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98 讨袁战争 资产阶级革命人为建立民主共和制度进行的第二次革命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但是,在 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支持下,革命果实很快被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所窃取,资产阶级 革命党人不得不将临时大总统一职让出。这说明资产阶级革命远未取得成功。而袁世凯 就任临时大总统之后的所作所为,处处和中华民国的民主共和精神背道而驰。为保卫共 和制度,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决心发动讨伐袁世凯的战争。1913年7月, 讨袁战争爆发,两个月后失败,史称“二次革命”、“癸丑之役”、“赣宁之役”。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发扬共和之精神,荡涤专制之瑕秽,谨守宪 法”,就任临时大总统,任命唐绍仪为总理,负责组织第一届内阁。但3个月后,袁世 凯就违背誓言,置临时约法关于临时大总统公布法律及命令须经国务员(包括国务总理 及各部总长)副署才能生效的规定于不顾,抛开内阁私自任命官吏,破坏了责任内阁制, 唐绍仪被迫辞职。这一事件表明,袁世凯拥护共和是假,行专制独裁是真。以宋教仁为 代表的一部分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决心以政党政治、议会政治来约束袁世凯,维护共和 制度,于1912年8月将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在1912年12月至1913年2月的第一次国会选 举中,国民党获得了庄倒多数的议席。宋教仁大受鼓舞,到处发表竞选演说,宣传资产 阶级政治思想,主张实行由多数党组阁的政党政治。宋教仁的活动,是对袁世凯独裁专 制的挑战。于是,袁世凯于1913年3月20日派人将宋暗杀。 宋案的发生,使一部分革命党人认清了袁世凯的真面目。 孙中山力主武力讨袁,立即发动“二次革命”,但黄兴、陈其美等人认为革命派兵 力不足,不宜马上行动,主张“法律解决”。革命党人的犹豫不决,恰好为袁世凯进行 战争准备提供了时间。袁世凯为镇压南方革命力量,不断扩充北洋军,大量购置军火, 举借外债,于1913年4月同五国银行团签订了借款2500万英镑的借款合同,作为镇压革 命力量的经费。5月下旬,袁世凯在作好各种准备后,便向国民党寻衅挑战,攻击孙中 山、黄兴只会“捣乱”,威胁说“彼等若果另组政府,我即敢举兵征伐之”。6月,袁 世凯下令免除革命党人李烈钧、胡汉民、柏文蔚3人都督职务。与此同时,命北洋军沿 京汉、津浦铁路向南开进,实施他蓄谋已久的“武力统一”计划。国民党人再也不能犹 豫,被迫应战。 1913年7月12日,反袁最坚决的原江西都督李烈钧根据孙中山的指示,从上海返回 江西湖口,召集旧部,誓师起义,揭开了讨袁战争的序幕。黄兴也于7月14日赶到南京, 迫使程德全宣布江苏独立,又于7月15日组织江苏讨袁军,誓师讨袁。接着,安徽、上 海、广东、福建、湖南、四川等省区也相继宣布独立,组织讨袁军,准备北上。主要战 场在江西、南京。 早在江西宣布独立之前,袁世凯即已派北洋军第六师师长李纯率部7000余人进驻九 江外围。7月10日,李纯部全部抵达长江南岸,占据了九江外围诸要点,形成了对九江 城的包围和对九江以南赣军的进攻态势。7月12日,李纯部与赣军林虎部交火。同日, 李烈钧就任江西讨袁军总司令。李烈钧等拟定作战计划如下:将所有在赣北的军队分为 左右两军,以林虎为左翼军司令,进攻沙河至十里铺一线之敌,得手后进取九江;以方 声涛为右翼军司令,从姑塘进攻九江;以水巡总监何子奇为湖口守备司令,李烈钧亲往 湖口督战。赣军的战略意图是夺取九江,消灭南犯之敌。 7月12日拂晓,林虎分兵两路向沙河、十里铺进攻。经过一昼夜战斗,林虎部夺占 沙河镇,进据铜鼓岭、骆驼山等处炮台,初战告捷。但驻守九江城内的赣军行动不一, 致使九江全城在开战不久即为北洋军占领。此后几天,双方在九江南部一线展开争夺, 赣军伤亡很大,士气动摇。7月22日,北洋第二师师长王占元率主力抵九江。23日,抵 达九江的第一军军长段芝贵发布作战命令,定于24日进攻湖口。25日,在北洋海军和陆 军联合攻击下,湖口失守,李烈钧率余部从水路退守吴城。方声涛所部也于26日放弃姑 塘阵地,退守吴城。30日,北洋军攻占林虎部坚守的蓝桥,林虎部经德安退往建昌(今 永修)。此后,北洋军不断向南推进,进逼南昌。 8月8日,北洋军占领吴城,李烈钧率余部退往湖南。8月10日,北洋军进占建昌, 林虎退往湖南。8月18日,南昌失陷,李烈钧、林虎等见败局已定,只得只身潜赴上海, 亡命海外,江西的讨袁作战至此失败。 7月15日,黄兴等人迫使江苏都督程德全宣布独立,委黄兴为江苏讨袁军总司令, 柏文蔚为临淮关总司令,并咨委陈其美为驻沪讨袁军总司令。黄兴发布告将士檄文,命 冷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