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第四章 英军不是“沙漠之鼠” 把敌人的步兵“碾碎” 隆美尔的评论是对我进行强制训练的最佳报偿 油桶铺成的“铁轨” 沙砾与黄金  哈法会战后,我们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现实问题。当时. 我们和隆美尔的部队 在地中海和垮塔拉沼泽地间约45里的正面上对峙着。敌军的防御设施正逐步加强到 沙漠战场前所未有的程度,在这些防御设施中,有广正面,大纵深的雷区。在敌我 两军阵地上,全都毫无暴露翼侧的破绽可寻,在这种状况下,我们所面临的基本问 题是:第一,如何在敌人阵地上打开一个缺口;第二,使第10军强大的装甲和机动 部队通过这个缺口,进入敌阵地;第三,扩张第10军战果,歼灭隆美尔大军。 这是非常艰巨的行动,而如何获得奇袭效果,则更是问题中的问题。但要想奇 袭,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所以首先,我决定尽量使攻势计划能发挥战术奇袭作用, 使敌人无法获悉我们发起攻势的确切地点和时间。为达成此目的,必须制定一个大 现模的欺骗计划。 其次,一轮明月是在所必需的。通过雷区障碍非常艰巨,部队必须能看得清清 楚楚才行。渐渐亏厌的弦月是不够的,因为我计划中的突破,至少要经过一个礼拜 的缠斗,才能完成。所以必须要渐盈的弦月才能适应要求。这样一来,时间的选择 便受到限制。同时,由于我们的攻势准备进度受到隆美尔攻击行动的影响,肯定会 一再延宕,在10月以前不可能完成攻势战备。满月时节是在10月24日。于是,我便 将这期待已久的攻击行动定在10月23日夜间,报呈亚历山大核准。英伦白厅方面的 回电,马上便到达了中东。首相在给亚历山大的复电里表示,攻势必须在9 月间发 起,以便能够呼应配合俄军的攻势以及11月上旬盟军预定在北非西端的登陆行动 (火炬作战)。亚历山大接到复电,便立刻亲自跑来和我商量如何呈复的问题。我 表示,我们的准备不可能按时完成,假如提前发起攻势,必将遭到失败,而如能照 我所决定的到10月再动手,则我可以保证百分之百的成功。亚历山大一如往昔地给 了我以全力支持。复电完全照我所希望的拟妥发出,我私下告诉亚历山大,鉴于我 对士兵们的承诺,我拒绝在10月以前发起攻势,倘若白厅当局坚持在9 月发动攻击 的话,那只好让他们另请高明。哈法会战后,我的身价看涨,此后再也没听到过在 9 月发起攻击的事。 我曾听到一些闲话,说是阿拉曼会战以及以后的非洲战役,都是亚历山大策定 的,我只不过是这些计划的执行人而已。这完全是一派胡言。从阿拉曼战役起以后 所有的计划,都是第8 集团军司令部负责起草后,呈奉亚历山大核定的,只不过他 对我完全信任,从没有对我的计划有过任何意见罢了,但他也从没有提出过任何建 议,可以说他对我是言听计从,当他得悉我们迫切需要什么时,他便会在幕后给我 们以毫无保留的支援,他从没有批驳过我的任何请示。假如没有他这种慷慨而确实 的支援,我们可能会一事无成,亚历山大是最全能的一位中东军总司令。他对我信 任得无以复加。 计划初稿完成于9 月上旬,这次计划由两翼同时攻击敌人。主攻将由北翼方面 的第30军(李斯)担任,我计划在这一方向上,从敌阵和雷区里开出两条通道。然 后,再以第10军(卢姆斯登)通过这两条通道占领侧击敌军补给线的地形要点;隆 美尔的装甲部队必将会反击第10军;我希望能就此给他一次歼灭性的打击。 在南翼方面的第13军(何若克)预定运用装7 师将敌人的装甲部队吸引向那个 地方,以有利于北翼方面第10军向开阔地带的进出。第13军以避免伤亡为出发点, 尤其是装7 师,更应保持战斗力完整,以便能干突破完成后遂行机动作战。我所构 想的攻击计划,重点并不指向干两翼,而是指向于中央的某部分;等到突破以后, 再运用我的部队,相机向左或向右回旋。这一决策未能得到总部幕僚的支持,他们 向我的参谋长施加压力,希望我改变决心。但亚历山大却能始终如一地支持我。 10月6 日,我决心推翻以前的全部计划重新构想设计。我的初期计划是着眼于 歼灭隆美尔的装甲部队,其余部分,也就是非装甲的各单位则留待慢慢收拾。这种 作战指导方针完全是根据当时公认的军事思想而制定的,我认为这种指导方针欠妥 当,我决定改变作战指导方针,将打击目标的先后顺序颠倒过来。我的修正计划是 一面约束或牵制住敌装甲部队,一面对据守防御体系的各步兵师采取蚂蚁啃骨头的 精神,一部分一部分地予以歼灭性打击。我要使这些非装甲步兵师在一种碾碎的方 式下就歼,使他们在侧翼和后方随处受到攻击,使他们的补给线遭到遮断。这些作 战行动必须机密策划,必须在我所属各部队的能力限度之内,才能达到预期的战果。 否则,就会愉鸡不成蚀把米,画虎不成反类犬。