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空袭警报下的四方拜 1945年度晨5 时。 在日本皇宫内苑的吹上御苑,有一处昭和(裕仁)天皇和皇后专用的名叫御文 库的地下防空室。御文库修建在茂密的树丛里,四周笼罩着拂晓前的黑暗。在御文 库的门前,停着一辆褐色奔驰牌轿车。寒风里,模糊地可以看见轿车排气管漏出的 瓦斯。 御文库的铁大门打开了,身穿扈从服的高身材的藤田尚德侍从长走了出来。 侍卫手中的电筒从房间里发出的光亮,仅能照到人们的脚下。因为从4 时50分 已发出警戒警报,这是空袭警报的前奏,所以电筒被蒙上了一层布。 在侍从的引导下,天皇出现了。他身着陆军军服,佩带满金三星和一朵菊花的 大元帅领章。在胸前,佩带着绿黄地红白色旭日的大勋位菊花章的略式勋章。 天皇和恃从长匆忙上车后,电筒立即熄灭了。 侍从和侍从武官等扈从乘坐的跟随车紧随其后,穿过吹上御苑的通用门,向右 驶去。 在吹上御苑邻近,有宫中三殿。此刻,天皇在御文库的浴池沐浴净斋之后,正 准备到宫中三殴里的绫绮殿,脱下军装,换上平安时代规定的衣冠束带。平安时代 是指从公元794 年桓武天皇迁都平安到镰仓幕府成立之间,约四百年,政权中心在 平安京,也就是今天的京都。天皇衣冠束带后,要到神嘉殿前庭进行新年的头一次 祭祀――四方拜。每年元旦,天皇都要在天亮前亲自进行四方拜,向天神地祗、天 地四方析祷。还要进行元旦祭,向皇租诸神祭祀。 汽车驶过通用门,刚走出几百米,忽然从皇宫四周断断续续地响起象撕裂夜空 般的空袭警报声。 藤田侍从长在御用汽车的后座与夭皇相对而坐。43岁的天皇在车中一直沉默不 语,好像在专心地想着什么。藤田马上按电键指示司机返回。 “有空袭,返回御文库吧!”藤田对天皇说。 “嗯!好!”天皇点点头。 天空一片漆黑,看不见月亮和星星,只有三四条探照灯光束在交错照射,把几 处云彩底照白。 汽车在吹上御苑对过大道庭园的入口处转弯了。 汽车向东在黑暗中的林间小路穿行。此时,隐约可见东北角的云彩已被染红。 除夕的晚上9 点,两架B29 轰炸机飞入东京,从高空投下燃烧弹。午夜刚过,又有 一架B29 进行了同样的轰炸。结果,大火烧毁了下谷、神田、浅草三个区的五百户 人家。 回到御文库以后,天皇仍沉默着。 进入御文库,天皇在侍从的引导下,沿着左侧的楼梯来到地下第二层。御文库 是平房建筑,屋顶是三米厚水泥结构。这里是天皇专用防空室,可以防备任何大型 炸弹。一遇空袭警报,天皇和皇后立即来到地下二层的防空室来躲避。 这里也叫避难所。皇后已经先到了。 天皇进来以后,值班的陆军侍从武官立即拿着东部军区通报来的最新防空情报 跟进来。每次有空袭情报,武官都要向天皇报告。 避难所里的住室有12张榻咪大小,紧挨着的是小寝室。住室里有为天皇和皇后 准备的两个沙发,一张写字台。墙的下半部是板墙,上半部是涂上灰油漆的水泥墙。 墙角有一块铁黑板,武官在贴有三十万分之一的地图上,一边移动红色和蓝色 的飞机模型,一边向天皇报告空袭和交战双方的战况。模型机翼宽3 厘米左右,用 磁力固定在图上。 侍从武官把从东部军区报来的情报报告给天皇:“5 点零2 分,敌视一架侵入 关东地区;5 点零5 分,敌有东进的迹象,京浜地区需加强警戒;5 点零8 分,敌 机由西北方飞向京浜地区。”