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第三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海战场 地球的表面是由陆地和海洋两种自然形态构成。海洋面积有3. 61 亿平方公里, 约占71%。陆地面积有1.49亿平方公里,约占29%。地球上的海洋浩瀚而广阔,有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四大洋;陆地有亚欧大陆、非洲大陆、北美大陆、 南美大陆、澳大利亚大陆和南极大陆六大块。海洋是沟通大陆的纽带,把世界连接 成为一个整体。 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海洋战略地位变 得越发突出和举足轻重。海洋是海军活动的舞台,是支援陆上军事行动的空间。海 战场是从陆战场逐步延伸而来。迫随世界走向海洋的潮流,人类已把巨大的智慧光 束凝聚在未来的希望――海洋。 海战场嬗变逐步形成独立战场。辨寻历史发展的轨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海战 场已显露出独立战场的端倪。 第二次世界大战海战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构成。海洋战区的硝烟波及太 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近20个国家海军竞相投入各种兵力卷人了战争, 战火燃遍海洋的空间、水面、水下。海洋交通线是争夺的中心,掌握制海权、制空 权是争夺的目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海战场紧紧地围绕着陆战场而展开,支援 着陆上战争;陆战场也极大地影响着海战场,又制约着海上战争,海战场之广阔, 作战样式之繁多,对抗程度之激烈,消耗损失之巨大,远远超出了历史上任何一次 海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海战,是在同盟国与轴心国之间进行的,作为反法西斯的海 战,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又有其相对独立的特点,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大西洋战场、 地中海战场、太平洋战场。 一、大西洋战场 大西洋海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1939年9 月1 日德国进 攻波兰开始,至1945年5 月8 日德国投降为上,历时5 年8 个月之久。大西洋海战 主要是德国破坏同盟国的海上交通线与同盟国保护自己海上交通线的斗争。大西洋 海战对欧洲的西欧战场和苏德战场、非洲战场,以及欧洲战争的进程产生了直接的 影响。根据大西洋战场形势的发展,大西洋海战可以分为3 个阶段:第一阶段,从 1939年9 月至1941年12月,是大西洋海战全面展开时期。 这一阶段,主要是英德海军之间的交锋。总的战略态势是德国海军处于战略进 攻,英国海军处于战略防御。战争初期,双方在交通线上作战的兵力较少,德国海 军依靠水面舰艇和潜艇在局部海区和战役战斗上采取进攻的态势,取得一些战果。 英国海军在防御的基础上,投入部分机动兵力实施封锁和护航,以进攻战术保卫海 上交通线和控制制海权。 1939年9 月1 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9 月3 日,英国和法国宣布同德国处 于战争状态。当日晚,德国海军“U ―30”号潜艇在赫布里底群岛以西约200 海里, 在没有预先警告的情况下就击沉英国客轮“阿锡尼亚”号,从此拉开了大西洋海战 的序幕。