我估计敌人的装甲部队将不会按兵 不动,坐视步兵师被逐步消灭;很可能会发起有力的反击。如果敌人的装甲部队出 击的话,那就正中我的下怀,因为摧毁敌人装甲部队的最有效手段,便是诱惑他们 攻击我军以逸待劳的装甲部队。我计划使我装甲部队进出于碾碎作战地区以外,然 后再利用敌雷区妨害敌装甲部队的行动,使之不能干扰我作战的进行,办法是用我 们自己的战车封锁住雷区通道。如此,我们便可以为所欲为,遂行计划中的作战行 动了。 全盘作战的关键是第30军能否完成突入战斗,能否建立起第10军装甲师必须通 过的通道,假如各先头装甲旅不过于迟缓地通过走廊地带,那就胜利在握了。我们 究竟能否办得到这一点呢?为确保万无一失,我计划在我获悉走廊地带已告肃清以 前,以第10军各装甲师紧跟在第30军各先头步兵师后通过走廊地带。此外我命令假 如在D +1 日也就是10月24日清晨,走廊地带还没完全肃清的话,则各装甲师尽可 自行杀出一条出路,进入雷区最西侧外面的开阔地带。这项命令很受各装甲部队的 欢迎。修正计划期间,情报官威廉斯在一次谈话中告诉我,我们正面的德意两军部 署方式叫束腰布局。其意为,隆美尔在整个战线上将他的德军步兵和伞兵部队部署 在所属意军各部队中间,或者在意军各部队的后面,因为,当战斗达到惨烈高潮阶 段时,意大利军会顶不住。这时,保持了顽强战斗力的德军便可乘势出击,击溃盟 军。这是德军保存实力的一个好办法,也是对付盟军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威廉 斯认为,假如我们将德军和意军隔断,对作战将会大有帮助。因为我们可以不太费 劲地突破纯意军据守的阵地。这番分析形成了碾碎作战基本计划的一个主要特点, 为阿拉曼大捷铺下了一条康庄大道。 mpanel(1); 阿拉曼战役实际上有两个计划,代号都是“轻步”。这两个计划都是根据同一 个设想制订的。由于隆美尔的防线从地中海岸起向内陆延伸约45英里到无法通行的 盖塔拉洼地的边缘,因此没有可以迂回的暴露翼侧。隆美尔必然料到英军要发动进 攻,因此,只有让敌人摸不清第8 集团军发动“突然袭击”的时间和地点,才有可 能达成突然性。这项任务是通过采取上面亚历山大所提到的“欺骗措施”以及通过 第13军在南面发动辅助进攻来完成的。 我的欺骗计划是在8 月9 月间设计和制订的,它是沙漠战中迄今为止最精美绝 伦的欺骗计划。它是在集团军的范围内进行的,代号为“伯特伦”。 欺骗计划是从两个方面着手:一、尽量隐蔽我方行动企图,不使敌人得悉。二、 如果攻击企图被敌侦知,则着重在攻击的时间和主攻方向上作文章,迷惑、麻痹敌 人,达成此目标的手段是一面在北翼隐藏真正的企图和行动,一面在南翼造成一种 将要在南方发起行动的假象诱敌上当。整个欺骗行动由集团军司令部统一指挥;任 何细节都必须予以慎重处理。在有限时间之内完成此行动,需要极细的计划和大量 的工作及工具,需要在后方大量生产各种欺骗器材,需要建立一所由训练有素人员 的专门人员管理的伪装材料库,更需要千百辆车辆进入选定地区的运动协调,只有 所有这些要素都能按照预定计划备齐,欺骗计划才能够顺利实施。 视觉欺骗方面的特点之一,便是在北翼第30军地区内,造成突击行动所需要车 辆的密度和行驶频率,要采取的办法是用假车辆假扮坦克和其它车辆的运动,使敌 人对大量部队在作战阵地上集结逐渐习以为常。但在夜间则用突击师的真作战车辆 把已经“在位”的假作战车辆替换下来,并用被称为“遮阳板”或“吃人者”的专 门伪装物把战斗岗位上的火炮和坦克掩蔽起来。我们还在总攻日前一个月就力参加 突击的步兵挖好了细长的战壕,供他们在10月23日昼间躺卧用,而且这些战壕都伪 装得好像是地形的一部分一样。 在后方,则乘各攻击师和其他单位到达、真正车辆向外移动时,立刻用模拟车 辆,造成一定的车辆密度,以迷惑敌空中照相侦察,这一计划的实施,由查理・李 查逊完成。 为准备行动,我们还必须在北翼建立许多物资屯储设施。譬如,我们在阿拉曼 车站附近建立了一所规模相当大的仓库。这所仓库预定屯储600 吨补给品,2000吨 油料以及420 吨工兵材料。如何使这些仓库和屯储设施不被敌人发觉,是一个相当 严峻的大问题。这些仓库的四周全是开阔地,只有杂乱无章的炮弹坑和纵横交错的 壕沟。负责作业的单位巧夺大工,将设施掩蔽得不露痕迹。 我们还在南翼地区敷设了模拟油管,由于形象逼真,竟使敌人认为我们的主攻 方向指向南翼。模拟油管的敷设工程开始干9 月下旬,在工程进度方面,故意显示 其完成时期在11月上旬前后,模拟油管全长20英里,起点是比尔・萨狄南侧的一个 给水站,终点位于萨玛开特・加巴拉东端4 英里处。油管槽沟完全按正常方式挖掘。 运送油管材料的长达5 英里的模拟铁轨,是用汽油桶做成的,和槽沟中行向西蜿蜒。 槽沟填满5 英里之后,我于9 月14日和10月6 日分别下达了两个有关振奋士气和严 格控制指挥权的指示。