过了片刻,天皇呼叫藤田侍从长。在地下二层,有侍 从、武官和侍卫专用的小休息室。 藤田进入住室。于皇担心天快亮了。 从天棚垂下来的唯一的白色吊灯,发出黄浊的暗光。藤田说空袭尚未结束,外 边大危险。天皇却一再说:“马上就要天亮了。”四方拜和紧接着的元旦祭都是必 须在天亮前做完的。这对作为皇室的主祭人天皇来说,太重要了。 5 点15分。 一架B29 飞入东京投下燃烧弹,江户川起火。 昨天从晚上9 点起,美机来空袭了三次,因为飞得太高,高射炮未打一炮,航 空部队也没有迎击。对飞行在一万米以上高空的B29 ,当时日本没有一门能够得上 的高射炮,战斗机勉强能飞上一万米,但不能作有效的战斗。 5 点20分,美机从东京上空向东南海上迟去。 空袭警报还未解除。 在宫中三殿前,侍卫和掌典一起将两架屏风、菰草席和镶金边的草垫等往白河 流石小道上搬运。先将一些菰草席和一架屏风装到轿车的后部座席上。屏风露在车 外,车门关不上,一名侍卫站在前部车梯上用右手扶着。 把原来在宫中三殿进行的四方拜移到防空室的前面去做,这完全是打破常规。 轿车来到大道庭园,在空中晃动的探照灯突然消失,四周响起了喧闹的解除空 袭警报的警笛声。 轿车来到吹上御苑的通用门。这时驻扎在皇宫和皇宫前广场中间的第一生命公 司大楼上的第10空军师团司令部特殊情报班,监听到刚才退去的B29 发出的明码电 报。无线电员把它抄到纸面上,军官又抄到报告用纸上。 0525敌机用明码通讯A HAPPY NEW YEAR(新年好――译者注) 在吹上御苑,侍卫在御文库前的草坪上摆放好菰草席。苑草也叫霞草,这是用 沼泽地生菰草织的凉席。按规定各用四张排成两列,上边放一张镶有金边的草垫, 从东北向西南斜放着。 这中间,从御文库走出来一名侍从,通知天皇马上就要启驾。可是,放在镶金 边的草垫上天皇坐用的三尺四方的榻榻咪和另一架屏风还没有运到。 于是,把先运来的一架屏风围着镶金边的草垫立起来。屏风有六扇,虽说不算 小,但还是很窄,屏风面向西南的伊势神宫,张开约30厘米。 按照惯例,屏风是沿镶金边的草垫的两侧排立着的。为了能向着供奉天照大神 的皇大神宫的方向并方便天皇进出。在东北方留了个开口。周围点燃了几处篝火。 接着便是身穿黄土色御袍、头戴黑冠的天皇进入屏风内,为之提下襟的侍从也一同 入内。在天皇礼拜期间,侍从始终平伏在地。在西南口的两侧,有掌典各一人;在 东北口的两侧,有侍从各一人,俯首平伏一直到礼拜结束。 5 点已过,气温降到零度以下。 5 点40分,在侍从的先导下,天皇从昏暗中的御文库来到了外面。 天皇仍着军装。藤田侍从长、莲沼蕃侍从武官长、侍从、武官等扈从紧随其后。 不用说,和往常不同,从绫绮殿到神嘉殿南庭,既没有火炬为天皇照路,也没有篝 火。 天皇来到屏风的入口处,先由侍从为他解下单刀,脱下长靴。若是往常,在走 上苑草席之前,要先脱去皮革木屐,换上布袜进入。 以往在宫中三殿进行四方拜的时候,扈从员都在绫绮殿等候,可这回却不知在 哪儿等候好,他们只好在往北二十米的地方排成了一横列。下霜了,草坪很硬。藤 田侍从长一人走到中间的位置,跪下,两手平伏在地。 天皇一人进入屏风内,先向皇大神宫的方向立正行礼,然后平伏在地,片刻后, 再次站起立正行礼,再平伏在地。这叫两拜两叩。 远处的人群中,也有几人平伏在地。 这时,三井安弥侍从走上菰草席,站着用手扶住屏风。