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第 23 章 林彪借口有病休养,毛泽东指令贺龙主持军委日常工作,从此前途堪忧了
<< 上一章节 下一章节 >>
23 林彪借口有病,四出休养。1963年9月,毛泽东指令贺龙主持 军委日常工作,从此,他的前途堪忧了 1959年9月,彭德怀罢官以后,中央军委的日常工作由林彪主持。 对此,贺龙心里引起了波澜。 1954年9月,他担任了军委常委,开始参预军队许多重大问题的决策。那时,在 彭德怀主持下,他和徐向前负责各特种兵的工作。 1956年又分工由他主管海军工 作。工作起来心情舒畅,得。已应手。现在,彭老总下台了,林彪主管军委工作。 他对林彪提出的那一套东西,虽然觉得有点儿哗众取宠,但是,牵涉毛泽东,何况, 是对是错,他一时也说不清,所以,并未有什么明确的态度。但是,和林彪共事, 从直觉上,总有一点子不安全感。然而,新军委成立之后,他是三位副主席之一, 总应当做好自己应做的工作,为军队建设出力。因此,很想到部队里走走,调查研 究一番。但是,不久,中央又任命化为中央军委国防工业委员会主任。这一年.他 为国防工业忙得不可开交,根本抽不出时间下部队去,直到196O年底至1961年初召 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为了战胜全国性的严重经济困难,提倡大兴调查研究 之风,提出1961年要成为调查年,实事求是年,他才借此良机,实现了下部队调查 的夙愿。 东交民巷八号,住着三位元帅:贺龙、陈毅、罗荣桓。陈毅当外交部长以后, 迁入中南海。现在只有贺、罗两位元帅为邻。他们天天见面,一起散步。贺龙性格 爽朗,为人坦荡;罗荣桓谨慎稳重,学者风度,两人交往甚密,也颇知心。罗荣桓 元帅私下里一直戏称贺龙为“龙头大哥”。罗荣桓1956年底辞去总政治部主任,19 60年再度复出以后,对部队情况感到有些生疏,尤其是在目前这样的经济困难岁月, 指战员们的思想状况究竟如何,不知底细,所以,也很想到部队去亲自了解一番, 于是,两人商定,结伴而行,顺京沪铁路南下。 2月4日,火车离开北京不久,贺龙敲开了罗荣桓所住的车厢门。 他是个不能忍耐寂寞的人,没有事,总想找人摆摆龙门阵。两人坐在沙发上, 清茶一杯,无拘无束,信日谈来。说是“信口’,其实并非没有主题。他们谈的大 都是关于此次南下调查研究的内容,自然而然地谈到了林彪提出的学习毛泽东著作 的所谓“立竿见影”问题。 贺龙说,他觉得学习毛泽东著作不是什么都可以“‘立竿见影”的。例如,毛 泽东的哲学著作,一下子还学不懂,学不通,要反反复复地学,怎么能“立竿见影” 呢?再如,毛泽东的“十大军事原则”,字数虽不多,却内容深奥,是中国人民革 命战争长期实践的结晶,要掌握它、运用它,并非易事,很难“立竿见影”。他提 出来向罗荣桓请教。 罗荣桓并不同意林彪的所谓“三十字方针”。不久前,他在总政治部召开的青 年工作座谈会上,曾说:“如何学习毛泽东思想,是学习词句,还是学习立场、观 点、方法,这是严肃的政治问题。”这次,他也没有正面回答贺龙的问题,他说: “还是应当学习立场、观点、方法。你们俩口子吵了架,有了矛盾,怎么到《毛选》 中去找答案?” 贺龙点点头,赞同他的看法。在这个问题上,看来彼此观点一致。 车到浦口,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副政治委员肖望东过江来迎接两位元帅。 那时,还没有长江大桥,火车要被一节一节地运上轮渡,摆渡时间很长,要一个多 小时。利用这段时间,他们在轮渡上听取了许世友、肖望东的汇报。 mpanel(1); 许世友告诉两位元帅说:“现在部队干部每人每月只能吃到三十一斤粮,一天 一斤,又没有肉吃,油水很少。团以下干部年纪轻,要带领部队爬山涉水,搞训练, 体力已普遍下降。” 罗荣桓问道:“干部战士情绪怎么样?” 