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孙文学说问世 孙中山的护法运动,由于没有群众基础,加上他自己毫无军事实力,只是利用 南北军阀的矛盾,采取联合南方小军阀反对北方大军阀的办法进行斗争,结果在南 北军阀的夹击下失败了。于是,孙中山被迫离开了广州,再次来到上海。 1918 年6 月26 日,孙中山经日本返回上海。抵达上海码头时,很多归国学 生、新闻记者和各界仰慕孙中山的人士前来欢迎。人们见到孙中山离开上海南下护 法仅一年时间,须发已经斑白,纷纷议论起孙中山忧国忧民的奋斗经历,对他更加 尊敬。孙中山虽然护法受挫,但精神仍然饱满,他热情地与迎接他的人握手致意, 风度翩翩地回答记者的提问,没有一点灰心气馁的神色。 这时,宋庆龄因为父亲病危,已经先期来到上海。5 月,宋耀如病故,宋庆龄 办完丧事后,就留在上海为孙中山落实回沪的有关事项。孙中山回沪后,先与宋庆 龄在环龙路(今南昌路)63 号往了一段时间,不久便迁到了莫利爱路29 号(今 香山路7 号)。 这所房子,是1917 年的时拿大华侨赠给孙中山的。当时,加拿大有四位华侨 前来拜见孙中山。他们从卫士长马湘口中得知: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任大总统, 连住房都没有,每月要付六十五元房租。几位华侨大为震惊,回去后召开股东会议, 提议集资为孙中山购置一所住宅。再次来访时,他们向孙中山说明了来意,孙中山 却说: “送房子给我吗?不可!不可!”孙中山连连摆手,“我怎能接受你们这样重 的礼物?”几位华侨恳切相劝,说:“您这样的伟人,做过惊天动地的大事业,总 得有个住处吧。”劝了很长时间,孙中山感到盛情难却,不便再推辞了,便收下了 这所房子。 在这所幽静的住所里,宋庆龄始终伴随着孙中山,给了他生活上无微不至的照 顾和精神上的慰藉。孙中山由于长期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曾患有比较严重的胃病, 经过宋庆龄的照料,身体日益健康。胃病也渐渐地好转了。 有时,孙中山因在家里呆了几天,心情烦闷,便与宋庆龄出来散散步,但每次 上街,孙中山心里都不痛快。出门所见,满目疮痍。黄浦江上行驶的,停泊的,几 乎都是挂着外国旗帜的轮船。马路上五花八门的汽车在横冲直闯,没有一辆是中国 造的。大街上,外国人在趾高气扬地评头论足,目无一切,仿佛高人一等,而不少 中国人却衣着破烂,满脸菜色,扶老携幼地沿街乞讨。 海关的钟声叮叮咚咚地响着,但中国的关税却不能自主,海关也是洋人把持的。 一种说不出的愤懑之情沉重地压在孙中山的心头,他有时仿佛被压得喘不过气来。 有一次,孙中山不知不觉地来到外白渡桥,桥下有一个面积不大的公园,孙中 山想进去闲坐一会儿。一抬头,只见公园门上挂着一块刺眼的牌子: “华人与狗不得入内!”孙中山仿佛遭到电击一般,不觉浑身一震,热血直往 脑门上冲。他悲哀地呻吟了一声,宋庆龄赶紧扶住他,以免他跌倒。 他什么也不想再看了,喊了一辆人力车,闷闷不乐地回家去了。 这段时间里,孙中山每每想到大好河山支离破碎,人民处于饥寒交迫之中,真 是忧心如焚,实在有说不出的痛苦,想到自己为之奋斗了几十年的革命事业,虽然 推翻了一个专制暴君,但一转眼又产生出无数的专制强盗。他一心追求的是要在中 国实现民主政治的理想,但现实情况却是“革命主义未行,革命目的未达”。今后 究竟应该怎么办呢?应该依靠什么人?走什么样的道路呢?他一时尚未理出头绪来。 他打算利用这段时间,认真地读一些书,从理论上系统地深刻地思索一些重大的问 题。 孙中山一生爱好读书,青少年时代求学时是这样,革命受挫折或失败时,他仍 然能调整情绪,坐下来从容不迫地看书学习,研读有关革命书籍,并能融会贯通, 得其要领。 在莫利爱路这所房子里,孙中山买来了很多新书,连同他原有的藏书,将他的 书房兼工作室塞得满满的,室内四壁挂满了各种地图。每天清晨,宋庆龄经常陪伴 他打网球,锻炼身体。早餐以后,孙中山便开始办公,有时接待来人,在一起讨论 革命理论。晚上,则是孙中山读书的时间,几乎每天都看书、看报或写作到深夜。 看书报时,孙中山特别喜欢铺开中国山水、运河图,弯腰勾出渠道、港口、铁路等。 