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6.《水浒传》的家乡 沿河采风到黄河与京杭大运河交汇的地区,处处离不开一部《水浒传》,随处 都是与《水浒传》有关的故事,不时会有人为我指认,某地某物是《水浒传》中某 人做过某事的场所。在这里,人们努力使你相信,所有的关于梁山好汉的传说故事, 都是实实在在的真人真事。而事实上,这些传说故事比确凿的史实对他们的生活有 着更深刻的影响。 我坐在古老的黄河大堤上细细地想过:为什么《水浒传》对这个地方的人会有 这么大的影响? 这是一个大题目。文学史家一般认为,施耐庵的《水浒传》是以《宣和遗事》 关于宋江起义的记载为发端,在宋元话本、元杂剧和民间传说故事的基础上编撰而 成的。这话真的不错。但是,是什么样的环境促使他完成了这样熔铸合金于一炉的 工作,恐怕只有到大运河与母亲河的交汇处来走一走,才会明白过来。 黄河在这一段最易泛滥成灾,因此这一带的人民历代都过着最贫困的生活;元 明清以来,这地方又是大运河经过的要冲地带。河上的、码头上的笙歌喧闹,又造 成了一种天堂般的生活。极贫与极富的对照,使人最易于感到人间的不平,心中的 不平汇为感情的激流,地方上的人就有了共同的豪爽的性格。直到现在,外乡的人 到这里,只消一天半日,无论是喜欢还是不喜欢,都能觉到人群言行的硬朗与率直。 若是读过《水浒传》的,又会感到这正是书中所写的那些人的风格。相信施耐庵当 年一定也是先有了这种感受而后有写那一本数百年流传不衰的大书的。只有这样的 环境,还远远不够。偏又是运河沿岸的繁华不同于一般城市中的繁华,帝王、官员、 富商、文人都是过路客,他们的到来,供人见些世面,长些见识,匆匆而来,匆匆 而去,有些像台子上的戏曲人物。真正充实着码头文化的是船工、搬运工、店员, 和为大运河服务的各色工人与市民。在当年,演戏自然是受欢迎的娱乐,但是组织 演出非易,不是常可享受得到的,茶馆或街头说书,简便易行,人人喜闻乐见,因 此沿运河便有一个火热的说书年代。听书的人既然是下层的人,说书的人自然要以 他们的喜怒哀乐不断地编些书段,宋江、武松等绿林好汉为听众所爱,关于他们的 故事也就应运而生,越编越长,越编越多。施耐庵当年一定见过这种话本,更听过 不少说书人的演唱。他的一部《水浒传》很可以说是说书人作品的总汇。他的惊人 的好手段,与其说是创作,不如说是他在众多书面与口头的作品中,精于选取,善 于组合,又能用统帅一切的手段,使之形成天衣无缝的整体,于是称为大家。这是 一方面。 书成之后,为大家所接受,复又在运河两岸广泛流传。与此同时,原在民间流 传的故事,继续以曲艺的和口头讲说等形式存在着,被记录时,一总归在了《水浒 传》的名下。这种口头的作品并不停留在城镇中的说书场中,而是流布至乡村田野, 有了更粗犷的形式。据说有一个人,随手取了两块犁铧碎片敲打伴奏,用山东土话 说“水浒”,极受大众欢迎,于是田间地头,大河岸边,树荫之下随时都有这样的 表演。因为经常表演的段子多是好汉武松的故事,这种快板书连名字也叫“武老二”, 直到建国之后曲艺界才为之更名为“山东快书”。书本的与口头的形式互为表里, 互壮声势,使“水浒”题材的作品,在这一带地方越传越广,达到了家喻户晓的程 度,深入于千家万户的生活之中,以致人人相信,书中所说所唱的都是千真万确的 事实,比真史更有力量。