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第 18 部 永远中国心
<< 上一章节 下一章节 >>
   第十八部分 永远中国心  我只能为国捐躯一次   这使我甚感遗憾   ――墨尔(美军官)   美国总统肯尼迪在就职大典上曾经说过这样一句震撼天下亿万人们心灵的话语: “不要问你的国家能为你做什么,要问你能为你的国家做什么。”   这句话在时时刻刻以祖国利益为重的曾宪梓的心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   曾宪梓十分理解肯尼迪总统说这席话的用意,每一个人与自己的祖国其实就是 一种血肉相连的关系,所以人们更应该怀抱赤诚爱国之心,努力发奋向上,为自己 的国家分忧解难,为振兴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民族而作出应有的贡献。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孕育了以炎黄二帝为祖先的民族意识,作为炎黄 子孙的世世代代的中国人,已经将这种根的意识如同血液一般的渗透在整个中华民 族的肌体里,井产生了无可估量的深远的凝聚力……这种强烈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 识,更深刻地反映在曾经饱尝国破家亡、背井离乡之苦的客家人的心中。   他们从苦难中深刻体会到没有强大昌盛的国家,就没有幸福安定的家园。   在客家人世代相传的道德规范里,最首要、最核心的就是“忠孝”二字,也就 是要求对国家要忠诚、对家族要孝梯。客家人有句俗话:“人生百行,孝梯为先。”   这种强烈的爱国爱乡观念不仅反应在“生于斯、长于斯”的本上的客家人身上, 而且更动人地体现于海外千千万万的客家华侨和华裔外籍客家人身上。   这些侨居海外的客家人,无论怎样远离乡梓、几代人身居异国他乡,有的甚至 加入了外籍,但对于祖国,他门始终魂牵梦索、一往情深;对于家乡,他们更是怀 有无限的眷念,常常不惜漂洋过海、寻根向祖。   艰苦创业、以讫成功的曾宪梓便是这一代又一代爱国爱乡的客家人的代表者。   在今天,曾宪梓这样告诉人们:“首先对我来说,没有新中国便没有今天的曾 宪梓。因为如果没有新中国的培养,我决不可能成为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更不可 能有今日的成就。因此,中国这两个字,在我的心中有着很重的份量。”   “我常常告诉自己,要用不同的方式和多种形式来报答自己的祖国,我可以为 我的祖国做任何事,而且我把这些所做的事情都视为回报祖国的一种方式,……并 且,我将一直这么做下去,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饱受旧中国内忧外患之苦的曾宪梓此生此世最大的幸福莫过于祖国的繁荣昌盛。 莫过于中华民族以擎天盖世、锐不可当的活力,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mpanel(1);   不过,曾宪梓更深深知道,只有依靠海内外中国人同心协力。   共同奋斗,才能够真正振兴历经磨难的中华民族、才能够实现这种并不遥远的 幸福。   曾宪梓常说:“我是做领带的,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商人,人生在世,来时两手 空空,去时也不能带走什么。我只希望在我的有生之年,为祖国多做一点好事,为 家乡的人民留下我的一片爱心。”   “虽然一个人的力量始终是有限的,但如果通过个人的努力,影响和团结众多 的人一道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出力,那么这种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力量就非同小可了, 而且,中华民族赶超世界先进民族也就指日可待了”七十年代中期,当曾宪梓创立 金利来、在香港站稳脚跟,开始可以不用紧紧张张地为一日三餐而四处奔波的时候, 他首先想到的是,该是为祖国、为家乡做一些有益的事情的时候了。   