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第二十八章 生死与共 假如说在红军的队伍里也有一对生死朋友,那么,这对朋友无疑就是二十六岁 的六军团司令员、身材修长的肖克和三十六岁的二军团司令员、相貌英俊的贺龙了 。 一九三四年十月二十二日,这两位将领在贵州东北部靠近黔、川、湘、鄂交界 “四角”处的印江县木黄镇会师。四天之后,他们进入四川,在南腰界举行了庆功 宴。 六军团和二军团在这里正式合并组成了后来的第二方面军。也正是在这里,肖 克和贺龙开始了他们之间密切而持久的合作。 任弼时政委在向部队宣读红军最高司令部的贺电时,场面热烈感人。在这深山 荒野之中,肖克和贺龙根本无从知道,给他们拍贺电的红军司令部已经在长征的路 上走了十天了。 肖克和贺龙的会合,丝毫没有象毛泽东和张国焘的会面一样引起那种病态的猜 忌。肖克在五十年之后回忆道:“我们和贺龙会师的时候都特别高兴。我们需要他 ,他也同样需要我们。” 一九八二年,肖克赋诗纪念那次会师。一九八四年,肖克向一位来访的客人背 诵了这首待,当时他正在研究一张铺在地板上的长征路线图,他从地上爬了起来: “…………………” 八千健儿挥戈东向, 沅澧涌狂飙燎原, ………………… 抚今追昔怀梵净山。 贺龙和肖克曾经在一九二七年南昌起义时见过面。现在,他们要生死与共了。 在长征前,他们分别和蹇姓姐妹二人(姐姐蹇先任、妹妹蹇先佛)结婚、而且不久每 人都有了一个孩子,贺龙的是个女孩,肖克的是男孩。 贺龙在南腰界发表了重要讲话。他说,他们没有真正的根据地。现在、他们必 须依靠三样东西:他们的腿、嘴和枪。余秋里那时二十岁,是军校分队的负责人, 已有了五年军龄,参军前是个赤贫农民。他解释道,贺龙的意思是说,他们必须继 续前进,用宣传来争取群众,用枪杆来阻止敌人。――余秋里认为这是―个非常重 要的讲话。 当肖克和贺龙一九三四年秋在四省交界的地方会师时,贺龙只有一小块没有明 确界限的根据地,六十英里长,三十英里宽,有十万人口。巴掌大的一块地方,根 本不足以养活一支军队。这是贺龙从前常到的地方,头一年的大部分时间贺龙和肖 克都是在这个地区活动的。贺龙一八九六年生于靠近“四角”之地的桑植县洪家关 村一个贫农家里,排行者三,上有两个姐姐,下有一个妹妹和一个弟弟。大姐贺英 练过武,领导着一支游击队,后来被国民党杀害了。父亲是个裁缝。家里人把希望 寄托在贺龙身上,希望他能振兴家业。 mpanel(1); 贺龙十岁的时候,曾跋涉近三百英里,买了一百匹马,在回家的路上又把这些 马卖掉,而居然没有被盗。他念过小学,种过一年地,还开过客店,这一切使他联 想到穷人的生活。在一位名叫陈图南的教师――孙中山的追随者的影响下,贺龙也 报名参加了孙中山的革命。贺清楚地记得,“我不仅仅是签上了名字,而且还按了 手印。” 一九一六年旧历二月十六日,贺龙发起了他的第一次革命行动。他带领一伙农 民,手持菜刀,袭击并捣毁了盐税局,缴获了一些枪支,逮住了税务官,并砍了他 的脑袋。 贺龙识字不多,但会写自己的名字。他下达命令的时候,总是把自己的名字写 在战士的左手上。战士回到自己的连队,背诵完命令,就举起左手,出示贺龙的亲 笔签名。一九二七年南昌起义失败后,贺龙开始自学读书写字,他几乎全凭记忆, 每学一篇课文,就反复诵读,直到学会了里面所有的字为止。 贺龙曾对他的同事谈到自己的人生哲学:“我相信运气,你不能阻挡它,既不 能把运气关在门外,也不能插上门不让它进来。只要有运气,总是会走运的。 他从来不讲究礼节。长征中,他要么打赤脚,要么穿草鞋,脚上总裂着大口子 。