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第 17 章 当彭德怀、刘伯承他们在解放战争中叱咤风云时,贺龙却悄无声息。他干什么去了?
<< 上一章节 下一章节 >>
17 彭德怀、刘伯承、陈毅、聂荣臻和林彪,这些未来的元帅们在解 放战争的战场上叱咤风云的时候,贺龙却悄无声息。 他干什么去了? 中国人民的三年解放战争,是中华大地上光明与黑暗的决战。它用血与火送走 了一个旧时代,迎来了一个新时代。 在这场大决战中,中国未来的元帅们一个个运筹帷幄,决战千里,挥兵百万, 叱咤风云。彭德怀大战胡宗南,三战三捷,西北称雄;刘伯承、陈毅淮海摆战场, 歼敌五十五万五千人,世所罕见;聂荣臻驰骋华北,与林彪一道攻天津,进北平, 非同一般;林彪、罗荣桓横扫东北,决战辽沈。真是各显神通,自有干秋,可是, 你是否注意到,在这场震惊世界的大决战中,有一个曾被蒋介石出十万大洋买其头 颅的军事统帅,却悄无声息,人们甚至不知道他身在何处。他,就是贺龙元帅。 那么,他在哪里?在干什么? 此刻,他正骑着一匹大青马匆匆忙忙地奔驰在黄土高原光秃秃的山梁上,让干 涩的西北风、劈面而来的沙尘,吹打着那刚毅而坚韧的脸庞。他行色匆匆,在忙些 什么?他东奔西走,正在为彭德怀筹措大战胡宗南急需的粮食、弹药、被服、金钱。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给你们当个后勤部长。” 1947年3月,蒋介石全面进攻解放区严重受挫,不得已,改变方针,集中主要兵 力对东西两翼的山东和陕北实施重点进攻。蒋介石调动他的媳系部队、养精蓄锐、 装备精良的胡宗南集团和“青宁二马”马步芳、马鸿送的三十四个旅,二十五万余 人,准备入侵陕甘宁解放区,攻占延安。用国民党政府国防部的话来说,他们是要 “摧毁匪方党、政、军神经中枢,动摇其军心,瓦解其斗志,削弱其国际地位。” 这时,在陕北的人民解放军只有四个野战旅,约一万七千人,在兵力对比上, 处于绝对的劣势,但是,兵法云:“因地以度军势”。陕北高原,山丘起伏,沟壑 纵横,地形复杂,周旋余地大。从国民党军方面来看,他们深入我根据地,群众条 件、地形条件均对其不利,而且,陕北地瘠民贫,资源缺乏,大批军队涌来,吃饭 问题便是他们的一个大包袱。从人民解放军方面看,陕北地区经过中国共产党多年 的治理,群众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都很高,对战争领有准备,完全可以与敌人周旋, 如能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便可达到牵制和逐步削弱、最后消灭胡宗南集团。所 以,中共中央高层决定:人民解放军在陕北战场的基本作战方针是,诱敌深入,必 要时放弃延安,与敌周旋于延安以北的黄土高原上。陷敌于疲惫、缺粮的困境,然 后,抓住有利战机,在运动中集中兵力逐次歼敌,将胡宗南集团拖死在陕北战场。 陕北即将开战,谁来统率这一万七千人呢?论理,应由贺龙来指挥。他是陕甘 宁晋绥联防军司令员,这一万七千人原在他管辖之下。但是,1945年8月,日本投降 时,毛泽东已让他“下山”,去当晋绥野战军司令了。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担任 解放军总参谋长的彭德怀是个急性的人,他向毛泽东提出;“在贺龙同志未回延安 之前,陕北几个旅加上后勤人员也不过两万来人,是否由我暂时指挥?” 彭大将军毛遂自荐,毛泽东也有其考虑,于是表示说:“很好!” 这样,3月16日,中央军委决定组成西北野战兵团,由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治委 员。