德国逐次投入大型水面舰艇、辅助巡洋舰、航空兵和潜艇各种兵力破交。 大型水面舰艇在南大西洋海区俘获和击沉一些英国运输船。但在英国海军的反击下, 自己的损失也较大。1939年12月17日,德国海军战列巡洋舰“施佩海军上将”号在 拉普拉塔河口海战中被英国海军舰队重创后自己炸毁。特别是1941年5 月,德国战 列舰“俾斯麦”号在布勒斯特以西海面被英国海军舰艇编队击沉后,便停止了大型 水面舰艇在大西洋的活动。自1940年3 月起,辅助巡洋舰通过实施伪装对中立国商 船进行袭击,在不同时期击沉一些运输商船,但效果不大(于1943年停止活动)。 航空兵主要在英国东海岸附近布雷、封锁港口和袭击运输船,取得较大效果。 潜艇是德国海军破交的主要兵力,战争初期在英国海区进行单艇作战。1940年 4月,德军攻占丹麦、挪威。5月27日至6 月4 日,英法联军从法国北部敦刻尔克撤 退和法国投降后,德国在诺曼底和布列塔尼建立了潜艇基地。此时德国潜艇又有了 较大的发展,于是转入北海峡和大西洋中部海区进行艇群作战,特别是在大西洋中 部的艇群作战比较成功。1940年7 月至10月被称为德国潜艇的“黄金时代”。1941 年3 月,丘吉尔下令英国海军和空军加强对护航运输队的掩护后,德国海军接连损 失5 艘潜艇。从此德国海军潜艇向西转移,横越北大西洋进行搜索作战。1941年6 月22日,德国进攻苏联,英国于9 月开始经熊岛向苏联摩尔曼斯克派遣护航运输队。 于是德国潜艇又在北极海区加强活动。1941年12月7 日,美国对日本宣战。12月11 日,德、意对美宣战。同日,美对德、意宜战。12日,希特勒发起“击鼓”战役, 派遣潜艇袭击美国沿海。至此,大西洋海战全面展开。 mpanel(1); 第二个阶段,从1942年1 月至1943年5 月,是大西洋海战进入高潮时期。 这一阶段是大西洋战场的战略相持时期。德国海军以潜艇为主,在远洋海区实 施“狼群”战术,严重地削弱了盟国的制海权。在一段时间里,盟国海军健全护航 体制,扩大护航海区,采取了立体护航攻击的战术,基本上控制了大西洋战场的制 海权。 这一时期德国和同盟国在大西洋上的保交和破交斗争十分激烈。1942年初,由 于美国海军防潜组织薄弱,德国潜艇在北美洲和中美洲进行单艇活动,取得一定战 果。后来美、英两国海军健全护航体制并加强海岸巡逻,迫使德国海军潜艇于8 月 初重新转入北大西洋进行艇群作战。这时,德国海军驻布勒斯特的战列舰分舰队已 于2 月突破英吉利海峡回到北海,在挪威集中了强大的空军、水面舰艇和潜艇部队, 袭击同盟国的海上护航运输队,特别是驶往苏联摩尔曼斯克的护航运输队。德国经 常变换战术,使盟国防不胜防,迫使盟国在1942年7 月后曾一度中断对苏联的运输。 1942年下半年,同盟国由于在地中海进行护航和组织北非登陆,派往北大西洋的护 航舰只大大减少。因此,1942年下半年至1943年上半年,同盟国在大西洋海战中处 境非常危急。1943年3 月下旬,由于同盟国以护航航空母舰为核心的反潜兵力和新 式反潜技术装备发挥作用,加上冰岛基地也可提供空中支援,才使德国海军潜艇活 动日益困难。从1943年3 月下旬至5 月初,德国海军潜艇损失不断增加。5 月23日, 德国海军除留少数储油量不大的潜艇外,被迫将其余潜艇撤至亚速尔群岛以西海区。 大西洋战场的形势开始发生转折。 第三阶段,从1943年6 月至1945年5 月,是大西洋海战结束时期。 这一阶段,德国海军是处于进攻的态势,但局面被动,几近于挣扎、维持状态。 同盟国海军在兵力上、装备上占据优势,战术正确,攻防结合,处于一种主动态势。 1943年5 月,德国海军在北大西洋的潜艇战遭受巨大损失,但它并不甘心失败, 仍寄希望于建造新型潜艇对付盟军反潜新战术。1943年7 月,德国海军86艘潜艇试 图通过比斯开湾,结果10余艘被击沉。另外,1943年6 月至8 月,德国在地中海以 外诸海区,特别是非洲南部沿海和印度洋损失潜艇70余艘。