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台湾话文运动(2) 五四运动后,受大陆白话文运动的影响,一部分先进台湾知识青年如张我军等 开始主动摒弃文言文及旧文学形式,倡导台湾新文学,他们在《台湾民报》等舆论 阵地发表文章,展开新旧文学论争,主张进行白话文学的建设及台湾语言的改造。 针对当时文学界脱离民众的状况,一些人还提出了文艺大众化的主张,在此基础上 逐渐发展出乡土文学和台湾话文运动,并鼓吹用台湾话文来进行乡土文学的创作。 早在1922年,蔡培火即提出以闽南语为书写工具,用罗马字拼成台湾白话来向 老百姓普及台湾话文。其后黄呈聪在极力宣扬应于台湾推行中国白话文的同时,也 认为可以将台湾民众日常生活中的语言提炼升华为文字文学,其后连温卿、赖和、 郑坤五等均发表了类似的看法。至于用台湾话来进行文学创作,当首推郑坤五在《 三六九小报》上以台湾话写的短文。直到1930年,黄石辉在《怎样不提倡乡土文学 》一文正式表达了对台湾话与台湾乡土文学关系的理解,他说: 你是台湾人,你头戴台湾天,脚踏台湾地,眼睛所看的是台湾的状况,耳孔所 听的是台湾的消息,时间所历的是台湾的经验,嘴里所说亦是台湾的话语,所以你 的那枝如椽健笔,生蕊的彩笔,亦应该去写台湾的文学了。 用台湾话作文,用台湾话作诗,用台湾话作小说,用台湾话作歌谣,描写台湾 的事物。黄石辉:《怎样不提倡乡土文学》,转引自林央敏《台语文学运动史论》, 前卫出版社,台北,1996,第31页。这番话引发了台湾文学界有关台湾话文及台湾 乡土文学的激烈争论。郭秋生以《建设台湾话文一提案》与之相呼应,他认为在日 语愈益普及台湾话渐趋衰微的台湾社会,必须使用言文一致的台湾话文,只有这样 乡土文学才能真正深入基层,才能拨动民众的心弦。叶石涛:《台湾文学史纲》, 文学界杂志社,高雄,1991,第27页。与黄石辉提出的编撰台湾话教科书、词典并 组织研究会主张不同,郭秋生以为不如先整理台湾本地的歌谣编辑成册,以供民众 阅读,这样才不至于又走入象牙之塔,他说:“于是路旁演说的卖药兄弟的确会做 先生,看牛兄弟也自然会做起传道师傅传播直去,所有文盲兄弟姊妹们随工余的闲 暇尽了慰安,也尽可识字,也尽可做起家庭教师,――这岂不是再痛快事吗?”郭 秋生:《建设台湾话文一提案》(上),《台湾新民报》昭和6 年8 月29日。至于 台湾话文如何书写的问题,各方则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主张用白话,有的主张用罗 马字,有的主张创设新文字。蔡培火即力主推广用罗马字拼写台湾话,并向总督府 申请设立学校“对台湾人教习台湾白话字”。《台湾白话字许可问题,蔡氏被上访 局长》,《台湾新民报》昭和6 年9 月7 日。黄纯青则质疑另做新字会否因台湾话 “往往有音无字,万一新字过多,反为不便”黄纯青:《与郭秋生先生论台湾话改 造》,《台湾新民报》昭和6 年11月1 日。。林凤岐提出从经济和现实两方面考虑, “由于历史的立场,台湾语言以中国现在通行的白话文做标准”,“推行台湾音的 罗马字,把他来注汉字的音”林凤岐:《我的改造乡土文学的提案》,《台湾新民 报》昭和6 年12月5 日。。这显然是一个综合的提案。然而,在整个日据时期始终 没有一个方案能够让所有人、哪怕是大部分人满意,于是台湾话如何达到言文一致 的问题便延续至今。 mpanel(1); 从台湾话文运动发生的历史背景来看,它是一场由台湾本地先进知识分子发起 的、为抵制日本殖民者的日语普及运动、拯救台湾地区中华文化及闽南语这一中国 地方语言文化而进行的民族文化自救运动,是对日本殖民主义同化政策的直接反抗。 连横编撰《台湾语典》时就是本着这一宗旨,他忧虑的是台湾话乃至中华文化在台 湾的兴衰。台湾话文运动的主要舆论阵地――《台湾新民报》在它的社论中也提到 :“中国是素称文教之邦,我们台湾人是汉民族的后裔”,台湾文学是一个“地方 文学”,应“保持台湾地方文学的特色”。社说《台湾文学的整理和开拓》,《台 湾新民报》昭和6 年8 月1 日。乡土文学论争的始作俑者黄石辉则称:在台湾处于 日本殖民统治的特殊历史条件下,“台湾在政治关系上不能用中国话来支配,在民 族性上不能用日本话来支配,为适应台湾的现实社会情况,建设独立的台湾文化”。 叶石涛:《台湾文学史纲》,文学界杂志社,高雄,1991,第27页。换句话说,台 湾话文运动是直面日本殖民统治的现实并适应着这一特殊状况来对抗日语及日本文 化侵略的,所谓的“独立的文化”的内核仍然是中华文化,它具有鲜明的民族反抗 色彩。台湾话文运动的干将郭秋生更是直截了当地指明了该运动的中国地方文化特 色,他说:“我极爱中国的白话文,其实我何尝一日离却中国的白话文,但是我不 能满足中国的白话文,也其实是时代不许满足中国的白话文使我用啦。”“中国的 白话文可完全在台湾繁殖吗?即言文一致为白话文的理想,自然是不拒绝地方文学 的特色,那末台湾文学在中国白话文体系的位置,在理论上应是和中国一个地方的 位置同等。”郭秋生:《建设台湾话文一提案》(下),《台湾新民报》昭和6 年 9月7日。原来,所谓的台湾话文不过是中国白话文的台湾地方特色罢了,这就是台 湾话文运动的角色定位。 还有一个例子,郭秋生曾云:“关于台湾话文建设的问题,我这回(1931年) 到台中,访问庄遂性君,互相交换意见,知道他和张聘三君在十年前即有同样的提 案,他们的自信,不但以台湾话文为文盲症的对症药,还期待以为台湾文化的急先 锋,并且引以为完成中国国语之一助,益激励我辈之不可不贯彻初志了。”郭秋生 :《读黄纯青先生的台湾话改造论》(上),《台湾新民报》昭和6 年11月7 日。 在这里,台湾话文与中国白话文的关系已是如此的密不可分。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