在天皇拜礼的时候,虽 说隔着屏风,但这样近在咫尺是违例的。地面不平,杂草丛生,万一屏风被风吹倒, 打到天皇身上则非同小可。由于只有一架屏风,开关东北门的两名恃从以及三殿外 的掌典都不需要了。 天皇转向右方,对西北两拜两叩,再向东北、东南两拜两叩。他拜把的有皇大 神宫、主管食物的丰受大神宫、四方天神地抵、神武夭皇山陵、先帝山陵、武运的 守护神武藏国的一宫冰川神社、山城国的一宫贺茂神社等。 平伏着的藤田只能听到天皇的鞋踩上镶金边的草垫的声时而从远方传来消防车 的警笛声。 天皇从屏风里走出来,在远处平伏的侍从慌忙跑过来,帮助他穿上长靴。 去年夏天塞班岛玉碎,12月菲律宾的莱特岛失守,而B29 对东京的空袭日益激 烈,战局愈趋恶化。昨晚,侍从武官室的恃从和陆海军武官,想到这也许是最后的 除夕,竟痛位起伤心酒来,如今有的酒还没醒,摇摇晃晃的。 四方拜中,幸而没遇到空袭。 天皇回到了御文库。 往年,天皇拜完四方拜,都要立即回到宫中三殿之一的贤所,在这里举行元旦 祭。贤所是供奉三种神器之一的天照大神御镜的地方。但这和九世纪字多・醍醐天 皇举行的四方拜不同,元旦祭是在1867~1868年的明治维新以后,明治政府在皇室 祭祀令中规定的。从那以来,除了无皇患病以外,都是亲自进行的。 这次,因为害怕空袭,决定天皇不去,从5 点42分起,派侍从德大寺实厚公爵 代拜。 8 点15分,天皇来到御文库餐室,举行晴御膳仪式。桌上摆放着涂红漆的餐具, 有烧鱼串、咸萝卜、虾、煮栗子、汤、菱葩、野鸡酒、水果、茶水等。菱葩是宫中 独特的传统食品,在白饼和菱饼上,加上细牛蒡和白豆酱。晴御膳是自古延续下来 的仪式,天皇用银筷作挟起来的样子就行了。天皇走出来,仪式就结束了。 晴御膳完后,皇后来了。先参观特攻队也就是空军敢死队拼死前的饭食:红色 的加吉鱼、小豆饭、装在盒里的蔬菜、玻璃瓶装的一合(一升的十分之一――译者 注)清酒。天皇和皇后兴致勃勃地看过以后,把它赐给侍从武官室。其后天皇和皇 后吃早饭,有箭鱼、汤、炖菜、渍菜、大米饭。箭鱼的味道很美。还不到9 点半, 天皇的弟弟、大正天皇第三皇子高松宫宣仁亲王和喜久子王妃为了拜贺新年来到御 文库。同时来的还有大正天皇第四皇子三笠宫崇仁亲王。大正天皇第二皇子秩父宫 雍仁亲王和王妃没有来,因为秩父宫正在御殿场疗养。 高松宫身着海军大佐军装,佩短剑。三笠宫穿的是陆军少佐军装。三人来到大 厅等候,9 时30分天皇和皇后驾到,站在金屏风前。 天皇身穿大元帅陆军服,佩带红穗军刀,脚穿拖鞋。胸前佩大勋位菊花章的略 章。 首先,高松宫致正式祝词。接着,在一个月前才满三十岁的三笠宫用有些兴奋 的语调也致了祝词。 天皇深深点头,面容有些惟悻。 高松宫在1942年6 月中途岛海战日本机动部队全被消灭时,曾上书天皇。书信 是用信纸、钢笔写的,很短。内容说,海军主力已丧失,战争已无胜利的希望,趁 早下结束战争的决心。收信人写“兄宫”。高松宫从开战当时就认为对美作战是失 策,应该争取早结束。 高松宫想,天皇此时已有结束战争的决心。 但是,兄弟二人相会,一年也不过几次。按照不成文的规定,是不应该谈战局 和政治的,因为皇族是不许干预政治的。 ------------ 转自军事书库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