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第十五章 华东野战军外线出击和沙土集战役 从华东野战军一九四七年七月分兵、外线出击到九月集中兵力进行沙土集战 役,是华东战区在解放战争中的第二个转折。 我在《苏中战役后的华中战局和宿北战役》一文中提到,从华中野战军北上 同山东野战军会师苏北,到宿北战役、鲁南战役胜利,是华东战区的第一个转折。 那是华东战事由战区前部转到纵深,山东野战军同华中野战军由战略上配合到战 役上协同,由各自分别歼灭当面之敌到集中作战的一个转折。华东野战军的第三 个转折是一九四八年六月的豫东战役,那是由战略进攻向战略决战的转折。那次 战役后不久,毛泽东同志形象地说解放战争好象爬山,现在我们已经过了山的坳 子,最吃力的爬坡阶段已经过去了。 华东战区的第二个转折,是由集中兵力到兵分三路扯散敌人,再到集中兵力 歼灭分散之敌,由内线歼敌到外线出击的转折,也是由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的转 折。一九四七年九月,我军在鲁西南荷( 泽) 巨( 野) 公路上的沙土集地区,全 歼国民党整编第五十七师,标志着这一次转折的胜利实现。从此,华东野战军不 仅彻底粉碎了敌人对山东的重点进攻,而且取得了在外线作战的主动权,主力南 下陇海路,挺进豫皖苏,与刘邓、陈谢胜利会师中原。 一九四七年的“七月分兵” 一九四七年五月举行的孟良崮战役给了敌人以沉重打击,顿挫了敌人的进攻, 迫使敌人暂时转入守势。但是,蒋介石尚未放弃对山东重点进攻的方针,继续在 第一线调集了九个整编师、二十五个整编旅,部署在莱芜至蒙阴不到五十公里的 战线上,准备发动新的进攻。五月八日,中央军委曾给我们发来电报,提出了刘 邓大军南渡黄河,进击冀鲁豫、豫皖苏,进而进击中原的战略计划,要求华东我 军在六月十日前集结全力( 二十七个旅) 寻求与创造歼敌机会,并准备于六月十 日以后配合刘邓大军大举出击。孟良固战役胜利后,军委于五月二十二日来电指 出:“歼灭七十四师付出代价较多,但意义极大,证明在现地区作战只要不性急、 不分兵,是能够用各个歼击方法,打破敌人进攻,取得决定胜利。而在现地区作 战,是于我最为有利,于敌最为不利。现在全国各战场除山东外,均已采取攻势, 但这一攻势的意义,均是帮助主要战场山东打破敌人进攻,蒋管区日益扩大的人 民斗争其作用也是如此,刘邓下月出击作用也是如此。而山东方面的作战方法, 是集中全部主力于济南、临沂、海州之线以北地区,准备用六、七个月时间( 五 月起) 六、七万人伤亡,各个歼灭该线之敌。该线击破之日,即是全面大胜之时, 尔后一切作战均将较为顺利”。 为了贯彻军委这一重要指示,华野前委于五月底在沂水以北的坡庄召开了团 以上干部会议。会议着重指出,敌整编第七十四师被歼后,山东战局已开始改变, 但必须戒骄戒躁,彻底粉碎敌人正在酝酿的新的大举进攻,为转入反攻创造条件。 这时,蒋介石起用了日本战犯冈村宁次为顾问,召开了多次军事会议,提出 “并进不如重迭,分进不如合进”。敌以三四个师( 整编师) 重迭交互前进的战 法,摆成了方阵,加配了山地作战器材和炮兵、工兵,在各要点屯积了大批作战 物资。六月十九日,我们将上述情况报告军委,军委二十二日复示:“据悉蒋以 东北危急,令杜聿明坚守两月,俟山东解决即空运东北等情。山东战事仍为全局 关键。你们作战方针仍以确有胜利把握然后出击为宜。只要有胜利把握,则不论 打主要敌人或次要敌人均可,否则,宁可暂时忍耐,不要打无把握之仗”。 