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第一节 战前态势和双方的战略企图 一,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原因。 1941年12月8 日(夏威夷时间为12月7 日,星期日),日本不宣而战,使用海 军机动部队(航空母舰编队)的舰载航空兵,对美国在太平洋的主要海军基地珍珠 港实施了突然袭击。与此同时,日本向东南亚各国和西南太平洋各岛屿发动了进攻。 由此爆发了太平洋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扩大为世界规模。 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是日本侵华战争陷入泥潭、国内经济危机加剧、以及日 美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1931年9 月18日,日本进攻我国东北,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义愤。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自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后,中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开始形成。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又于1937年7 月7 日,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由于中国人民的坚决抵抗,1938年冬,中日战争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此后,日本 一面把进攻重点转向中国解放区,一面对国民党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 辅”的策略。1940年6 月,近卫文磨再次组阁。 第二次近卫内阁与大本营连续举行会议,通过了“基本国策纲要”(对内政策) 和“适应世界新形势处理纲要”(对外政策)。对内加强法西斯统治,推行以天皇 为中心、统制全国一切政治和经济的“新体制”运动,建立所谓“国防国家”,以 准备更大规模的侵略战争;对外则图谋迅速灭亡中国,并决定以“南进”为其对外 侵略的主要战略方向,加强同德、意的军事同盟,作好同美、英开战的充分准备。 1940年9 月23日,日本入侵法属印度支那半岛北部,并决定从所占领的印支半岛的 航空基地起飞,对中国境内的滇缅公路进行轰炸,以期切断美英援华通道。9 月27 日,德意日签订《柏林公约》,日本加入德意轴心阵营,企图迫美压蒋“议和”, 以摆脱侵华战争的困境。未料事与愿违早在此两天前(即9 月25日),美国已决定 追加对中国的贷款,次日(26日)又发表了对日禁止出口废铁和钢铁的声明。10月 8日,英国政府决定重新开放滇缅公路。这样一来,日本用武力所没有解决的中国问 题,用诱降、割断中国的外援等办法也不能奏效。旷日持久的侵华战争,使日本元 气大伤,导致了日本国内的经济和政治危机进一步加剧。 日本为了进行侵略战争,早在1938年便实行了以《国家总动员》为代表的战时 统制经济。其实质是把国民生产提高到军事消费的最高点,由国家对国民经济实行 全面的统制和全面的动员。这个总动员,是以军需订货的形式进行的。军事工业的 迅速膨胀,致使轻工业不得不大幅度缩减。日本的经济结构原是以轻工业为中心的, 由于轻工业产品、特别是棉织品的出口减少,造成贸易逆差,这样又影响了重工业 所需资源的进口。于是形成日本经济的恶性循环,潜伏着战时经济崩溃的危机。农 业方面,由于大批青壮劳动力被抽去当兵和从事军工生产,加之肥料等生产资料不 足,耕地大量荒芜,农业生产大幅度下降。仅大米一项,1941年就比1937年减产646 万多担。 日本为了摆脱上述困境,把希望寄托在“南进”上。东南亚地区存在着支持其 侵略战争所必需的基本物资,如荷印的石油、法印的锡、马来亚的橡胶、铁矿和镍 等。加之东南亚地区战略地位重要,如果日本控制了印度支那半岛,不仅对大英帝 国皇冠上的宝石――印度构成直接威胁,而且北上可对中国的南方和西南方进行侧 翼包抄,并且可完全切断西方国家与中国的交通。日本夺取了东南亚海区,还可以 以东南亚诸岛为基地,西进印度洋,切断西方国家到远东地区的海上通道,并与德 国和意大利在欧、非两洲的战略行动相呼应。 日本的“南进”政策加剧了日、美争夺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矛盾。自1921年美 国在华盛顿会议上推行“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政策后,至30年代,美国已在相 当程度上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并对中国进行了多方面的政治和文化渗透,打破了日 本妄图独霸中国的局面。日本对中国则采取武力扩张,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 和“七・七”事变以后,损害了美、英等国在华的重要政治和经济利益,给了美国 以相当震动。但当时美国因穷于应付国内经济危机,寄希望于日苏冲突,故与英国 合谋推行远东慕尼黑政策,一再绥靖日本。1938年和1939年,日本先后在张鼓峰和 诺门坎两地对苏进行试探性进攻失败后,特别是1939年8 月23日,德国与苏联签订 互不侵犯条约后,日本“东进”受阻,进而主要考虑“南进”,于是日、美之间的 矛盾进一步激化。 1940年德国以破竹之势席卷西欧,攻克敦刻尔克,使英国命运濒于危殆之时, 日本亲德派竭力主张乘英、法之危实行“南进”。