曾宪梓决定将多年以来一直埋藏在心底的愿望付诸行动,于是,曾宪梓以投石 问路的方式向家乡梅县的华侨大厦赠送了两部汽车,这份情意,在当时尚处于改革 开放后不久的中国山区,虽然经过了一番曲曲折折的过程,但家乡的人民最终还是 理解并接受了曾宪梓真挚的捐赠。   那一天,曾宪梓怀着激动的心情,返回阔别多年的故乡,并受到故乡人民的热 烈欢迎。   当曾宪梓怀着复杂的心情,看到经历文化大革命后的学校已变得破烂不堪、教 室的桌椅板凳只剩下三只脚、足球场早已荒废用来种番薯,乡间学校的数目还不及 解放前的时候多时,忍不住热泪盈眶,曾宪梓想到自己深受祖国培育之恩,但却未 能留在国内参加建设,心里更是觉得十分难受,一种儿子对深爱的母亲未尽天职的 惭愧之情油然而生。   曾宪梓从此更加坚定了自己一定要努力从商、一定要继续节衣省食的信念,他 渴望创造和积累更多更大的财富,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以另一种方式,为他的祖 国、他的家乡作出应有的贡献。   虽然这时候,曾宪梓的生活实际上刚刚步离温饱阶段,他的事业的发展更需要 一点一滴的资金的支持,但他还是咬紧牙关、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千辛万苦赚来的金 钱,捐献出来,支持家乡的教育事业。   曾宪梓常对人们说:“解放前我的家里很穷,从小被人瞧不起, 小学毕业后 就没有机会读书了,新中国成立后,我才有机会重返校园。我就是靠着国家的助学 金才得以顺利读完中学、大学的。”   “所以,当我身处异地的时候,我总是这样鞭策自己的:曾宪梓,你是受了祖 国的恩惠的,你一定要努力创业,将来有能力的时候,一定要尽职尽责地回报祖国、 回报家乡。”   一九七七年,曾宪梓给母校东山中学捐建了第一座在当时首屈一指的教学大楼。   从那时候起,曾宪梓就规定自己每年要按实际能力为家乡解决各种难题,开始 每年五十万以上,以后每年逐年递增,从一百万、三百万、五百万、一千万……他 决心这样一路捐赠下去。   从那次回乡探亲之后,曾宪梓就兴奋不已地与黄丽群商量,议定下一步的捐赠 计划,并接连给家乡的父老乡亲写信,情真意切地表达他们渴望报效祖国、报效家 乡的心情:“人生易老,岁月无情。我们都是年近半百的人了。我们希望在有生之 年实现自己多年的理想,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帮助祖国,帮助家乡早日富起来。”   在当时,身家并不优厚的曾宪梓能够率先为家乡建设出心出力,立刻受到了中 国领导层的关注。   不久,叶剑英委员长在广州接见了曾宪梓,他们是梅县同乡。   而且还是东山中学的校友,一见面,大家就亲切地交谈起来,叶剑英对曾宪梓 说:“家乡的经济建设、教育事业还很落后,希望你能多支持家乡的发展。”   曾宪梓说:“这正是我多年的理想,我一定会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帮助家乡各 项事业的发展。”   曾宪梓言出必行,他一方面逐步发展金利来的生意,稳中求进,另一方面,他 的生活简朴到令人难以相信却又不得不信的程度,他一直是这样坚定不移地集中他 的精力、他的财富来实现他的人生三大愿望:其一,努力发展金利来事业;其二, 是不遗余力地帮助祖国和家乡的建设;其三,支持祖国的足球事业。   曾宪梓常说:“一个人能力有大有小:最主要的是要看他有没有一个爱国心。 能力小出少一些也一样是爱国爱乡,也一样光荣。   所有爱国爱乡者应做到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无钱无力就出心。”   