陕北地区的部队从此统归彭大将军指挥了。 贺龙对此有何想法?不得而知,但是,他曾对其部属说:“军队是党的军队, 不是哪个人的。我带的部队,旁人也能带,军队要有党指挥嘛!”这是从他加入共 产党以后,一直坚持的一条原则。南昌起义以来,始终不渝,而且,在这个问题上 对自己要求甚严,十分谨慎。远的不说,1946年11月上旬,贺龙刚刚将晋绥地区所 有野战部队编成三个野战纵队,中央军委便下令,调其第一纵队西渡黄河,保卫陕 甘宁解放区。贺龙二话没说,亲自来到山西临县三交镇给干部讲话,动员他们愉快 地服从命令,执行保卫延安的任务。1947年,他还托人捎话给第一纵队领导说; “你们的任务很光荣。毛主席在陕北,要保证毛主席和党中央的安全。要多打胜仗, 多消灭敌人,听彭老总的指挥,这样才对得起党和人民。”前不久,敌人进攻延安, 中央军委下令,调晋绥野战军第二纵队开赴陕北。他照样不折不扣地执行命令,送 王震过了黄河,投入保卫延安的战斗。这时,贺龙这位司令官的手下,只剩一个野 战纵队了。 mpanel(1); 1947年3月19日,人民解放军主动撤离延安,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领导机关有 一部分撤到了晋西北。这里一下子成了西北战场的后方。3月30日,贺龙从兴县赶到 临县三交镇,在这里会见了从陕北赶来的周恩来。 周恩来向他传达了3月19日中共中央枣林沟会议的决定:成立以刘少奇、朱德为 首的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前往晋察冀;组成以叶剑英、杨尚昆为首的中央后方工 作委员会,留驻晋西北;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留在陕北,指挥战争。 贺龙问周恩来,说:“毛主席为什么不离开陕北呢?在那里很危险的啊!” 周恩来告诉他说:毛泽东说:“我不能走,党中央最好也不走。我走了,党中 央走了,蒋介石就会把胡宗南投到其他战场上去,其他战场就要增加压力。我留在 陕北,拖住胡宗南,别的地方能好好地打胜仗。” 贺龙听了,甚为感动。他觉得毛泽东这个人了不起,总是从战争全局的高度来 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连他自己的安危,也要放在战争全局的高度来处理。他从心 眼里敬佩这位毛大帅。 周恩来又告诉他,前不久,毛泽东、刘少奇从战争的发展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来 考虑,认为中央机关撤到晋西北的人员不宜过分集中。他这次来,就是要专门同贺 龙研究一下中央机关留晋人员怎么处理。 他们经过一番商量,决定有一部分人随刘少奇、朱德去河北;少部分回陕北, 担负中央必须从事的工作;一部分留晋西北,由中央后方工作委员会领导。 周恩来对贺龙说:“贺老总,中央机关来河东的人员、单位一大堆,还有许多 年老的同志、妇女和孩子,事情很麻烦,一切要靠你来安排。” 贺龙说:“你放心,我亲自负责,保证他们的吃、住和安全。” 周恩来笑了。他了解贺龙。这位老总办事一向认真,不会马虎的。回到陕北以 后,当毛泽东问起留晋人员的安排情况时,周恩来对他说:“中央机关到河东以后, 贺老总亲自作了安排,安全是没有问题的。” 5月上旬,贺龙收到彭德怀发来的一份电报,说,西北野战军正集结在延安以东, 伺机杀敌,目前急需弹药,特来向贺龙求援。贺龙马上命令晋绥军区后勤部调集二 万分肯吃弹送往河西,后来,一连给彭德怀送了三次弹药。彭德怀为此拍来电报, 表示感谢。 彭德怀要弹药,触动了贺龙那历来敏感的神经。