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父母大都不懂子女》
<< 上一章节 下一章节 >>
父母大都不懂子女 那天傍晚,参加复旦附中高二(一)班“我爱我家”的主题班会回来,大有收 获地拎回厚厚一沓学生们的练习簿,是开学的第一篇周记:给父母的一封信。 那天晚上,刚收拾了碗筷,我就迫不及待地阅读那些周记,怀着强烈的好奇。 对于我来说,这真是一片茫然的世界。虽然,我也为人之母,我也十几年如一日勤 勤恳恳地。不辞辛苦地尽着一份养育儿子的义务。但我明白,养育的一份勤恳和一 份辛苦,未必就有一份好的收获和一份好的成果。因为,有许多时候,我们是在半 明半暗中做着养育的工作。所谓“明”。当然是我们良好的心愿,希望养育的结果, 是一个德才兼备的后生;所谓“昧”,自然是我们不理智的一面,不懂得如何养育 才算得法才能造就得成功。我曾读过张爱玲一篇题为《造人》的文章,她尖锐地谈 到:“造人是危险的工作。做父母不是上帝而被迫处于神的地位。”自从有这句话 的提醒,我在内心深处对自己做母亲的工作,始终存有困惑和忧虑。我相信,我的 这种困惑和忧虑,是许多做父母的人所共有的。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可我们 这些不是“龙”不是“凤”的父母仍然希望生出的儿女有一天能出息成高贵的“龙 凤”这一类。这“希望”,也许过于明确,过于急功近利,并你追我赶地“希望” 着,这就使得原本属于正常范畴的一些困惑和忧虑,便莫名其妙的膨胀起来。于是, 这来自我们这些做父母内心的“困惑和忧虑”,不知不觉地形成一种紧张的氛围。 一种压抑的气候,这氛围这气候又不知不觉地弥漫并紧紧笼罩住我们的孩子们。而 我们还是一个劲地希望一个劲地笼罩,很少设身处地为这些被我们“希望”被我们 “笼罩”的儿女们想一想,他们对这样的“希望”和“笼罩”究竟是怎样的心情和 怎样的感觉? 那天深夜,我把所有的周记读完,却无法人睡了。这些真切的文字和真切的心 情,都在反复地表达着一层意思:我们这些做父母的,对于自己血脉相连的子女未 必具有心心相通的懂得和理解。而我们一厢情愿的“宠爱”和“希望”,在客观上, 往往会产生扭曲的效果,因为,“拔苗助长”地“希望”,毕竟违背自然。仔细想 想,人的生长和一根草一棵树的生长是同出一个道理,山坡上成林的树木,野地里 成茵的小草,没有爱之太恩、忧之太勤的培植,它们反而茂盛反而挺拔,倒是培养 在温室里又浇水又施肥的花草,娇娇嫩嫩的易萎易折。由此想来,我们这些父母对 孩子的养育太人为, 我们应该把自然还给孩子们; 由此想来,我们对子女过多的 “希望”,未免有些残酷了。我们不该把我们在时代中的失落和失望,似是而非地 强加到孩子们身上,这是不讲道理的做法。可我们偏偏自欺欺人地制造出一些貌似 道理的道理来说服自己,还要说服孩子,使孩子们在太小的年纪便承担起“竞争”。 “成才”的压力。其实,回想一下我们自己,我们今天成为了何等样的人物,有多 少时代的因素。环境的因素。偶然的因素?我们的父母没有像我们现在这样急不可 耐地对下一代施加影响,我们不是一样承担了生活交给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我们 还是应该多想想我们自己,把感情把理性放在自己身上,这样,反而对子女有更多 的好处。我记得,美国最高法院一位已故的法官先生路易・布兰迪斯说过这样一句 话:“所有权利中,最贵重的,是不被干预的权利。”看来,在这些周记中这些高 中学生发自内心的呼喊,竟与我们的哲人和法官不谋而合。我们难道还不给予应有 的重视和尊重吗? 就在这一夜,我从几十篇周记中选择了几篇。摘录了几段,作为在“六一”儿 童节到来之际的与己也与人的馈赠,让我们所有做父母的人能走进孩子们的内心, 对他们有所了解,对我们自己有所反省,由此,让孩子们能够得到一个真正的节日。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