所以,曾宪梓随着事业的发展,对于国家的捐赠也由小至大地不停地进行着。   从一九七六、一九七七年开始到一九九四年这十几年来,在家乡以及全国各地 的捐资总额已经超过二亿三千多万元,捐赠的大小项目超过二百项,内容包括祖国 和家乡的教育事业、体育事业、医疗等方方面面,并带头在穷乡僻野的梅州山区投 资设厂,为海外的华侨、港澳同胞关心和参与祖国和家乡的建设起到了极大的鼓动 和促进作用。   对于曾宪梓的爱国义举,家乡人民不禁交口称誉他“爱国如家、爱乡如命”。   梅州市的市长曾多次赞叹说:“曾先生拳拳报国之心、殷殷桑梓之情,故乡人 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为此,全国政协副主席钱伟长曾经挥毫为曾宪梓写下了“梅州增宪,誉满桑样” 的条幅,表彰他的无私、无悔的奉献精神。   曾宪样梓知教育事业、体育事业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的重要性,所以多 年来在为祖国和家乡的教育事业作出贡献的同时,更为体育卡业的发展贡献一份诚 挚的爱心。   曾宪梓甚至多次发出“富同一定要强民”的呼吁,他觉得只有体魄强健的民族 才有可能摆脱贫困、走上富裕的道路。   从孩提时候起,曾宪梓就与体育运动结下了不解之缘,不过讲起往事的时候, 他常笑言道:“我主要是打篮球的,虽然也很喜欢足球,不过打得还不行。我的速 度快,常常一冲就冲到球的前面去了,但我照样喜欢,上不了场的时候我就边看边 帮着捡球。”   “我很小的时候就喜欢跟着一些大孩子踢足球,常常是打着赤脚在村里的空地 上跑来跑去的,不过当时的足球实际上是一些未成熟的土柚子,既不够圆,也缺乏 弹性。”   “那时候哪有钱买鞋呢,唯一的一双哥哥穿旧了的力士鞋,还必须是走亲戚的 时候才有机会穿,而且还高兴得不得了呢!”   曾宪梓读中学时,虽说当时年轻人意气风发,志向不定,但是有一点可以十分 肯定,就是将来无论做什么都有一个大主题:为国家、为人民服务。   直到今天,曾宪梓仍记得当时每次打球前他们都会很认真地高呼“锻炼身体, 保卫祖国,锻炼身体,建设祖国。”   曾宪梓感慨他说:“你不要小看这句口号;这句口号十分重要,对人的一生作 用非常大。人活在世上,首先要树立为国家服务的观念。这句话,我不仅记忆深刻, 而且我把它当作我人生的目标,时刻不忘为祖国服务。”   只要一谈起几时仰慕的球王李惠堂,曾宪梓就会忍不住地笑起来。球王访问梅 县侨民体育会时,读中学的曾宪梓正好住在侨民体育会,所以激动兴奋的他不仅有 机会给球王倒茶,而且还亲眼目睹了球王踢球时的动人丰采:“李惠堂真是名不虚 传,球打得非常出色。他人长得十分高大,踢球的力量也是锐不可当,十分惊人。”   不仅如此,八十年代的时候,曾宪梓还在广州见过世界球王贝利,当时曾宪梓 对贝利说:“我很尊重你,你给世界足球事业作 出了很大贡献。”   随行的翻译将这句话告诉给贝利,并告诉他曾宪梓十分热爱足球,也给中国的 足球事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贝利听后,非常开心,很热情地伸出双手一边拥抱曾宪梓一边说:“我喜欢足 球,你也喜欢足球,让我们共同为世界足球的事业而努力。”   说完之后,与曾宪梓合影留念。不过可惜的是当时用于照相的胶卷是伪劣产品, 冲印出来后图像很不清晰,令曾宪梓啼笑皆非之余,至今认为是一件极大的憾事。   成为大商家之后的曾宪梓对足球仍旧十分入迷,有时甚至与中国足球队到了形 影不离的程度。   七十年代末期,曾宪梓怀抱着一颗振兴中国足球事业的爱心常常丢下繁忙的生 意不做,也不顾当头烈日的暴晒整天整天地坐在国家队训练场,边看训练、边为国 家队捡球。   即使球队到国外比赛,曾宪梓与黄丽群也不顾一切地追随而去,住同一个旅馆、 挤同一辆汽车,自己掏钱不停地为队员们送上高档营养滋补品。   就是到了比赛的时候,曾宪梓也是随随便便地往球场边上一坐,与中国足球队 的队员们一起欢呼、一起叹息,常常被人们称呼为“替补队员”、“超级球迷”。   