他想,未来的西北战场所需弹 药肯定是越来越多,这让彭德怀到哪儿去找呢?除了从运输大队长蒋介石那里缴获 一部分之外,只能向晋西北这样的后方伸手。可是,晋绥地区的军火工业规模很小, 条件也差,尤其缺乏技术力量和机器设备,生产能力极有限,不可能满足战争日益 发展的需要。怎么办呢?贺龙一时找不到解决的办法。 说来也巧,这时,联防军军工局长李强来到晋西北,向贺龙汇报陕甘宁边区军 火工业的情况。陕甘宁边区的军火工业是抗日战争时期搞起来的,规模也不大。目 前,陕北地区战火连天,已无法生产,机器都已坚壁起来了。李强的汇报,一下子 打开了贺龙的思路。他想,能不能把陕甘宁同晋绥的军火工业合并起来呢?这样, 一则可以保存陕甘宁的那一点点来之不易的“家产”,二则两地区军火工业合并后, 人力、物力集中,可以扩大军火工业的生产能力,满足前方之急需。这不是一件一 举两得的事吗?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李强。李强拍手赞成。他说:“老总,你想得 好啊,给河西发个电报,听听彭老总的意见。” 贺龙点点头,马上给西北局书记习仲勋发了个电报,提议将河西军火工业的人 员、设备全部迁往河东,集中两区力量发展军火工业,支援前线。习仲勋把这件事 告诉了彭德怀。彭总觉得贺龙的想法很有战略眼光,便让习仲勋以他俩的名义发电 表示赞同,并请贺龙负责筹划一切。于是,贺龙在晋绥军区组建了一个工业部,具 体负责两区军火工业的合并和发展生产。晋绥区的军火工业由此得到了很大发展, 到1948年已有十一所工厂,一所工业学校,七千五百名职工,生产了大量的炮弹、 子弹、手榴弹和炸药,在一定程度上,支援了西北解放战争。 办完这件事,贺龙就病倒了。他患了胆囊炎,住进了晋绥军区碧村医院,由一 个苏联医生负责治疗。 住进医院没有几天,中共中央发来电报,让他速去陕北参加一个重要会议。苏 联医生不同意他去,对他说;“贺司令员,你的胆囊炎还没有好,现在,血压又比 较高。你要去陕北,一定要骑马,骑马是很劳累的,对你的病很不利,不好办啊! 是不是请个假?” 贺龙想,西北战场战火正酣,这个时候开会,一定有关系到全局的大事要讨论。 他必须出席,不能请这个假。他决定立即出院。院方无奈,只得让这位苏联医生跟 随他去陕北。 临走之前,他突然想起了一件事。他把警卫员找来,问道:“我记得还有一斤 水果糖吧?” 警卫员点点头,有些茫然。他不知道这位老总这个时候要水果糖做什么?这一 斤水果糖是去年有位同志特地送给贺龙的。水果糖,现在是极为普通的东西,有的 孩子恐怕都不愿吃它,要吃洋味的巧克力,可是,在那个年代,在解放区恰是一种 来之不易之物,别说一般干部,就连贺龙这样的大干部,也是很难见到的。送来的 这一斤水果糖,他一直舍不得吃,让警卫员保存了起来。 “老总,水果糖。你要它干什么?”警卫员赶忙拿出糖来,递到贺龙面前。 贺龙接过那包水果糖,仔细地看了一遍,见到保存完好,满意地笑了笑说: “毛主席离开延安,整天和敌人周旋,生活一定很苦。你把这包水果糖带上, 送给主席。” 9月18日,贺龙渡过黄河赶到靖边县小河村。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转战陕北 途中,目前正住在这个依山傍水的小村子里。 他远道赶来,毛泽东走出来表示欢迎,同贺龙紧紧握手。 贺龙仔细地端详毛泽东,看见他略加消瘦,便说:“主席,你比在延安的时候 瘦多了呀!” 毛泽东摸摸自己的脸说:“是吗?我觉得比在延安的时候更结实了。看来,行 军是个好事呢!可以锻炼身体。现在,不骑马走他十里、二十里,也不觉得累了。” 这的确是毛泽东的切身体会。撤离延安时,他身体不好。撤离后的最初几天, 骑着马行军,才走了一会,就要出一身虚汗,还得停下来休息一会。