许世友说:“大家情绪到很好,没有听到什么怨言。” “没有怨言?”贺龙不大相信。连肚子都吃不饱,情绪会很好?胡闹!许世友 不敢说吧。其实,他在汇报中已经摆了部队面临的困难了。吃不饱,这是个值得注 意的问题。他吸了一口烟,说:“这个问题可要注意啊!军队是国家的命根子。没 有人民的军队就没有人民的一切嘛!过去我们靠军队打天下,今天还要靠它来保卫 社会主义建设。干部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可不能把他们的身体搞垮了唤!” 罗荣桓不愧为总政治部主任,说起话来总带有概括性。他说:“贺老总说得对。 你们反映了一个重要情况,这可能是一个全军带普遍性的问题,要很快解决。我们 的干部是很好的。他们懂得体谅国家的困难,越是这样,我们做领导的越要关心他 们。” 贺龙点点头,心里便挂念上了这个问题。一到南京,他便同罗荣桓专程到一个 警卫部队的连队里去视察。他们跑伙房,下猪圈,走菜地,同干部、战士交谈,了 解连队搞生产的情况。他们看到这个连队的伙食搞得不错,心里感到安慰许多。在 连队,两位元帅同战士们谈起了那时的热门话题:学习毛泽东著作问题。 罗荣桓间连队干部说:“林副主席最近提出‘带着问题学’,你们怎么理解?” 指导员吞吞吐吐地说:“我们支委会开了几次会,但我们水平低,研究来研究 去也不知道怎么学才能立竿见影。” 贺龙听了,挥挥手说:“上面是那么讲的,你们下面学习的时候,要灵活运周 嘛!” 他想,“立竿见影”不是给下面出了难题吗?什么都要“见影”,怎么可能呢? 所以,他强调了“灵活运用”。 罗荣桓却说得比较明白。罗帅说:“要认真学习,注意联系实际,领会精神实 质。至于‘见影’不‘见影’,究竟何时‘见影’,那是学习以后的成效问题,先 不要考虑。” 这两位元帅显然对林彪的那一套提出了挑战。 2月7日,两位元帅到上海的第二天,东海舰队司令员陶勇,上海警备区副政委 方中锋,空军驻沪部队政委江腾蚊前来看望他们。 方中铎在汇报中说:有些战士的家乡遭了灾,乡亲们挨饿;有的社队干部作风 不好。探家回来,有些怪话。有人就说这是反对“三面红旗”。他们把战士划为三 类。这些战士被划为落后分子。 罗荣桓当即指出:“在战士中不能划类!把战士划为落后分子,没有好处嘛! 副作用大。”’ 贺龙站起来说:“对啊,可不能因为说了几句怪话,就说人家是落后分子。现 在说几句,可能以后说得还要多些,因为现在才2月份。南方5月,小麦登场;北方 到7月,小麦才登场,困难还在后头呢!” 罗荣桓说:“怪话说得多的,往往是阶级出身好的。他们没顾忌.敢说话. ‘怪话’就可能多一点。有些中农出身的,比较谨慎‘河顾虑,往往不多说,不敢 说,并不等于没有意见。不要因为战f:说些怪话就说是落后分子,不能随便戴帽子。” “是啊,帽子可是不能随便戴的。”贺龙在室内踱了几步,坐下来说:“帽子 大了不好,小了也不好,戴得不好就不舒服。我们不能太伤感情,要尊重战士的自 尊心。一定要强调说服教育,不能压服。逼得太厉害了,就会铤而走险。” 罗荣桓说:“贺总说得对,要把战士当自己的亲兄弟,做到战士心里有话,都 愿意向指导员说。如果战士有话,闷在心里,不敢或不愿同指导员讲、我们的工作 就落后了。现在,国家还有困难,粮食不够吃,吃不到肉,菜也很少。战士们天天 训练那样辛苦,做到这一点就不简单了,怎么还能喊他们是落后分子呢!” 后来,总政治部根据罗荣桓指示,向各单位打招呼说:在文件、报纸上,取消 “落后分子”的称呼,必要时,可相对于“先进”,改用“后进”的提法。 方中铎汇报说,现在有些老百姓常来偷连队种的蔬菜,使连队头痛。 贺龙说:“你们可以学习北京军区一个部队的方法:同公社联系好,把老百姓 找来,开了一个会,同他们讲清道理,以后他们就不来了。部队种的菜多,就应该 主动送给老百姓一些。军民鱼水情。在困难时期,军队要想办法帮助老百姓。老百 姓现在吃不饱,我们看着不管,就不能称得上人民的军队。