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皇民化运动(1) “皇民化”的提出是在1936年,但正式实施是在1937年,以该年7 月总督府禁 止报纸汉文栏为皇民化运动开始的标志,加上同期“七七事变”的爆发,使得台湾 社会人心发生了相当大的震荡,日据时期台湾历史亦由此明显的划分为另一个阶段。 所以一般地说,人们将皇民化运动时间定位为1937~1945 年周婉窈:《海行兮的 年代――日本殖民统治末期台湾史论集》,允晨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台北,2003, 第36页。。 日据时期台湾的皇民化运动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1937~1940年为前期,称为“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时期。“七七事变”爆发 后,台湾总督府立刻发布“为因应时局彻底进行精神总动员件”和“华北事件之际 特别注意事项”,加紧了宣传控制。1937年9 月10日,通过国民精神总动员实施纲 要及本部规程,在总督府设立本部、组织本部参与会,下设州厅支部、市郡支会、 街庄分会,开展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中心内容为:“从本岛的特殊情况出发,将 重点放在全体岛民对国家的报恩感谢上,确立对时局的认识,强化国民意识,刷新 社会风气,强化后方后援,协助非常时期财政经济政策,维持治安、卫生,振作岛 民精神。”岛田昌势:《台湾国精运动的新开展》,《台湾时报》昭和14年9 月号。 显然,针对台湾人是汉民族这一特性,在与台湾人的祖国发生战争的历史背景下, 强调台湾人作为日本帝国臣民的身份特征,要求他们拥护日本帝国的国策,支持其 战争政策。同年9 月30日,总督府在台北公会堂召开国民精神总动员讲演会,运动 在全岛铺开。仅以“七七事变”后一年内为例,就有以下主要活动: (1 )国民精神总动员强调周:刷新社会风气,顺应时局。 (2 )国民精神振兴周:明征国体本义,体现日本精神。 (3 )国民精神总动员第二次强调周:显现肇国精神,确立对时局的认识,实 施国民训练。 (4 )国民精神总动员健康周: 健康报国。 (5 )支那事变爆发一周年纪念:祈愿武运长久,强化时局生活实践。 (6 )国民身心锻炼运动:体育锻炼,集体劳动效力。 (7 )国民精神总动员金报国运动:强调经济战,要求人民将藏金出售。 (8 )后方后援强化周:慰灵、祈愿,强化邻保关系,教化小国民。 此外,还刊行各种资料,开办讲演会、讲习会、协议会和巡回宣传等,以收 “真正举岛一致之实效”。以后每年都有新内容出现,其实质不外乎试图“将台湾 的人和地,都成为皇国的真正一环”。 这一时期的特点是:着重于思想宣传和精神动员,致力于消弭台湾人民的祖国 观念,灌输大日本臣民思想。大力宣扬“日本是为了建设东亚新秩序而兴正义之军”, 进行的是“圣战”台湾总督府情报部:《新台湾》,台北,昭和16,第41页。。同 时挑唆对大陆人民的敌视心理,试图转变台湾人民对祖国抗战的向心力。 mpanel(1); 1941~1945年为后期,称为“皇民奉公运动时期”。1940年7 月,日本第二次 近卫内阁成立,10月组织大政翼赞会,推进法西斯民众运动,1941年,各殖民地先 后成立类似组织。台湾于1941年4 月19日成立皇民奉公会,其指导思想为:建设高 度国防国家,建立大东亚共荣圈,显示日本国体,彻底灌输皇民精神,使600 万台 湾人民为日本尽忠,“实践举岛一致的臣道”。日本人号召:“六百万岛民,不问 其种族、宗教、生计如何,浑然融合,尽量减少摩擦,抛弃一切对立观念,形成‘ 台湾一家’,以举万民翼赞之实。”台湾经济年报刊行会编《台湾经济年报》,国 际日本协会,东京,昭和 17 ,第16页。 皇民奉公运动与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在组织形式上有很大的差别,其总裁由总 督兼任,中央本部长由总督府总务局长任之,中央设总务、宣传、训练、文化、生 活、经济各部,地方州厅设支部、市郡为支会、街庄为分会、区部类落为区会、部 落会,最末为奉公班,各级组织由各该地方行政官员负责。因此,皇民奉公会与总 督府行政系统是完全重合的,赋予运动以强烈的官办色彩。这显然有利于总督府自 上而下地贯彻一系列思想及物质动员,同时也为其统治的强化,增加了又一重有效 的统治网络。事实上,当时的各种征税、征兵、宣传、动员,都是透过皇民奉公会 系统的基层组织进行的。作为皇民奉公会的外围组织,还成立了诸如青年学生报国 会、青年奉公会、女青年奉公会、报国挺身队、勤行报国青年队、女子增产队、奉 公壮年团、文学奉公队、未婚女子桔梗俱乐部等名目繁多的团体,甚至连宗教界人 士也成立宗教护国团、佛教奉公会、佛教宣传队等。因此,组织上的强化是后期皇 民奉公运动的一大特色。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