mpanel(1); 六月二十五日,敌军开始全力东犯,二十八日进至鲁村、南麻( 今沂源县) 、 大张庄、朴里庄一线,妄图迫我在鲁中山区狭窄地带迎战。由于当面之敌十分密 集,无论是寻歼侧翼之敌或直取中央之敌都缺乏条件。为避免无把握作战,我们 打算以第六纵队向临( 沂) 蒙( 阴) 公路出击,以第四纵队奔袭费县,破坏敌人 后方补给线,以第七纵队佯攻场头,迫敌分兵回援,主力集结在沂水、东里店一 线待机。这一计划即将实施之时,接到军委二十九日提出的三路分兵的指示,此 电指出:“蒋军毫无出路,被迫采取胡宗南在陕北之战术,集中六个师于不及百 里之正面向我推进。此种战术除避免歼灭及骚扰居民外,毫无作用。而其缺点则 是两翼及后路异常空虚,给我以放手歼击之机会。你们应以两个至三个纵队出鲁 南,先攻费县,再攻邹( 县) 滕( 县) 临( 城) 枣( 庄) ,纵横进击,完全机动, 每次以歼敌一个旅为目的。以歼敌为主,不以断其接济为主。临蒙段无须控制, 空费兵力。此外,你们还要以适当时机,以两个纵队经吐丝口攻占泰安,扫荡泰 安以西、以南各地,亦以往来机动歼敌有生力量为目的。正面留四个纵队监视该 敌,使外出两路易于得手。以上方针,是因为敌正面既然绝对集中兵力,我军便 不应再继续采取集中兵力方针,而应改取分路出击其远后方之方针。其外出两路 兵力,或以两个纵队出鲁南,以三个纵队出鲁西亦可。” 这个指示,改变了军委过去要求我们不分兵、坚持内线歼敌的方针。 我们立即对军委这一指示进行了研究,军委的电报虽只提到山东当面的敌情, 但我们鉴于刘邓大军即将出击,战局必有重大发展,决定立即执行军委提出的三 路分兵的方针。具体部署是:( 一) 由叶飞、陶勇率领第一、第四纵队越过临蒙 公路向鲁南挺进;( 二) 由陈士榘、唐亮率领第三、第八、第十纵队向鲁西的泰 安、大汶口方向挺进;( 三) 正面部队第二、第六、第七、第九纵队和特种兵纵 队集结在沂水、悦庄公路两侧,各以少部兵力与东犯之敌接触,主力待机出击。 这一部署在六月三十日上报军委的同时,命令各部队立即于七月一日执行。这就 是华野的“七月分兵”的开始。 “七月分兵”是在未经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开始的。在接到军委六月二十九日 分兵指示以前,我们是按照军委五月二十二日指示,准备以七八个月时间,即在 一九四七年底以前,集中全部主力在内线各个歼敌的。接到军委六月二十九日分 兵指示,到全军开始行动仅有一天多时间。 由于七月分兵后有几仗打成消耗战,有的同志后来就怀疑“七月分兵”是否 正确。有的同志问我,“七月分兵”是否太匆促了?如果在内线再坚持两个月, 避开七月和八月雨季,经过充分准备再行出击是否更好?还有的同志认为,我们 当年应该向军委提出继续集中兵力于内线作战的建议。 我的回答是,我们当年执行军委分兵的方针是必要的。如果我们将眼光局限 于山东,在内线坚持几个月当然是可以的。因为当时山东还有五十多个县城在我 手中,而且连成一片,胶东、渤海、滨海三个地区还可以回旋,在内线歼敌的条 件还是存在的。但是,刘邓大军在六月底将南渡黄河,军委已经告知我们,我们 必须以战斗行动来策应刘邓大军的战略行动。当然,策应刘邓大军南渡可以有另 一种方式,如果我们在七月初能集中兵力打一个象孟良崮那样的大仗,将敌人牵 制在鲁中,对刘邓大军的配合将是有力的。无奈当时难以肯定数日内必有战机出 现,而刘邓大军按军委规定日期出动,我们不能以作战行动作有力的配合,这对 全局是不利的。这就是我们立即执行军委分兵的指示的主要原因。同时,集中与 分散是兵力运用上的一对矛盾。