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南北议和 武昌起义爆发后,清政府为了挽救自己的灭亡,在帝国主义列强的公使团授意 下,起用袁世凯为湖广总督,兼办剿抚事宜。接着,帝国主义又配合袁世凯,迫使 清政府再三让步,终于任命他为内阁总理,向他交出一切军政大权。 袁世凯是近代中国反动的封建买办势力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出身于河南项城的 一个大官僚地主家庭,其伯祖父、父亲、叔父都是镇压捻军农民起义的刽子手。1895 年,袁世凯接受清朝政府的命令训练新组建的陆军,从而逐步掌握了军权。后由于 镇压义和团运动有“功”,被提升为直隶总督,北洋大臣,主持编练北洋军,成为 清政府中最有实力的人物。1908 年,光绪、西太后相继死去,袁世凯在官场斗争 中失意,被逐回原籍养病。 袁世凯是个大野心家。在老家彰德,从外表上看,他身着布衣,头戴笠帽,经 常在小溪边钓鱼,似乎已无心于官场权力。其实,他内心深处无时不在惦记着朝廷 的动向,等待着重新出山的时机。武昌起义的炮声惊动了袁世凯,他预感到时局有 变,却一时拿不出一个万全之策。 这时,他的一个故旧找来为他献计说:“袁大人何不乘机把清朝政府的军政权 力夺过来,然后以此与革命军抗衡。如果革命军方面推你一统中国,大业不就告成 了吗?”老谋深算的袁世凯觉得此计正中下怀,觉得自己东山再起的机会到了。 但他却又并未立即起程北上。 1911 年10 月14 日,清政府任命他为湖广总督,要他迅速前往赴任。袁世 凯在第二天上奏朝廷说:“因老毛病尚未好清,不能立即到任。”袁世凯以此作借 口,是因为他知道朝廷对他仍然没有放权,如果革命形势没有更大的发展,他是掌 握不了多少实权的。 这时,在前线为朝廷督师的是陆军大臣荫昌,袁世凯觉得如在荫昌手下,自己 的结局尚不可测。他虽然被任命为湖广总督,但军事指挥的实权在荫昌手中。 革命形势果然发展很快。湖南、陕西、九江相继独立。湖北前线的清军在汉口 外围没有取得多大进展。清廷慌了手脚,只得在10 月27 日将荫昌调回,授袁世 凯为钦差大臣,给予湖北军务全权。袁世凯的“老毛病”这时便霍然好了,立即进 驻湖北,亲自督师与革命军作战,11 月1 日,攻入汉口。 于是,袁世凯在清政府内部的声望顿时陡增,朝廷只得把他看作唯一可以依靠 的南天柱石。在这几天内,山西、云南又相继独立,朝廷更为恐慌。 就在袁世凯让北洋军攻入汉口的同一天,他被授为内阁总理大臣。 这时,狡猾的袁世凯仍然没有北上就职,他还要再看一看,如果他就任了内阁 总理大臣,能不能有效地应付各方面局势。11 月4 日,他派人在石家庄刺杀了第 六镇统制吴禄贞,消除了他的一个重要的心腹之患。同时,他又暗中派人与南方的 革命军联系。他还想看一看,帝国主义列强尤其是英国政府对他是否支持。 11 月13 日,袁世凯到京入朝,见了隆裕太后,表示效忠清皇室。15 日, 英国外交大臣致电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我们对袁世凯怀有很友好的感情和敬意。 我们希望看到,作为革命的一个结果,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能够与各国公正交往, 并维持内部秩序和有利条件,使在中国建立起来的贸易获得进展。这样一个政府将 得到我们能够提供一切外交上的支持。”这一来,袁世凯心里就踏实了。16 日, 他就公布了内阁名单,一些关键性的位置大多由他的亲信担任,如陆军大臣王士珍、 民政大臣赵秉钧、邮传大臣杨士琦等。这一来,清政府的大权事实上已经集中在袁 世凯的手中。 袁世凯取得清政府的全部权力、控制住北方局势后,如何对付南方的问题便成 为放在他面前的最头疼的问题。已成燎原之势的南方革命力量如何对待呢?他知道, 如果单用武力强行平定南方各省是根本不可能的,这不仅是因为他所拥有的以北洋 六镇为骨干的军事力量难以完成这个巨大的行动;更重要的是,人心已去,全国人 民反对清政府,拥护共和的情绪如此强烈,决不是靠武力就能压制下去的。但是, 如果不使用武力,又不可能使南方各省屈从于他的意旨。 因此,袁世凯绞尽脑汁,决定剿抚兼施,软硬并用。先依仗自己手中装备精良、 训练有素的北洋军队,集中给首先起义的武汉以沉重打击,给革命军造成压力,再 通过各种渠道,同南方开始议和。在议和中,利用南方革命党人的巨大声势一步一 步地逼迫清廷退位,再以清政府退位为条件,换取南方各省对他的让步,乃至最后 夺取全国的最高权力。 