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工业发展概观(1) 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台湾工业发展状况如何? 历来是有争议的问题。有人以日本 殖民者实施“工业日本、农业台湾”政策为由,否认台湾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工业。 周宪文《台湾经济史》称:“台湾在日据时代,严格说来,除了制糖业以外,是没 有什么工业可谈的。”开明书店,台北,1980,第524 页。也有人从经济学的角度 探讨,认为台湾在殖民地后期已经开始了工业化的进程,并且奠定了一个结实的工 业基础。何保山:《台湾经济发展》,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第 79~80页。就当 时的历史实际来看,平心而论,整个殖民地时期的台湾工业确实得到了发展,虽然 这种发展一直是畸形的,只是到后来才有所改善,但台湾的工业基础毕竟在基本上 得到了奠定,并成为台湾日后工业化的一个坚实台阶。 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台湾的工业发展可以1931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大的时期,前 期为自由经济时期,后期为统制经济时期。首先我们将工厂的定义界定为拥有工业 设备并雇用5 人以上的制造企业,1915~1937年,私营工厂数从1323家增加到8025 家,增长6 ?1 倍;工厂职工数从28548 人增为78571 人,增长2 ?8 倍;使用动 力的工厂从1323个增为7881(1936年)个,增长6 倍。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统计室 编印《台湾省五十一年来统计提要》,台北,1946,第763 、770 、771 页。 1912~1940年台湾工业增长率平均每年达6%左右,尤其是1912~1929年间,达 9%以上,这种高工业增长率即使是在今日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中也是少见的,它反映 出日据时期台湾工业发展速度是相当高的。 台湾工业增长最主要的是制造业的增长,私营制造业在1912~1919年间,增长 率达到了16?06% ,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的战时繁荣现象。日本利用欧洲列强 忙于战争,扩大了在中国和其他地区的产品倾销,据统计,1913~1918年间,台湾 自日本进口的货物量下降了24% ,制造品进口量下降了37% ,台湾本地的制造业得 到了发展。同时还可以看到台湾工业增长的主要动力是食品加工业,1920年,食品 加工业工厂数为1462家, 1937 年为5368家,职工人数则从28079 人增为48669 人。 而食品加工业的主干是制糖业,1914年,砂糖产值占食品加工业产值的79% , 1920 年为89% ,1929年为83% ,1929年糖产值占整个工业产值的比例高达61% 。张宗汉 :《光复前台湾之工业化》,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台北, 1980 ,第25~26页表10 计算。1912~1929年间,增长速度最快的除了化学品外就是制糖业,前者由于原来 没有什么基础,所以稍有增长便显得速度较快,但绝对产值仍然很低,制糖业则不 然,速度与产值是同步提高的。并且,化学工业的主要产品――酒精,也是以制糖 业的副产品糖浆为原料。因此,也许我们还可以说,化学工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 制糖业的延伸。 mpanel(1); 1920~1940年间,台湾各类工厂职工人数方面,就增长速度而言,最快的是金 属工业,以下依次为纺织、木材加工、机械、印刷及装订。以绝对数来看,职工人 数最多的是食品加工业。至于工厂的规模上,据《台湾商工统计》提供的资料,1935 年,工厂总数为7032间,其中不满30 人的工厂为6704间,占总数的95?3%,30~ 99人为224 间,占总数的3 ?2%,100 人以上的为104 间,占总数的1 ?5%。周宪 文:《台湾经济史》,开明书店,台北,1980,第535 页。可见日本殖民统治时期 绝大多数属于小工厂,30人以上的工厂仅为总数的4 ?7%,这些星罗棋布的小工厂 属于手工工场。据测算,1915年手工业雇工人数为89844 人,即占全部制造业雇工 人数的75?4%,到了1940年雇工人数为43616 人,所占比例降为25?3%。何宝山: 《台湾经济发展》,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第88页。这是随着近代化建设工业企 业发展而带来的必然趋势。 下面再来看台湾的工业布局。1941年底,使用动力及雇工5 人以上或有同等设 施的工厂,总计有8895间,按地区分布,情形有如表2-2 。 总的看来,日据时期台湾工业发达地区为西海岸,其中以台北、台中、台南为 三大中心,至于东部及澎湖则相对落后得多,这主要是由于地理及资源条件所限制。 整个日据时期台湾的工业结构变化状况,从历年各类工业间的产额升降可略窥 一二,表2-3 为我们展示了1921~1942年间台湾各类工厂生产额变迁情形。 说明:杂业包括印刷业、木材业、窑业。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