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是我军的作战原则, 所以集中是这对矛盾的主要方面,但并不排除必要时的分散,分散也是对付敌人 的一种手段。孟良崮战役发起前,一九四七年五月上旬,军委曾指示我们不要分 兵,我们遵照军委指示改变了计划,但当时我们也不是绝对不分兵,而是留下六 纵隐伏于鲁南,后来这一着在孟良崮战役时起了重要作用。我们分路出击,就可 以将敌人扯散,而我军则可以由分散转为集中,以歼灭孤立分散之敌。也就是先 以分散对付集中,再以集中对付分散。后来战局的发展果然如此,沙土集战役就 达到了我们预期的目的。 向鲁西南挺进 在华野兵分三路出动后,接到军委七月二日来电,除复我们六月三十日电指 出分兵部署甚好外,还要求陈土榘、唐亮率领的三个纵队打泰安得手后,“收复 淝城、东阿、平阴、宁阳、汶上、济宁,与刘邓直接联系后,并应准备出鲁西与 刘邓协同打陇海路,出淮河开展新局面”‘“我军必须在七天或十天内,以神速 的动作,攻取泰安南北及其西方、西南方地区,打开与刘邓会师之道路”。此后, 军委又决定叶飞、陶勇率领的两个纵队也向鲁西南挺进。 这是重大的发展。让我们回顾一下军委对我们战略指导的演变:军委五月二 十二日的指示,指出全国主要战场在山东,而刘邓六月出击则是为了帮助山东打 破敌人进攻。六月二十九日,军委指示我们三路分兵,仍然只提打破敌人对山东 的进攻( 我们决定立即于七月一日出动,是为了策应刘邓大军出击) 。而七月二 日即我分兵后之第二日,军委已经电令陈唐部队直接协同刘邓了。这样,就使这 次分兵成为华野部队执行外线出击任务的开始。 到了八月四日,即华野五个纵队已进入运河以西的鲁西南,刘邓千里跃进大 别山的前三天,军委进而指出,“刘邓南下作战能否胜利,一半取决陈唐、叶陶 五个纵队是否能起大作用”。八月十一日军委又明确指出:“总的意图,将战争 引向国民党区域,使我内线获得喘息机会。以利持久”。显然,全国主要战场已 由山东转移到了中原,战略重心已由内线转到了外线,解放战争已由战略防御转 入了战略进攻。当此重要时刻,华东战区面临三重艰巨任务,既要打破敌人的重 点进攻,又要支援刘邓大军进击中原,还要不失时机地转入战略进攻。 在军委八月四日的指示中,还提出:“请考虑粟裕同志带炮兵主力迅去鲁西 南统一指挥该五个纵队,积极策应刘邓作战”。 此时,我深感责任重大。自从华野执行分兵出击的新方针后,作战条件起了 变化。七月上旬打得比较顺手。向鲁南挺进的两个纵队攻占了费县、峄县、枣庄。 向鲁西挺进的三个纵队,攻占了津浦路上大汶口至大万德段的一些据点,严重地 威胁了敌人后方基地兖州、徐州。敌人从七月十三日开始,以整编第五师等七个 整编师分路西援,在鲁中山区留下整编第十一师等四个整编师固守要点。七月中 旬以后,雨季骤然到来,大雨滂沱,山洪暴发,河水陡涨,使我军机动、运输、 作战遇到很大的困难,以致七月份中、下旬的几仗都打戍了消耗仗。当时情况是 : ( 一) 在山东内线,南麻、临朐两仗未能歼灭敌人,敌人占领了胶济线,胶 东地区有被敌人占领的危险。胶东是我华东地区的重要后方物资基地,且有数万 伤病员、家属安置在那里,如一旦被敌占领,对民心、士气、物资补给都将带来 严重影响。 ( 二) 进入鲁西南的五个纵队,离开根据地,经过一个月的连续行军作战, 十分疲劳。部队在齐腰或齐膝的大水中和泥泞的道路上行动。作战、机动和补给 都十分困难。非战斗减员也很严重。第一、第四纵队伤亡各约五千人,非战斗减 员亦各约五千人。第三纵队第七、第九师都缩编为两个团,第一纵队所属三个师 除第二师多辖一个地方团外,其余只辖一个团,第十纵队亦伤亡近两千人。这五 个纵队的实力大减。 ( 三) 部队思想比较混乱,对已经开始的全国大反攻形势产生怀疑。