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患难岁月中的甜蜜(3) 李立三出狱后,共产国际那里的宿舍已被人占用。他无家可归,只好挤到岳母 家里,与丽扎的哥嫂、侄子、母亲挤住在一间房里,中间挂上一幅布帘相隔。 l939年11月4 日,苏联内务部正式向李立三宣布审查结论:“鉴于李立三在法 庭上否定了原有控告,法庭决定进一步审查此案。现经调查证明,原李立三案件的 审查办法是错误的,对李立三的控告纯属沃尔夫松( 注:是审查员) 等人的杜撰诬 陷。李立三对自己在工作中所犯的错误历来直言不讳,并已多次作过检查。现决定 结束对李立三的审查,立即释放。” 审查员宣读完结论后告诉李立三,周恩来在莫斯科,问他愿不愿意与周恩来见 面?李立三不知道周恩来到莫斯科的任务是什么,他当然很愿意与分别多年的老战 友重逢,但又考虑到当时种种复杂的政治因素,担心给周恩来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便婉言回绝道:“我的问题还需共产国际作出最后结论,在此之前,与周恩来同志 见面恐怕是不大合适的。” 李立三当时作出这个选择是由于这样的考虑:1938年2 月李立三被逮捕时,共 产国际作出过开除李立三党籍的决定。现在内务部对他的审查虽然宣告结束,但共 产国际的决议尚未撤销。特别是共产国际干部部的负责人马尔特维诺夫坚持诬陷李 立三,歪曲中共党史,把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等许多主要的革命事件污蔑为“托洛 茨基主义的暴动”,把党的六大说成是 “布哈林一手操纵的”等等。李立三认为 :这些污蔑,有损于中国共产党的声誉,决不能漠然视之。如果仅仅是个人问题, 还可以忍受。为彻底澄清这些诬陷,李立三决心继续同共产国际某些人进行斗争。 他在丽扎的帮助下,写出了长达240 多页的打字材料,详述了自己在国内参加过的 重大革命事件,用事实有力地批驳了马尔特维诺夫对中国共产党和他本人的诬陷, 材料送到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要求共产国际重新给他作结论,恢复党籍。 1940年春,共产国际监察委员会连续开了四次会议讨论李立三的申诉。一方面 肯定了李立三在1930年以前所做的革命工作和公开承认错误勇于自我批评的精神, 另一方面又坚持认为,李立三在莫斯科期间“没有充分证明他已摆脱了小资产阶级 知识分子个人主义的弱点”,“对现已被镇压的林达生等人过于信任”等等,因而 决定维持1938年2 月25日有关开除李立三党籍的决定。这显然是为了保全共产国际 的面子。 周恩来、王稼祥对共产国际作出的这一决定不得不提出保留意见,同时提出: 要让李立三参加工作,一年以后重新考虑恢复其党籍。最后,共产国际监察委员会 被迫同意了这个要求。但在周恩来、王稼祥回国以后,共产国际将其束之高阁,一 直不予落实。随着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特别是1943年共产国际宣布解散,李立三 的党籍问题就更没人管了。从此,他与中国共产党与祖国失去了联系,像一个孤儿, 在异国飘泊…… 李立三虽然无罪释放了,但是,在莫斯科的工作无着落。他东奔西走,寻找工 作,却处处碰壁,遭到拒绝。他曾到世界经济研究所一个布尔什维克同志那里去请 求安排工作,著名经济学家瓦尔加所长毫不客气地对他说:“我们这里不需要机会 主义分子。”就业无门,李立三没有生活来源,蛰居家中,全靠丽扎在学校每月 250 卢布的奖学金和国际革命战士救济会每月发给200 卢布救济金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 更严重的是,像他这种坐过牢的人,按当局规定不准在莫斯科等大城市办理户口, 必须迁户到101 公里以外的地方去住。? mpanel(1); 李立三没有气馁,他不断地进行交涉,最后不得不直接给共产国际书记处书记 曼奴伊尔斯基写了一份报告,请求他帮助解决工作问题。在这位书记的关怀干预下, 才得以被安排到国际工人出版社工作。但因李立三失去了党籍,不能担任领导职务, 只能作为普通工作人员,周围很多工作人员不敢接近他,担心他“有问题”,逢重 大节日,组织游行活动,他被当做“可疑分子”不准参加,连去“红场”的权力都 没有。李立三坚强地忍受着这种不公平的待遇。他没有怨恨,没有畏缩,积极地投 入工作,翻译了大量著作,为向中国传播马列主义和苏联文学作出贡献。 1941年6 月22日,德国法西斯向社会主义的苏联发动了侵略战争。也就在这一 天,丽扎在外国语师范学院参加了毕业前的最后一门课程――教育史的考试。祖国 的神圣领土遭到法西斯铁蹄的践踏,她怒不可遏。她渴望能进入军事工厂当工人, 为反法西斯战争直接出力。但由于她是外国人的妻子,这个外国人又是刚刚从监狱 放出来的,她这个愿望未能实现,而被分配到莫斯科一所高级中学当法语教师。因 战争已发生,学校已撤离,她实际上没有工作。 战争开始,李立三写了一份参军申请,要求以普通战士的身份上前线作战,也 因“政治上不可靠”没有被批准。在德国军队迫近莫斯科时,他以普通居民的身份, 自愿参加了民工大军,修工事,挖战壕,并参加防空警戒。作为防空队的一员,他 连夜在屋顶上值班,扑灭雨点般的燃烧弹。他完全忘记了个人得失遭遇,从无半句 怨言。 同年8 月,丽扎偕同母亲、嫂子、侄子作为李立三的家属撤退到伏尔加河畔的 瓦西里耶夫索尔斯克一所中学教法语。李立三仍留在莫斯科坚守岗位。同年10月16 日,德国人打到莫斯科郊外,李立三随所在的出版社紧急地撤退到恩格斯城。丽扎 接到李立三发去的电报,带着家人赶在伏尔加河封冻以前搭乘最后一班轮船,来到 恩格斯城与李立三团聚。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