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多如牛毛的名字:一条窥其一生的线索(2) 李立三 1924 年3 月到达上海从事工人运动,公开使用的名字仍是李隆郅,过 了半年多才改名为“李立三”的。这个名字传开以后,曾经在社会上引起种种议论, 学究们说他是胸怀大志,要“立德、立功、立言”;国民党人士牵强附会,说他是 “决心转向”,要由信仰马列主义转为“三民主义”。其实这都是无稽之谈。李隆 郅改名为李立三,缘由很简单,只是为了让更多的工友对他的名字好认、好写罢了。 事情的经过其实是这样的: 1924年11月,上海吴淞口成立工人俱乐部,要投票选举俱乐部负责人。为了同 黄色工会作斗争,共产党组织安排李隆郅作候选人,担任俱乐部主任。邓中夏与李 隆郅在去吴淞口的火车上,谈论到这次投票选举的一些具体问题,邓中夏突然说道 :“今晚上的选举,你的名字太文了,像这个‘郅’字,工友们别说写,连认也认 不得,是不是改为一个简单的字? ”李隆郅认为邓中夏说的有道理,表示接受他的 建议。反问道:“那么改个什么名字好呢? ”两人在思索中,邓中夏见车厢门口站 着三个人,便脱口说道:“叫李三立吧!笔画简单,工人好认,写起来也方便。” 李隆郅听了,略加思索笑着说道:“三立不好听,就叫立三好了。”这就是李立三 改名的缘由。从此,此名一直沿用终身。 对于李立三的改名,有人写文章说是刘少奇提议,其实有误。李立三曾对我们 说过此事,他说是邓中夏。据查证:李立三于1924年3 月到上海搞工运,始终是与 邓中夏在一起活动。而刘少奇是1925年6 月,即五卅惨案已发生,6 月1 日上海总 工会正式成立,李立三担任上海总工会委员长以后,刘少奇才去上海总工会担任总 务部主任,第二次与李立三在一起工作的。所以,不可能是刘少奇提议的。 李立三第一次到苏联,使用的是“秦进有”这个名字。 1925年10月,李立三为躲避上海反动当局的追捕,带着夫人李一纯离开上海, 他与蔡和森、向警予夫妇一起,在翻译沈泽民的陪同下,前往苏联,于 1926 年2 月17日至3 月15日在莫斯科参加了共产国际第六次执委扩大会议。3 月13日,李立 三以秦进有的化名在会上作了发言,向共产国际报告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斗争 的情况,呼吁全世界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援助中国革命。紧接着他又代表中华全国 总工会出席了赤色职工国际会议。共产国际原准备派他到西方某个国家去搞工人运 动,为中共驻某个国家的分局,以逃避中国国内反动派对他的追捕,而李立三谢绝 了共产国际为他作出的安排,坚持回到国内参加斗争。4 月回到了广州,5 月1 日 参加了在那里召开的第三次全国劳动大会。在5 月3 日的大会上,他作了《出席赤 色职工国际的经过》的报告,4 日向大会作了《世界工运状况》的报告,11日又作 了《罢工战术》的报告,代表大会主席团致了《闭幕词》。此后,他就成为全国总 工会的主要领导者之一。 接着,他应毛泽东的邀请,到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讲课。随即赶到上海,领导 了那里新的罢工高潮。为了加强对内外棉纱厂罢工斗争的领导,8 月20日,中共上 海区委主席团召开会议,决定组织一个特别委员会。李立三继续以李成的名字与罗 亦农、赵世炎、何松林、项英5 人组成特别委员会。 李立三在莫斯科参加完中共六大以后,1928年秋回到上海,即化名“肖柏生”, 以古董商人的身份作掩护,租了一处较好的房子,开始了地下党的领导工作。同年 11月,李立三接任中共中央常委、宣传部长兼秘书长后,虽然总书记是向忠发,但 实际上是由李立三逐步主持着中共中央的工作。在此期间,他分别以立三、柏生、 柏三、伯三、柏山、伯山等名字发表演说,并在报刊上发表了大量的政论文章。 李立三犯了“立三路线”错误以后,1930年9 月他在六届三中全会上的检讨发 言,是以柏山的名字公开发表的,这是从安全考虑出发的一种策略。 mpanel(1); 1930年10月,李立三奉共产国际之命到达莫斯科,检讨结束后,共产国际不准 他回国参加革命斗争,把他留在苏联,并给他取了一个俄国人的名字一一亚历山大・ 拉宾,同时改用中国名字一一李明。他在苏联15年,还分别以唯真、维介、阿三、 苍木等笔名,翻译书籍,有西蒙诺夫写的《俄罗斯人》剧本,别尔文采夫写的《考 验》小说,以及《在遥远的北方》等,在《救国时报》等报刊上发表文章。 1946年1 月,李立三从苏联回到国内,党中央安排他以“李敏然”的化名,参 加了由美国代表、国民党代表、共产党代表三方组成的军事调停执行处东北小组的 工作。他以东北小组中共方面负责人的身份,赴长春、沈阳同国民党方面的代表进 行谈判。不久这一内情就被美国情报机关识破,国民党的报刊上公布后,在社会上 引起哗然。首先是东北立即轰动起来,国民党的主要将领郑洞国、廖耀湘等纷纷以 同乡的名义,到他的住处来拜访。 在新中国的创建过程中,李立三协助周恩来做了大量的工作。 十分具有戏剧性的事情是:1964年,已满65周岁的李立三,再次以“李明”的 化名,到达河北省霸县的农村蹲点搞“四清”运动,与当地农民实行“三同” (同 吃、同住、同劳动) 一年,去补上他一生中所缺乏的农村工作经历。接着还以“李 明”的化名到工厂搞“四清”,与工人“三同”。“四清”尚未结束,史无前例的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把李立三逼上绝路。1967年6 月22日李立三被迫害 致死,“造反派”在火化李立三的遗体时,没有用李立三的真实姓名,而用了他在 苏联时使用过的名字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