模拟铁轨也向前展延。另外,我们还建立了两处给水站和储 水池。 另外我又专门针对保密工作下达了一项训令。我认为在停止所有官兵休假,使 之和外界隔绝以前,决不可将我们的攻势企图告诉部队;但我又不愿明令取消休假 ;以免在开罗和亚历山大造成一种不必要的紧张气氛,因此我便下达了一项训令, 规定了各级官兵进入状况的时期:旅长和各级工兵部队长 9月28日团首长 10 月10 日连长 10 月17日其余军官和士兵 10 月21日到10月20日那天,再下令禁止全体官 兵前往亚历山大或其他市镇。各级军官也在不公开下达命令的情况下悄悄地停止一 切休假。我告诉他们,敌人可能在满月期间有所行动,所以各级官兵必须在阵地待 命。 由于有了这个明确的规定,一直到10月21日那天,连同士兵在内的每个人都没 能离开沙漠地区。 但有一点必须考虑到的就是,配置在敌方阵地中的部队以及可能向无人地带派 出的单位,因为随时都可能遭到敌人袭击,都有被俘的可能,所以在10月23日―― 也就是D 日以前,决不可告诉他们任何有关行动的消息。 此时,第8 集团军的编成情况是:第10军辖装甲第1 师、装甲第8 师、装甲第 10师第13军辖装甲第7 师、步兵第44师、步兵第50师第30军辖步兵第9 师(澳军)、 步兵第51师(苏格兰军)、步兵第2 师(新西兰军)、步兵第1 师(南非军)、步 兵第4 师(印度军) 其他部队有希腊第1 旅、战斗法军第1 旅、战斗法军第2 旅、战斗法军第1 飞 行纵队、装甲第9 旅、装甲第23旅因为这是一场集团军会战,是根据计划由集团军 司令部缤密掌握的会战。所以,中校以上的各级军官对我这项计划的具体内容必须 要了如指掌,对于我的指挥方式必须能心领神会,对于他们如何行动才能和基本计 划密切吻合必须胸有成竹。唯有如此,才能确保各部队行动的高度协调。于是我在 10月19日、20日分别对各军中校以上军官进行了训话。然后又发布了告官兵书。 第8 集团军司令告官兵书 1 、在我接管第8 集团军之初,曾正告各位,我们 的使命在于摧毁隆美尔与其非洲军团,一旦我们准备就绪,就应完成此使命。 2 、目前我们已准备就绪。 目前即将展开的会战,将为历史上决定性战役之一。此次会战将成为大战的转 折点。举国上下无不以关切之情,注视会战的发展,我们将立即以事实答复国人, 最后胜利必属于我们。 3 、我们拥有第一流装备:性能卓越的战车、威力强大的战防炮、大量的火炮 与弹药;我们拥有举国最优秀空中打击部队的支援。 最重要的是,本集团军的每一官兵,均应以贯彻到底的决心,进入此次会战, 均应以旺盛无比的斗志,奋勇杀敌,以争取最后胜利。 倘若人人都能达成以上要求,则所得者必将为胜利的果实――必将能同心协力 彻底痛击敌人,而将之驱出北非。 4 、我们能早日赢得此次战争转折的会战,即能早日凯旋还乡,重享天伦之乐。 5 、所以,每一官兵均应以无比的斗志,以及一息尚存、誓死尽职的决心,昂 然进入战斗。 在未负伤及尚能战斗的状况下,决不轻言降敌。 我愿与各位虔诚默祷全能的上帝,庇佑我们能在此会战中,获得胜利。 第8 集团军总司令官陆军中将B ・L ・蒙哥马利1942年10月23日这一阶段,除 了以上工作外,我还尽一切可能同时解决了训练和重新编组这两个棘手问题。之所 以需要训练是因为未经过训练的第44师又在一次战斗中遭到了惨重损失。该师的131 旅在9 月29日夜间对穆纳西卜洼地进行了第二次袭击。一个营遭到了重大伤亡。原 因又是由于缺乏经验而忽视沙漠战规则。巡逻搞得很差;由于没有获得有关敌人阵 地的准确情报,大量支援炮火都浪费了;而该旅甚至还没有学会在夜间如何克服在 没有地形特征的地区进行长途行军接敌所可能遇到的困难。该师的两个旅由于遭到 失败和损失已经被解散了;而第三个旅,即133 旅,则被调去力第10军组建一个车 载步兵旅。该旅不得不学习沙漠战的必须知识,同时又要学习在装甲师中充当步兵 所需要的新技术。第44侦察营和一些运输排也被调出来执行它们所不熟悉的任务― ―清除地雷场。因此,几乎没有什么师比第44师更不幸的了。 另一个新的步兵师是第51高地师,它的运气较好。第51高地师驻扎于哈法山脊, 它是为第44师换防的;而第44师又去换新西兰第2 师的防,让后者到海滨休整和训 练,第51高地师拥有自己的训练场,它曾经在训练场上进行过好几次演习,并且还 把所属各旅轮流配属给北面的澳大利亚师,以使后者每周能够抽出一个旅来进行紧 张的训练。在第7 装甲师里,第4 轻装甲旅在10月18日以前担负着作战任务,不能 进行训练:但第22旅承担的任务要少一些,因而进行了3 次演习。在第10军里,由 于新装备到达缓慢而进一步加剧了训练的困难。图卜鲁格陷落后罗斯福慷慨提供的 300 辆“谢尔曼”式坦克实际上在9 月份就已经运抵尼罗河三角洲了,但由于某些 特殊原因下,这些坦克却迟迟不能装备部队。