有时看书累了,便要宋庆龄给他读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其他著名科学家写的书。 孙中山读书的范围很广,在国防问题上,他精心收集了成套陆军、海军的年鉴 ;在经济学方面有许多关于财政和货币的书籍;在技术方面有各种工业、运输和城 市建设的书籍;地质学的书籍也占有一席之地。此外,还有很多文学作品,外语手 册、指南和修辞学著作等。 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息恢复和身体调养,孙中山认真读书思考,他意识到,仅仅 依靠暴力手段进行革命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从理论上加强革命党人的心理建设, 提高素质。 还是在护法运动开始的时候,孙中山曾在广州全省学界欢迎大会上作过《行之 非艰知之惟艰》的著名演说。经过反复琢磨,他觉得这个问题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因为革命党内有不少人认为“知之非艰,行之惟艰”,即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孙 中山认为“知易行难”正是革命的大敌,它能夺人之志,惑众之心。要继续革命下 去,就必须要驳斥“知易行难”的谬论! 孙中山认真回顾了自己几十年的革命经历,认为不是“知易行难”,而恰恰是 “知难行易”。当初,他曾对帝国主义列强抱有幻想,多次托人疏通日本政府,请 求它支持中国革命。谁知道结果总是和自己的愿望相反,日本政府先是支持袁世凯, 后来又扶植段祺瑞,目的就是想独霸中国。武昌起义胜利以后,他曾奔走呼号于英、 美、法等国,然而这些列强根本就不支持中国革命,即便表态也只是空头支票。在 对待袁世凯的认识上,开始也看不清这个独夫民贼的真面目,多次受骗上当,革命 的胜利果实被篡夺。这些事实,都深刻地说明要探求革命的真知是多么困难啊! 基于这种认识,孙中山在宋庆龄的关心照顾下,于1918 年至1919 年间,在 上海发奋读书,闭门著书,写成了《孙文学说》,即《知难行易学说》,作为《建 国方略》之一的“心理建设”。 mpanel(1); 《孙文学说》是孙中山一部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集中地反映了他的哲学思想, 在这部哲学著作中,他集中了很大的笔墨,历数了“知易行难”说的种种罪状,详 尽地论述了“行易知难”的道理,热情地倡导“知难行易”、“以行求知”的实干 哲学。他在《孙文学说》中明确指出,一切知识都是从行开始的,“先行后知”是 人类认识的普遍规律。为了通俗地说明“知难行易”的道理,孙中山以饮食、用钱、 作文、建屋、造船、筑城、开河、电学、化学、进化十件事为例来深入浅出地论述。 比如饮食,这是人们生活中最普遍,人人都会做而必须做的事。婴儿一出生就 能吃奶,不需要教。但是要真正懂得饮食的道理,并不容易,因为这涉及到生理学、 卫生学、医药学、化学和物理学以及科学的烹调技术等许多专门知识。即使科学发 达,也难以完全搞清楚。可见,行是容易的,知是比较难的,而且是行在前知在后。 孙中山在书中列举实例之后,又进一步指出,一切发明创造,都是身体力行的 结果。他把自己的学说,归结到一个“行”字。“行”了才能发明创造,才能科学 进步。他认为那种先求知而后行的主张,实际上是取消后者,结果只能是望洋兴叹, 而放弃了一切。 孙中山强调的“行”,就是“实践”。因此,他的“以行求知”的认识过程, 是他认识论中的唯物论。同时,他也注重知对行的反作用。在《孙文学说》中,他 又列举了很多说明“知”的重要性的例子。比如人们掌握了电学的理论知识,就能 以此制造出奇奇怪怪层出不穷的电机,为世界上各行各业所用。进行革命事业,也 要掌握科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如果革命党懂得了革命理论,又掌握了一个好的方 法,那未,革命一经发动,便能够成功。 这就是他所说的“知而更进于行”,“知之则易行之”的道理。 