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叔侄大战 建文元年七月,燕王朱棣在姚广孝等人游说下以“清君侧”为名举兵起事,从 而拉开了长达四年的叔侄战争,史称“靖难之役”。“靖难”,就是削平祸乱的意 思。这是燕王方面的用词。对于建文帝来说,这个词是很可笑的。燕王打着为朝廷 “靖难”的幌子,却是来跟自明刻本《国朝典故》(内收《奉天靖难记》)己作战, 这不是造反又是什么?(须知,这时的朝廷不是他燕王的,而是建文帝的。)有一 部佚名史书,叫《奉天靖难记》,写的就是这四年战争的历史。这部书是燕王方面 的人写的,后来的《太宗实录》卷一至卷九燕王即位前的内容就是以此书为蓝本增 改而成的。《太宗实录》上接《太祖实录》,中间没了建文帝的实录,建文朝在明 代官方历史中成了一个不存在的朝代――燕王即位以后,宣布革除建文年号,建文 元年称作洪武三十二年,建文朝只称作“革除年间”。这显然是成者王侯败者寇的 演绎逻辑了。于是,“靖难”就成了正经的官方历史名词。但这里既然以建文帝为 主角,自然不宜以他所反对的名词来概括他的历史,所以这节就叫“叔侄大战”, 实际上确实是做叔叔的夺了侄子的皇位。 建文帝原本以为自己已经准备好了天罗地网,擒拿朱棣只是早晚的事,但他明 显低估了燕王的能力。战争开始之前,建文帝以防边为名,调走了燕王的护卫士兵, 又派张文(b ǐn ?) 、谢贵到北平监视燕王的一举一动,宋忠统兵3 万驻军开平, 另在山海关、临清皆有军队协防,将燕王紧紧包围起来。只是建文帝没有想到,朱 棣有统兵作战的经验,临危不乱,先后荡平了周围的军队。 明故宫石螭首八月,建文帝命耿炳文将兵13万伐燕,兵败退守真定。九月,命 李景隆将兵50万出征。李景隆只会纸上谈兵,没有实际作战经验,失败在所难免。 建文帝知道李景隆的平庸后,启用保卫济南的功臣盛庸为将,取得了东昌之役的胜 利,但这也无法改变燕王势力逐渐增强的事实。建文三年十二月,燕王朱棣反守为 攻,率军直趋南京。六月十三日,李景隆和谷王打开金川门迎降,朱棣取得了“靖 难之役”的最终胜利。 mpanel(1); 应该说,建文帝在位的4 年,所积极推行的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也是深得民 心的,那又为何以失败而告终呢?这与他削藩策略失误有直接关系。他一直视燕王 朱棣为最大的威胁,然而他并没有果断地直指燕王而是先削了其他五藩,给了朱棣 充分的准备时间。当初户部侍郎郭任认为先削五王在战略上犯了错误,主张尽快用 兵燕王:“天下事,先本后末则易成。今南京朝天宫日储粮粟、备军实,果为何者? 而北讨周,南讨湘,削燕之举则经年无期,实为舍本而图其末。用兵贵乎神速,锐 气既竭,姑息随之,正所谓强弩之末不能穿鲁缟,臣恐朝廷将坐而自困耳。”郭任 这段话在今天看来无疑是正确的,但建文帝当时并没有意识到。 因削藩而失去帝位,这是建文帝事前没有想到的。当燕王朱棣攻下南京后,建 文帝的下落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燕王是以“清君侧”为名起兵的,谁都看得出他 是要夺江山的,那么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呢?人们都在心中暗自猜测。当李景隆和 谷王打开金川门,朱棣却发现找不到建文帝的影子。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