1943年10月8 日,英国 和葡萄牙达成协议,接管亚速尔群岛的两个空军基地。此后,德国海军潜艇在北大 西洋的活动进一步受到限制。 1944年头3 个月,德国海军潜艇又损失30余艘,于是邓尼茨决定放弃对横渡北 大西洋的护航运输队的袭击。1944年6 月,盟军在诺曼底登陆成功。 8 月中旬逼近布勒斯特、洛里昂和圣纳泽尔,德国海军潜艇被迫转移至挪威沿 海。9 月至12月,盟军在英国近海海区交通线上损失船只己为数极少。继1943年12 月26日英国海军舰队在挪威东北海区击沉德国海军战列舰“桑贺斯特”号之后,1944 年11月12日,英国空军又在挪威北部阿尔滕峡湾炸沉德国海军最后一艘大型水面军 舰“梯比兹”号战列舰。1945年,德国海军新型潜艇虽已开始服役,至3 月其潜艇 总数增加到400 余艘,但盟军开始实施大规模战略轰炸,严重影响了其潜艇的生产 和投入作战。5 月,盟军占领柏林。5 月8 日,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大战结束前, 德国海军潜艇在英国海岸和东北海岸外的活动,战果已微乎其微了。 大西洋海战持续五年多时间,最终以同盟国的胜利和德国的失败而告终。战争 期间,德国海军投入相当的水面舰艇,共建造和编入现役的潜艇1188艘,飞机800 多架。双方大西洋海战结果,德国海军除水面战斗舰艇外,损失潜艇781 艘,投降 时交出潜艇186 艘,另224 艘被自沉。英美海军除水面战斗舰艇外,损失运输船2335 万吨,其中被德国潜艇击沉的约1500万吨。 二、地中海战场 地中海战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组成部分,自1940年6 月10日意大利宣布正式 参战开始,至1943年9 月10日意大利海军舰队在马耳他岛向英国投降止,历时3 年 3个月。地中海海战主要是英美为首的同盟国与意大利、德国围绕着地中海海上交通 线展开的争夺战。地中海战场与欧洲战场、非洲战场直接关联,对大西洋战场、东 南亚战场产生了重要影响。地中海战场由于英国和意大利双方战略指导和兵力配置、 部署状况,海战态势处于彼此攻防转换的局面。英国基本上采取了主动进攻的方式。 1942年6 月以后,美国海军投入地中海战场,增强了盟军在地中海的实力。德国海 军也派出潜艇、鱼雷快艇和辅助舰艇投入地中海战场,但对地中海战场来说,“这 种助力的作用是不大的。”地中海海战,根据其战场形势的发展,可以分为3 个阶 段:第一阶段,自1940年6 月10日意大利参战起,至1941年5 月30日德军空降部队 占领克里特岛止。 1940年6 月10日,英、意双方即进入战争状态。英国海军于6 月下旬开始向意 属利比亚等地进行炮击,以摧毁其防御工事和港湾运输设备。英、意两国的海战由 此开端。尔后,意军地面部队入侵埃及和希腊,又导致意、英地面部队的冲突。这 一阶段,英、意两国海军编队除进行了卡拉布里亚、克里特岛外海、太乌拉达角和 马塔潘角等数次海战外,双方还不断进行了袭击和保护运输船队的海上战斗,以及 海空巡逻遭遇战。在这一阶段,英军海上运输船队遭到意海军的袭击,损失较大。 但当时英国地中海舰队实力比较雄厚,组织指挥较好,所以意大利海军只能以轻型 兵力配合潜艇和航空兵,对英国的地中海护航运输队进行骚扰破坏。意海军主力对 英国海军却常采取“避战”政策,只求消极地达到牵制性目的。到1940年11月,英 国海军舰载航空兵袭击了意大利主要海军基地塔兰托,重创了多艘战列舰和巡洋舰 后,意大利海军士气受到严重的打击,海上攻势大力低落,但在德军夺取克里特岛 的战役中,英舰被击沉的数量也不少。 第二阶段,自1941年5 月底德国占领克里特岛,至1942年l1月盟军在北非登陆 止。 自德军占领克里特岛后,使轴心国在东南欧的总战略态势更为有利。德军前出 地中海岸边,直接威胁着英国在地中海的海上交通线,同盟国在地中海的形势渐趋 紧张。英、法(戴高乐领导的)联军遂于1941年6 月8 日先机进占叙利亚,以防德 国入侵。