例如,第8 装甲旅直到10月17日才得 到应给它的33辆“谢尔曼”式坦克中的头15辆,其余坦克、直到战役前夕才到达… …而且缺乏必要的零件。例如第9 装甲旅在“增压”作战中拼死进攻时,在它的某 一个坦克连中,只有连长乘坐的坦克罗盘工作正常。 鉴于隆美尔防御工事的性质,训练大纲中最重要的训练项目是扫雷分队的训练。 这种训练是在第8 集团军工程兵指挥官基希准将的监督下进行的。基希是一位卓越 的军官,后来牺牲了。他挑选了一位非常杰出的人――英国陆军工兵第3 连连长彼 得・穆尔少校来负责训练工作。关于穆尔,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在战役发生前 不久的一个早晨,他发现几个地雷工兵卧倒在鲁韦萨特山脊上,向一个德军的机枪 哨还击。这些工兵刚刚清除完一个地雷场上的地雷……穆尔问道,为什么不把那个 机枪哨也清除了呢?说完,他就拔掉两个手榴弹上的安全栓,并命令一个地雷工兵 开车把他径直送往那个机枪哨。途中,这辆吉普车碰上了地雷,穆尔被炸飞到了空 中,士兵们都以为他被炸死了。 然而,几分钟后他背着那个受伤的司机返回来了。敌人的机枪哨的火力还没有 压制下去,但是当他被地雷炸飞到空中的时候,他的手指一直按住两个手榴弹的栓, 落地后,他把这两个手榴弹插到吉普车的后轮里。他们会炸死出来抢吉普车的德国 兵的。” 基希搜集了资深的军官们对扫雷的看法,然后把这些看法告诉了穆尔并指示说: “我肯定认为我们应当进行一次扫雷训练,正像我们进行火炮的装弹和发射训练一 样。去吧,一星期后再带着你的建议来找我。当你制订出了你的训练方法,并由我 批准后,你就可以成立第8 集团军扫雷学校了。”在穆尔以及后来在一个新西兰人 ――柯里少校的领导下,这个扫雷学校制订出了一套训练方法,在10月23日以前训 练出了56组扫雷人员。 他们还制造了一些机械工具来帮助地雷工兵执行他们的孤独而危险的任务。有 20多辆“马蒂尔达”坦克被改装成了扫雷装置,这种扫雷装置在向前运动时能够用 它的旋转轴上的旋转链条鞭打前面的土地。遗憾的是,这种扫雷装置行动很不方便, 鞭打土地时掀起滚滚灰尘,从而使机器过热。因此,这种被人叫做“蝎子”的扫雷 装置主要是供第7 装甲师在南面进行佯攻时使用,但―63―它们实际上也没有起什 么作用。不过这是在野战条件下对一种有价值的扫雷装置的试验。后来,这种扫雷 装置在英国作了进一步的发展改进,在诺曼底登陆战役以及随后几个月的战斗中起 了很大的作用。在阿拉曼战役中,用处较大的是发给三个军的500 多个地雷探测器, 用这种探测器探侧地雷比用传统的手戳法探测地雷速度更快,因而也更安全,在这 次战役中,地雷工兵的扫雷规模可以从以下事实看出:为了在布雷区开辟通路,发 给了他们长达120 英里的标示带和88775 盏灯。 我的对手的十分在行的评论是对我强制实施的紧张训练计划的最佳报偿。隆美 尔在回顾这次战役时,特别指出了英国地雷工兵在布雷区开辟通路的技能以及坦克 和步兵紧跟着推进的技能。他写道:“在夜间进行这种机动显示出他们具有特殊的 技能;在这次进攻之前他们一定进行了大量艰苦的训练。”的确,隆美尔曾多次赞 扬他的对手良好的训练水平,他这样做不仅是为了替自己辩解。这是一位大师在赞 扬另一位大师。 隆美尔还作出下述评论:“这一仗在射击开始之前就由军需官们打了和决定胜 负了。”对这一点我也表示赞同,我一向认为,每次战争之前都必须要精心算计, 都必须尽量地减少人员的伤亡,为此,我需要尽可能全面完善的后勤保障。我在前 沿地区的后勤安排以及从基地区域得到的后勤保障,使野战火炮在阿拉曼战役的12 天里,一共发射了100 万发炮弹,平均每门炮每天发射102 发,而中型火炮每天的 发射量比这还要多,在这方面就和在其它方面一样,我得到了充分的保障。 但是尽管有巨大的人力物力优势,第8 集团军还是面临着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 经常有人指责我在阿拉曼打了一个“事先精心布置好”的仗,一个“第一次世界大 战类型”的仗。事实是,隆美尔的部署使得我必然要这么打。在沙漠战的历史上, 进攻者第一次不得不设法突破一条由防御工事构成的连绵防线。这些防御工事的纵 深从2.5 英里到4.5 英里不等。在大部分防线上,特别是在我试图突破的北部和中 北部防线上,有两条大致相平行的地雷带,在这两条地雷带之间还隔着一个人们恰 当地称之为“魔鬼花园”的山拗。这是一个散布着各种地下爆炸物的区域。隆美尔 曾描述过“大量缴获的英国炸弹和炮弹如何被设置到防御工事里,并在某些情况下 如何用电来引爆。”(隆美尔还提到用狗来看守防御工事!)这一复杂的防御体系 的南段是以英国原来的两个地雷场为基础(即“1 月”和“2 月”地雷场,在哈法 山战役后,隆美尔仍占有这两个地雷场),再加上从盖塔拉洼地延伸至塔卡高地的 一系列简易防御工事。 