因此书中所说所唱的,很多人都能实指“事件”发生的地 点。谁也不去想那是小说家的虚构。这是又一个方面。 上述的如此这般的地区,正是大运河与黄河交汇的地带,山东省的阳谷、梁山、 东平、郓城四个县。这四个县在两河之间,互相毗连。 武松打虎阳谷县 阳谷县属聊城地区,在黄河北岸,这里有张秋镇、景阳岗、狮子楼、紫石街等 “水浒”场景。 mpanel(1); (1)黄运交汇张秋镇 张秋镇在阳谷县东南20公里处,现在已是个偏僻的地方,但是百年之前,这里 确曾是个笙歌达旦的小城。 元、明、清三代都以京杭大运河为南粮北调的通道,所以几代沿运河的居民眼 见得一队一队的运粮船只从自己家门前通过,就叫这一条河为“运粮河”。张秋镇 在黄河的北岸,从南边过来的船,过了惊涛骇浪的黄河都要在这里休整,因此张秋 镇的地位就提高起来。当年船工们有句口谚是:“南有苏杭,北有临(清)张(秋)。” 自古虽都是个镇子,实在比县城、州城还要热闹些。他们自己也从不把自已排在镇 子的行列中,口口声声皆都以“城”自居。说起城的格局,也有一个歌谚:“张秋 城,两半个,中间夹着运粮河。”一座城分东西两半,大运河从中间穿过。一座城 分别归三个县管辖,运河以东属东阿县,运河以西,以东西大街为界,南属寿张, 北属阳谷,所以俗称“三界首”。三县和两府都在镇上有常驻官员,各有衙门,号 为“五衙门”,为的是在此取粮、取盐。俗传盛时城中有72条街、82条胡同,今可 数者有南关街、西关街、锅市街、米市街、糖市街、三义街、运河街、纸店街、二 条街、三条街、缸市街、席市街、匡师街、火神庙街、府前街、府后街、新开街、 顺河街、皇道街、柴市街、北笔市街、车园街、东马道、西马道、南马道、果市街、 大街、西生胡同、竹竿巷、小街子、针市街、文庙街等。旧城有钟楼,有鼓楼。镇 中又有72口庙,今老者可数的有关帝庙、山西会馆(亦供关帝)、城隍庙、玉皇庙、 文昌阁、地藏王庙、贤惠庙、火神庙、大王庙、老君庙、皂君庙(商人所祈)、娘 娘庙、观音堂等。 旧《阳谷县志》记张秋镇的景况是:“河上官商船只云集,樯桅如林;市肆楼 房栉比,百货云屯,商民往来,肩摩毂击,俗有小苏州之称。”1991年秋天我到镇 上采风,随处所见的事物,无不令人感叹。镇上的兽医站,50年代修建的六座瓦房, 所用的都是随手拾来的明代所制的“河道砖”,仔细辨识可以看出“嘉靖十四年窑 匠芦子平造”、“窑匠孙福造”、“窑匠葛泰造’等等字样,显见得是当年皇家的 专用的砖块。老运河边的一户人家,“文化大革命”时将镇上的名胜“挂剑台”的 40余方明代石刻方碑捡回家盖了一处厢房,无意间倒将这些文物保存下来。1997年 春天我再到镇k时,镇里的朋友告诉我说,那宝贵的厢房已经拆过重建了,拆下来重 见天日的石碑建成了一个小小的博物馆。大运河南北不通航已有百年之久,但繁华 时期留下的习俗至今不改,今天已是相当封闭的一个镇子,竟还有几十家饭店,镇 上的人早饭晚饭差不多都在饭店里吃。在夜间,我的朋友也可以叫饭店的人送两碗 粥和一盘包子到我住的小店中,作为我们谈话时的点心。说到当年的名吃,朋友能 够罗列成一个好大的系列,如缠稣火烧、糖稣火烧、糖麻花、糖南子、咸蓖子、枣 馅饼、千层饼、桩馍、条锅饼、大壮馍、张金山长馅饼、李东阳壮馍、傅家千层饼、 窝面条(绿豆面条,南人爱吃)、王文灿肉丝粮稣鱼、张连加肉征汆丸子、窦玉良 清炖鸡和红烧鱼、王太恒月饼种种;市面上卖菜、卖柴,还都是收拾得干干净净, 摆放得整整齐齐,因为当年匆匆上岸补充给养的船家,所要的就是这样的货色。