12月8 日,日军袭击珍珠港,并迅速侵占了东南亚各地,顿使盟军在二战 中陷于东、西两个方向同时作战的不利态势,盟军在西线作战的士气受到影响。加 上1942年7 月中旬,在北非战场德军从地中海及法属阿尔及利亚获得大量增援后, 发动攻势击破英军第8 军团主力,并占领了托卜鲁克,这使英国海军受到直接威胁。 这一阶段,英国海军虽忙于支援陆军地面部队作战,仍不断伺机袭击意军,但意大 利海军由于得到德国空军的支援,也处处寻找机会,积极破坏英军的海上运输,并 使用岸基航空兵和配置在各岛的鱼雷艇编队,协同大型水面舰艇和潜艇作战,使英 海军兵力遭到重大损失,1942年8 月中旬和10月中旬,英国蒙哥马利指挥的第8 军 团在北非战场获得胜利,迫使德国隆美尔的非洲军团向西溃退。 同月,美、英军又在北非登陆。英国海军在地中海的形势开始逐渐改观。 第三阶段,自1942年11月美、英军在北非登陆起,至1943年9 月10日意大利海 军向英国投降止。 自北非登陆成功,美、英军声势大振。英军于1942年11月中旬开始先后占领托 卜鲁克和班加西,1943年1 月下旬又进至的黎波里,于4 月上旬与美军在突尼斯会 师。在这个阶段里,因交战双方的海上运输频繁,故袭击与保护护航运输队的海战 不断。盟军陆、海军协同行动,对轴心国的海上运输以沉重打击。德、意军在突尼 斯溃败后,1943年7 月,同盟国军队乘胜在西西里岛登陆,交战双方海空战斗更为 激烈。1943年9 月3 日,盟军在意大利本土登陆作战,迫使意大利和同盟国签订停 战协定。9 月1O日,意大利海军在马耳他岛向英国海军投降。 地中海海战历时3 年多,英国以地中海舰队为核心,并得到大西洋方面舰队和 美国海空军的支援,在地中海战场大多时间里占据优势地位。意大利海军虽拥有一 定的实力,牵制和消耗了英国的海军兵力,但受制于战略指导,缺乏燃油和雷达等 装备,空军协同不够,未能掌握地中海的制海权,处于相对被动的劣势地位,最终 以英美同盟国的胜利,意德轴心国的失败而告终。 意大利和德国海军总共损失舰船389 艘,吨位306423吨;商船损失132 艘,2106521 吨。英美盟国海军损失舰船349 艘,吨位506061吨。 三、太平洋战场 太平洋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个主要部分,海战是其主要形式。自1941年 12月8 日,日本袭击美国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的爆发,至1945年9 月2 日,日本在无 条件投降书上签字止,历时3 年9 个月。太平洋故争是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扩张, 夺取殖民地引发的。海战主要是围绕着太平洋战场的制海权、制空权、实施登陆抗 登陆、夺取作战地域而展开的。太平洋战场与中国战场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对大西 洋战场、欧洲战场产生了重要影响。 太平洋战争,根据战场形势的发展,可以分为3 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41年 12月至1942年5 月,是太平洋战争全面展开时期。 这一阶段是日军处于战略进攻,盟军处于被动的防御时期。1941年12月8 日, 日军以突然袭击的作战方式,向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基地珍珠港和东南亚同时发起 进攻,袭击珍珠港是为了保证日军“南进”战略的实施。