过去打胜仗还不是靠老 百姓帮助,现在军队节省一点,帮助老百姓是应该的。你们这些将校,不要做了官, 住了大房子,就忘本。” 农历腊月二十八,两位元帅来到福州。除夕之夜,他们把福州军区领导请到宾 馆,向他们祝贺春节,询问有关海防的情况。谈话中,一位领导干部反映,有的地 方的党支部书记带领一百来人去抢粮。 贺龙听后说:“这是群众发动得不好,我们的工作没有做好嘛!这一百来人难 道都是地富反坏?不会的。如果我们的工作做得好,群众发动得好,个把子坏人鼓 动闹事,群众自己就会把他搞出来的。” 罗荣桓对此表示同意。他说:“抢粮事件的发生,恐怕主要是人民生活没有安 排好。安排好了,坏分子煽动闹事就煽动不起来,所以,这几个月,安排好人民生 活是件大事。” 两位元帅,身居高位,却时时惦记着人民群众,处理问题都从人民群众的利益 出发,这真是难能可贵啊! 春节刚过,他们便深入莆田、泉州、厦门。对驻军进行视察,就保卫海边防、 搞好民兵工作谈了许多极为中恳的意见。 此后,他们又去了赣、湘两省。 这次深入部队,历时一个半月。2月30日,返回了北京。贺龙深切感到,在这样 天灾人祸严重的灾难性岁月,怎样才能保持部队的巩固,最重要的,是要踏踏实实 做好思想工作。因为,部队生活困难,干部战士吃不饱,这是个现实问题,是不能 回避的,关键是做好深入细致具体的政治思想工作,决不能用“划类”、扣帽子这 样的办法。学习毛泽东著作,要学习辩证唯物主义的观察和处理问题的立场、观点 和方法,从根本上提高干部战士的水平,而不是去搞追求轰轰烈烈的花架子。因此, 这年10月,在看了福州军区政治委员刘培善的调查报告后,写信给他说;“我们的 军队不同于任何其他军队,它不是靠强迫命令,而是靠政治工作。”“能不能把党 的工作,特别是支部工作做好,是部队工作能否过硬的一个根本因素。”在这封信 里,他没有象当时流行的一些文件那样,强调阶级斗争,强调“活学活用”,而是 只讲扎扎实实做好基层支部的工作。在那个年代,他这位军委副主席,大概也只能 如此了。 1962年3月,中共中央军委广州会议之后,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的副主席林彪便一 直称病,不参加军委常委会议。讨论研究军队的一些重大问题时,他常常不出席。 林彪为什么大权在握的时候称病不出,笔者没有确切的材料,其原委也不拟妄测。 但是,从四年后,“文化大革命”一开始,他便异乎寻常地活跃起来这一点来看, 林彪此时称病不出,恐不在“病”耳。 林彪撂挑子以后,中央军委的日常工作落到了贺龙、聂荣臻两位元帅身上。 他们的处境是很尴尬的。军委日常工作不能停顿。他们也是军委副主席,有责 任挑起这副担子来,保证军队工作的正常运转。但是,中央并没有赋予他们主持军 委日常工作的任务,因此,凡事经过军委常委讨论,作出了决定,还得向林彪报告。 稍有不慎,便会产生某种介蒂。 1962年,中国正处于多事之秋。国内的经济困难尚未过去,党内“左”的指导 思想,不仅未予扭转,八届十中全会上提出了阶级斗争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 讲”以后,又有了新的发展;国际上,反华浪潮高涨;东南沿海地区局势紧张;中 印边界发生武装冲突,等等。事情很多,很急,不能不予处理。在这段时间里,贺 龙、聂荣臻主持了几次军委常委会议,正确处理了东南沿海紧急战备中的若干问题; 根据中共中央的意图,巧妙地处理了中印边界冲突中的军事和政治问题。每走一步, 他们除了请示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以外,同时也向在外地“疗养”的林彪报告。林 彪常常是既不表示赞同也不表示反对,弄不清他的想法。好在有毛泽东的批示,可 以作为他们决策的依据,才使军队的各项工作能够顺利的进行。 