现在可不一样 了,就是步行十来里路也仍然精神抖擞。 贺龙高兴地说:“主席呀,我们就放心了。” 毛泽东踉他谈起了这次会议的主题。毛泽东说,蒋介石集中主要兵力在陕北和 山东这东西两翼发动重点进攻之后,中段的兵力就不多了。他们凭借黄河天险进行 防御。这种部署,就象个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人民解放军从中间这个薄弱部位 来个拦腰突破,强渡黄河,插到南京、武汉之间的鄂豫皖三省交界的大别山去,那 就会象一把钢刀,插进蒋介石的统治中心。刘、邓集团渡过黄河,已将此序幕揭开。 陈赓纵队原来计划西渡黄河,去加强陕北的军事力量。现在有另一种考虑:目前, 胡宗南把他在豫西的兵力大都调到了陕北,豫西兵力空虚了,所以,我们不想让陈 赓过黄河,要他直接去豫西。这样不仅能够迫使胡宗南从陕北分兵,有利于彭德怀 在陕北各个歼灭敌人,而且,对刘、邓南下有重要的配合作用。毛泽东说,我们已 经征求过彭总的意见,这次,陈赓来了,再征求一下他的意见,在会议上议论一下。 毛泽东又说,陕北战场还得依靠你们晋绥。军事上也好,财政上也好,特别在 粮食上都要依靠你们晋绥,所以,中央有这样一个考虑:让你贺老总把这两个区统 一管起来,使陕北战场有一个统一的后方,也好让彭老总放手去打胡宗南。毛泽东 强调说:“刘小看了后方啊!打仗,没有一个好的后方,仗是打不下去的。贺老总, 你看怎么样?有什么意见?” 贺龙说:“我听从中央的安排,一切服从战争的全局利益。” 1947年7月21日,小河会议召开了。来参加会议的有彭德怀、贺龙、陈赓、陆定 一、杨尚昆、习仲勋、王震等人。毛泽东跟前的工作人员阎长林叙述当时的情况说: “小河会议是在一个地主的小院子里召开的,院子中间有一棵大槐树。毛主席、周 副主席、任弼时同志都住在这里。贺老总也住在这里。我们警卫人员用树枝搭了个 棚子,放了几张桌子,一些长凳。贺老总见到这个棚子非常赞赏。他说:‘我们在 晋绥,开会都有个房子、会议室,有些人还觉得很艰苦。主席召开会,只能搭个棚 子,谁艰苦呀!我回去一定要好好宣传、宣传。”’ 会议开始,毛泽东首先讲话。他说:“军事计划,原先计划把边区和陈反两部 集中起来打。现在决定分开来打。这从战略上、粮食上看,都是有利的。对蒋介石 的斗争,计划用五年解决,看过去这一年的成绩,是有可能的。”毛泽东又说: “陕甘宁边区军事上、财政上都得依靠晋绥,今后,更加如此,因此,决定由陕甘 宁晋绥联防军司令员贺老总统一领导这两个区的工作。” 周恩来在会上详细总结了解放军在战争第一年取得的成绩,分析了敌我双方力 量对比的消长趋势。他说,过去一年里,蒋军从建制人员和武器上说,损失了约三 分之一;从质量说,还不止降低了三分之一。敌人去年7月至1O月,占领解放区一百 零四座城市。今年3至6月,敌人的攻势已成强弩之末、只有山东、陕北两地了。其 他各地,解放军都转入了反攻,已夺取城市六十二个。人民解放军去年停战时,主 力、地方部队共一百四十多万,7月份内战爆发后,又陆续增加,连后方机关已达一 百九十万,已经超过了解放区的负担能力,所以,今后的发展必须求之于新区。 经过讨论,大家都同意陈赓纵队挺进豫西的决定,认为中共中央决定不等敌人 的重点进攻被完全粉碎,不等解放军在数量上、装备上超过对方,立刻由战略防御 转入战略进攻,从敌人兵力薄弱的中原地区为主要突击方向,实行打出去的方针, 是完全正确的。会议最后一天,毛泽东发出电报,建议刘、邓“下决心不要后方, 以半个月行程,东出大别山”,“陈谢集团至豫西后,受刘邓指挥作战”。会议认 为,毛泽东关于为陕北战场建立一个良好的后方的决策甚为重要。