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殖民地教育体制下的台湾人(3) 台湾的教育系统是日本殖民者运用政府权力建立起来的,一方面,它以日语、 修身、历史等课目的教学,力图促使台湾人常用日语,培养其作为日本臣民所必需 的素养,以达到同化的目的。另一方面,则利用手中的统治机器,在教育资源的分 配和使用上,制造人为的不平等状态,对台湾人和日本人实施差别对待。日本人作 为殖民地统治民族,在教育上、继而在整个社会生活中占据支配地位。 尽管日本殖民者不时强调要达成“内(日)台如一”的目标,但正如矢内原忠 雄所指出:“盖在经济及教育,同化是日本及日本人的利益,拥护这种利益的武器, 则在政治的不同化,即专制政治制度的维持。”矢内原忠雄:《日本帝国主义下的 台湾》,台湾银行,台北,1964,第84页。换句话说,所谓的同化教育,就是要台 湾人无条件地、单向度地向日本文化同化,是要培养出在政治上没有权利,经济上 却能为殖民者创造剩余价值的有文化的奴仆,日本殖民者之所以在台湾发展教育事 业,原因即在于此。 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台湾人的教育经验是双元的,一则有书房的汉学传统教育及 家庭中华文化的传承,二则有新式学校的近代教育和日本文化的灌输,因此,两种 文化的撞击、冲突、摩擦,导致新一代台湾知识分子的二重性格。他们中有人竭力保 持中华文化传统,吸收近代科学文化知识,并以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的台湾人” 为荣。但在殖民者政治压迫和统治者优势文化的冲击下,有人心生苦闷,感到迷惘, 柴田廉称之为“迷失的羔羊”。柴田廉:《台湾同化策论》,晃文馆,台北,大正 12,第50页。这应当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一部分知识分子的心态。在这特殊 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也出现了一小部分殖民统治的“协力者”。尽管其中大多包含 非志愿的原因在内,但附从殖民统治以求苟安本身仍应予以谴责。少数“协力者” 在日本殖民统治架构内曾分得一杯羹,故某些人心底深处的恋日心态非一朝一夕所 能消除,其影响亦不容忽视。 mpanel(1); 平心而论,从教育的普及、教育设施的增加和民众文化水平的提高等客观标准 来看,与清代及同一时期祖国大陆、东南亚地区的纵横双向比较,台湾的教育发展 确有其领先的一面。譬如,当时一水之隔的浙江省、福建省学龄儿童入学率便仅为 46% 和32% 。《浙江教育简志》,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8 ,第47页。郭少榕:《 民国时期福建小学教育发展概况》,《福建省教育史志资料集》(第九辑),1992, 第159 页。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第一,政治文化上日本殖民者是企图借教育来 同化台湾人民;第二,教育资源的分配上日本人占据优势,台湾人处于“二等公民” 的地位;第三,就经济利益而言,通过对人力资源的培养,日本殖民者在教育领域 的投入获得了高额的回报,相关研究表明,1920~1940年间,日人在农村教育中每 支出1 元,即可在农业生产上获取14元的长期社会报酬。刘克智:《台湾人口成长 与经济发展》,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台北,1979,第70页。因此,日据时期台湾的 教育是畸形的,日本殖民者的教育政策是歧视性的,日本人是台湾教育发展的最大 受益者。总之,日本在台统治期间的发展项目向人们呈现的是一种“奶牛”效应, 即只有费心养这头 “牛”,才能挤出更多的“奶”来喂肥自己,在经济上是如此, 文化教育领域也不例外。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