1963年5月初,叶群根据林彪的意见,突然从外地给军委办公厅打电话,说: “林彪同志身体还是不好,现在主要是养病,不能过多地考虑工作,请军委办公会 议和总部的同志不要等他的指示,具体工作由第一线的同志和办公会议处理,大一 点的问题请个委常委处理,重大问题,直接请主席、中央决定。” 就这样,林彪自己放弃了中央军委的领导工作。 1963年9月,毛泽东在中南海召开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研究有关新疆维吾尔族 自治区的若干问题。据参加会议的中共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党委书记王恩茂说: “会议到最后,毛主席提出,林彪的身体不好,实际上主持不了军委日常工作,建 议由贺龙同志主持军委日常工作。中央政治局的同志都同意。” 这样,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的责任落到了贺龙身上。 但是,这给贺龙带来的,并非喜讯,而是恶兆。林彪没有想到,毛泽东会指派 贺龙接替他主持军委日常工作。这样一来,不是等于将自己排除在军委之外了吗? 贺龙不是夺了他的权了吗?他当然不会默不作声的。于是,贺龙的前途堪忧了。 贺龙似乎并没有想到这一层,善良的人是不会想到这些的。他主持中央军委日 常工作以后,同军委副主席聂荣臻、军委秘书长罗瑞卿密切协同,到1965年底,军 委常委作出了一系列有关军队建设的重要决定。例如,关于国防工业建设规划,关 于国防科研机构的建设,关于设防问题,关于加强边防建设问题,关于在全军推广 “郭兴福教学法’。和普及“尖子”经验,关于加强民兵建设以及各大军区、军兵 种和国防工业、国防科委等部门领导干部的调整等等。这些都是在没有林彪参预下 形成的,林彪怎能不耿耿于心。 1963年12月下旬,叶剑英元帅到南京军区参加了军区推广“郭兴福教学法”现 场会,认为很好,于是,给中央军委写了个报告,建议在全军推广“郭兴福教学法”。 贺龙积极支持叶帅的建议,请罗瑞卿呈送毛泽东。 毛泽东对这个报告看得很仔细,在一些他感兴趣的地方都划上了红杠,肯定了 叶帅的意见。 1964年1月3日,中央军委向全军转发了叶剑英的报告。很快,在全军掀起了一 个学习郭兴福教学法的运动。 5月的羊城,春意盎然、百花盛开。贺龙、聂荣臻、徐向前、叶剑英四位元帅在 广州珠江宾馆接见广州军区学习“郭兴福教学法”评比现场会评选出来的先进代表。 贺龙在会上说:“兵是练出来的,就是过去战争时期,也很重视练兵。如果一 百发子弹给一个新兵,就得用五十发训练他打棍,表面上看,这样划不来,用一百 发子弹打敌人不是更好吗?可是,没有经过训练的战士,一百发子弹不一定能打中 一个敌人,相反,一个经过训练的战士,五十发子弹可能消灭五十个敌人。” 聂荣臻说:“近战,是我们的光荣传统,一定不能忘掉。” 徐向前说:“部队一定要坚持在复杂条件下的训练,做到在任何情况下,都发 挥威力。” 罗瑞卿问一个炮兵班长袁春阳说:“表演时,为什么最后一发没有命中?” “炮筒打热了,影响命中率。”战士回答说。 “恐怕是有点子紧张吧?”贺龙笑着说,引起了一片欢笑声。“办什么事都要 思想领先。我们的政治工作一定要做到训练中去,做到每个战士身上去。如果,元 帅们、将军们来看就影响命中率,打起仗来怎么办呀?” “我们不怕敌人。”战士坚定地回答。 贺龙赞许说:“好啊,脑子里经常装个敌人,任谁来了,心里也不紧张,也不 影响成绩。” 对于推广“郭兴福教学法”,在全军普及练兵“尖子”的经验,贺龙充满了热 情。1964年这一年,在这个问题上,他花费了相当的精力。他把北京军区作为自己 抓好这项工作的一个“点”,先后七次到军区部队看训练,看表演,作指示,进行 视察。他还去海军、空军、炮兵、工兵等部队观看“尖子”表演,发表了一系列指 导性的意见。风尘仆仆。 4月初,北京军区召开军训工作会议。