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我的“海派文学观” “海派”是一个颇有争议、迄今未有确切定义的名词。褒之者认为它是一种敢 于突破传统、勇于接受新鲜事物的时代意识、开放意识和创新意识;而贬之者却认 为它代表着一种华而不实、浮夸浅薄、卖弄噱头的油滑作风。 但无论怎样,谁都无法否认“海派”一词与上海这个在近代崛起的外向型的开 放的港口城市有密切的关联。如果稍加考察,又可以证实它最初来源于京剧界,实 际上是与“京派”相对应的。本世纪初,京剧以北京为基地,风靡全国。后来,以 上海为中心的一些南方演员,另辟蹊径,别树一帜,与北方演员相抗衡,因而有 “京派”、“海派”之分。鲁迅在一篇《京派与海派》的杂文中说得好: 北京是明清的帝都,上海是各国的租界。帝都多官,租界多商,所以文人之在 京者近官,沿海者近商。近官者在使官得名,近商者在使商获利,而自己亦赖以糊 口。要而言之,不过“京派”是官的帮闲,海派则是商的帮忙而已。 这虽然写的是三十年代的京派与海派,但这种地区性历史性的差异,确也构成 了“京派”与“海派”两种文化的基本特征。当然,随着时代的变迁,海派文化出 现了一些新质(“京派”也是如此),但它作为一个沿海的开放的商业城市的特点 仍未消失。海派的发展和演变,它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它的优点和缺点,无不 打着上海这个城市的标记。所以我对“海派文学”的一个基本看法,就是以上海作 家为主体,以描述上海风情、画出上海人的灵魂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具有浓郁的 “上海味”的一个文学流派和流派文学。 说来惭愧,我虽然写过两篇有关小说“上海味”的文章(一篇是《写出有“上 海味”的城市文学》,刊于1985 年第8 期《上海文学》;另一篇是《怎样写出 “上海味”》,刊于1986 年1 月30 日《解放日报》),但事实上我对什么是 “上海味”仍似懂非懂,自己也说不清楚。记得我的拙文发表后,曾有一位不知名 的读者来信说:“要真正写出‘上海味’,必须揭示上海人的内心世界,抓住上海 人的性格特征,即画出上海人的灵魂,这才是属于‘上海味’中的深层结构的东西。” 诚然,这位读者的意见是完全正确的,即使浅陋如我,也是知道这层意思的。但如 果有人进一步问我:到底上海人的心态、性格特征、或者说灵魂是什么样子?能不 能用一句两句话说出来,这时我只能瞠目结舌,无以为答。因为我没有经过调查研 究,没有全方位的考察,没有总揽全局、宏观把握的能力。我认为这是历史学家、 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包括作家们需要共同努力探讨的一个问题。上海 人一定有上海人的特点,一定有长处和短处,特别在当今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 上海面临着艰巨的任务,掌握上海人的特点,改造上海人的灵魂,更具有现实意义。 作为“灵魂工程师”的作家,能不关注这一重要课题吗?! 非常高兴,最近社会上已经有所议论,出现了一些共识,而且用一句简炼概括 的话,叫做“上海人聪明而不高明”。这真是词简意赅、入木三分的妙语。恕我图 个方便,抄录几段文章,为这句妙语作个注脚: 以外地人的眼光看来,上海人颇为精明,贬者谓之滑头。其实不然,上海人充 其量只能说小聪明而已。这种小聪明表现为谋事交友的急功近利,目光短浅,缺乏 宏观远见。譬如给了别人一点好处马上就希望得到相应的回报;反之,受了益也想 匆匆报答,不大会像北方人常说的那样“交个朋友吗”!难怪前几年推销商品作兴 拿回扣时,某些广东人对上海的这种人一致评价:好处要看得见、摸得着。不过胃 口不大,三百块钱足以打倒。再比如单位住房,其中给领导干部的房子铺了地板、 地砖,安了浴缸或者装上窗帘箱,单位里的人肯定有意见:这是超标准啦!特殊化 啦!不正之风啦!而不会从八十年代的住房这是最起码的标准,每一套住房都应该 这样来考虑和提出问题(摘自《作家与企业家》杂志《话说上海人》)。 说到上海人,海内外人士多以“精明”一言蔽之。老一辈上海人的精明实是生 活磨炼的结果。上一代人努力所赢得的上海这座大城市的特殊地位,却使后人滋生 了骄傲自满、老大自居的心理、别苗头心理。如上海青年男女结婚宴客,新郎新娘 都要在设宴的酒楼门口迎接宾客,就是这种心态的表露。那些新娘毫无羞羞答答的 娇美,发现有人注目,反而搔首弄姿一番(摘自香港《明报》上《上海书简》一文)。 呜呼!上海人之精明,何以多在小处、暗处、自身处?故长此以往,吾恐上海 人虽精明,却终反会为此种精明所误。你在卡人才,那好,我就高价聘人才,外地 戏称为“你死我活”;你什么都不肯吃亏,也罢,我则吃小亏占大便宜,有道是东 边不亮西边亮;你精明得怪奇,我就趁虚而入,抢占市场,夺走金牌。一句话,天 下总有人敢先在先要先;你不敢不在不要,那无异于拱手出让。上海的雄风欠振, 其中一个原因是否也是精明太过所致。太过之精明,还算精明么(摘自《解放日报 》副刊《上海人之精明》一文)。 尽管当代上海人的灵魂五光十色,千变万化,复杂而又多面,但若论主要的一 面,若要一言以蔽之,恐怕就是那种机关算尽、聪明反被聪明误的“精明而不高明”。 mpanel(1); 我实在孤陋寡闻,看得作品又少,接触文学界的朋友也不多,不知道上海作家 中是否已经有人创作出这样一个上海人的艺术典型,也不知道是否已经把这种典型 性格摄入到作家们的创作视野。但从我个人来说,我是非常盼望有一部文学巨著能 塑造出一个典型的上海人,就像鲁迅塑造“精神胜利法”的阿Q 那样的。当然,改 革开放的序幕刚刚拉开,上海还处在艰难的起步阶段。作家们对现实的把握,对上 海人的理解,都还有待于深入。一定时期的观察、体验、积累、酝酿,是完全必要 的。所以不能要求文学作品像新闻报道那样一挥而就。但是我认为,作为一位上海 作家,不管是搞严肃文学或搞通俗文学的,也不管你习惯于写性格,写情绪,写心 理,写潜意识,写原始本能,都理所当然地要把活画出当代上海人的灵魂作为自己 的创作指归。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任务,我们没有理由回避和推卸这个光荣职责。 海派作家画上海人的灵魂,京派作家画北京人的灵魂,还有“湘军”、“晋军” 等全国各地作家都为本地人画灵魂,中国文坛就会出现花团锦簇般的人物画像长廊, 这将是多么可喜的局面! 祝愿海派作家创作丰收! 《海派文学》创刊号 -------- 泉石书库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