如有的 说,“反攻是被迫的,是被敌人逐出了山东”。有的说,“反攻、反攻,丢掉山 东”。部分指挥员对于无后方条件下作战缺乏信心。 仗没有打好,我作为战役指挥的主要负责人,引咎自责,于八月四日午时发 电向军委作了检讨。对于下一步,我也作了冷静的分析,认为这一段的作战,我 们的行动目标是明确的,而敌人为我们所迷惑,其行动却很盲目;我们并没有打 败仗,只是打了几个消耗仗;我们达到了调动与址散敌人的目的,打乱了敌人的 部署,敌人对山东的重点进攻实际上被打破了,这是战略上的胜利。当前的关键 是如何适应变化了的条件,在外线打好一两个歼灭战,以夺取战场的主动权。 我接到军委八月四日要我去鲁西南统一指挥的电示后,向陈毅同志提出下列 意见: ( 一) 华野今后主要作战方向和指挥重心是在外线,请陈毅司令员和我们一 同西去,以加强领导。( 二) 现在西线的五个纵队,实力有所下降,为进一步集 中兵力,达成战役上的优势,建议增调第六纵队到西线。( 三) 留在山东内线的 第二、第七、第九纵队,力量可以制敌,建议组成东线兵团,由谭震林、许世友 二同志指挥。陈司令同意我的意见,我们将上述意见联名上报了军委。 同日军委复电:“栗裕支( 四日) 午电悉,几仗未打好并不要紧,整个形势 仍是好的,望安心工作,鼓励士气,以利再战。”并且指出:“华东各部虽有几 仗未打好,但完成了集中兵力,分散敌人之巨大任务。” 我们立即投入新的行动准备。我们选择的路线是,北渡黄河至山东惠民地区, 从禹城附近越过津浦线,至阳谷、寿张地区。这一路都是老解放区,是我军的后 方,没有敌人阻拦,由此南渡黄河至鲁西南前线。这样,既可以大大减少行动中 的兵力消耗,又可以隐蔽我军动向。陈毅同志还亲赴渤海军区部署。对于西线兵 团今后行动打算,我于八月十八日发电报告中央军委和华东局,建议为更有力地 支援刘邓,将西线兵团作战地域扩展到陇海路以南,破袭津浦,威胁徐州,并以 运河西岸为中心。电文摘要如下: “陈于前日去渤海未回,十六日电所询,仅就个人意见,提出如下各点: ( 一) 依近日情况判断,敌有大部随刘邓南去可能。果如是,则刘邓很吃力, 我们应尽一切努力多拖住一些敌人。因此,西兵团目前应在鲁西南及陇海线上行 动,必要时以一部挺入路南,破袭津浦,威胁徐州,才能有效拖住敌人,并寻机 歼灭薄弱之敌。此计划如能有效实施,不仅可拖住一部敌人不能南去,且可迫使 鲁中、胶济线之敌抽一部分西来,如是,则又会减轻我鲁中及胶济线负担,并使 敌人进犯胶东腹地及烟台之可能性更减少。 ( 二) 依近日情况变化,陈唐部不致被迫随刘邓南下,拟再兜一两个圈子, 即北返与我们会合干郓城、巨野、荷泽地区,斯时我们主力仍宜位于运河西岸, 铁路北侧…… ( 三) 建议东兵团于迅速完成整补后,第一步以数个战斗歼灭沂水南北之二 十五或八十三师为目标,第二步向临蒙地区进击,与西兵团相呼应…… ( 四) ……我们拟在泰西打开局面,并与陈唐会合后,即以运河西岸为中心。 “ 同日,华东野战军致电鲁中、鲁南、苏北、苏中、渤海、胶东等军区及饶漱 石、黎玉、谭震林等同志,说明我华东野战军当于九月初开始大举反攻,命令各 军区应立即集中兵力袭击敌人后方机关及补给线,消灭还乡团及保安团。以便尔 后配合主力之有力反攻。 八月二十四日,毛泽东同志来电答复:“粟裕同志十八日酉电意见极为正确, 西兵团作战范围规定为黄河以南,淮河以北,运河以西,平汉以东。”这样中央 军委赋予华野西线兵团的作战范围又扩展了,恢复与扩大豫院苏解放区,与刘邓、 陈谢共同经略中原的战略任务便明确了。