两项制度又做了更大的改动,把“六小时 一贯制”的课业制度改为八小时学习制;在考试方法上,进一步增加了考查学员理 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内容。还对教材内容、讲授方法也进行了改革,受到学员们的普 遍欢迎; 类似这些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在所难免的。一经发现, 也是能够很快纠正的。关键是要有个实事求是的态度。在院党委和刘伯承的领导下, 军事学院学习五个文件的初期,纠正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倾向,正是坚持了这种 态度,所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可是,到了1957年春,军事学院反对教条主义的运动,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1957年2月下旬,国防部派人到军事学院检查工作。3月初,向党中央和中央军 委写了专题报告,指出:军事学院“在过去几年的教学中,存在一个很大的缺点, 就是教学工作中的教条主义相当严重”;还指出:“经过1956年9月全院学过五个整 风文件,学院中的许多同志已经感到有反对教条主义必要之后,而院党委仍然徘徊、 犹豫、拖延,未能下定决心。”这样,就把军事学院实际工作中的一些已经改正过 来,或正在改正的缺点错误,上纲上线为院党委和院的主要领导人指导思想上的教 条主义路线错误。这个报告,打乱了军事学院正常的教学秩序:根据国防部的指示, 院党委召开扩大会议,各部、系均成立中心组,全体学员停课一周,学习贯彻报告 精神,大张旗鼓地开展反对教条主义的运动。同时,这个报告也为1958年中央军委 扩大会议发动全军范围的反对教条主义的运动定了基调,作了理论上思想上的准备。 1957年的上半年,刘伯承仍然在上海治疗。他对自己的身体状况作了这样的描 述:“感觉残者身体就像一部长久用损的汽车。小修未好又经近几年过份使用之后, 遂成一部难好易翻的破车。近来寒潮时降,左脑后部与两太阳穴处常作胀痛,眼复 流泪水至头部昏眩。我的办法:昏则家卧,清则外游,但淋漓天候竟不许耳。” 尽管身体状况如此,刘伯承仍然多次写信给军事学院党委,给陈伯钧、钟期光 等人,对学院各项工作提出改进意见。 7月3日,刘伯承曾倾注了无数心血的战役系52名学员毕业了。他们经过三年的 正规训练,在文化知识、政治理论水平及军事指挥艺术等方面都有很大提高,成为 全军正规化现代化建设的栋梁之材。 战役系学员毕业后,军事学院开始了分校建院的工作。7月底,中央军委任命刘 伯承为高等军事学院院长兼政委。但由于健康状况,刘伯承于8月6日写信给毛泽东 和国防部长彭德怀,呈请免任高等军事学院的领导职务。信中写道: “原来就是残衰多病的身体,勉任六年学术工作,极感吃力。自1953年患虚脱 症以来,脑力、眼力、神经和创伤诸旧病反复纠缠,已经难于看书提笔,休假也多。 因而不能时常参加教材编审工作,不能更多参加思想提高工作,而深入基层的民主 生活、纪律生活和实习工作也逐渐减少以至于无。这是整顿三风所不允许之事,也 是忝列此职成为疚心之事。据此,请求免任我以高等军事教育这么更重要的新职, 并请在移交南京军事学院职务之后,乘间疗养一个时期。一俟病愈,再赴北京专任 军委委员参加实习机关工作。” 刘伯承的这个请求,后经中央军委照准。 9月13日,军事学院召开大会,欢送刘伯承离任,欢迎新任院长廖汉生到职。 几千名教员、学员和机关工作人员,怀着难以形容的心情,倾听钟期光致词。 刘伯承由于在外地治疗,未能出席大会。但是,钟期光仍然满怀深情,讲起了刘伯 承创建军事学院的功绩。他动情地说: “刘院长关怀国防建设,以国事为己任,六十高龄,常带头学习;且战略眼光 远大,常以有备无患,干部应向科学进军,学多学深一点作号召;特别谦虚谨慎, 日夜工作,制军语、译外文、校条令、写教材、上大课,无一不是以身作则;特别 关心与指导政治思想工作的进行,尤其注意检查效果。十次整风,常称为党作好事, 开路单子,向何处去,过社会主义关;在反对高、饶反党联盟整风时,他就以此作 警语来教育干部。这些模范行为,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这番话,犹如一股暖流,在几千名教员、学员和机关工作人员的身上涌动着。 这是军事学院党委对于刘伯承创办军事学院6年工作的实事求是的鉴定与评价。它, 道出了广大教职员工的心声。 令人惋惜的是,这位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人民解放军院校建设的奠基人 之一,国内外著名的军事家、军事理论家和军事教育家,竟从此离开了他浇灌过无 数心血的军事学院,而且实际上也离开了整个军事教育与训练的领导岗位。 