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大清帝国的超级使节(1) 甲午战败后, 清廷急于争取国际上的广泛支持, 制订了“以夷制夷”和“联俄 抵日”的战略。1896年5 月, 正好俄国要举行尼古拉二世加冕的盛大庆典, 各国都 将派出高层次的使臣前去庆贺。清政府认为这是一个开展外交攻势的好机会, 决定 派人前往, 在庆典过程中, 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有所作为, 还能与各国首脑人物会 晤, 互通声息, 广交朋友, 以利振兴。在选派人选时, 清廷又想到了李鸿章。 这年李鸿章已经七十四岁了, 因甲午战败受了处分, 受到全国舆论的唾骂, 从 巅峰跌落, 成了个闲官, 正奉命在总理衙门内行走, 没什么实权了, 况且身体真的 是日见衰老。他在京城没有大宅门, 就住在东城贤良寺, 当初门庭若市的场院, 现 已变得门可罗雀了, 这是他一生仕途中最狼狈的一段岁月。初接这个差事时, 他一 口回绝, 当天就上书推辞, 说是年纪大了, 精力不济, 请另找高手。但是清廷不依 ,非他不可,那么就只好服从。 李鸿章的本质是个忠于清廷的臣僚, 听不得三句安慰和鼓励的话, 也受不得人 家一点恩惠, 一旦清廷说寄厚望于他, 他就忘了罪臣之身, 精神又抖了起来。其实 对他来说, 刚打完了一场败仗, 打掉了一支舰队, 再辉煌的头衔都抹不掉败将的阴 影。以败将的身份出皇差, 怎么说也有点别扭的成分, 但大清王朝拿不出像样的人 物来, 何况俄国公使还指名道姓地要李鸿章前去, 那就更非他莫属了。 可惜这个差事对于这个七十四岁的老人来说, 实在是太沉重了, 因为对手太狡 猾, 太强大, 而他的后盾太无能, 太薄弱, 使得他这个一辈子干洋务、办外交、主 张学习西方的人, 弄到最后都弄得不是个滋味。他一生只出过两次国, 一次是赴日 ,去签定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第二次就是这次的欧美之行, 表面上红红火火 ,热闹非凡,威势大振, 但其中弄了个《中俄密约》, 事情就复杂化了, 后来照样闹 了个人仰马翻, 不可收拾。 出发之前, 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这支由四十五人组 成的庞大的“头等钦差”队伍, 包括了李家父子三人, 除了李本人还有他的两个儿 子, 即李经方和李经述。原先清廷念及李鸿章年纪已大, 此行大约要半年时间, 特 别安排了李的亲生长子李经述随行, 路上好有个照顾。 可是老李认为此行万里意义非同一般, 他要大有作为, 何况还有秘密使命在身 ,得有绝对可靠的人在身边。李经述未曾出过国,在国内官场也不曾出头露面, 履历 太浅, 未必能当好助手, 于是在奏请朝廷允带随员时, 除了于式枚、罗丰禄、联方 等外, 还提出把李经方也带上, 因李经方干外交已经多年, 既是翻译又是助手。此 本细节问题, 谁知有人还真当成了回事。 刘晦之在《异辞录》中记下了李鸿章与 清流的老祖宗李鸿藻的一段交锋。 李鸿藻对李鸿章带两个儿子出国很不以为然, 认为他太张扬了, 曾当面指责李 鸿章: “父子两人同日受命, 主恩隆甚, 你已经够风光的了, 何必还一定要带伯行 (李经方)呢? ”此话要是由别人来说倒也罢了, 出自李鸿藻之口, 就惹得李鸿章 大发雷霆, 翻起他的老账来。原来当初中日议和时, 李鸿章本不愿去那万劫不复之 地, 在清廷面前表示推辞, 但辞气之间又不无踌躇, 这时李鸿藻劝他: “好自为之。 所不与公祸福与共者, 有如天日! ”然而和约一定, 李鸿章大受攻击, 李鸿藻也是 落井下石的货。当初就食言, 如今竟还有脸出来指手画脚, 李鸿章气不打一处来, “二公因之大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