隆美尔通过在每一个防御地段采取审慎的配置来加强这一总的防御体系。每个 营只有一个连配置在战斗前哨上,战斗前哨沿东部地雷场的边缘延伸到一定纵深; 主要防御部队都放在后面的主要防御区里,主要防御区位于西部地雷场后面。在两 大地雷场之间还有许多地雷带,这些地雷带布置成能够为前沿部队提供翼侧保护的 “箱形”。我们现在已经知道德军的实际布雷规模了。根据隆美尔的工程兵指挥官 在战役开始前两大的一份报告,德军在这次战役中总共布设了44.5万颗地雷,就算 只有3 %即约1.4 万颗杀伤人,那也是一个惊人的数字。更使英军为难的是,即使 持续不断地进行巡逻也只能搞到当面布雷区边缘的准确情报;至于布雷区其余部分 的情况,就不得不依赖空中照相来判断了。此外,德军的炮兵和重型反坦克炮都部 署在后面,即在主要防御区或主要防御区后面。隆美尔希望凭借这些措施,能够经 受住英军的第一次突击(他知道这种突击将得到强大的炮火支援),而不让英军达 到或突破主要防御区。这样,从两翼侧和正面实施分进合击就可以迅速地将英军的 更强有力的突击堵住。隆美尔最害怕的是英军在他的防线上打开一个大缺口,让大 量英国坦克源源开进,因为他知道德军缺少燃料,不能进行长期的机动作战。 这就是隆美尔把德军第21师和阿里泰装甲师配置在南部防线后面而把第15装甲 师和利托里奥装甲师配置在北部防线后面的原因之一。他希望在那些有可能被突破 的地方,能够把坦克调去堵截而不需要消耗太多的汽油。至于步兵,他有另外一种 考虑,他把一个意大利部队配置在一个德国部队旁边,他认为通过这种强弱交互配 置的方法,他手边就能经常有德军部队供他调遣前往即将被英军突破的地方。遗憾 的是,下面我们将要看到,隆美尔的这种以零星增援“堵缺口”的作战方针正是我 所希望的。更为遗憾的是,当这场战役开始的时候,隆美尔甚至不在非洲。他的健 康状况急剧恶化,因此,他在9 月19日便把指挥权移交给了斯图姆将军,他本人则 在23日就离开德尔纳回国去了。斯图姆是一位坦克部队军官,曾在俄罗斯战线指挥 过一个军,但在沙漠上却是一个新手。但不论如何,正如拜尔莱因曾经十分明确地 指出的那样,轴心国防御部队的部署,特别是装甲师的分开部署,是由隆美尔而不 是斯图姆负责决定的。 在第一个“轻步”计划中,我曾试图劈开隆美尔的防御工事,然后迫使他打一 场坦克战。当初我曾想将主攻放在北面进行,具体由30军实施,我计划在此处敌防 线与布雷地带订开两条走廊。第10军(军长卢姆斯登)在通过这些走廊后,在敌供 应线两侧的重要地带建立阵地。隆美尔的装甲部队必将对那里发动进攻,我希望将 其就地消灭。我不打算在我的左翼进攻,也不准备在右翼进攻,而要在中央偏右处 突破,说来也巧,斯图姆也认为主要突击将发生在防线中部,但他却把他的预备队 ――第90轻装甲师和的里雅斯特师保留在原来由隆美尔部署的海岸地区。 当然,我说我不打算在左翼进攻,并不是说要放弃发动一次佯攻以配合第30军 在北面的主攻。这次佯攻将由第13军对南面的“1 月”地雷场和“2 月”地雷场进 行,目的有两个:佯攻应当具有相当大的威胁性,足以阻止轴心国在南面的部队 (特别是装甲部队)在战役初期向北面战线转移;如果佯攻顺利,它应当打开一个 缺口,让轻机动部队开过去扰乱敌人后方。我严格规定第13军不得遭受重大伤亡, 特别是第7 装甲师必须保持完好状态,以便主要突破成功后用来扩张战果。但是, 到10月6 日,我开始觉得我的集团军负担过重。诚然,训练正在尽快地进行着,但 是,整个集团军特别是装甲部队的训练水平还不足以保证干净利落地迅速突破,并 在“轻步”汁划所要求的坦克大决战中取得优势。第8 集团军自组建以来已经伤亡 了8 万人,而自“十字军”作战行动以来一直没有时间进行训练。因此,我们必须 制订一个完全不同于过去的战斗原则的计划。过去一般公认的原则是,现代战役计 划应当首先着眼于消灭敌人的装甲部队,一旦这个任务完成了,敌人的非装甲部队 就很容易对付。我决定把这个原则颠倒过来,先消灭敌人的非装甲部队。在这样做 的时候,我暂下打他的装甲师,留待以后再收拾它们。我准备把一个坦克屏护队向 前推进以堵住地雷场道的西部出口,并用“粉碎性”作战行动来有条不紊地消灭轴 心国防御区内的步兵,以此迫使敌人同我交战。隆美尔不会坐视他的步兵被消灭, 因此我希望刺激隆美尔闲其分散配置的坦克部队来进行紧急的孤注一掷的反突击。 “粉碎性”作战行动是在一系列坚实的基础上周密地组织起来的,而且也在我军力 所能及的范围之内。事实上,也确像隆美尔所说的那样,“粉碎性”作战行动是建 立在准确计算的原则上的。及早组织坦克屏护队则是这种作战方针的关键。我决定 在地雷场的通道清扫完毕之前,就让第10军进入并通过这些通道。如果到总攻击日 期晨地雷工兵和步兵还没有把必要的通道开辟出来,那么各装甲师必须各自扫清道 路,进入开阔地带。