一九二五年,北京的军阀封他为警备司令,还给了他一套漂亮的军装――镶着金 边,缀着金扣,肩章上镶着用金子和钻石做的军衔,还佩有漂亮的黄色绶带。他穿 着这套军装照了像,后来给他的革命同志们看照片,并开玩笑说:“瞧我的鬼军装 !”(“文化大革命”中,这被说成是暴露了他的“军阀思想”。) 蒋介石一直试图把贺龙争取过去。他派贺龙的一位旧友试图劝说贺龙回到国民 党里来。贺龙把那人臭骂一顿,并枪毙了他。( 这在“文化革命”中也成了他的一 条罪状――里通国民党。 )与此同时,蒋要把贺龙家的人斩尽杀绝。国民党杀了贺 家一百个人,其中包括他的三个姐妹和一个弟弟。 这真是一个不可思议的结合――贺龙是个老革命,肖克比他年轻十岁,是截然 不同的另一类型。贺龙豪放爽朗,留着小胡子。他说,开始留胡子的时候只有地主 军阀才留胡子。他不相信为什么农民就不能有胡子。海伦・斯诺把贺龙称为洛钦瓦 。(英国作家司各脱小说中的主人公、一位农民英雄――译者注) 贺龙喜欢和他的政委关向应下棋。谁输了,就得把胡子剃掉。虽然这种事不常 发生,但有时贺龙的胡子确也不见了。 贺龙手拿菜刀、揭竿造反的时候,肖克还是一个八岁的小学生。肖克领导六军 团还显得太年轻,但是他办事准确,原则性强,胸有成竹。他说自己出生于一个贫 穷的“小知识分子”家庭。实际上,他的父亲是个破落乡绅家里的秀才。肖克于一 九零八年八月出生于湖南的五岭地区,他勤奋好学,是个优秀的诗人。他身材细瘦 ,脸上长满雀斑,小时候一场病使他的头发几乎全掉光了。他于一九二七年进入黄 埔军校。他告诉海伦・斯诺,他的一个兄长“因和士匪有来往”而被处决了。 这两个人互相补充――贺龙性格开朗,走在街上总要吸引很多人,他还是个出 色的演说家;肖克为人则比较内向,有点好为人师。但是他象所有勤奋而认真的人 一样,总要寻根究底地调查事情的每一个细节。他善于计划,行动坚决。贺龙和肖 克都认为他们的政委任弼时在政治上非常英明。肖克五十年之后还说,二方面军之 所以成为一支精悍的部队,应归功于任弼时。 “他是个出色的将领,”肖克在谈到他的朋友、十五年前在“文化革命”中蒙 冤惨死的贺龙时,声音沉重而满怀激情地说,“他是个伟大的革命战士,是我敬爱 的老上级。” 在贺龙和肖克会师的三个星期以前,一位不寻常的观察员――一个外国人―― 出于偶然的机会也参加了长征,他将(非出于自愿)伴随红军达十八个月之久,后来 发表了他的印象记。 肖克解释道:“有一天,我们来到贵州省会东边的旧州,打败了一股地方部队 ,接着占领了黄平县老城。”在这里,肖克的部下在一所天主教堂里发现了一张三 十六英寸见方的大幅中国地图 地图是法文的,而他们谁也不懂法文。肖克说, 幸亏教堂里有一位“神父”会讲一点中文。这个人名叫鲁道夫・博萨哈特,瑞士人 ,是中国内地的―位新教徒传教土。肖克早已把他的名字忘掉了。 博萨哈特被带到肖克的司令部。晚饭后,两人坐在一张方桌前,把地图打开, 肖克一一指出各个地点。在一支小蜡烛的微弱光线下,博萨哈特把这些地点的名字 读出来,然后两人一起想出中文的译名。他们在地图前工作了一个通宵。这一天对 肖克来说是难忘的,当他在军事学院谈及这件事时,脸上还露出一分喜色。 肖克说;“我们现在有了一张贵州地图,真让人高兴!” 博萨哈特和另一个传教士阿诺利斯・海曼跟肖克在一起待了很长时间,一起参 加了长征。海曼待到一九三五年十一月十八日,共四百一十三天,博萨哈特到一九 三六年四月十二日复活节,共五百六十天,与他们一起被俘的还有他们的妻子和海 曼的孩子,不过,妇女和孩子们很快就被释放了。博萨哈特的印象记是长征中以局 外人身份写的唯一印象记。 对博萨哈特来说,六军团和二军团会师的那天是个欢庆的日子。乐队在他和海 曼的囚房外面奏乐,他享受了被俘以来第一个休息日。