会后,中共中央 决定:“由贺龙统一领导陕甘宁、晋绥两地区工作”,“解决统一后方、精简节约, 地方工作三个问题”,“以集中一切人力、物力、财力,支援西北解放战争。” 这样,毛泽东便让贺龙管起了陕北战场的后方工作。从这时候起,当那些未来 的中国元帅们在解放战争的战场上潇洒走一回的时候,贺龙便默默地埋头在摆弄粮 食、弹药、被服、兵员、钞票这些东西上,给横刀立马的彭大将军当了个“后勤部 长”。 让一个一辈子带兵打仗,驰骋沙场的老总,在战火最炽烈的时候,去管后方工 作,搞后方建设,许多人觉得不可理解。有各种各样的猜测。贺龙呢?我们找不到 反映他内心世界的材料,无从描述,但是,从后来他在一些重要会议上的讲话,和 对后方工作的认真筹划来看,他是接受了毛泽东的这一决定的,而且态度积极。这 一点,不管是出于党性,还是别的什么,都是令人敬佩的。 小河会议结束不久,他在绥德地区中共县委书记联席会议上讲话说:“两个边 区1942年就统一过一次。这次是第二次统一,还由我来当牵头人。两地区的党和军 队早就统一了,就是财政和行政不统一,今后一定要统一。如果不统一,很难支持 目前严重的战争。”这可以说是贺龙对毛泽东决定的最明确的表态。在这次会上, 他提出了造成两边区统一后方的具体想法,这就是:1.统一两边区的生产建设、金 融贸易,建立独立自主的财政经济体系;2.加强当前工作的组织领导,有计划地使 用人力、物力、财力。精简后方机关,把多余人员组织起来生产,为前方服务;3. 搞好土地改革,从根本上调动劳动人民生产、支前的积极性。可以这样说,这是他 接受毛泽东指示后发表的一次简短的“施政纲领”。 7月末,贺龙根据中共中央指示,把晋绥野战军的最后一个野战纵队――晋绥野 战军第三纵队调拨给了西北野战军,以后,集中全部精力,组织力量支援西北解放 战争。 贺龙采取的第一个步骤,便是根据陕北战场支前的需要,在体制上进行改革。 首先,把陕甘宁和晋绥两个区域的财政统一起来。具体办法是,由他亲自兼任西北 财经办事处主任;两个区的银行、贸易公司进行合并,组成统一的西北农民银行和 西北贸易公司。其次是将联防军后勤系统的财务和供给两部门合并,使军队做到财 供统一,并在供给制度上突施统筹统支的方针。第三,在陕甘宁各地组织起各级兵 站,由地区专员或县长担任站长,负责在本区域内筹粮筹款、运输、供给,使野战 部队走到哪里,便可在哪里得到供应。这样一来,整个财政、供给系统便能更加有 效地保障战争的顺利进行。 8月中旬,中共中央为了迷惑胡宗南、掩护西北野战军主力在榆林以东的集结, 毛泽东让贺龙、林伯渠率领后方机关大模大样地移往黄河以东,给胡宗南造成解放 军主力东渡黄河的假象。他刚刚率领后方机关在胡宗南部队的追击下,渡河到达山 西临县沙原村一带,毛泽东便发来一封急电:“请迅速分赴各县动员粮食,只要有 七千至一万担粮食,即可保障作战计划之完成。”没过几天,8月27日,中央军委又 发来电报:“野战军南下,已无粮食携带,着从速令绥德、延安两地区沿途筹粮。” 粮食!粮食!封封电报都是向他要粮食的,真是急如星火。看来,能否保证粮 食供应,成了在西北战场能否取胜的关键。 然而,陕甘宁、晋绥缺少的就是粮食。 当时;西北野战军共约六万人,中共中央、陕甘宁边区机关、学校及游击队约 二万人。据计算,这八万人每月需用粮一万六干石,这还不包括河东晋绥地区的部 队和地方工作人员所需粮食。但是,这两个地区处于黄土高原、土地贫瘠,农业生 产落后,产量很低。国民党军入侵陕北,“胡祸”横行,破坏极其严重,加之年来 陕北和山西北部雨水不调,旱灾严重,粮食的收成仅有丰年的四、五成。贺龙在西 北野战军前敌委员会的一次会议上,谈到这方面情况时,说:“陕甘宁边区胡宗南 部队到处为祸,大片土地荒芜,供给异常困难,加上天灾,绥德地区就有四十万人 缺粮。河东的灾荒也很重,朔县、神府、平鲁基本上没有收成。