会议期间,组织了几个学习“郭兴福教学 法”的“尖子”分队进行表演。贺龙在看了北京军区某师七连七班的单兵冲击表演 后,对在场的军区领导说: “单兵、班、排、连、营都要这样练。鄙队平时不打仗,要练好兵才有战斗力。” 他尤其欣赏七班长徐国栋的带兵方法。这位班长善于用启发诱导的方法,会讲、 会做、会教、会做思想工作。贺龙赞赏地说: “每个班长、排长、连长和指导员都要这样作。要学会这种方法,都懂得五大 技术。这样练出来的兵,打仗就有把握了。” 他对陪同来的北京军区副司令员郑维山、滕海清说:“配好领导班子很重要, 要把连、营、团的班子都配好。” 看了七班的徒手格斗,他高兴地同全班战士―一握手,对他们说:“你们是北 京军区学习郭兴福教学法的标兵,但是,要不骄不躁,回去继续好好练,还要提高 一步。部队是个革命大学校,每个战士都要好好学习。” 表演完毕,郑维山请他给干部们讲几句话。贺龙对在场观看表演的军、师、团 领导干部说:“各部队一定要认真推广‘郭兴福教学法’。他们是一些‘尖子’, 要把这些‘尖子’的经验,普及到全军去。应该把我们每个战士都练成这个样子, 全解放军都练成这个样子,人人过硬,就能大大提高部队的战斗力,就能打胜仗。” 他强调说:“搞好部队训练,先要抓好干部训练。干部训练不好,战士就训练不好。” 看了北京军区训练标兵的表演,贺龙十分振奋。他觉得应当想个办法进一步推 动全军的练兵热潮,可以考虑用这种表演的方法。 4月,经过军委办公会议的讨论,中央军委决定,在全军进行一次军事训练的 “比武”,并成立了全军的军训比武筹备委员会,由总参谋部主管军事训练的副总 长张宗逊负责。 贺龙则深入到北京军区去亲自抓“点”。他两次来到北京军区训练现场会,检 查他们的训练情况和选拔参加全军“比武”代表的情况。他不顾六十八岁的高龄, 看完白天的比赛科目,接着看夜间比赛科目,真是不辞辛劳。 在北京军区新河靶场,他强调说:“训练为了打仗,所以训练首先是个政治问 题,不仅军训部门要抓,作战部门、通讯部门也要抓;不仅司令部门要抓,政治部 门、后勤部门也要抓,都要了解部队的训练情况。只有这样,全军的训练才能搞好, 所以,这种表演,要把作战部门的同志请来看看。作战部门不知道部队训练情况, 怎么指挥打仗?总政、总后的同志也要看看,因为这不单纯是个训练问题,还是一 个很大的政治思想工作问题。你们说是这样的吗?” 他对军区司令员杨勇、副政委张南生说:“摆在你们军区、军、师、团看级司 政后机关面前的是要研究怎样普及的问题。一方面推广‘郭兴福教学法’,一方面 找出你们自己的郭兴福,把你们自己的东西总结出来。” 我们的元帅把军事训练说成“首先是政治问题”,要把全军各部门都动员到军 事训练中来,这不是在同林彪的“突出政治”相对抗吗?贺龙元帅没有去想这些, 依然积极地在推动全军的练兵热潮。他在新河靶场看了两个排的对抗项目:炮兵对 固定和运动目标白天和夜间射击以后,又作了不少具体指示。几天以后,他又赶到 了天津杨村,在这里,观看了白天和晚上的十二个项目。每个分队的表演,都使他 十分兴奋,颇为满意。 回到北京,他感到需要向上头“造造舆论”了。解放军的军事训练搞得如此热 火朝天,中央领导者还不知其详,那怎么行呢? 他去找罗瑞卿商量,说:“长子,我们是不是向中央报告一下?” 罗瑞卿想了想说:“对,老总,我也这么想。请他们去看看表演?” “这个办法好。我先去踉总理吹吹风。”贺龙觉得罗瑞卿的想法太好了。 贺龙来到西花厅,向周恩来报告了部队推广“郭兴福教学法”和全军准备进行 “尖子”分队表演的情况和打算,并提议中央领导有空可以去看看表演。 周恩来听了很高兴,接受了贺龙建议。 5月ZO日,周恩来、彭真、陈毅由贺龙、罗瑞卿和杨勇陪同,来到了天津杨村, 观看北京军区“尖子”分队表演。 白天,周恩来他们观看了步兵轻武器射击、打坦克、汽车过钢轨桥、侦察兵搜 索、攀登等八个项目的表演。 周恩来看得很高兴,不时地鼓掌说:“好极了,了不起,个个过硬。” 