几个月之后,训练总监部代理部长叶剑英来到军事学院视察,在向两千多名教 职员工发表讲话时,专门讲了一段赞誉刘伯承的话。他说: “我们刘伯承同志四十多年战场生活、军队生活,俄文、中文、战斗经验像他 这样是很少的,很红、很专,但就是不健。他八九次受伤,为革命、为人民流了很 多血,是我们国家和人民的宝贝,应该很好地维护他的健康,负责国家大事。” 正当反对教条主义之风,已经“起于青萍之末”,即将“盛怒于土囊之口”的 时候,作为刘伯承的老战友,从领导“八一”南昌起义以来,就一直与刘伯承一起, 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并肩战斗;全国解放以后,又一直与刘伯承一起,为人民解 放军的正规化现代化建设共同工作的叶剑英,在大庭广众之中,讲的这番充满革命 激情的话,显然是意味深长的,是发人深思的。对这段话军事学院两千多名教职员 工报以最热烈的掌声。 而这时的刘伯承,已经交卸了原职,辞去了新职,仍旧苦于病残而继续在外地 治疗。几个月来,他先在上海,接着又到太湖、黄山,最后到广州、海南岛等地。 1958年春,党中央在南宁、成都,连续召开了工作会议,继续大批所谓“反冒 进”。结果,党内急于求成的“左”倾思想迅速发展起来。 5月5日,党的八大二次会议召开。会议根据毛泽东的提议,通过了建设社会主 义的总路线,并轻率地改变了八大一次会议作出的关于国内主要矛盾已经转变的正 确分析,认为当时国内主要矛盾仍然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 主义道路的矛盾。5月25日,党的八届三中全会增选林彪为党的副主席。 就在这样的形势之下,中央军委于5月27日至7月22日,召开了有高级干部1000 多人参加的扩大会议,把反对军队工作中的教条主义的运动推向了高潮。 反革命阴谋家、野心家林彪,从会议一开始就煽阴风、点鬼火、含沙射影、暗 箭伤人,起了推波助澜的恶劣作用。他胡说什么:“有人一提起学习就想到外国, 专学外国的东西,以为只有外国的东西才是好的。这就是迷信,一定要打破迷信观 点。”“不要一谈到外国的东西就津津有味,把本国的东西看作是‘土包子’。” “我们的经验很丰富,不能把黄金当黄土甩掉了。” 他还耸人听闻地说:“有的单位不把毛主席军事著作作为军事基本教材,只作 为参考材料,是不对的。有的单位连参考也没有列上,就更不应该。” 林彪所指责的这些问题,事实上哪个单位也不存在。他这样说完全是别有用心, 是不点名地攻击军事学院和训练总监部,攻击主持这两个单位工作的刘伯承和叶剑 英。 1988年4月解放军出版社公开出版的《元帅教育家刘伯承》一书中记述了1958年 6月23日和29日,毛主席在中南海听取汇报和召集有关人员座谈时讲的很多话: “在谈到军队工作中有无教条主义的时候,毛主席说:‘现在有四种说法:一 种是说没有,一种是说有,一种是说很多,一种是说相当多。说没有教条主义是不 存在的。究竟有多少,这次军委会议要实事求是地加以分析研究,不要夸大,也不 要缩小。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在谈到学校工作时,他批评说:现在学校奇怪得很,中国革命战争自己的经 验不讲,专门讲‘十大打击’,而我们几十个打击也有,却不讲。应该主要讲自己 的,另外参考人家的。 “在谈到军事学院和训练总监部的问题时,他又批评说:‘不知道军事学院、 训总到底有多少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列主义本来是行动的指南,而他们当作死条条 来啃,如果马克思、列宁在的话,一定批评他们是教条主义。’ 毛主席还讲了一些评论刘伯承的有分量的话。 会议根据毛主席的指示精神,采取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的方法,批判 军队工作中的所谓教条主义路线、资产阶级军事路线、反党宗派活动等等,开展所 谓的两条军事路线的斗争。” 北京在开会,批判、斗争在升温…… 多病的刘伯承还蒙在鼓里,还在受疾病的折磨…… 没说的,请回来!于是出现了本书开头的那令人难忘的一幕。 刘伯承胸怀坦荡,顾全大局,处处以党的利益为重,以国防事业为重,躬自厚 而薄责于人,受委屈而毫无怨言。在所谓对教条主义倾向的批判中,刘伯承受到了 不公正的对待,仍能严格自责,表现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风亮节。 他的夫人汪荣华在回忆刘伯承这段历史遭遇时写道:“到1957年春天,我见你 实在太累了,好说歹说,才劝你到上海去检查身体,顺便休息一下。可是万万没有 想到,我们刚刚离开南京,便突然开始了对所谓军事教条主义的批判,而矛头所指 正是你。