他和海曼都在洗衣服。他发 现自己成了他们说的“中国千百万虱子的美餐”。 他和海曼从一个过路的农民那里买了两磅蜂蜜,大吃了一顿。 博萨哈特开始对长征有了一点了解。他和海曼一前一后排成单行走,他们的前 面是一位掌旗兵,扛着一面红旗,旗上有一颗 黑色的星,星的中央是白色的锤子 和锤刀。掌旗兵用一幅油画的 帆布做了一个防水套子。画上是耶稣躺在马槽里, 周围站着牧羊 人和他们的羊群,伯利恒之星在空中闪烁。博萨哈特追述说:“跟 着红旗走,最初觉得很别扭。但是一旦红旗被卷起来,我就感到自慰了,因为我意 识到,我前面的星是明亮的晨星。” 有时,俘虏们被绑起来。博萨哈特和海曼被一根绳子拴在一起,或者一个卫兵 走在他们中间,手里拿着绳子,像牵狗一样牵着他们走。俘虏们被带来审问,假如 他们被当成探子,就要挨一顿打.然后拉出去由手持大刀的十几岁的年青人处死。 清晨,他常看到那些被处死者的尸体躺在路边。每个尸体上都别着一张纸,上面写 明死者的罪状。 肖克满怀热情地怀念博萨哈持。他觉得欠了这位传教士一笔人情债,因为博萨 哈特曾帮助他识别地图。五十年之后,肖克派人查寻博萨哈特,发现他还健在,住 在英格兰,已经八十八岁了。用一九八四年十月《人民日报》头版的一篇文章中的 话说,他还清楚地记得他作为“第二个外国人”在长征路上的所见所闻。( 第一个 外国人是李德。) 博萨哈特头一次见到贺龙是在一九三四年十一月。那天,这位传教士正和一些 俘虏一起走着。俘虏中闻有一个人称“廖胖子”的年轻富翁。这时,一个被博萨哈 特描写为“相貌堂堂、留着黑胡子”的人骑马经过他们身旁,对这个年轻人叫道, “嗨,胖子,你最好赶快多交点赎金,否则我们就要砍掉你的脑袋。”这人就是贺 龙。博萨哈特获释不久,被叫去给一九三五年八月出生在桑植的贺龙的女儿编织婴 儿服。博萨哈特是自学编织的,并因此而出名。他给红军战士织过毛衣、围巾和手 套。贺龙的副官拿来了各色毛线――黑、棕、绿、紫、白,有些上面还带着德国的 商标。博萨哈特想,这一定是从哪个传教团搞来的。他得照着两件童装做――一件 中式小内衣和一件半西式外套。他画了纸样子,然后就用人们给他的一支漂亮的不 锈钢钩针织起来了。 博萨哈持还没完工,队伍又上路了。他把尚未最后织好的小衣服交给了贺龙。 关于贺龙孩子衣服的故事并没有到此结束。到了延安,他们决定把那时已经一 岁的孩子送到西安去。她名叫贺捷生――意思是出生在胜利的时刻。康克清拿出朱 德一件破旧柔软的衬衣给捷生做了一些内衣裤。 博萨哈特认为,和他一起行进的俘虏被扣着不放,大都是因为红军要从他们身 上索取赎金来资助长征。向传教团索要的赎金是七十万美元。结果,为海曼伯了一 万块银元,博萨哈特则一文未付。但是,从那些被俘的中国人身上的确榨出了不少 所谓“罚金”。有些人被扣了一年多时间,这期间他们的亲属有时交些钱来。根据 博萨哈特的印象,这种以索取罚金为目的而俘虏的人有几百甚至几千名。红军逼近 时,地主一般都闻风而逃了,但常常留下了一个上了年纪纳亲戚或信得过的仆人在 家照看财产。红军就把这些人逮起来,直到地主交了一笔适当的罚金才放人。如果 不交罚金,人质有时就会被处死。如果人质年纪太大,或病弱跟不上长征的队伍, 他们也会被杀掉。 博萨哈待认为,他和海曼之所以被如留这么长时间,都是由于一九三四年圣诞 节一次草率的逃跑行动。有些传教士的命运比他们坏得多。一九三四年九月六日, 长老会教徒约翰・斯塔姆和 贝蒂・斯塔姆这两位美国人连同他们三个月的女儿一 起在安徽被俘。斯塔姆夫妇被处死,孩子被丢在――边,无人照管,二十四小时以 后才被人发现。报上把这孩子叫作“奇迹婴儿”。共产党人拒绝为此事承担责任。 