震惊一时的“五・一九”前夕,曾宪梓因忙于商务而不得不滞留在欧洲,来不 及返港,但他仍然念念不忘中国足球队士气如何、能否出线等等,并发厂一封加长 电报给中国足球队的全体队员以及教练曾雪麟,以表达自己不远千里的关注之情。   中国足球队失利之后,曾宪梓像许多球迷一样,好长时间食不知味,寝不安宁。   “堂堂的大中国,有十亿人口,有广泛的人才基础,为何足球上不去?”曾宪 梓为此苦恼了很久,也想了很久。   于是,曾宪梓利用家乡“足球之乡”的优势,投资兴建足球场,捐资举办足球 邀请赛,资助各大足球队外出比赛,曾宪梓甚至构想办足球队或者足球学校,试图 探索一条腾飞中国足球事业的路子。   曾宪梓感慨他说:“从某种角度上说,足球运动象征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 强大与否。”   “我要以发展金利来事业的精神和能力来全力支持和发展中国的足球事业。我 认为这是我为祖国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我希望能在我的有生之年,亲眼看到中国足 球队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热爱足球的曾宪梓不仅仅只局限于对中国足球事业的关注上,对于中国的整个 体育事业,他都不遗余力地倾注了他的满腔热情。   无论是洛杉矾奥运会还是汉城奥运会,曾宪梓都亲自设计、亲自选料,制作出 数千条绣有中国奥委会会徽的深红色优质领带,赠送给中国体育代表团。   一九九二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满载而归,获得辉煌的成绩,名 列世界第四,曾宪梓兴致勃勃地给每一位荣获金、银、铜牌的运动员以及教练员、 工作人员发放巨额奖金。   捐钱捐得格外开心的曾宪梓说:“中国奥运健儿为国争光,我们海内外的中国 人都感到骄做和自豪。为此,我要奖励这些运动健儿们,并祝他们再攀高峰。”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一九九二年年终将近的日子里,对中国永远怀有 炽烈的爱国之情的曾宪梓再次创下两项爱国义举,一时间在海内外传为美谈。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二十日,由曾宪梓捐资一亿港元、与国家教委合作设立的曾 宪梓教育基金会在北京宣告成立。   “基金会”将用每年得到的利息或经营的利润,奖励内地的优秀教师,其中主 要侧重于师范院校的教师。   国务委员、国家教委主任李铁映在会见曾宪梓及其家人的时候,高兴他说:“ 此举说明了曾先生对内地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曾宪样教育基金会的设立,体现了曾先生一颗振兴中华民族的赤诚之心,意义 十分深远。”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曾宪梓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宣布,他决定出资发起 “金利来、银利来偕百家名店支持北京申办二0 OO年奥运会”大型活动,并以“您 的签名将作为中国人民支持北京申办奥运会的见证,而被收入中国体育博物馆”为 号召,把一九九三年元月定为支持“奥运活动月”。   曾宪梓说:“贫穷和落后的国家是没有能力举办奥运会的。今天的中国,政治 稳定,经济发展迅速,中国的运动员也早已在世界体坛占有重要位置,所以我们可 以挺直腰板,向世界宣布:中国有条件、有能力举办奥林匹克运动会。”   “支持北京申办二000年奥运会,不是口头说说就算的,中国作为拥有十一亿 人口的大国,所有的人民以及海外的炎黄子孙部殷切祈盼着奥运会的圣火在中华大 地点燃。”   曾宪梓新闻发布第二天,北京百货大楼举行了隆重的首签日仪式。