岚县稍好,也只有 二成的收成。” 缺粮严重,情况紧急,到哪里去解决陕北战场急需的粮食呢? 一封封电报,犹如千斤重担,压在贺龙心上,都快使他爆炸了。最后,却逼出 两个字来:“借粮”。 向哪里去借?兄弟解放区啊!他们有的都比我们富。这年9月,他通过周恩来向 晋冀鲁豫解放区要了十万石粮,可是,路途遥远,哪有力量前去运粮? 林伯渠一筹莫展,怔怔地望着贺龙。 贺龙说:“我把薛兰斌调来办这件事。” 薛兰斌,西北野战军后勤部供给部长。贺龙一封电报,薛兰斌匆忙赶到了临县 沙原村。贺龙、林伯渠跟他谈话,交待任务。 薛兰斌一听要他去运粮食,就抓了头皮,差点儿跳起来。他连忙说:“老总, 千里不运粮,百里不运草啊!这么多粮食要运到陕北,又没有车,路也不好走,要 过中条山、吕梁山、汾河。我的妈,困难太大了。” 贺龙敲敲烟斗,不动声色,等薛兰斌说完,他开口说:“困难是大的,但任务 必须完成,没什么价钱可讲,不然,把你调来干吗?前方战士没粮食吃,饿肚皮, 你不知道吗?” 林伯渠说:“薛兰斌同志,只要能把这批粮食运过黄河,就是支援了战争,支 援了陕北没粮食吃的老百姓。我和老总相信你能完成这一任务。” 薛兰斌知道,不去是不行了,只得提提要求。他说:“老总,运粮就得有人、 有牲口啊!” 贺龙把手中的烟斗一挥说:“那好办。我马上给晋绥军区发电报,让他们派人, 出牲口。” 贺龙可真有办法。过了几天,不知怎么他把延安大学在晋绥的一千多名师生给 动员出来了。他对薛兰斌说:“这一千多人都交给你,当运输队的骨干,加上晋绥 派给你的人,依靠他们准能完成任务。你还可以到晋南、晋冀鲁豫去求援嘛!缺少 骡马,就人人动手背啊!” 薛兰斌很快率队出发了。 贺龙心里很不放心。虽然他向薛兰斌下达了“必须完成任务”的命令,但是, 他很清楚,薛兰斌面临的困难有多大。他让参谋们经常与薛兰斌保持通讯联系,使 他能及时了解情况。后来,他到晋南去,专程赶到运粮队去检查工作。一路上,他 看到沿途各地,男女老少齐动员,车运肩扛,运粮大军络绎不绝,场面十分感人。 各解放区人民和政府的鼎力相助,使贺龙极为感动。见到薛兰斌和运粮队的同志, 他紧紧地握着他们的手说:“你们辛苦了,你们做了件大好事。我代表西北局谢谢 你们!” 贺龙从晋中、晋西南、晋冀鲁豫调运了大批粮食。为了运往陕北,在各地人民 政府帮助下,他动员和组织了庞大的劳动大军。1948年3月31日,贺龙在西北野战军 前委扩大会议上报告说:河东支援前线出动的人力,“任务超过了抗日战争的总和。 在榆林战斗中,第一、二、六、九、十分区都动员群众背粮,仅临县三个乡就动员 了六十九万人次,其中妇女占二万人次。绥德地区有部分粮食还是从河南运来的。 在晋南,也有数万人运粮。运粮的牛车络绎不绝。” 多么艰巨的工作!多么罕见的奇迹!这在现代战争史上是很少见的,就这一点 而言,西北解放战争的胜利,贺龙的功绩是不可泯灭的。曾任西北野战军副参谋长 的王政柱,后来在回忆西北解放战争时,感慨地说:“西北野战军所用的粮食,主 要是贺老总组织晋绥解放区的人民群众,从千里之外运到陕北来的呀!” 陕北这个地方不仅缺粮,也缺钱,缺各种物资,可以说什么都不足。在这种地 方打这样规模的战争,真是太不容易了。胡宗南吃亏也吃在这上面了。他的几十万 大军,不仅被彭德怀所磨垮、拖垮,也被找不到吃而饿垮。相比之下,解放军幸运 多了。他们不仅有一个能够决胜千里之外的彭大将军,还有一个能使兵马未动,粮 草先行的贺老总。 1947年冬季即将来临,西北野战军准备南下作战,把战争推向国民党统治区。 他们急需越冬的被服装具和长途南进的经费。彭德怀急电贺龙,向他伸手。笔者查 阅过这个时期西北战场统帅们的来往函电,见到大量反映中共中央和西北野战军领 导在这方面焦急心情的电报,这些电报大都是打给贺龙的。那么,到哪儿去弄这些 东西呢?