到1942年5 月,日军通过 马来战役、菲律宾战役、荷属东印度战役、缅甸战役以及西南太平洋岛屿诸战役, 消灭了英国的远东舰队、击溃了盟军的联合舰队、一时瘫痪了美国的太平洋舰队, 把占领区推进至北起千岛群岛,东经威克岛、马绍尔群岛、吉尔伯特群岛,南经所 罗门群岛北部、新几内亚岛北部、帝汶岛、爪哇岛,西经安达曼群岛、抵缅甸一线, 夺取了386 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人口1.5 亿,掌握了作战地域的制海权和控制权, 达成了战争初期的作战目的。 第二阶段,从1942年5 月至1943年2 月,是太平洋战场的战略转折时期。 这一阶段是日美双方处于战略相持的态势。由于日军战线拉长,仍然实行战略 进攻,扩大占领区,兵力不敷使用。而美国战线缩短,加紧战争准备,稳住了阵脚, 从北起阿留申群岛,经中途岛、萨摩亚群岛、新喀里多尼亚岛至新几内亚岛东南部 的莫尔兹比港构筑了一道防线,采取攻势防御战略与日军抗衡。1942年5 月,日、 美双方发生了珊瑚海海战。美军挫败了日军扩大战略进攻的第一步行动企图。1942 年6 月,日、美双方调集在太平洋地区海军主力进行了中途岛和阿留申群岛战役, 美国海军一举击沉了日本海军4 艘主力航空母舰,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从此日美 双方的战略态势开始发生转折。1942年8 月至1943年2 月,日美围绕着瓜达尔卡纳 尔岛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先后进行了数10次海战,结果日军惨败撤退。至此日军 在太平洋战场转入全面战略防御,美军转入战略反攻。 第三阶段从,1943年3 月至1945年9 月,是日军处于战略防御,美军转入战略 反攻和战略进攻时期。 这一阶段是太平洋海战最壮观的时期。日、美双方倾其国力、军力及战略指导 展开空前规模的激烈角逐。瓜岛战役后,美军稍事休整,从1943年5 月开始,在太 平洋战场北、中、南三个方向先后发起全面反攻。首先在北、南两个方向拉开战线, 从北太平洋方向将日军驱逐出阿留申群岛,从南太平洋方向突破日军在所罗门群岛、 新乔治亚群岛等密集岛礁构成的防线,直逼日军在南太平洋的核心军事基地腊包尔, 然后于1943年11月,从中太平洋方向发起强大的攻势,陆续发起了吉尔伯特战役、 马绍尔战役,马里亚纳战役,锋芒直指日军的内防线・压迫日军收缩。美军于1944 年10月乘势转入战略进攻。面对美军的不间断攻势,日军制定“捷1 号”作战计划, 全力阻止美军进攻。美军集结强大的海陆空力量,发起了菲律宾战役、硫磺岛战役、 冲绳岛战役,对日本本土进行了封锁和战略轰炸。苏联出兵中国东北,1945年8 月 15日,最终迫使日本宣布停战,接受《波茨坦公告》。9 月2 日,日本与盟国在投 降书上签字。 太平洋战争历经3 年9 个月时间,日本与美国为首的同盟国在太平洋战场展开 了激烈的争夺,优劣伴随着战争的进程不断转换,日本由战略进攻――战略防御― ―最后投降,同盟国由战略防御――战略进攻――最后胜利,是双方在太平洋战场 斗争走出的轨迹。太平洋战争就其作战规模、对抗强度、作战样式都远远超出大西 洋战场、地中海战场、以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世界上任何海战,迄今为止仍是空前 的记录。当时世界上两大海军一流强国的较量,构成了海战史上丰富的内容。太平 洋战争的主要突出特点是大量实施海上登陆战役和抗登陆战役,其进程和结局取决 于是否夺取制海权和制空权;海战场的立体化,航空母舰编队成为实施海上作战的 突击力量;争夺并扼守岛屿区域直接依赖海洋交通线;美军潜艇在破坏日本海上交 通线方面发挥积极和主要作用。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人员伤亡约260 万人,其中海 军伤亡428605人(包括海军军属),舰艇损失682 艘,其它船舶损失600 万吨。 -------- 泉石书库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