在博萨哈特被俘的同时,中国内地教会一位名叫福开森的老传教士也被俘,后来, 就毫无音讯了。 一九三六年一月,海曼被释放以后,另外一个传教士在贵州东北的石阡被俘了 。他叫海因里希・凯尔纳,是圣新会的一位德国教士。 凯尔纳二十八岁,在中国已经两年了。他身体不结实,适应不了长征中缺衣少 食的艰苦生活。有时,博萨哈特和凯尔纳有马或骡子骑。但他们大部分时间是步行 。他们经常住在地主的谷仓里,睡在粮堆上。他们有时也席地而睡,一般身下垫一 块木板。 博萨哈特所在教会的同事们坚持力争使他获释,他们接二连三地派代表进行谈 判。但凯尔纳的教会却没有采取任何行动来使他获得自由。最后,他丧失了生命。 二军团正取道乌江附近的猴场由东向西穿过贵州。猴场的一个富裕房产主告诉 博萨哈特,一年前。“朱德司令的军队”从那里经过,队伍里有两个穿着讲究的外 国人,可能是俄国人。其中之一恐怕就是李德。假如真有第二个外国人,那么,这 人到底是谁,始终是个谜。 肖克很高兴向西转移。因为贵州的东部和湖南的西南部太贫穷落后了。鸦片是 那里的主要作物。无法在那个地方征兵,除非部队也要抽鸦片的人。那里所有的人 都抽鸦片。孩子一旦感冒了,父母就把鸦片烟吹到孩子的鼻子里作为治疗。红军有 一条铁的纪律:不准队伍里有一个抽鸦片的人。但是又招不到别的人,于是他们把 这些人也招来,然后让他们逐渐减少鸦片吸食量。医务工作者对他们进行宣讲,并 且给他们注射硫磺液。一个月以后,大部分人的烟瘾都戒了。 在长征途中丧失左臂的独臂将军余秋里,一九八四年已是一位高级军事官员了 ,他长得矮胖而壮实,宽宽的脸膛上常带着热情的笑容,说话时声音爽朗,举止粗 旷,喜欢挥动他那仅剩的一只胳膊做夸张的手势。他于一九一四年出生在江西省吉 安县,家里很穷,只有一亩一分地。八分地种水稻,三分地种芝麻和花生( 共合六 分之一英亩 )。靠这一点土地是养不活他的父母、兄弟和他自己的。十五岁时,他 参加了红军。 当六军团从毕节往西南行动的时候,已升任十八团政委的余秋里看见贺龙和司 令部人员站在通向赫章路上的一座桥边。贺龙让余带领他的团沿路向前走六英里阻 截敌人。 余发现得章坝村附近的一座山上有国民党部队。他派了一个排从侧翼进攻。这 个排一去不复返。他又命令发动正面进攻。 他说:“我听到那么多轻机枪的扫射声,大吃一惊。后来我意识到,这种被我 当成轻机枪的武器其实是驳壳枪――一种二十响连发手枪。我们从来没见过那种东 西,真是艺术品,尖端技术。我们缴获了八支这种枪。” 在余秋里的红军生涯中,他从来没下过不成功则成仁一类的死命令。“但是, 那天我下了这样的命令。”他说。敌人几乎摧毁了他的指挥所。他甚至把炊事员都 动员起来参加战斗了。十点钟,一粒驳壳枪子弹穿进了他的左臂,打断了的左臂垂 在身边,露出了骨头和筋腱。 他一直坚持到晚上。他用一条毛巾缠住伤口,用力捂着以减轻疼痛,他还把淌 着汗水的伤臂浸泡在冷水里。一个医生把他的胳膊紧紧地包扎起来,战士们抬着他 继续转移。 余秋里说:“我是个九死一生的人。”过金沙江的时候,他的胳膊还包扎着。 他乘的筏子突然翻了,把他掀到水里。不久前缴获滇敌的一条羽绒被子使他浮在水 面上,救了他一条命。 和四方面军会合后,他才拆掉了绷带,只见伤口已爬满了白蛆。医生们用抗菌 素清洗伤口,换上新绷带。他又被抬着过了草地。九月末,在甘肃的徽县,医生为 他做了截肢手术,用一把日本剃刀割掉腐肉,用兵工厂的锯子锯断了骨头。医生给 他注射了一针缴获来的麻药,也没人知道该用多大剂量,他又一次险些丧命。 队伍正翻越乌蒙山。毛在一九三五年十月长征结束时写的一首诗里描写过乌蒙 山:“乌蒙磅礴走泥丸”。肖克记得,他们在乌蒙山里走了大约两个星期,三月二 十三日出山。