丘吉尔也在为即将到来的战役操心,他甚至在我改变计划之前, 就给亚历山大发了一封电报,他说:“发明坦克的本意是为了在敌人机枪人力的威 胁下替步兵开辟道路,现在却要步兵来为坦克开辟道路。在我看来,这是一项非常 艰巨的任―67―务,因为火力已经大大加强了。”事实的确如此。 卢姆斯登和他的师长们对我的计划肯定也有这样的看法:按这个计划打,步兵 很可能受阻,而坦克如执行命令在地雷场上打出一条通路则可能带来灾难。他们的 怀疑影响了新西兰师师长费赖伯格、澳大利亚师师长莫斯黑德和南非师师长皮纳尔。 这三个人都是各自对自己的自治领负责,他们向第30军军长李斯报告说,他们都对 坦克执行任务的能力缺乏信心,李斯把这报告了我。刚从第10军参加会议回来的戴 君干也表示他怀疑卢姆斯登是否坚定。对此我均未予理会。我一向认为:“当人们 对重大问题有疑问的时候,不应当让多数人的意见占上风。在这种场合,数量没有 什么意义。我既然发布了命令,就决心不折不扣地加以监督执行。” 另外,我是战役的总负责人,一方面我预计在“突人”之后将发生至少持续一 周的“混战”,另一方面我知道我的步兵并不是很充足,特别是自治领的几个师增 援力量薄弱。我不能在战役的最初阶段分散使用步兵,而必须发挥装甲部队的作用。 损失一些坦克(并非乘员),我是经受得起的。 10月23日清晨,我出席了记者招待会,下午来到靠近第30军司令部开设的指挥 所。晚上看了一会书,便早早上床休息。晚上9 点46分,1000多门火炮开始射击, 拥有将近1200辆战车的第8 集团军也在隆隆的炮声中发起了期待已久的攻势。这时, 我正在指挥车里好梦方酣:因为当时我无事可做,只有等到一觉睡醒后,才能有用 得着我的地方。每次会战胜负未决时,情况永远紧张得扣人心弦,所以我认为自己 应该尽量休息,尽可能地养精蓄锐。 有关这次会战的始未,我不再赘述,仅摘几段当时的日记便可略知一、二。 10月24日星期六攻击已经按照我的计划在10月23日发动。整个战场完全是片辽 阔无比的雷区,一直到10月24日早晨8 点,北翼方面的两条走廊地带,还不曾替第 10军的装甲师完全打开。在此种情况下,根据我的命令,各装甲师应自行杀出一年 出路,向开阔地进击。但他们对这项指示奉行得并不彻底。我发现他们相当踌躇, 举动犹豫不决,高级军官普遍缺乏一种大胆的旺盛的斗志。他们都表现得畏首畏尾, 担心战车损失;对所有敌军火炮,不论是什么性质,什么种类,都称是8.8 公分高 炮(一种德军担往匠战车任务的高炮,威力非常大)。第10军军长表现不佳。当行 动发生错误时,他发挥不出应有的独断专行的决心。各装甲师也普遍地缺乏旺盛的 攻击精神。很显然,他们既打不惯这种战斗,又缺乏果决的统帅素质。我意识到在 这种情况下,必须采取果断行动,驱策各装甲师前进。于是,我立刻召见卢姆斯登, 告诉他,必须驱策他部下的各师长前进,假如再继续观望,我就将他们全部撤换, 派积极的军官去接替他们,我这一手立刻便收到了极好的效果:当晚6 点,在北部 走廊里装1 师的一个装甲旅,已经冲进了开阔地带,并且马上就受到德装甲第15师 的攻击――这种攻击正是我所希望的。 在南翼方面的新西兰师已经开始向西南运动,遂行他们的碾碎作战。再往南, 第10军也能按照计划攻入敌阵。 10月25日星期日我想这才是所谓会战中的真正危急状况。第10军于午后2 点30 分报告,装10师在第30军地区,南走廊内的进展不十分顺利。雷区和其他困难,使 前进一再受阻。装10师师长曾表示,他对这次作战并不乐观;他认为纵令他能冲出 敌阵,进入开阔地带,也将会在米特瑞雅山脊的前斜面上,处于一种极其被动的局 面下。他承认自己那个师训练不足,极不适于担任类似的艰苦作战任务。他要求停 止前进。卢姆斯登差不多就要同意他这项要求。北部走廊―69―里,装1 师已经突 出到开阔地带,而且受到敌军装甲部队的猛烈攻击,这种情形完全如我这个“医生” 的“诊断”一致。戴君干认为,我应立即和两位有关军长碰头,把握住形势的发展, 他果断地下令,召集两位军长于清晨3 点30分来指挥所出席会议,然后,再跑来将 我唤醒报告我他的处置经过,我完全同意并很欣赏他的果决措施。李斯和卢姆斯登 按时到达,我让他们分别报告当面的状况。 我发现,装10师的一个装甲兵团已经突入开阔地带,预计在拂晓时分将有更多 的兵力突人。那位师长要求将所有突入的部队全部撤退到雷区后面,放弃他既得的 一切优势,他的理由是在开阔地带的他那个师可能会遭受惨重伤亡,卢姆斯登同意 他的要求,他问我是不是愿意在电话里和这位师长谈谈。我立刻和他通话,交谈之 下,我愤慨无比,怒火中烧;他竟在他先头装甲旅后方差不多16000 码(将近10英 里)处,我非常严肃地命令他立刻到前方去,亲自负责他本师的作战指挥,他必须 杀出去,必须在部队先头领导而不能在后面压阵。 