袁世凯清楚,革命党不会轻易地接受他的要求,于是就施展了阴险诡诈的反革 命两面手,一方面在战场上发动猛攻,以武力相威胁。另一方面又虚伪地表示愿意 与革命党人谈判议和。 清军占领汉口后,袁世凯就命令各军停止前进,并写信给黎元洪商议和谈。黎 元洪覆信袁世凯,劝他赞助革命军,并表示:“如果你能与我们共扶大义,将来民 国总统选举时,你就可以担任中华民国的大总统。”袁世凯便派道员刘承恩、海军 正参领蔡廷干到武昌议和。 黎元洪召集各部长、参谋在议事厅接见刘、蔡二人。但黎元洪当时并不能完全 支配湖北军政府的实权,革命党人中有不少人持反对意见,第一次接触没有什么结 果。 这是袁世凯预料之中的事。他决定进一步对革命军施加压力。11 月21日,北 洋军第六镇渡过汉水,进攻汉阳,27 日占领汉阳。武昌局势十分危急。 当袁世凯的部下冯国璋打算乘胜渡江攻取武昌时,袁世凯又打长途电话予以制 止。 就这样,袁世凯以软硬兼施的反革命手法,加上英帝国主义又出面施加压力, 果然把软弱的革命党人诱进了他所布置的圈套,不少人被他的“和平”伪装所蒙蔽, 主张与他妥协,以求早日结束战争,使革命早日“成功”。 mpanel(1); 1911 年11 月30 日至12 月3 日,在汉口英租界举行的光复各省都督府代 表会议上,在立宪派的策动和部分革命党人的赞同下,竟作出决议:袁世凯如反正, 即举为临时大总统。 12 月18 日,南方中央军政府外交代表伍廷芳与北方代表邮使部大臣唐绍仪, 在上海英租界南京路市政厅开始谈判议和。 谈判正在进行过程中,孙中山回国了。孙中山回国首先面临的不是率领革命军 对清政府反动势力继续作战,而是南北议和的局面。踏上祖国的土地,孙中山一开 始对议和之事颇不以为然。他对袁世凯的印象并不好。他认为: “袁世凯是个巨奸大憨,把建立民国的大任托付给他,是靠不住的。”但是, 孙中山和一般资产阶级革命家一样,有早日实现共和与统一的愿望。因此,在内心 深处,他又想利用袁世凯推翻清朝政府的统治,避免流血,结束战争,建立民国。 正是在这种矛盾的心理支配下,在他担任了临时大总统以后,他一面宣布自任 北伐军总指挥,并制定出北伐的计划,但同时,又委派伍廷芳为民国全权代表,继 续与北方和谈。并表示:在清帝退位、宣布共和的条件下,袁世凯可以继任总统。 袁世凯的目的本来是利用革命势力威胁清政府以取得权力,因此,对孙中山被 选任为临时大总统极为恼火。他又耍了一手,一面峻使北洋将领姜桂题等四十七人 联名通电,誓死反对共和,主张君主立宪;一面召回北方议和代表唐绍仪,以中断 谈判相威胁,企图迫使南方革命势力作出更大的让步。 孙中山在创立民国、坚持民主共和的原则立场上毫不退让。 1912 年1 月11 日,他下令出师北伐。13 日,革命军在津浦线上首战告捷, 在宿州等地击败清军,占领了兵家必争之地徐州。 在安徽、河南、湖北等地的战场上,也取得了一些胜利。但这时南京临时政府 刚成立,作为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手中没有实力,加之革命党人内部妥协思想占 统治地位,使得北伐战争难以进行下去。 这时,同盟会组织已经分崩离析,无法发挥重要作用。领导层的大多数人都极 力主张与袁世凯议和,结束战争。担任陆军总长的黄兴曾写信给胡汉民和汪精卫, 担心经费无着,战争打不下去,赞成议和解决。拜倒在袁世凯膝下的内奸汪精卫, 更是别有用心地极力主张议和,甚至攻击孙中山:“你不赞成议和,难道是舍不得 总统吗?”各方舆论几乎都赞成议和,妥协已成为一个潮流。帝国主义者都极力支 持和扶植袁世凯,把他看成是新的代理人。在政治上,他们拒不承认南京临时政府, 经济上不提供任何贷款,甚至不断调兵遣将,表示如果中国“内乱”不止,就要实 行干涉,催迫孙中山尽快与北方达成协议。 由于中外反动派的相互勾结,加之革命党内外几乎是一致地要求妥协,孙中山 无力改变现状,一筹莫展,只有步步退让了。 1 月22 日,孙中山派胡汉民将议和条件提交各省代表会议复决,向袁世凯提 出了五条最后解决办法:“一、清帝退位,由袁世凯同时知照驻京各国公使;二、 袁世凯须宣布政见,绝对赞成共和主义;三、照会达到外交团或领事团通知清帝退 位布告后,孙中山即行辞职;四、由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总统;五、袁世凯被 选为临时总统后,誓守参议院所定之宪法,才能授受事权。”这五条议和办法,虽 然不是袁世凯所想得到的全部,但却为他篡夺辛亥革命的胜利成果提供了条件。 -------- 泉石书库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