最 使我感到兴趣的是镇上的好几处茶馆,人们还记得起的老茶馆有王家茶馆、张家茶 馆、白家茶馆、仇家茶馆、黄家茶馆。这都是经营了好几代的老茶馆,每家都有五 六间或六七间的铺面,最大的白家茶馆有八间房子的铺面,设有60个茶座,这些茶 馆都是既设茶,也有曲艺表演,几乎天天都是满座的。这正是《水浒传》取材和流 播的处所。1991年我到镇上时,镇上还有两家茶馆,一家已兼做蛋糕,一家格局依 旧。我在格局依旧的一家,慢慢地喝了一壶茶,听人家说古道今,觉得是一种享受。 1997年再来时,老茶馆已被拆除,立在旧址前很有些伤感。 不知为什么,我觉得研究《水浒传》的人都该到张秋镇住些日子。 (2)今日景阳岗 景阳岗在张秋镇西北2公里处,传为《水浒传》武松打虎景阳岗的原型。地方志 上记载,说这里原是冈峦起伏,林深草密,人烟稀少,野兽出没,现在却已看不出 这等景象的痕迹,只有一个不大的土丘,土丘之东有一个村庄,名叫景阳村。村头 有一方近年树立的村名碑,碑文是:“景阳岗村原名东沙(土固)堆。五代周世宗显 德初年,宰相李谷治堤除水患,积劳死于此,葬沙(土固)堆上,皇帝立碑文曰:李 谷学禹居山岗,脚登大堤面朝阳。亲手绘下好风景,万人歌唱李宰相。立碑卧地根 基重,世世有人治林堂。宫廷均识英气在,名流千古万人扬。诗前三句字尾为村名。 武松打虎,村随之扬名。”谁都可以看出,那诗绝非出于宫廷文人之手,而是十足 的民间歌谣,但如今立碑的人却愿意这样把它勒石使之永久,可见这地方对于民间 的传说是多么的忠实,这又使我坚定地相信,此处从来就是口头文学的一片沃野。 这地方本有景阳村,《水浒传》上偏又写的是景阳岗,那么,施耐庵真的有可 能到过这里。自从《水浒传》出了名,景阳岗也随之为天下人所熟知,后来便有人 建了武松庙,刻了“武松打虎处”的石碑。1991年我到村中时,那古碑的碑亭还镶 在一户人家的院墙中。1997年再来,村西已建起了偌大的景阳岗公园,平地堆起了 几十公尺高的山丘,山顶上建了碑亭,古碑被移到了亭中。听说公园的游客颇为不 少,很多人都是慕名而来。著名画家李苦禅,生前也曾到景阳岗并且留下了诗作: 景阳岗上踞猛虎,傍及十里无人烟。 二郎武松真好汉,膂力除暴万民安。 八百年来传佳话,口碑载道世世传。 著名书法家舒同写下“景阳岗”三个大字,现在刻碑立在村头的土丘上。生在 这片土地上的书法家杨萱庭,为景阳岗写了一个大“虎”字,刻碑时,地方的领导 作了跋刻在碑阴,名为《虎碑跋》: 昔日景阳岗,相传多恶虎伤人,武松除之,民心大快。锄虎者,英雄也,虎气、 虎威、虎胆、虎力,英雄备之。今日树虎碑,则为扬打虎之灵气也。无虎气,遇虎 则怯;无虎威,则不能长我志;无虎胆,则不敢斗虎;无虎力,则不能胜虎,此四 者俱备,始能除恶扬善,伸张正义,创英雄之伟业,谋大众之福利,立大同之新世 界。杨董庭君,海内外著名书法家,一九一七年十月生于聊城市柳园。君少时,即 酷爱书法,习诸体,称百体杨。一九八三年为中共中央书写李大钊烈士碑文。今书 方丈大虎,奉献家乡,乃君久蓄之志,君如愿也。吾侪当谢之,谨书俚语数句,以 谢君意: 方丈巨虎世间罕, 书法大师书奇篇。 刚劲道健虎威壮, 虎胆虎气换新天。 