然后,我告诉两位军长说,我的命令决不变更,也不许在我的计划上打任何折 扣。散会后,我将卢姆斯登留下,和他积极但白地交谈了一阵。我说,我决意让各 装甲师都能突出雷区,进入能机动的开阔地带;现在任何踌躇逡巡、犹豫不决的行 动都将会招致万分危险的后果。假如他本人或装10师师长认为他不适于这种行动, 那么,我将另请高明。 早晨8 点,所有装甲部队都进入开阔地带,到达了我原预定在头一天就能到达 的位置。中午,我在新西兰第2 师指挥所里,召集了一次军长会议。新西兰第2 师 的西南向运动显然是得不偿失的,于是,我决心立刻中止这项行动,我下令,将 “碾碎”作战转移到澳军步9 师辖区,改而北向海岸回旋,这种新突击战线完全是 种一百八十度的回旋,我希望能够出其不意地捕捉敌人。 12月28日星期三我们已经苦战了三天,根据伤亡数字显示,此后的作战必须慎 重,最后的一击必须在30军正面发动。 不过究意应该发动在何处呢?我们在北部其面对着隆美尔的全部装甲军团,决 不可能在那方面打出去。所以那方面我也取得守势,将装1 师拉出来控制为预备队。 同时,我又将第10军司令部控制到预备队位置使之准备最后的突破。 我将南翼的第13军作为机动部队处理,除安排一个师的兵力实施正面防守外, 其余部队一律由我亲自指挥,作为总预备队,留待最后一击时,作杀手锏使用。 我还下令澳军步9 师加强向海岸地区的作战。这时我的计划是沿着公路轴线, 发起最后的突破作战。 10月29日星期四早晨,情况越来越明朗。隆美尔的全部德军显然集结在北部。 装1 师在北部走廊地带的行动以及澳军步9 师北向海岸的作战使他认为我们是企图 在北翼沿海地区突破。当时我的确曾打过这种算盘。 现在德军已倾巢而出,集中在我们右翼,再也不能“照顾”意军。德军集中在 北翼,南翼方面全是意军,两军之间恰好在我们原来北部走廊地带的北端。 我立刻改变计划,决定将最后一击指向德意两军的接合部稍南侧的意军阵地上。 我于11点下定了这个决心。我计划让澳军步9 师在10月30号夜间向北猛攻,直至海 岸地带。这样可以将敌人的注意力吸引在北翼地区。然后再于第二天夜间,在原来 走廊地带北端的敌阵上打开一个缺口,这一行动交给新西兰步2 师负责,我将以装 9 旅和两个步兵旅加强新西兰师,这次会战将由第30军指挥。最后,我再用第10军 的装甲师从这个缺口里冲进去。此项行动代号为“超装药”。 10月30日星期五我写了一早晨为遂行“超装药”作战的训令,此类命令和训令, 我总是亲自起草,这是种“主计划”,只有“主人”才能动手写。在第8 集团军, 这种方式已经成了标准作业程序,以下便是我今天所写的:绝对机密超装药作战第 8 集团军计划1942年10月2 日1 、“超装药作战”将于10月31、11月1 日夜间发动, 本作战之目的如下:(a )摧毁敌之装甲部队。 (b )强迫敌军在开阔地带决战,使之在经常而持续之运动中,耗竭其油料。 (c )切断敌之补给线,并阻止其补给勤务之运动。 (d )迫使敌人退出其前进着陆场与飞行场。 (e )藉前(a )、(b )、(c )与(d )项行动之综合运用,以瓦解全部 军团。 2 、第30军之行动(1 )自现在第297 与301 北座标间之前进阵地,发起夜间 攻击,西向突破4000码之纵深。 (2 )到达最后目标之际,以装甲与步兵。继续向西推进,以掩护各装甲师进 出,以便于其展开。 (3 )突破正面之肩部,并尽力固守,其东翼则应与我军现阵地紧密结合。 (4 )全部突破地区,应立即予以扫荡肃清,以确保今后攻势作战之立足点。 3 、第10军之作战(1 )第10军经由第39军造成之突破口,进入开阔地带。 (2 )11月1 日黎明前,应以至少两个团的装甲车,由桥头堡地区,分别向西 北、西方、西南与南方推进。 装甲车部队应对敌军补给线采取攻势行动,随时随地摧毁所经过的一切目标, 阻止敌军任何补给品或增援部队的前进,并切断敌军前、后方之间的任何运动。 装甲车部队必须有遂行数日独立行动的准备,应继续不断地压迫敌人,以及随 地利用敌军之油料与补给品。 (3 )第10军所应夺取并确保之第一目标为:座标858299之46高地,亘座标86007 之泰勒・艾尔・阿跨奇间之一般地区。尔后之作战,将发展为:(a )摧毁敌之装 甲部队。 (b )彻底瓦解敌人后方地区。 (4 )第10军为达成前(a )款行动之一般作战轴线,将为西北向至加兹阿勒 车站之线,循此挺进至西狄・拉赫曼地区敌人后方,以阻断敌人。 (5 )第10军之前进运动,应注意时间之把握,务期能干11用1 日黎明前攻占 目标区,日出时分,即应由目标区继续扩张战果。 (6 )倘第30军遂行前第(1 )、(2 )之行动没能达到预期目的,则第10军 所属之各装甲师,即当将向第一目标,自行攻击前进。 