白天的表演结束了。周恩来他们舍不得离去,还要观看夜间项目。夜里,天下 起了小雨,周恩来、彭真、陈毅冒雨观看,兴致不减。 表演结束,周恩来对杨勇说:“你们的表演很好。我看了很高兴,练兵就要这 样的练法。” “总理,现在表演的都是‘尖子’,以后主要是普及推广的问题。”杨勇说。 周恩来一边点头,一边说:“把兵练成这个样子,把民兵也练好,那就什么敌 人也奈何不了我们。” 第二天,周恩来公务繁忙,要回北京。彭真、陈毅着兴正浓.不想回去,要留 下来再看其他项目。贺龙陪着周恩来先走了。 回到北京,贺龙想到了一个问题:应该给林彪通通气,把北京军区军事训练和 “尖子”分队表演情况告诉他。他是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最好能把他请出来看 一看,表个态,这对进一步推动部队的训练会有很大帮助的。于是,他伏案给林彪 写了一封信。 哪知,信发出以后,音如黄鹤。林彪对此未予理睬。贺龙的心上升起了一团疑 云,不知林彪有什么想法。他哪里知道,林彪看了信以后,丢在一边说:“这就是 毛主席批评过的单纯军事观点。” 林彪没有回音,毛泽东却发出了令人鼓舞的信息。6月初,贺龙把全军淮广“郭 兴福教学法”,掀起练兵热潮以及北京军区“尖子”分队表演情况向毛泽东作了汇 报以后,引起了毛泽东很大兴趣。毛泽东在一份反映比武情况的简报上批示说: “此等好事,能不能让我也看看。” 很快,批示转到了贺龙手里,他立即给正在济南观看济南军区军事表演的罗瑞 卿和副总长张宗逊打了个电话,向他们通报了毛泽东的批示,请他们俩考虑如何组 织安排。 罗瑞卿同张宗逊商量,从北京军区和济南军区抽调“尖子”分队到北京,为中 央领导作汇报表演。 贺龙同意这一安排,请罗瑞卿负责组织。 6月几日和16日,是在北京西山、阳坊和十三陵向中央领导作汇报表演的日子。 这一天,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邓小平来了;董必武、彭真、 李先念、谭震林、乌兰夫、薄一波、康生、陆定一、杨尚昆来了;贺龙、陈毅、聂 荣臻、罗瑞卿当然是少不了的,还有正在出席中央工作会议的各中央局,省市自治 区党委、中央各部委和解放军三总部及军兵种的领导人。一时间,北京西郊地区大 官云集,精美荟萃。这可忙坏了那些保卫工作人员。 战士们的高超技术、过硬功夫、成功表演,征服了这些老革命家、老战士。他 们精神饱满,兴致勃勃,交口称赞,掌声不断。 看了射击表演,毛泽东对坐在身旁的贺龙说:“不错嘛!” “主席来观看,有的战士太紧张了。我看的时候,半自动步枪。冲锋枪,好多 是百发百中。”贺龙说。 毛泽东点了一支烟,说:“紧张了还是不错。要注意多搞夜战,搞近战。” 贺龙说;“今天晚上,主席可以看看他们‘夜老虎连’的表演。” “什么叫‘夜老虎连’?”毛泽东没弄明白,他问道。 “就是专搞夜间训练的连队。现在,他们每个团都有这样的连队。”贺龙连忙 解释说。 “好,就是要搞夜战,搞近战。训练部队晚上行军,晚上打仗。”毛泽东十分 注重近战和夜战。 在观看表演的过程中,毛泽东还说:“军队无非学两个东西,一个会打,一个 会走。会打,会走,军队都要学。” 在这里,毛泽东对军队训练作了高度的概括。就军队的职能来说,不就是要会 打吗?会打就要学会走,不会走无法去抒。即使在武装高度现代化的今天,军队训 练也离不开这一打一走。毛泽东真是言简意赅。 毛泽东还说:“训练要从困难着想。什么问题从困难着想就不怕,不妨把它多 想一点,想尽。” 毛泽东提出了“从难”的要求,贺龙点头称是。 毛泽东又说:“要多练习,要注意普及。练武还要练文,注意学习文化。” 后来,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又赞扬了这次比武表演,并对各省、市、自 治区的领导人说: .“你们不能光议政,不议军啊!” 毛泽东认可了这种训练和表演,贺龙心里象吃了一粒定心丸。