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向曹公雪芹请罪 自从中学时代初读《红楼梦》,五十余年来,曹公雪芹一直是我心中崇拜的偶 像,特别是近二十余年,涉足红学,我已记不清到底把这部书读过多少遍。我曾作 过几十万字的笔记,写过约七八十篇大大小小的文章,出版过五部专著。如果有人 问我,这些年来你曾为谁魂牵梦萦、衣带渐宽?我可以坦诚地相告:此人即曹公雪 芹也。 虽然,我对曹公如此虔诚,如此一往情深,但今天却要战战兢兢地向他请罪。 1994 年年底,我接到香港商务印书馆的一封约稿信,信中说,考虑到多数香 港人,至今还未读过《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等中国 古典文学名著,而香港又是一个商业社会,信息涌流,生活节奏快,读书时间少, 很多人都无法通读卷帙浩繁的原著。因此该馆想出一套“精选原著”本,即把这些 名著压缩到几万或十几万字,既要原汁原味地保持原著的精粹,又要使读者能在一 两天之内读完,留下一个大致的印象,以便引起兴趣通读全书,深入原著的堂奥 (好比男女双方约晤“相亲”,关键全在“惊鸿一瞥”之际)。他们为此还寄来一 册《精选原著水浒传》让我参考,希望我承担《红楼梦》的编选工作。 接信后,我愣住了。我考虑很久,一方面觉得香港回归祖国的日期已在眼前, 引导繁忙紧张的香港人接触《红楼梦》,让他们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确实有 意义,是一件好事;另一方面又感到要把博大精深的《红楼梦》编选成“压缩饼干”, 难免唐突曹公,糟塌名著。就这样,疑疑惑惑,一直拖延不决,未敢贸然承担这一 重任。 一日,与一位红学家谈起此事,他也认为把《红楼梦》压缩到十几万字而仍要保 持原著的精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他还说,当年茅盾搞了个“洁本《红楼梦》”也 未见成功,至今绝少流传。此后,很多小说家、剧作家都曾作过改编、缩略、续补、 节选的工作,也都劳而无功,有损于原著的光辉。 可见《红楼梦》不愧为经典之作,“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简 直是不可更易,所以还是少打这个主意为妙。 可是,香港商务印书馆的编辑先生一次一次来信,促我赶快上马,大胆创造。 在他的鼓励和催逼下,说得我心动手痒,终于把这任务接受下来。我提出的编选原 则是:既然称“精编”,就必须选择内容,该繁的繁,该简的简,该删的删。但照 顾到读者的阅读兴趣,又必须有吸引人的情节贯穿其中。 编选工作应该紧紧围绕宝黛爱情、王熙凤弄权以及贾府由盛而衰这交织在全书 的三条主要情节线展开故事。每一回只写一个内容,独立成篇;回与回之间应该似 断若连。删略的章节可以用简短的文字稍作交代,一笔带过。虽然故事的发展是跳 跃式的,但读起来仍要求上下连贯,前后呼应,有头有尾,保持故事的完整性。结 尾删去贾府“家道复初”的败笔,代之以“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悲剧性的场面。 香港商务印书馆编辑先生同意这一编选原则,唯令书字数限定在十五六万字之内, 并要求稍作注释,附一个“红楼梦主要人物表”。 有了这个编选原则,接着我就拟定四十个回目,这就是: 一、石头下凡 二、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三、黛玉进贾府 四、贾宝玉识金锁 五、宁国府治丧 六、凤姐弄权 七、筹建大观园 八、元妃省亲 九、袭人规劝宝玉 十、宝玉悟禅机 十一、双玉读曲 十二、宝钗扑蝶 十三、黛玉葬花 十四、宝黛爱情纠葛 十五、贾政痛打宝玉 十六、题帕定情 十七、宝玉梦呓 十八、刘姥姥游大观园 十九、栊翠庵品茶 二十、凤姐泼醋 二十一、宝玉夜探 二十二、鸳鸯抗婚 二十三、贾府过年 二十四、贾母论说书 二十五、探春理家 二十六、大观园的改革 二十七、紫娟试宝玉 二十八、王熙凤大闹宁国府 二十九、贾府经济危机 三十、大观园抄检风波 三十一、中秋夜宴发悲音 三十二、晴雯屈死 三十三、黛玉惊梦 三十四、掉包计:凤姐的奇谋 三十五、黛玉焚稿 三十六、金玉联姻 三十七、宝玉哭灵 三十八、查抄宁国府 三十九、贾母、凤姐结局 四十、宝玉出走 mpanel(1); 大约花了两个半月的时间,我从头至尾重读《红楼梦》,把其中的重要段落一 段一段地过录下来,然后删去枝蔓,剪接缝补;虽然做的是文抄公的工作,但由于 《红楼梦》文本的完美无缺,即使想稍作删改,也得绞尽脑汁,耗尽心机,好像一 件锦绣灿烂的华衮,把它剪成一块一块,又重新拼制成一件小龙袍,而又不影响它 的原有的价值,这难度实在不亚于另制一件新的。 例如原著的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本是全书中极重要极有提示性的一 回,但文字太长,诗词曲太多,到底录还是不录,还是删节后录,还是简笔一提, 曾使我苦思冥想了几天几夜,最后还是忍痛割爱了。又如诗词部分原来准备全部不 录。但“黛玉葬花”如果没有“葬花词”,“题帕定情”,如果没有这三首诗,就 无法把黛玉的内心情愫和盘托出,最后还是把这几首诗全部选入了。但编选结果, 字数还是突破原定的十五六万字的计划,若要再删,我已感到无能为力了。 一般说,作者完成一部书稿,都如释重负,有一种轻松感。但我寄出这本《精 选原著红楼梦》的稿件后,不但并不感到轻松,却心里一直惴惴不安。 一是担心编辑先生是否认可,二是担心读者是否满意,更大的担心则是曹公雪 芹是否会勃然大怒,斥道:“何物小子,胆敢在太岁头上动土!”现在此书已在香 港出版,编辑先生来信表示感谢,并谬奖曰:“编选精当,且有创意,足见先生熟 读《红楼》。”读者的反馈信息还没有听到,据说销路不错,亦差堪告慰。唯有九 泉之下的曹公恐难宽容,所以我只得沐浴焚香,打躬作揖,向他赔不是了。 《书城》1996 年第2 期 -------- 泉石书库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