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农业经济发展概貌(1) 从1906~1940年,台湾农业生产年增长复率为3 ?4%,如剔除因统计原因带来 的失真因素,其增长复率仍达3 ?2%,这种高速增长只是在战后亚洲几个新兴国家 和地区才看得到。在农作物方面,主要粮食作物包括稻米和甘薯,年增长复率为2 ?72% ,是所有作物中最低的。但如考虑到台湾传统模式下的农业产量在1920年代 已达较高的水平、农业领域“米糖相克”情形严重等因素,其增长已经接近上限。 次要粮食作物包括水果和蔬菜,这是所有粮食作物中增长幅度最大的,为5 ?5%。 水果、蔬菜是较易腐烂的产品,其增长有赖于交通运输网络的发达,1906年后纵贯 铁路的完成和公路网的建立,使得运输快捷成为可能,从而促进了次要粮食作物的 增长。工业粮食作物指的是甘蔗生产,据统计,1906~1907年度甘蔗收获量为833188849 公斤,到 1938 ~1939年度增加为12835395277 公斤,种植面积则从1902~1903年 度的16029 公顷(一甲约为0 ?97公顷)增为 1944 ~1945年度的107676公顷周宪 文:《台湾经济史》,开明书店,1980,第494 ~495 页。,1906~1940年甘蔗作 物的年增长复率为4 ?54% ,它反映了制糖工业的发展对甘蔗生产的刺激。纤维作 物和肉奶制品在台湾农业中并不占重要地位,纤维作物在1930年代有了引人注目的 发展,这主要是为满足台湾米糖出口所需麻袋原料的供应。 总的农业发展趋势告诉我们,1920年代以后,台湾农业增长幅度显著加大了。 农业产出的增加来源于投入的加大,一般地说,农业投入包括土地、劳动、流动资 本和固定资本四大类,改换成可计量的投入为土地、劳动、肥料和灌溉设施。经济 学者为我们提供了详尽的1910~1942年台湾农业投入和产出统计数字,它表明:1920 年前土地的增加是大部分农业产出的来源,但1920年后,单位面积产量的增加成为 产出的主要来源。龚静莲:《台湾主要农作物栽培面积与单位面积产量对于总产量 变动影响之研究,1910~1968》,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会研究论文,第245 种, 1972,第157 页。上列四项投入中,增长的序列依次为肥料、灌溉、土地和劳动, 而1920年代之后台湾农业发展中,科学技术的导入对农业增长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日据之前的台湾农业尚处于传统的生产方式,日据之初在农村实际上也保留了 旧的租佃关系及汉人社会传统的耕作手段,换句话说,旧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还没 有大的改变。整个日据时期,除了日本资本家的直营农场(包括甘蔗、咖啡种植园 等)外,细碎化的小农经济仍占主要地位。在此情形下,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手 段在于新的科学技术的导入。1899年,台湾总督府设立台北农事试验场,1903年设 立总督府农事试验场,1921年改为中央研究所农业部,致力于农作物品种及土地的 改良。先是整理台湾在来米品种构成,随后积极推动日本品种的台湾化,终于在1923 年在全岛普遍推广种植水稻新品种―― 蓬莱种(主要是台中65号),到1938年面 积达到310721甲。新品种的效益得到了显示,1924~1938年间,以第二季水稻每甲 平均产量为例,蓬莱种为13?573 石,在来米为11?378 石;川野重任:《台湾米 谷经济论》,台湾银行,1969,第33页。农民采用新品种的速度也十分惊人,以台 中为例,1929年只有2%的稻作面积种蓬莱种,到1938年激增到85?2%。马若孟:《 台湾社会经济发展》,牧童出版社,台北,1979,第222 页。另据统计,1922~1932 年10年间,台湾水稻总产量大幅度提高,即从5445千石增为8949千石,增长了60? 84% 。马若孟:《台湾社会经济发展》,牧童出版社,台北,1979,第54页。对于 台湾农民来说,种植蓬莱种在经济上是有利可图的,川野重任为我们提供了1926年 二季稻台湾农民种植蓬莱种与在来种收支平衡的比较数据,其结果有如表2-15。 mpanel(1); 很显然,蓬莱种与在来种相比较,总收入减去总支出,前者剩余54?95元,后 者为33?37元,相差达21?58元之多。在蓬莱种种植的支出中占大头的是肥料费和 自家劳动投入,其占直接生产费用的70?4%,这使得农民一方面可以靠更加勤勉的 劳作来获取较高的回报,另一方面肥料购买的增加也逼迫其与市场更紧密的联系了 起来。在现实生活中台湾农民一般将蓬莱米作为商品提供给市场,自身食用的并不 多,据1932年台北州的调查,有 76 ?6%的人不食用蓬莱米,他们的理由主要是 “价格贵”、“习惯”以及“不知煮法”川野重任:《台湾米谷经济论》,台湾银 行,1969,第36页。,因此蓬莱米的商品化程度是相当高的。 下面再看另一种重要农作物――甘蔗。由于台湾的在来甘蔗(竹蔗与红蔗)含 糖量较低,单位面积产量也不高。为此,台北农事试验场从爪哇引进玫瑰竹蔗至台, 自南向北逐步推广,1912年有96?2%的蔗园种上了新品种。1920年更先进的爪哇POJ 蔗种在台湾蔗园迅速普及, 1933 ~1934年度有80% 的蔗园种上了新品种,1935年 之后,更为优良的F108和POJ2883 号品种得到了推广。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