电报中并指出:“我华东军在第一年作 战中已表现自己为全国各地战绩最大的军队,七月,减员较大,无损大局,希望 你们尽速赶至鲁西南,统一指挥西兵团各纵,配合当地地方兵团完成中央赋予华 东军的伟大任务,我相信你们必能完成此种任务。” 沙土集作战方案的预想 自军委来电要我赴鲁西南之后,我就不断地思考进入鲁西南后如何打好第一 仗。 我军出击外线后,离开了老根据地,敌人调集优势兵力,紧紧尾追并与后方 守敌相配合,企图夹击我军于立足未稳之际。如何在敌人统治区域内调动敌人, 创造战机,比在根据地内要困难与复杂得多。但是,只要对敌情进行认真地分析 研究,还是可以找出一些规律性东西。我军七月初进入鲁西南,一个多月以来, 我们没有打过一个象样的仗,我第十纵队又被迫退到黄河以北休整,敌人就产生 了错觉,误认为我军是不能打了。国民党中央社曾大肆喧嚷:“山东共军已溃不 成军,不堪再战。”还向我军广播劝降书说:“鲁西南共军已陷入绝境,南有陇 海路,东有津浦路,北面和西面有黄河,四面被围,无路可走。”解放战争开始 后,敌军因连遭我军歼灭,行动一直很谨慎,现在骄狂起来了,一个团也敢成一 路尾坦我们。表面看来;我们活动的范围小了,实际上是敌人被我们歼灭的可能 性增大了。而且敌人所处的地理、天候条件同我们是一样的,在大雨、泥泞中造 了我们一两个月,也是疲劳不堪的,他们军队的素质则是同我们不能比拟的。这 些都是创造战机的条件。特别是敌人满以为我们要“北逃”,而陈毅同志和我却 率第六纵队、特种兵纵队突然南进,这是出乎敌人意料的。我设想了两个作战方 案: 第一案是:渡河后与陈唐会合,开个会,休息几天,补充弹药、物资,复恢 部队体力,再打第一仗。这样,战役的布置可以周到一些,易于密切协同,这是 好处。但敌在发现我第六、第十纵队渡河之后,可能谨慎靠拢,或进入据点困守, 不便围歼,这样打开鲁西南的局面就将推迟一些时间,这是不利的。 第二案是:在我们渡河之次日,由陈唐部将敌诱至距我渡河点以南三四十公 里之适当地区,集中三个纵队,包围敌整编第五十七师或整编第六十八师,另以 一个纵队箝制敌整编第五师;我们则急率第六纵队、第十纵队赶去参战。这可出 敌不意,易于取胜,且能迅速打开鲁西南局面,及时南下豫皖苏配合刘邓大军。 但战前来不及开会,不便取得密切协同,万一打不好对整个战局不利。 我向陈毅同志谈了这两个设想,他认为这一仗事关重大,为慎重起见,可先 征求一下陈士榘、唐亮同志的意见。于是我立即拟电征询陈、唐的意见。 八月三十日,我们接到毛泽东同志来电:“现在欧震、张淦、罗广文、张轸、 王敬久、夏威各部,均向刘邓压迫甚紧,刘邓有不能在大别山立足之势,务望严 令陈唐积极歼敌,你们立即渡河,并以全力贯注配合刘邓”。 接到这个电报后,陈毅同志和我认为应立即下定决心,采用第二方案,争取 早打。至于协同问题,可在战役之前力求周密组织,在战役中再及时协调。于是 当即给陈唐发电,要他们执行第二方案。并于当日( 三十日) 下达了“西字第一 号命令”:令第十纵队于九月三日晚由孙口( 寿张南) 、马庄( 张秋镇西南) 渡 过黄河,四日晚完成对郓城之包围而攻占之。第六纵队于九月三日晚在张秋镇东 南渡过黄河,四日晚进入梁山以南地区。野指于三日晚随第十纵队渡河,拟于六 日进至郓城西南十五公里之王家楼与西兵团会合。西兵团于八月三十一日以第一、 第三纵队自成武、定陶地区北来,诱引敌整编第五师、整编第五十七师、整编第 八十四师等部北犯;以第四、第八纵队及晋冀鲁豫第十一纵队,尾敌向北,拊敌 之后。同时于四日晚以一个纵队进至巨野、郓城之间,以保障第十纵队攻郓城之 安全。兵团主力于四日晚进至龙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