毛泽东的首肯, 说明军委全力推广“郭兴福教学法”做得是对的、正确的,得到中央肯定的。他无 需担心什么了,下一步的问题是搞好普及和推广了。所以,表演一结束,17日下午, 他便主持召开了一次军委常委会议,请军委秘书长罗瑞卿传达毛泽东在这次观看表 演中的指示,并请军委办公厅主任肖向荣向未能到会的军委常委汇报,其中当然包 括林彪。 纯朴的贺龙怎么也想不到,这次成功的军事表演会引起林彪对他的忌恨,给他 的政治生命抹上了一层阴影。 林彪认为,“比武”是那几位老帅单纯军事观点的表现,不感兴趣,也没有出 席观看,但是,他没有料到,毛泽东会亲自出席,并带去了那么多领导人,对这次 表演作了充分的肯定、全国的各种宣传媒体也因此而进行了大张旗鼓的宣传,“八 一”电影制片厂还拍了大型纪录片,全国发行。毛、刘、周、朱、陈、邓和各位老 帅观看表演谈笑风生的镜头,令人兴奋。但这一切却没有他林彪,报纸上连他的名 字也没有出现。林彪有些懊恼,甚至有点儿后悔。比武表演也请了他,为什么自己 不去呢?这不是给自己找难堪吗?好象我林彪同毛泽东有不同看法。我怎么那么蠢? 要是贺龙、罗瑞卿他们把我不理睬、不支持他们搞军训的情况捅到毛泽东那里,就 更麻烦了。想到这里,他将这股恼怒全部转嫁到贺龙、罗瑞卿的头上。 他对叶群说:“他们想通过大比武突出他们自己,贬低我!” 叶群当然是顺着他的思路,火上加油。 林彪开始寻找贺龙、罗瑞卿的“岔子”。他要待机而发了。 贺龙、罗瑞卿对此却一无所知,反而越干越上劲。 这次表演之后,毛泽东把贺龙召到中南海谈了几次话,主要是强调要普及“尖 子”的经验,尤其是“夜老虎连”要推广普及。1964年9月16日,贺龙让张宗逊在各 军区、军兵种军训部长会议上传达说: “我已向毛主席说了,三年可以把‘尖子’经验推广开来,普及全军。”“普 及工作要造成声势,雷厉风行;要象今年推广‘郭兴福教学法’和搞游泳训练一样, 抓好普及工作。一定要搞出点成绩来。” 在推动普及“尖子”经验中,他着重纠正训练中出现的形式主义偏向。8月23日, 他同陈毅、罗瑞卿在工程兵技术学校观看“尖子”分队表演时;专门谈到了形式主 义问题。他说: “普及工作一定要实事求是。训练是为了打仗的,不能弄虚作假。我看了一些 材料说,在选拔‘尖子’比武中有一些作弊、拼凑‘尖子’,调人换枪,冒名顶替, 代替操作,挡步枪准心缺口,打不好不算,等等,名堂实在多着哩。” 陈毅插话说:“打仗打不赢,可不能再来第二次!” 贺龙接着说:“打球也不行呀!全国都学解放军,解放军自己不大健康,弄虚 作假,怎么让人学?三总部要反对这个东西民带头反,部队也要反。” 24日,贺龙对杨勇、廖汉生说:“从杨村到北京进行了几次大的表演。毛主席、 刘主席、周总理等许多国家领导人都看了。这对大家是个鼓舞和鞭策。今后,应该 把兵练好,从实战需要出发,都练出过硬的本领。训练千万不能搞形式主义那一套。 要踏踏实实培养出更多的郭兴福。” 其实,这种形式主义、锦标主义等不健康现象不过刚刚露头,还没有形成气候, 但贺龙他们这些军事训练的组织者们已经看到了、他们是在做防患于未然的工作。 贺龙的工作精神是令人钦佩的。全军“尖子”分队表演结>后,他一直在部队 检查督促,抓落实普及工作。他到昌平看工程兵表演、看“蓝军”的“尖子”;去 青岛视察海军;来济南检查民兵,简直是马不停蹄。这对于一个已经六十八岁高龄 的人来说,已非易事。 有人问他说:“贺总,你累不累?” 他笑着说:“大家劲头这么足,累也变得不累了。” 其实,他怎么能不累呢?他是个糖尿病患者呀! 然而,就他个人的处境来说,干得越起劲,倒霉便来得越快。因为一只阴谋的 手已经向他伸来。 1964年12月,林彪派他的老婆叶群带了一个工作组悄悄来到广州军区某部“蹲 点”。名曰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实则搜集“大比武”的“罪证”。