如今,阳谷县已把景阳岗武松打虎这件真真假假的传奇事物当成了一县的标识, 新近在县城长途汽车站前立了一座武松打虎的雕像,座台正面由著名画家吴作人书 “武松打虎”四字,另一面则以县政府的名义写下了碑文,我在烈日之下认真地将 碑文抄在采风的本子上,顺手加了标点: 阳谷地处鲁西,隋朝建县,人杰地灵,物阜民丰。齐侯筑台会盟,晏婴三次治 阿,孙膑布阵退敌,王伦揭竿起义,古代典籍多所记述。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 的面世,家喻户晓的景阳岗打虎、狮子楼除霸、三打祝家庄等故事的流传,使阳谷 遐迩闻名。尤其武松打虎,更是名播中外,动人心魄。由《水浒传》引伸演绎被誉 为第一奇书的《金瓶梅》,对武松故事亦有精彩描绘。据旧志记载,景阳岗在县城 东四十里,沙丘起伏,莽草无涯,古木参天,人烟稀少,附近原有九岭十八(土固) 堆。现武松庙是一九五八年重修,岗东树有“武松打虎处”石碑。毛泽东同志特别 写道:“要知道阳谷县是打虎英雄武松的故乡。”学者名流亦纷纷题词赋诗、作书 绘画。除暴安良、见义勇为的武松精神为世代传颂。为弘扬传统文化,增加古城景 观,发展地方经济,乘京九铁路即将开通之际,县政府于一九九三年春确定制作 武松打虎雕像。以此为记。 (3)狮子楼与紫石街 七十一回本《水浒传》第二十六回说武松去杀西门庆时,“径奔到狮子桥下酒 楼前”,酒保告诉武松,西门庆“和一个一般的财主在楼上边街阁儿里吃酒”。明 显是一座跨街的酒楼。 张竹坡本《金瓶梅》第九回中,西门庆生药铺的傅伙计告诉武松的是:“大官 人本不在家,刚才和一相知,往狮子街大酒楼上吃酒去了。” 一说狮子桥,一说狮子街,都不是狮子楼,但后来则有“狮子楼除暴”的传说。 早年阳谷县城中就有一座狮子楼,后来被拆掉,近年又请著名园林专家陈从周设计, 在原址重建了狮子楼。茅盾和刘海粟都为狮子楼题写了匾额。 狮子楼以南不远有一条紫石街,街上并不繁华,有一个酒厂建在这条街上,厂 名也叫“景阳岗”。 阳谷的讲“水浒”,好像是“武松专项”。 “水浒”中心在梁山 一座梁山紧傍着今天的梁山县,遂使这里成了“水浒”的中心,许多读过《水 浒传》的人都到这里来寻当年的旧军寨。 (1)失却了水泊的梁山 梁山原名良山,到了汉朝,汉文帝次子梁王曾到这里游猎,死后又葬在了这 里,便随了他的封号改名叫做梁山。五代以后,黄河屡次在这一带溃决,洪水环山 夹流,形成了深港水汉、芦苇草荡的八百里水泊。北宋宣和年间,宋江率众起义, 在这里安营扎寨,打富济贫,使得“官军数百莫敢樱其锋”。到如今人们沿路登山, 处处都是“水浒”遗址。也没有人愿意费心去考证,哪些是史有其事被施耐庵写进 了小说,哪些又是照施耐庵的描写在哪个朝代被指定为小说中的某一个地方。只顾 一路看来,满足于走进了“水浒”世界。 梁山,现在按照《水浒传》的说法称为“水泊梁山”,虽然如今山下早已就没 有了水荡。 入山不久,登上108级台阶(导游告诉游客,每一个台阶代表一位梁山好汉), 迎面便是断金亭。其取名,据说是根据《易经》的“二人同心,其力断金”。亭子 四面环临深谷绝涧,形势极端险要。《水浒传》第十一回写朱贵引林冲上山入伙, “朱贵当时引了林冲,取了刀仗、行李下船。小喽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