4 、第10军与第30军(1 )第30军应将新西兰步2 师随时保持待机状况,准备 接替前第3 (3 )段中第10军第一目标之防务,俾使第10军所部,得以继续对敌人 装甲部队之攻势作战,或指向加兹阿勒车站,继续向西北进出。 (2 )作战期间,第10军与第30军问应确保最紧密之接触、合作与联络。 (3 )倘本作战奏效,则定能彻底瓦解敌人,更进而促使其最后之溃败与摧毁。 本作战必将奏效。 果决的统御风格将关系到作战的成败,在此次战斗中,将决不容许有踌躇迟疑 之举,必须发挥独断专行之冒险犯难精神,亦不许有怀疑命令之事。 我号召每一级部队主官,务期能以果决之意志,指挥所部英勇奋战激发起各级 军官与士兵的乐观心情,与旺盛的攻击精神。“超装药”必将赢得胜利。 5 、第13军于10月31日人夜前后,应竭尽全力,在南翼方面遂行佯动行动,务 使敌人认为我军之攻势重点,系指向于南翼地区。 6 、当发现当面之敌有不支之迹象时,应不失时机地采取果断必要行动。 7 、装甲第7 师(欠第4 轻装甲旅)、步兵第131 旅(皇后近卫步兵)将为控 制军团总预备队,准备依状况之发展而运用之。 8 、皇家空军目下正展开积极行动,以沮丧敌军战志,摧毁敌军物资。 自明日起,此种行动将逐渐加强,至“超装药作战”发起之际,益将推演达于 高潮顶点。 9 、我们根据不同来源情报获悉,敌军目下所面临之状况,已至为恶劣,其处 境亦日形艰难。第8 军团与皇家空军的连续不断的攻势行动,已使其战斗力锐减, 倘能立即予以重击,则必将促成其最后之溃败。 此项重击之第一阶段,亦即本晚在北翼方面由澳军步9 师发起之作战的奏效与 否对于“超装药作战”将具有极大的启示作用。 行将于明日10月31日夜间发起之“超装药”主作战,将为加于敌人身上之第二 次重击,余认为,经此一击后,敌人必将蹒跚摇曳,而终至一蹶不振。 10月31日星期六我发现,有关“超装药”作战的发起时机还需要研究研究。如 照原计划在今天夜间发起的话,很可能会遭到失败,于是,我便决定改变初衷,将 攻击时间延期24小时,改在11月1 日夜间动手。这种延期可能会对敌人有所帮助。 为抵销这种不利,我又决定将突破纵深再延长2000码,总共是6000码――全部突破 行动将在炽烈无比的炮火掩护之下实施。 直到现在,还有人怀疑“超装药”作战的可行性,议论纷纷,交头接耳、杞人 忧天、盲目地讨论着什么“攻击失败后怎么办”之类的问题。对这种怀疑,我根本 就不屑一顾,再懒得理他们了,因为我已经对每个人说得够清楚了。 11月2 日星期一凌晨一点钟,“超装药”作战行动发动了,在正面4000码、纵 深6000码的地区上,我们开始了声势浩大的攻势。进展非常顺利,我们在开阔的沙 漠里倾巢而出。到黄昏时分,我们已经捕获了1500名战俘。 11月3 日星期二种种迹象显示,敌人就要撤退。他们已快完蛋了。 11月4 日星期三清晨2 点钟,我给了最后突破地区的关键要害以两记重击。那 些地方的敌人曾试图阻止我们扩张突破口的行动。全盘会战在这两记重击之下宣告 结束。天色破晓,各装甲车团纷纷通过了突破口,紧跟着,各装甲师也相继冲进了 开阔的沙漠地带,他们现在已经进入了没有雷区的安全空间,可以随意机动,以打 击敌人的后方地区和退却纵队。 各装甲车部队向敌人的退却路线杀去。 南翼第13军正面的意军,除举手投降外,别无选择,他们完全无法逃脱;因为 德军带走了所有运输工具。我指示何若克马上将这些意军战俘集中起来,然后集中 全力于隆美尔部队的追击作战――隆美尔这时已经率部向西退却。 任何一次战斗都会有不少教训,此次会战的教训是:第一,突入阶段。完全是 争取阵地或争取战术优势的战斗,这个阶段结束时,我们所占领的阵地位置及在兵 力(均衡)方面,必须要有利于第二阶段的立即开始。 第二,硬仗。我们在这个阶段将敌人击溃,使其战斗力瓦解以至丧失。 第三,突击。这个阶段的高潮是对选中的某一点以致命一击。我们在硬仗阶段 已使敌人认为我们的突击行动来自北翼,沿着滨海公路轴线突出。隆美尔对这种行 动很敏感,所以将他的德军部队集中在北翼,准备迎击我们的突击,而将意军留下 固守南翼。于是我们便选定德意接合点附近的意军正面,给以猛力一击。此次会战, 果决的统御是各级部队致胜的主要因素,部队阶层越高,这项因素的决定性色彩也 愈益浓厚。 任何将领,倘若在事情不理想时消沉沮丧,对如何将事情办妥,既缺乏应有的 “魄力”,对如何贯彻规定的计划,又毫无办法、毫无泼辣的气质和胆量,那他便 是庸才!事实上,这种将领不仅无用,而且还是本军中具有威胁作用的危险人物― ―因为在敌我相持不决的状况下,指挥官的任何踌躇逡巡,都会发生牵一发而动全 身的影响,因而波及全盘战斗。在指挥官自认失败以前,决不会有败仗;假如不是 我坚定不移地坚持我的计划,那么,我们在阿拉曼就决不会打胜。 ------------ 转自军事书库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