这可使贺龙煞费脑筋。他在和林伯渠、习仲勋商量时,认为最有效的办法 是做点生意,将陕甘宁特别是晋绥区的土特产运到边界地区,让商人们贩往国统区 去出售,这样,就可以较快地筹措到所需的钱和物资,可是,战火连天,千里运输, 哪里去找能完成这样特殊任务的人呢?大反攻在即,西北战场人力还感不足呢! 林伯渠说:“贺老总,你这个办法不错,可是,让谁去执行这个任务呀?” 贺龙说:“我想过了,把绥蒙军区副政委张达志调来,让他去完成这个任务。” 命令一下,张达志带了两个骑兵团从绥远赶来。 贺龙对他说:“西北野战军现在困难得很,衣服穿不上,伙食钱也没有。冬天 快到了,要想一切办法支援他们。我给你一个很特殊的任务,当运输队长,做买卖。 你带两个骑兵团,一个到关中,一个到晋南。我给你两部电台,直接同联防军司令 部联系。” 张达志说:“老总,运输队还用得着两部电台吗?” 贺龙指着他说:“张达志,你别小看这件事。你带的人不算太多,可任务却不 轻。你要把土特产卖掉,换成我们需要的各种物资,什么棉花啦,布匹啦,鞋袜啦, 还要换成钱、金子、银元什么的,任务重得很。你必须同我直接保持联系。我们每 天要向你通报敌情,怎么不用两部电台?” 张达志不再说什么了。 “明天你派人去领装备,每匹马两个装货物的口袋,你也不能例外。”贺龙交 待说。 张达志带着两个骑兵团要出发了。贺龙跑来亲自查看了他们的行装,临走时对 张达志交待说:“为了行动方便,我任命你为陕甘宁晋绥游击司令。你每天要同我 保持联系,作详细报告。换到的东西和钱,在路上碰到西北野战军的部队,他们要 钱给钱,要东西给东西,只要他们打个收条。你无论如何要保证钱和物资万无一失。” 张达志带领两个骑兵团,活跃了一个冬季,换回了大量金钱和所需物资,一直 到1948年z月才结束了贺龙交给他的这一特殊使命。 这种为战争筹措物资的办法,你翻开世界战争史,大概是很难找到的。恐怕也 只有贺龙这样的人能想得出来。 彭德怀打仗不仅要粮、要钱,更主要的是要人,要有兵源补充。向谁去要?向 毛泽东?当然不行,只有找联防军司令官贺龙,他总管后方嘛!陕甘宁、晋绥人口 稀少,加上战争的摧毁,兵员补充困难很大,那么,贺龙有办法吗?有,困难再大 也难不倒他。 从贺龙给毛泽东写的报告来看,他的办法主要有三条:1.在部队,紧缩机关, 充实连队;2.在老区,尽可能地动员失散兵员归队;3.在新区,广泛动员青年农 民参加游击队,扩大地方兵团,逐步升为主力。他的办法很见成效。1947年一年里, 在联防军区管辖范围内,就动员了三万人参加野战军,五万人参加地方兵团。请想 一想,能在陕甘宁、晋绥这样的地方动员出这么多人,其工作之艰辛不言而喻了。 在兵员动员、扩大地方兵团基础上,1948年底,西北野战军就扩大到了七个纵队零 Th个旅,到1949年6月,彭德怀指挥下的军队已经从小河会议时人员不充实的三个纵 队两个旅,发展到了按三三制编制的十八个师、六个军、二个兵团,二十二万人的 大军了。 无怪乎,1954年,电影《沙家店》剧组的创作人员在听取彭德怀的意见时,彭 德怀特别指出:“光在粮食问题上表现贺龙同志是不够的。他不顾一切地支援西北 战争,非常热情地动员新兵,搞医院,搞粮食,还亲自到部队中去进行鼓动。你们 要加强描写贺龙同志。” 然而,贺龙在后方为战争所作的贡献,人们是很少言及的,因为,战争展示给 人们的,是一幕幕胜利的战场厮杀和导演这些活剧的站在前台的风云人物,幕后那 些辛勤的默默无闻的奉献者,常常在刀光剑影中被人们所忽略,此乃常情也。 所以,轰轰烈烈的光明与黑暗的两种命运的决战,在贺龙这位元帅的经历中, 似乎留下了一段空白,然而,实际的情况却向人们展示了另一种辉煌。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