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李立三与“鞍钢宪法”的诞生(2) 4 月26日,李立三在东北三省工业部长会议上讲话后,大家一致认为,两厂总 结出来的“两参一改三结合”经验,非常宝贵,值得在全国加以推行。 5 月7 日《人民日报》在第一版发表了由李立三主持起草的关于学习和推广 “两参一改三结合”的社论:《改革企业管理工作的重大创举》。文中一开头就指 出:4 月25日本报发表的黑龙江省庆华工具厂在整风运动的基础上,由职工群众创 造出来的大胆改革企业管理工作的经验,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创举。社论高度赞 扬了庆华工具厂的“领导干部和全体职工同志在这一方面表现出来的革命创造精神”。 李立三指出,把“两参一改三结合”“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和企业职工 代表大会制度结合起来加以运用,并且在运用中不断充实和创造新的经验,就可以 逐渐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能够贯彻执行群众路线的社会主义的企业管理制度”。 李立三指出:“干部参加劳动特别是工人直接参加生产小组的一部分日常管理 工作的实际行动,有力地证明了,在社会主义企业中,领导和被领导、管理人员和 工人,只是工作中应有的分工和职责任务的不同,而没有什么高低、贵贱的差别。 因此,管理干部不仅应当从事管理工作,而且应该参加一定的体力劳动;工人不仅 从事生产,而且应当参加一定的管理工作。这就使人们在思想上产生了新的变化, 大大提高了工人主人翁的责任感,使爱厂如家,爱护国家财产成为风气,使相互之 间批评和自我批评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使集体主义的思想大大发挥起来。” 李立三在社论中一方面强调指出:“要管理好现代化的企业,没有一套科学的 规章制度是不行的”,一方面又指出:“社会主义企业的规章制度,必须符合社会 主义企业的管理原则,必须要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便利工人进行生产活动和参加 生产管理。” 李立三最后指出:“庆华工具厂和建华机械厂改革企业管理工作的创举,是在 党的领导下,在整风运动中,在干部和工人群众共产主义精神大大高涨的基础上所 取得的成果。这就再一次表明了,党的领导、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是完成经济工作 的保证。”因此,“加强党的领导,加强政治思想工作是改革企业管理的重要保证, 不仅在进行改革的时候如此,在改革之后进一步贯彻各项新的措施和新的制度的时 候更是如此。” 两厂经验“是我们企业管理经验的新的发展,是完全符合社会主 义企业管理原则的。”要求“各地都应当研究这种经验,并且选择一批条件较好的 企业加以试验,取得成熟的经验后逐步加以推广。在试验和推广过程中,要加强领 导,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注意总结新的经验,以便使之更加充实和完备起来。” 同年6 月,李立三又亲自率领中央工业部工作组,再次到建华、庆华两厂作深 入的调查研究,召开各类人员的座谈会,进一步加以总结,使经验更臻完善。 为了更广泛地推广两厂经验,10月,李立三到长春主持召开了有北京、上海、 山西和东北三省及一些市的工业部长会,一致提出,要尽快召开全国工业部长会议, 把两厂经验在全国推广。 由于当时正处在大跃进和大炼钢铁运动的高潮之中,加之中央武昌工作会议和 八届六中全会先后举行,全国省市委工业部长会议,直到1959年3 月,才经中央批 准在上海市举行。3 月11日,李立三在会上作了长达六个小时的报告,主要讲了现 代化企业的工作方针、任务和做法,企业领导制度问题,特别介绍了“两参一改三 结合”的经验,号召在全国工矿企业中普遍加以推广。 这样,“两参一改三结合”的经验,很快就在全国的工矿企业中普遍推广开来。 通过各地对“两参一改三结合”制度进一步进行整顿、巩固和提高,使社会主义企 业管理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如果说,1958年在全国是试验阶段,那么,1959年则 是进行整顿、巩固和提高阶段。 1960年初,由毛主席作了重要批示,概括为“鞍钢宪法”之后,“两参一改三 结合”制度又有了新的发展,即进入第三阶段。主要表现在: mpanel(1); (1 )在工人参加小组管理方面:小组管理的内容更加丰富了,管理范围逐渐 扩大了,管理水平大大提高了,“基本实现了人人参加管理”。在生产小组中,以 生产为中心,以党的小组长为核心,吸收生产小组长、工会小组长、共青团小组长 参加,组成核心组,实行集体领导,全面领导小组工作,既抓生产和管理,又抓思 想,抓学习,抓生活。这样不仅使小组真正成为企业一级坚强的行政组织的整个企 业管理工作的基础,而且成为进行政治思想工作、技术文化学习的重要活动场所, 真正成为了一个很好的共产主义学校。 (2 )在干部参加劳动方面:实现了经常化、制度化,参加劳动的形式和方法 也有了新的发展。在部分车间中开始试行了工人与干部轮换的办法(车间干部定期 地分批到生产小组参加劳动,由生产小组长与工人管理员分批到车间代替他们进行 工作,原职原薪不变),作为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的一种形式。实行这些 办法,对改进领导作风和工作方法,改造干部思想、提高干部业务水平都发生了重 要作用。这种做法无疑也为调整相互关系,培养工人阶级出身的干部、缩小脑力劳 动和体力劳动差别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