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谈“不懂”文艺 某导演应邀去工人影评小组作辅导报告,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是有几位影评 员不知趣,对他导演的电影提了几条意见。某导演不悦,竟一一驳斥,说:“你们 不懂艺术规律,不懂电影语言,不懂……”也许,某导演的艺术修养是高深的。但 他导演出来的电影连影评员也“不懂”,这就值得深思了。 现在,文艺界有少数同志确实把兴趣倾注在搞“不懂”文艺上面。譬如有些朦 胧诗、抽象画,还有什么荒诞派戏剧等等,就是叫你左看右看,看不出名堂。看这 些作品与其说是艺术享受,毋宁说是精神受罪。谁愿意花费时间,绞尽脑汁,去揣 度其高深莫测的意图呢?所以,对于这些作品,无以名之,只好叫它“不懂”文艺。 “不懂”文艺的作者常常自视甚高,对群众意见和要求不屑一顾。前不久,有 一个刊物登载了一篇文章,就认为电影编剧“不需要,也不必要”根据观众的欣赏 水平和需要来写作,否则,“只能产生公式化、概念化或虚假的东西”,“其结果 不仅消灭了作家的个性,也取消了电影艺术本身”。这就真相大白,原来“不懂” 文艺的作者们把艺术与群众对立起来,他们只要求在气味相投的少数人中间孤芳自 赏,自我陶醉,压根儿没有考虑到群众的欣赏习惯、群众的艺术爱好。 mpanel(1); “不懂”文艺的作者还有一种论调,认为:“目前群众的审美欣赏水平太低, 所以不能赏识我的作品;过若干年后,群众的艺术趣味提高了,一定会对我的作品 刮目相看。”这种说法,使我想起《随园诗话》里的一则故事,说的是有一个汪某 以诗求教于袁枚,袁枚不解其诗,汪某便说:“某诗须传五百年后,方有人知。” 袁枚含笑答道:“人人不解,五日难传;何由传到五百年?”这真是一针见血的妙 语。试看古今中外久远流传的作品,都是平易近人、朴素流畅、明白易晓的;而晦 涩难懂的作品都经不起时间的考验,早就被人遗忘,被人唾弃。所以我们的文艺要 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要坚持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的方向。群众化是 前提,群众懂都不懂,还谈得上“服务”吗?! 我们读老舍和赵树理的作品,觉得句句入耳,明白如话,从来不会发生理解上 的困难。他们的作品受到群众的喜爱和赞赏。可见群众化的问题值得重视,值得提 倡。 《上海工人报》1984 年4 月27 日 -------- 泉石书库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