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3 一凡借我看的第一本书是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新人的故事 》。主人公拉赫美托夫是当年青年理想主义者效仿的楷模,十二月党人则成为我心 目中的偶像。他们出身贵族,有遗产,有爵位,本可以享尽荣华富贵,却甘愿充当 贫民的代言人,甘冒杀头流放的危险投身革命。我觉得他们才是真正的自觉革命者。 罗朴霍夫假装自杀成全其朋友与妻子的恋情的故事更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那故事 诠释的不只是浪漫,不只是高尚,而是“合理的利己主义”理论:使别人快乐和幸 福是为了自己的快乐和幸福。如果每个人都以他人之乐为乐、以己之乐为他人所乐, 那无私和无畏岂不是来得更实在更可靠? 我想没有一个二十岁的人会读《牛虻》而不被亚瑟的魅力所迷醉的。我看《牛 虻》时因为割扁桃体在家休假。那是夏天,院子非常安静,我靠在树上,从早晨一 直读到合欢树收起那羽状的叶片,院子里渐渐喧闹起来。家里人叫我吃饭我不理睬, 爸妈以为我不舒服,不断地问这问那,我实在忍不住,趴在床上开始哇哇大哭,哭 得昏天黑地,而且一发而不可收。成年以后我从没这么放肆地哭过,把大家都吓坏 了。第二天,单位领导来看我,发现我床头放着《牛虻》,告诫我以后应该读《欧 阳海之歌》或者《金光大道》这类书。我笑着,但不置可否。从那时起我的正统形 象改变了,我任教的学校有人提出我有小资产阶级情调,再加上我对黄帅造反表示 了不同看法,入党申请一拖再拖地被搁置起来。 最让我如醉如痴的是《约翰・克里斯朵夫》,奥里维和姐姐安多纳德的故事感 动得我泪如泉涌。一九七八年重新开始出版外国文学作品时,第一批就有这本书, 我当然买了一套,但却从来没有翻看过。我拿不准重读是否会使我失望,我不想让 失望扭曲记忆,我不愿意相信,人一成熟就得否定单纯。 读了《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后,我在给一凡的信中写道:“我们无缘享受陀 斯妥耶夫斯基笔下的‘精神的苦刑’,这位残酷的天才把他笔下的主人公放在最残 酷最卑劣的境地提炼崇高,要使我们的精神在最严格的意义上称得上崇高,必须经 受这种磨难,以达到自我改造的目的。” 《红与黑》《红字》《复活》《安娜・卡列尼娜》中的爱情故事,似乎为我反 叛的初恋增加了几分悲壮,对家庭的反对更有恃无恐,尽管实际上完全风马牛不相 及。 除了外国经典小说,还有当时内部发行的灰皮书、黄皮书,《带星星的火车票 》《麦田里的守望者》《铁托传》《新阶级》都是那时读的。虽然其中有许多我不 能理解,我以为理解了的也未必都真的理解了,但我都读得兴味十足。 最让我好奇的是手抄本小说和诗,在一凡那里,这些全被翻拍成照片,像扑克 牌一样装在盒子里。记得清楚的有《九级浪》《芙蓉花盛开的时节》。我把《相信 未来》抄在笔记本上背诵: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 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未来是什么?对我们来说,未来是人间大同的共产主义,我们无需描述她是什 么样子,无需证明她是否完美是否能够实现。如果能在失望中找到安慰、鼓励,何 必要去追究是否能实现呢?有一个能够让你相信的未来,又何必计较眼前的得失与 利害呢?“相信未来”的呼唤,温暖着一代人的心。 地坛公园是我上班的必经之路。那时的地坛公园荒凉而安静,我常常很早起床, 经过地坛公园时把自行车停在路边,坐在椅子上读一会儿书。其实要的是那么一股 劲儿,我在读书,读文学书,读外国文学书,觉得自己很浪漫,很理想,甚至很贵 族,很文化。总之,带着旧报纸包着的外国小说去上班的那些日子让人兴奋。就像 每一个姑娘在初恋时都以为自己发现了一个任何人都没有发现过的世界一样,你觉 得自己与众不同,也觉得世界和以前不一样。你变得格外活跃,也格外大胆。正是 在那段时间,在那条路上,我认识了双腿已经瘫痪的史铁生。正像铁生在他那篇著 名的散文《我与地坛》中所记述的,他正失魂落魄地在那古园里反反复复地想着关 于死的事,而我对他感兴趣的是那残废了的双腿上摊开着的书,和他攀谈的勇气来 自自行车后夹着的从一凡那里借来的外国小说。 当年那些公开出版和手抄的小说、诗歌都被视为禁书,谁也不敢公开读,更不 敢传,一凡却以传阅这些书籍为使命。为了寻找这些书他下了很大功夫,有些书不 是他的,他从别人那里借来,再以最快的频率传给尽可能多的人看。排队等着要书 的人准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到他家把书取走,并且限定最短的时间传给下一个人,有 时在一个人手里只能停留二十四小时。从那时起我养成了晚上读书的习惯,二十多 年来,夜读的习惯始终没改。后来坐牢,审讯时,预审员让我把所有看过的书都写 出来,我很得意地写满了整整一黑板,然后又写满一地。虽然我是犯人,却有一种 优越感。 mpanel(1); 我迷上了写信,一凡也鼓励我写。其实我们常常见面,有时一星期能见两次甚 至更多,但还是不厌其烦地写,而且每封信都写得很长,常常是发出的信还没收到 人已经先到了。写信成了一种精神享受,成了日常生活的功课。后来我之所以读了 中文系,之所以总梦想着写点儿什么,究其原因,应该说归于当年我和一凡的通信。 在一凡仅存的遗物中,保留着我写给他的全部信件的底稿。我自己也不可思议,当 年这些信为什么全部写在白报纸上,而且不留天头也不留地脚地写得密密麻麻,有 的还正反两面写。我给一凡的信中说:“你对我来说,是挖掘灵魂深处的启蒙者, 在你之前,我的精神生活不受任何人包括我自己的触动,甚至连窥视都没有,任何 行为都是出于一种本能,而且也从没产生过自己不理解自己,自己解释不了自己的 矛盾。现在我时常惊奇地发现许多我自己有,以前却没有意识到的思想和情感,它 使我产生了许多烦恼……为此我曾经怨恨我结识了你,但我已上了‘贼船’,只能 这样,也许这总比麻木要好得多。” 我花了好几个晚上重读这些文字,那些已经被我遗忘了的感觉又在我的心中复 活。二十多年来,我体验过刻骨铭心的爱情,感受过生死相依的友谊,年轻时的悲 欢与许多年来我经历的世态人情、生离死别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如今我们也早 已久违了浪漫和神圣,但我仍然怀念甚至迷恋那些岁月和时光。不只是对往事的回 忆,年轻时被我忽略了的东西,也开始愈来愈清晰地在我的意识中浮现。我从遗憾 和悔悟中感知时间、历史和人,感知生命、死亡和爱。 为此,我感谢一凡。 是他,使我走向人,走向自己。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