孙中山在《孙文学说》中,还以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为武器,阐述人类认识的 总过程,指出客观世界和人类社会都是由物质进化而来的。 孙中山在这部哲学著作中,将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思想与革命斗争紧密结合起来, 号召革命党人破除心理上的大敌,坚定信仰,勇于实践,早日使革命取得成功。他 坚信,历史的潮流是滚滚向前的,民主革命必将获得最后的胜利。孙中山的这种坚 定的信念,在革命处于困难的低潮时期,许多革命党人面临信仰危机或产生动摇的 情况下,起到了统一认识、鼓舞斗志的作用。 《孙文学说》一书完稿于1919 年4 月。当孙中山兴奋地脱稿联系出版时,却 遇到了不少困难。他先与上海商务印书馆联系,可商务印书馆认为北洋军阀政府的 言论出版太不自由,担心此书出版会带来麻烦,婉言推辞了。孙中山十分气愤,只 得自己掏钱,找华强书局给予印刷。书稿的清样出来后,孙中山与宋庆龄十分认真 地校对了三次。6 月上旬,《孙文学说》终于问世了,上海《民国日报》在显著位 置上对该书作了介绍,题为《破天荒之学说,救国之良药》。 《孙文学说》脱稿以后,孙中山又以巨大的精力写成了《实业计划》一书,即 《建国方略》之二的“物质建设”。早在1912 年,孙中山为了振兴中国的实业, 奔走于大江南北,黄河上下,已经比较系统地思考过中国的经济发展问题。时至今 日,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结束,西方经济萧条,面临解决过剩资本的出路问题,而 中国要进行经济建设,迫切需要资本。因此,孙中山认为可以采用国有方式和借助 外资,以实现中国的现代化。这样,就必须要开发资源,发展实业,改变中国落后 的手工业生产,进入工业化社会,这是中国存亡的关键。 在《实业计划》一书中,孙中山提出了交通、都市、水力、工业、农业、造林、 移民等方面的庞大建设计划。他希望在十年至二十年内修建十万英里的铁路和一百 万英里的公路,建立和发展包括钢铁、煤炭、电力、机械、水泥等在内的大工厂、 大企业。为了发展对外贸易,孙中山还提出建立渤海湾、杭州湾和珠江口等三个巨 大的海港。同时,治理河流,兴修水利,大力发展农、林、牧各业,发展纺织品、 食品加工、印刷等多种轻工业,提高人民衣、食、住、行的生活水平,以及移民于 东北三省、蒙古、新疆、青海、西藏等等。 孙中山提出,吸收外资来发展实业,主权必须操在中国人手里,要以维护国家 的独立为前提。发展实业的目的是使中国尽快富强起来。 孙中山撰写《实业计划》一书,不仅需要参阅大量中外图书资料,还要绘制各 种有关的地图和统计图表。宋庆龄多次陪同孙中山到四川北路购买需要的书籍、地 图和绘图器具。宋庆龄有时还帮助孙中山查阅英文资料,打字和抄写英文原稿。《 实业计划》一书凝集着孙中山的无数心血,体现了他热切希望祖国早日富强的强烈 愿望,描绘了一幅具有宏伟气魄的经济发展蓝图。从这些细致明确的计划中,人们 可以看出,孙中山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而且是一位卓越的经济学家。1917 年,孙中心曾经在上海写成《民权初步》一书,即《建国方略》之三的“社会建设”。 这本书,最早名称是《会议通则》,这是一本关于民主政治的专著。后来为了名实 相符,就将书名改成《民权初步》。 《孙文学说》、《实业计划》与《民权初步》三本书,合起来称为《建国方略 》。随着这部重要著作的产生,孙中山对未来的设想越来越清晰了。 然而,现实与孙中山的设想之间还有着巨大的差距,革命党人组织涣散、毫无 生气的状况依然如故,军阀之间的争斗厮杀也未停止,经济建设的资金和人才更无 着落,但孙中山坚信,革命最终必将取得胜利,《建国方略》中的计划也一定能够 实现。 尽管孙中山的《建国方略》由于种种局限,还有一些缺憾或消极的东西,但是 后人应该看到,在历尽艰险之后,他仍能矢志不移地忠于他的信仰和事业,这是多 么难能可贵啊! -------- 泉石书库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