叶群在这个团 “蹲”了一个月,先后写了四份“调查报告”,把“大比武”中出现的形式主义等 缺点收集起来加以夸大。她在一份“关于军事训练问题”的报告中说:“今年的军 事训练不够正常,它打破了正常的生活秩序,‘四个第一’受到了冲击,败坏了部 队的作风。许多干部战士整天忙于扣眼(射击)、扣米(投弹)和一、二、三(单 双杠)、一条线(队列),很少关心世界大事、国家大事、党的大事。”她危言耸 听地说:“长此以往,部队培养出来的将是没有政治头脑的‘木头兵’、‘木头官’, 而不可能是红色接班人。”此后,便有人散布流言蜚语,说“尖子”都是假的,十 三陵表演是欺骗毛主席,等等。 林彪看到叶群的报告,心中大喜。他把总政治部一位领导同志找来,说:去年 的军事训练时间过多了,出现了一些不适当的做法,“冲击了政治”,要打电话给 总参管军训的副总长张宗逊,让他作检讨。根据林彪的指令,1965年的《解放军报》 元旦社论讨论稿中,给1964年的军事训练罗织了一大堆“罪名”。 罗瑞卿是个正直的人,他的眼里揉不得沙子,对于此种行径当然是不买帐的。 他召集了军委办公会议扩大会,讨论怎样评价1964年的军事训练。 贺龙心里明白,叶群的调查报告、给张宗逊的电话和《解放军报》元旦社论讨 论稿,其矛头是对着他和始作源者叶剑英以及积极的组织者罗瑞卿的,心里很气愤, 但推广“郭兴福教育法”、大比武是毛泽东已经肯定了的,怕什么?是可以理直气 壮地辩论一下的。他光明磊落,坦然处之,支持罗瑞卿召开这次会议,并指示,将 叶群的调查报告,作为会议文件,印发给与会者。 林彪自有其追随者。在这次会上,就有人授林彪意图发难,指责“大比武”冲 击政治,是单纯军事观点;济南军区民兵比武中的三代民兵是假的;十三陵军事表 演是欺骗了毛主席,等等。叶群的报告和这一发难,引起了与会的军区、军兵种大 多数领导者的不满。他们认为,这种说法是以偏盖全,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否定19 64年军事训练的成绩是错误的。他们起而反驳。 济南军区司令员杨得志说:“去年,我们学习郭兴福教学法,军事训练真正打 破了教条框框,技术训练达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高度,是我军多年来最突出的, 成绩最好的一年。”他愤怒地责问说:“有人说,去北京表演的选手是假的,三代 民兵是假的。他们打靶时一枪一个,百发百中,凡参观的人都心服,怎么是假的?” 北京军区司令员杨勇十分愤慨。他说:“你们说,军事冲击了政治,什么时候 冲击了政治?谁向林副主席反映军事训练冲击了政治,谁就是别有用心。” 副总长张宗逊列举了1964年军事训练的时间少于政治学习的事实,说明军事训 练“冲击政治”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会议争论很激烈,原准备开一天的会议,结果开了四天,大家们言犹未尽。大 多数人不同意林彪的看法。 罗瑞卿刚直不阿,他把这次会议的情况向林彪作了汇报。林彪真是个善于伪装、 善于变化、善于搞阴谋的人。当他知道各大军区、军兵种领导大都反对他的说法时, 竟然向罗瑞卿说: “向你们传达的电话记录是不准确的。” 这样轻轻一笔,俺盖了他的面目。 他又说:“解放军报社论是个讨论稿,可以改嘛!” 淡淡一句,事情就此了结。 罗瑞卿信以为真,高高兴兴地回到了北京,以为他们正确的抗争取得了胜利。 谁知,林彪玩弄的是退一步、进两步的策略。一年以后,他又搬出了“大比武 冲击了政治”,旧帐新算。他公开指责说: “贺龙搞大比武,冲击了政治。”“这是个大阴谋。罗瑞卿的后台就是贺龙!” 时机已到,他要把这笔帐同贺龙、罗瑞卿清算了。 善良的元帅,耿直的大将怎么也想不到,他们的政治生命危在旦夕了。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