在宣威附近的虎头山打了―场恶仗,击败了云南司令孙渡。军阀龙云 刚刚被任命为贵州和云南两省的总司令,想让他手下的指挥官露一手,但结果还是 打不过红军。 红军下山到了盘县,打算在那里建立一个苏区。但是大约在一九三六年四月一 日,他们收到四方面军的一封电报,要他们北上,他们得选择好出发的时间,赶在 三月、四月或五月长江上游春汛到来之前。 在毕节和盘县停留期间、贺龙和肖克扩充了队伍,他们此刻约有一万八千人了 。孙渡司令带着他的二万四千人的部队一直尾随贺龙和肖克,一般总是和他们拉开 一、两天的距离、(孙渡后来说,他以为红军有四万人。) 贺龙和肖克没有与孙渡或他的上司龙云达成什么“让道放行”之类的协议,但 希望他们多少能采取中立态度。 贺龙在毕节碰到了一位很有名望的长者,他叫周素园,当过贵州省的省长,曾 经是清朝的举人。贺龙问他为什么没有逃跑。“我为什么要逃跑呢?”这位学者一 边回答,一边指着他书架上马克思、列宁和其他共产主义者的书说,“你是个马克 思主义者,我也是。”贺龙请他给军阀龙云和孙渡司令写信,他照办了。他在信里 告诉他们,红军不是那么容易打败的,但红军并不是来同他们打仗的。他提醒他们 ,蒋介石希望得到云南,而且有前车之监,贵州的王家烈已被搞掉了。 信里提到经典著作《春秋》里面的―个故事“假途灭虢”。讲的是一个大国国 君向一个小国国君“借”路去攻打一个强大的敌人,在回来的路上又把这个小国吞 并了。这学者还提到侍幼明鉴――历史中的二十例教训。湖南军阀何健也暗地里警 告龙云,要他当心蒋介石可能耍的花招。 何健的警告有特殊的意义。他是个铁秤反共分子,但当蒋介石垂手取得贵州后 ,他警惕起来了,他通过他的女婿李觉捎信,提醒他的云南同事不要为蒋介石提供 可乘之机。他强调说,各省的队伍应相互照应,不用替蒋的中央军操心。 龙云接受了这个意见。他告诉李觉;“我们大概不会赶上红军。”这样,龙云 和湖南方面的湘军就没有去和国民党中央军配合。国民党中央军既难以获得给养, 又必须沿着金沙江边崎岖山路行军;龙云怕他们对云南地方军发动攻击,因此不允 许他们靠近昆明。 龙云说:“还是让国民党中央军自己去追赶红军吧。”他对他们说,“如果你 们需要给养,跟蒋介石要。”龙云怕他们对云南发动攻击,因此千方百计不让他们 靠近昆明,并让他的部队在昆明建造防空工事。要知道,红军是没有飞机的;国民 党有。 龙云尽管作了这些策划,却并没有使贺龙和肖克畅行无阻地到达金沙江――但 是有所帮助。 当肖克和贺龙准备离开盘县前去和四方面军会合时,龙云以为红军处境不妙。 在红军进入云南,准备通过昆明以北约五十英里的一座吊桥过普渡河时,龙云趁机 派了一支大部队前去阻截。 龙云估计错了。共产党先头部队已于四月六日拿下了吊桥,七日清晨击溃了守 桥的工兵特别旅。 肖克和贺龙发现龙云调动的大批部队之后,就在四月七日晚召开紧急会议,改 变了计划。他们决定对昆明发动佯攻,希望这样能迫使龙云撤回他的部队。 龙云果然中计,他匆忙把部队撤回了他的首府,红军在昆明附近虚晃一枪,从 富民附近过了普渡河。云南的情况就是如此。没有再发生别的战斗。 传教士博萨哈待对这些事情一无所知,他只知道他们越过了云南边界,翻过了 乌蒙山,踏上了一条条艰难曲折的小路。这些路对他已经很难了,对体力迅速衰退 的凯尔纳神父来说就更艰难了。 在他们开始走上平原的时候,博萨哈特听说他要被释放了。后来,肖克终于告 诉他,红军靠近昆明时就放他,但凯尔纳还得继续跟他们走。 四月十一日星期六下午,肖克宴请博萨哈特,进行了轻松的谈话。肖克将军表 示很奇怪,象博萨哈特这种在外国受过教育的人居然还相信亡帝。肖克说:“你肯 定知道我们人类都是从猴于变来的。” 