当天早晨, 北京百货大楼门外广场彩旗招展,鼓乐喧天,人如潮涌,成千上万个热心者会聚在 大楼广场中,争先恐后地签上自己的名字,现场气氛空前热烈,给冬日的北京带来 了一股暖流。   曾宪梓和自发赶来的各界人士以及全国四百多家名店的代 表参加了首签仪式。   在首签仪式上,国家体委副主任、北京奥申委常务副主席何振梁称赞说:这一 首次由企业发起的支持申办奥运的活动,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申办奥运的决心和信 心,为全社会支持申办奥运开了个好头。   在曾宪梓的积极倡导下,全国各大城市和各大商店纷纷张挂横幅,张贴宣传画, 设置支持奥运签名簿,广泛征集签名,并举行多姿多彩地支持奥运等系列申办活 动。   一场由金利来、银利来发起的规模宏大的中国商界支持北京申办二OOO年奥运 会的活动在全国展开。   申办奥运期间,在中华大地上出现了这样一幅又一幅的动人景象:“奔向奥运” 的万人长跑队伍;签名处,一幅长达三十余米的白布,数千双热情洋溢的手在挥 毫;目不识丁的老人在激动地请求工作人员代为签名;一位争着签名的中年人在感 慨他说:“香港老板都有这么崇高的爱国心,我们还等什么呢?”   在申办奥运这场只有冠军没有亚军的“巨人之争”中,中国的老百姓上下一心, 以前所未有的凝聚力,倾注了满腔热血,表现出非比寻常的痴情。   中华台北奥运代表团团长,中华台北奥委会主席张丰绪也表示坚决支持北京申 办二ODO年奥运会,认为这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义务和责任,也是全球炎黄子孙的光 荣和骄做。   曾宪梓为此感到由衷的欣慰:“国际上有人说我们国家的事,”一切都是政府 操办的,不是人民的意愿。我们要用自己的行动向全世界表明,中国人民、包括海 外同胞,都热切关注并希望申办奥运取得成功。”   然而,事物的发展常常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一九九三年九月二十四日凌晨二时二十六分,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在蒙特 卡洛宣布悉尼为二OOO年奥运会主办城市,北京因此而痛失一次良机。   日前仍然信心十足地宣布如果北京取得主办权将以个人名义捐赠一亿港元协办 奥运的曾宪梓同海内外所有炎黄子孙一样,面对希望的落空心里有说不出的难受。   但是曾宪梓并不认为是一场沉重的打击,他认为:“这次申办活动使得海内外 的中国人历史性的共此一心,在整个申办过程中,中国人民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 问心无愧。   “只要想到民族国家为此而取得的盛况空前的大团结,就不该灰心,可以继续 努力。一切重在参与,这也正是奥林匹克旨在争取全人类参与的精神本质的重大体 现。   “甚至可以说此役虽败犹荣。中国已经庄严地向全世界人民展”示了日益提高 的国力以及空前的凝聚力。”   不过,曾宪梓的这种强烈,炽热的爱国爱乡热情被有些人称为“亲中人士”加 以指责。   曾宪梓知道后,很但然地一笑置之,大家都是中国人,中国人热爱自己的国家 是天经地义的个情,根本谈不上亲中不亲中,有哪个国家的人不热爱自己的母土、 自己的祖国呢?   所以胸怀坦荡的曾宪梓每每遇到人们问及此事的时候,总是这样回答说:“香 港同胞本身就是中国入,一个人热爱自己的祖国不应该成为一种罪过,我不会在乎 这样的人怎么看,爱国没有罪,甚至可以说,在爱国的问题上,我永远都是理直气 壮的。”   这就是曾宪梓豪爽耿直的地方,也是总能够令人肃然起敬的关键之所在。    对祖国和家乡始终一往情深的曾宪梓为促进国内与香港的合作以及香港一九九七年 平稳过渡做了大量的工作,同时也招徕了一些人的误解。   这些人甚至认为,曾宪梓在国内投资办厂、捐资办学是想沽名钓誉。   对此,曾宪梓只是淡淡地回答说:“名誉,很重要,但我从来不去争。