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第三卷 第 15 章 坐大弄权
<< 上一章节 下一章节 >>
第十五章 坐大弄权 “九・一八”事变,全国震动,各界纷纷集会,要求政府抗日,正义浪潮汹涌澎湃, 行动最激烈的是大学学生。北京大学学生四处串联,组织10万学生在天安门广场召开抗 日救亡大会,组成南下请愿团,沪宁两地学生遥相呼应,集合于南京国民政府门前示威, 政府官员拒不接见,学生愤怒异常,捣毁了国民党政府外交部。 坐镇南京的蒋介石拍案大怒:“这还得了!”指使弹压。又召见《中央日报》头目, 指令发表文章抨击学生的行动。《中央日报》果然发表文章,诬蔑学生的救亡运动是制 造内乱。学生更加愤怒。北大学生到南京组织几万人示威游行。南京城内冲出大批军警, 荷枪实弹,手持警棍,一边鸣枪一边冲向学生队伍,举棍就打,几十名学生顿时头破血 流,又有大批学生被架上警车拉走,遭逮捕的学生达185名。 便衣侦得北大还将有大批学生南下入京。蒋介石急令张学良强行阻止,张学良托词 推过,不加阻拦,气得蒋介石大骂娘稀皮。 12月17日,北平、天津、长沙、汉口、广州、济南等地的学生代表3万多人在南京组 织大游行,走到珍珠桥时,大批军警到来,突然向学生开枪,子弹横飞,可怜无辜正义 的热血青年,顿时死亡30多人,更有100多人受伤。政府做出如此血腥勾当后,还发表文 告,说学生的爱国行动为“越轨”,军警残杀学生则是“自卫手段”、“正当处置”, 还颁布紧急法令,称:“凡组织团体或集会或宣传与三民主义不相容之主义者,处5年以 上15年以下有期徒刑。”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蒋记政府至此已民心大失,不但工人、农民、 学生、知识分子成了反政府者,连当兵的也有不听指挥的了。12月,蒋介石派到江西进 攻红军的第二十六路军1.7万余人,在总参谋长赵博生、旅长董振堂率领下,在江西宁 都起义,加入红军。朱德、毛泽东非常重视这路起义军队,指示他们进驻瑞金的九堡、 云田进行整编。毛泽东还亲自为起义部队上政治课,讲时事政治,讲红军宗旨、任务、 纪律等。这支起义部队改编为红五军团,下辖红13、14、15军。它后来成为一支战斗力 非常强的红军主力部队。 蒋介石原提出用法西斯主义对中国施行独裁统治。蒋曾在1931年5月5日国民会议上 说:“综察现在统治世界各国之政府,虽形式互殊,而其理论之立场,大要除传统的君 权神圣说不必计议外,约可概分为三:第一,法西斯蒂之政治理论,本超象主义之精神, 依国家机体学说为根据,以工团组织为运用。认为国家为至高无上之实体,国家得要求 国民任何之牺牲,为民族生命之绵延,非以目前福利为准则,统治权乃与社会并存,而 无后先,操之者即系进化阶级中统治最有效能者;第二,共产主义政治理论,以唯物史 观为立场,依定命主义作推论。认为国家及统治权系阶级合为一体,以为营者由资产阶 级据为己有,今则无产阶级亦当据为己有,以消灭其他阶级,待其他阶级消灭尽净,乃 可同跻于共产社会,国家亦即从此消灭。故以一党当政之国家,而阶级斗争,反更残酷, 此种残酷手段,尤不适于中国产业落后情形及中国固有道德;第三,自由民治主义之政 治理论,本以个人主义为出发点,附以天赋人权之说,持主权属于全民之论,动以个人 自由为重。” 蒋介石在分析比较这三种主义之后,亮出底牌,主张用“统治最有效能”的法西斯 主义来治理中国,并说这样可以消除已经出现的“非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征,明 年不战,使共产党、军阀坐大于中原。” 国民会议接受了蒋氏意见,并公然把法西斯主义作为国民党治理国家的政治理论, 从法制上巩固蒋介石的统治。 蒋介石独裁统治,倒行逆施,促使国民党内部新的分裂。 “九・一八”事件发生后,全国民众运动又出现新的高涨,蒋成了众矢之的。蒋介 石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为了缓和舆论谴责,以中央执行委员会名义致电粤方,要求 “罢兵歇争,共赴国难。” 广州国民政府对蒋电作出反应,表示愿在适当条件下,息争御侮,并提出解决时局 问题的3项原则:(1)蒋通电下野;(2)广州国民政府通电取消;(3)召开和平统一 会议,另行组织统一政府。 mpanel(1); 蒋介石即派吴稚晖、张继等到香港摸底,然后派比较超然的蔡元培和过去与胡汉民 及两广都有关系的陈铭枢为正式代表,以“国难当头团结合作”为招牌,提议在上海举 行和平会议。 陈铭枢向蒋介石建议释放胡汉民。蒋知若不放胡,粤方代表不会北上,故被迫答应。 次日,陈铭枢去见胡汉民,讲了粤中情况,并将汪精卫、孙科等人的联名信交给他,同 时劝胡捐弃前嫌,以国事为重。 接着,蒋介石在张静江的陪同下去会见胡汉民。蒋对胡说: “过去的一切,我都错了,请胡先生原谅,以后遇事,还得请胡先生指教。” 胡汉民于当天下午去了上海,结束了被蒋介石软禁的幽居生活。同时,蒋介石派陈 铭枢、吴稚晖、李石曾、张静江、吴铁城等随胡汉民一起赴沪,候晤汪精卫、孙科等人。 粤方非常会议推出汪精卫、孙科、唐绍仪、邹鲁、覃振、张发奎、唐生智、陈璧君、 陈公博、伍朝枢、黄绍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