博萨哈特对肖克说.进化只不过是一种理论。在他看来,“相信我们是从动物 进化而来的比相信上帝需要有更坚强的信念”。 现任政治局委员、当时的六军团政委王震对博萨哈特说:“你给报纸写文章时 要记住,我们是朋友。你看到我们待穷人多好,我们是按原则办事的,我们并不是 报道中诽谤我们的所谓土匪。” 肖克说,他不反对博萨哈特作为一个游客再回到中国来,“甚至允许你办一所 学校,条件是你不能用对上帝的信仰来麻醉学生和老百姓。” 吃饭时,凯尔纳神父也在座。饭后,博萨哈特警告一个他称作“吴法官”的负 责管理俘虏的人说,如果神父得不到比较好的照料,是会死的。他要求给凯尔纳配 备一个勤务员,保证凯尔纳有水喝,能洗澡,有烤火的燃料和铺床的稻草。吴法官 答应改善一些。他们还要让凯尔纳喝到一些咖啡和可可。 第二天清晨,红军早已上路,博萨哈待走进了富民县城。这天是复活节。他的 苦难结束了。 很多年之后,博萨哈待听说,他获释后十天,神父就死了。共产党人没收了一 个非常有钱的地主的一口制作考究的棺材,雇脚夫把这口很沉的棺材抬到山坡上把 神父葬在那里。红军继续前进。谁知棺材太沉,脚夫们拿了工钱,等红军―走,就 把棺材放在山坡上。不久,棺材被路过的土匪撬开,他们指望在里面找到随葬的绫 罗绸缎。但看到的却是神父骨瘦如柴的尸体,身上穿着用最廉价的黑布做的法衣。 他们觉得不值得为这浪费时间,扔下盖子,走了。那天夜里,狼来了…… 六军团和二军团甩掉敌人后,从富民直奔金沙江。这是一场速度的竞赛。他们 走的是通往大理和美丽而著名的洱海的大路,然后去鹤庆和丽江,这是金沙江的两 个渡口,位于一方面军过江渡口皎平渡的西北一百五十英里。他们离西藏很近了。 这里的山要高得多,但是河两岸的路却很好走,山也比较低,不超过一万英尺。金 沙江在这海拔约六千英尺的地方奔流着。近两万英尺高的玉龙山峰,山顶积雪,冰 川秀丽,十分壮观。 二方面军一路驰骋,没有遇到任何抵抗,偶而有几架国民党的双翼飞机懒洋洋 地在他们上空盘旋侦察。 他们到达丽江时,那里举行了一番庆祝。当红军穿过这个汉族和纳西族混居的 镇子时,受到了群众的夹道欢迎。人们象欢迎凯旋归来的英雄一样欢迎贺龙和肖克 。这当然不是偶然的。 和在毕节一样,丽江也有一位出名的清朝学者,名叫和松樵。他不是翰林,而 是进士。他曾经是孙中山的部下。他和丽江县长王凤瑞商量之后,决定欢迎共产党 人通过县境。王自己跑到山里去了,等贺龙和肖克走后才回来,他没有遭受任何损 失。他是军阀龙云的门徒,但在共产党人的统治下继续做事,而且升任了高职。一 九八四年时,他还在世,是年已八十四岁的老翁了。 四月二十五日,先头部队选择了渡江地点。沿金沙江四十英里的一段距离内有 五个主要渡口,大部分部队是从石鼓过的江,这里江面平静,有平展舒坦的沙滩。 贺龙的部队四月二十六日开始过江。肖克的部队走了四十英里,于四月二十六日到 达石鼓,第二天开始过江。他们有很多船,到二十八日黄昏,一万八千人马全部过 了江。虽然没有一人被敌人打死,但由于马匹受惊,一条船翻了,淹死了十七人。 一个司号员担任警戒,每次国民党飞机飞临渡口上空,他就吹号报警。 他们准确无误地向北挺进,在彝人区里没有发生什么问题,在藏族区里却遇到 了一些麻烦。肖克说:“我们用银元买粮食、食物和其他东西。我们有了伤病员, 少数民族人民就给我们牲口帮忙。” 七月二日,贺龙和他的部队到达四方面军设在甘孜的司令部。在此之前,肖克 带领部队已到了。肖克回忆说;“他们非常友好。我们刚刚翻过雪山,每个人就领 到一件暖和的毛衣。大家的精神都很不错。”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