这之后不久,你又被叫到北京来。离开南京的头一天夜里,你想得很多, 一夜没有成眠,左眼球红红的。到火车上,你又是一夜没合眼,左眼球更红了。就 是在眼压高达73的情况下,你忍着剧烈的头痛,由别人搀扶着上台做了检查。你在 讨袁护国的战争中,失去了右眼,凭着一只左眼,参与组织南昌起义,参加指挥中 央根据地反‘围剿’的战斗,走过茫茫雪山草地,率部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歼 灭大量敌人,没想到在这次反‘军事教条主义’的运动中,你的左眼又受到极大损 伤――得了青光眼,逐渐减退了视力。多么不幸啊! “此后,有人还想给你加上‘资产阶级军事路线总代表’的帽子,不过没有做 到。那些日子,我看得出来,你的心里是不平静的,常常一个人沉思默想。是啊, 这样的冤屈,对一般人来说,是难以承受的。可是你承受住了,坚强地承受住了。 从来不发一句牢骚,不说一句怨言。越是这样,我越着急。当我想劝慰你时,你反 而对我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嘛,我刘伯承是个什么样的人,历史会作出 公正的评价。’” 后来,邓小平对1958年反对所谓教条主义的历史事件作出了正确结论,指出: “那次反教条主义是错误的。”与此同时,徐向前元帅也指出:“建国以后,办了 许多学校,有很大成绩,但后来吃了两个大亏,一个是反正规化吃了亏,一个是反 ‘教条主义’吃了亏。” 到50年代后期,刘伯承已经是年近古稀的老人了。他那饱受战争磨难和工作劳 累的身体,也越来越不行了。脑病使他经常头痛不已,头昏目眩,目疾引致眼压增 高,眼球似要夺眶而出;握笔的手时常发抖,难以成书…… 但是他为祖国,为人民的赤诚之心仍在跳动。 1959年9月,中央军委成立战略小组,任命刘伯承为战略小组组长。这位中外著 名的军事战略家以全部精力和智慧,为国防建设运筹谋划,呕心沥血。 1962年,他对我国西部边疆的自卫反击战,从战役、战术到后勤保障提出了一 系列宝贵意见,对作战的胜利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1964年,他72岁高龄时,还长途跋涉亲临东北边境视察国防工程、战备工作。 也就是在这次视察当中,他的眼病加重,医生在诊断书上写着:“青光眼急性发作”。 他不得不再次进医院治疗。虽经多方诊治,他那只使用了48年的左眼,赖以读书、 看报、审阅文电、从事著译的左眼,竟再无法恢复原有的视力。即使在这样的情况 下,刘伯承仍把自己看作是军委的一个“编外参谋”,经常对国家战略问题,教育 训练问题,院校建设及后勤保障等问题,提出积极的建议。并且,抓紧时间,钻研 马列主义军事理论,还不时地用俄语背诵列宁军事著作的章节、片断。 1982年8月间,刘伯承因健康原因主动辞去国家、党和军队的领导职务。党的十 一届七中全会给刘伯承发出致敬信,信中写道: “您在青年时代就投身于辛亥革命和反对北洋军阀的战争,就是一位英勇善战 的爱国军人。在党的领导下,您发动四川泸(州)顺(庆)起义,又参与发动和领 导南昌起义,您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反‘围剿’ 战争和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您作为中央军委总参谋长,造挫强敌,战功卓著,并同 张国焘的分裂活动进行了坚决斗争。抗日战争时期,您转战华北敌后,发展人民游 击战争,是创建晋冀鲁豫根据地主要领导人之一。解放战争时期,您正确执行党中 央的军事部署,在1947年率领十万大军渡过黄河,挺进中原,构成了我军战略反攻 的光辉篇章。您在一系列重要战役中,特别是在上党、平汉、淮海、渡江战役中, 在进军解放西南战役中、表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您为战胜日本帝国主义,打败 国民党反动派,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建国以后;您为培养我 军的高级指挥干部付出了辛勤劳动,为建设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作出了新的 重大贡献。您的指挥艺术和作战谋略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您不愧是 身经百战的元帅,马克思主义的军事理论家,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1986年10月7日,刘伯承元帅艰难地走完了他的人生历程,终年94岁。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