努力工 作后,国家给我的,我也欣然接受,因为我认为这是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至于说我沽名钓誉,我觉得好可惜,我不能掏出一颗心给大家看,我只希望 大家从今往后在我的行动中去看我的良心吧。   “不过有一点我必须说明,只要我认定自己所做的事情是对的,我就会一如既 往地做下去,既不食言,又不后悔。”   这一如美国总统林肯所说的:“如果我试图把攻击我的所有言论都看一遍,更 不用说予以回答,那么这家店铺干脆不如关门大吉,任何别的生意都不必去做。”   “现在我尽我最大的努力去做,而且我还要一直这样做下去。   如果结果证明我做对了,那么一切攻击我的话都一钱不值;如果结果证明我做 错了,那么即使有十个天使起誓我做对了,那也是白搭。”   一九九三年一月十一日,曾宪梓被新华社主办的《燎望》周刊选为封面人物。   并且,这一期周刊以“我是中国人,怎能不爱中国”为题,高度赞扬了曾宪梓 数十年如一日的忠贞爱国之心、浓烈的报国之情。   德高望重的曾宪梓是被《燎望》周刊选为封面人物的第一个境外华人。   一九九三年十二月七日,香港商报消息:“本港领带大王曾宪梓昨天宣布,基 于取诸社会、用诸社会的信念,为纪念金利来创业二十五周年,他再捐赠五千万港 元给内地和香港,同时在香港成立一个曾宪梓慈善基金会,使基金数额达二亿五千 万港元。”   曾宪梓说:“祖国和家乡是生我、养我、育我成长的地方,因此我有义务要永 不停止地捐献祖国和家乡,而香港则是我创业和成就事业的地方,因此我应当用心 回报社会,支持教育和公益事业,目前这种捐献就是回馈社会的一种方式。”   一九九四年,曾宪梓的人生和事业再创高峰,被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推选为常务 委员、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同意中山大学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 南京紫金山天文台把国际编号三三八八的小行星命名为“曾宪梓星”。   对于国家和人民给予的荣誉,曾宪梓视作一种重任,他认真・他说:“我一定 全力以赴,这也是我回报祖国的好机会。”   “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我应当把有限的生命,尽可能多的投入到对国家、对人 民有利的事业之中。”   “祖国有恩于我,我必须终身回报祖国。只要金利来不破产,曾宪梓不死,我 对祖国的回报就不会停止。”   拳拳赤子之心,溢于言表。   曾宪梓,一个将自己的躯体、灵魂、金钱、乃至生命与中国的繁荣昌盛、中国 的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中国人,面对涌如潮水的八方评说,他宠辱不惊、但然面 对,一个对中国忠实、精诚的心,从来没有因此而后悔地搏动。   只要需要,他随时都可以勇敢地站出来。为了中国,曾宪梓早已将个人的安危 置之度外,他自始至终、自动自觉、无私无怨、无悔无恨,从他那古铜色的皮肤里、 从他那耿直宽厚的胸膛上,似 乎随时都可以为他的祖国喷洒满腔热血、奉上一 颗爱心。   上帝创造了人,人创造了灵魂。   在人类滚轴式前行的历史中,灵与肉的发展始终存在着这样鲜明、这样生动、 这样可歌可泣的分野。   应该说,在今天这样一个功利社会里,曾宪梓的这种惊天地、泣鬼神的高风亮 节,是所有炎黄子孙、龙的传人共同的骄做。   中国,响当当、亮堂堂的中国;不屈不挠有着龙的骨胳、龙的尊严的中国;正 在以不可估量的凝聚力、走向崛起、走向腾飞的中国;应该为成功地拥有和培养出 这样杰出、这样忠心的儿子而自豪。   令人欣慰的,发自内心的、永远的自豪。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