1941年4 月13日,日本与苏联签 订了日苏中立条约。1941年6 月22日德国进攻苏联后,日本“南进派”认为,苏德 战争的爆发,解除了日本“南进”的后顾之忧,当务之急是决心实施“南进”的既 定国策,夺取南方战略物资以对付中国的持久作战,解决中国战场的问题、再腾出 手来“北进”,便可轻而易举地攻占西伯利亚。 mpanel(1); 日本大本营和内阁为此召开了多次会议,最后采纳了“南进”主张,1941年7 月2 日,日本御前会议通过了《帝国国策纲要》,确定不论世界形势如何演变,日 本均将以建立“大东亚共荣圈”为指针,同时确定为了强硬地推行“南进”政策, “不辞对英美一战”。8 月9 日,日本大本营制定了《帝国陆军作战纲要》,规定 “对苏联严密警戒,对中国继续进行原定作战,在南方加强对英、美作战的准备”。 9月6日,日本再次召开御前会议,决定“在外交谈判到10月上旬未达到我方要求的 情况下,立即决心对美、英、荷开战”,并以10月下旬如期完成战争准备。至此, 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决心和方案已定。 二、战前态势和国、美双方的战略企图。 1 、战前态势。 日本自1941年9 月6 日御前会议决定“不辞对美、英、荷作战”后,日军用于 南方作战所需兵力、物资及军需品等,即陆续向法属越南、海南岛、华南、台湾、 奄美大岛、帛琉群岛及小笠群岛等地展开。嗣经11月5 日御前会议决定对美、英、 荷开战后,翌日即下达了南方作战部队的战斗序列命令。 从当时日本和同盟国在太平洋的实力对比来看,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日本陆 军和海军大占优势,特别是在质量方面。日本共有陆军51个师(见附表一),在西 南太平洋作战中准备动用11个师,约25万人(连后勤部队约40万人)。陆军作战计 划预定,南方军(总司令官为陆军大将寺内寿一)第14军以两个师为基干在菲律宾 方面作战;第15军以两个师为基干在泰国及缅甸方面作战;第16军以3 个师为基干 在荷属东印度方面作战;第25军以4 个师为基干在马来方面作战。此外,中国派遣 军(总司令官为陆军大将烟俊六) 属下的第23军以1 个师为基于在香港方面作战,大本营直辖的南海支队(支队 长为陆军少将掘井富太郎)以步兵3 个营为基干在关岛及俾斯麦群岛作战。同盟国 方面,估计英军在香港有1.1 万人,在马来西亚8.8 万人,在缅甸有3.5 万人,总 计13.4万人,菲律宾群岛共有美军3.1 万人,还有菲律宾军约11万人;荷兰有正规 军2.5 万人,民兵4 万人。从数量上看,盟军分散在广大地区,不便指挥。日军组 织严密,训练有素,特别是在登陆作战、丛林作战和夜袭方面均优于盟军。 日本由于大部分陆军用于侵华战争,在太平洋作战主要依靠海军和航空兵。 海军方面,就当时美可能用于作战舰艇的总数而言,虽然日本以7.7 :10居于 劣势,但在太平洋海区,日本在关键性兵力――航空母舰方面却以10:3 大占优势 (见附表二、三)。 航空兵实力方面,日本在太平洋作战中可动用陆军飞机有700 架,并可得到驻 台湾基地的480 架海军飞机的增援。此外,还有指定袭击珍珠港的360 架舰载飞机。 美国在菲律宾群岛的作战飞机只有307 架(包括35架B ―17型远程轰炸机)。英国 在马来西亚有158 架作战飞机,在缅甸只有37架战斗机,而且大都是旧式的。荷兰 在东印度群岛有144 架飞机。由于日本零式战斗机在质量上(特别是航程上)占优 势,所以愈能发挥其数量上的优势。 日本统帅部当时对形势发展的估计是,开战后的两年以内是有把握的,但由于 日本资源缺乏,工业基础薄弱,进入作战第三年美国显然将占极大的优势。开战前 夕,日本认为唯一真正的危险,是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日本对美、英判断是:美、 英对日本作战的准备,似应有所察觉,但不能把握其真相。美、英判断日本进占泰 国以切断中缅公路的可能性较大,部分人也许会想像日本进攻新加坡,而对攻击其 它地区似毫无预料。根据上述判断,日本统帅部决定采取先发制人的突然袭击,战 争一开始就使用海军联合舰队之兵力(见附表四)摧毁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的主要 舰只。同时,陆军则在东南亚地区实施登陆。 2 、日本的战略企图。 日本南进的战略企图是:首先占领太平洋主要地区,然后根据世界形势的发展, 再作新的打算。同时将关东军和朝鲜军留守中国东北和朝鲜一线,待德军攻占莫斯 科和斯大林格勒等地区,并进兵西伯利亚和远东之时,日本即可从远东向苏联进攻, 以配合德军全部占领苏联,实现其瓜分世界的美梦。 日本的战略部署是:除留固守本土的预备队外,海、陆军主力则分头出击作战。 以22个师的兵力从北向南进占中国的沿海辽阔地区,并逐步巩固所占中国华北、华 中地区,用“以战养战”的方法,来巩固既得战果。另抽11个师的兵力,以海军为 主力,南进夺取太平洋美、英、荷殖民地。 日本南进的战略决心是:在太平洋地区,乘美、英之不备,以突然行动击溃美、 英在太平洋的海军,取得太平洋的制空权和制海权;迅速占领马来西亚、菲律宾和 荷属东印度等地,歼灭美、英、荷的守军,夺取战略资源和市场,以供战争之用。 日本进攻作战的计划是:战争一开始即在各战略性战役方向上实施突然袭击, 夺取战略主动权。陆、海军在战役过程中要密切协同,在最短时间内攻占预定目标。 日本的计划原来是先夺取菲律宾群岛,待美军从托管岛前来收复时,集中部队予以 击退。根据三阶段的作战计划,日本估计50天内占领菲律宾群岛,100 天内占领马 来亚,150 天内占领荷属东印度群岛。但山本海军大将被任命为日本海军联合舰队 司令长官后,认为驻珍珠港的美国太平洋舰队是“对准日本咽喉的一把匕首”,必 须立即袭击美国太平洋舰队,使之瘫痪,并推迟其反攻。研究结果认为,为了夺取 制海权,消灭美国太平洋舰队的最好方法是:在战争第一天大量集中舰载航空兵袭 击该舰队在珍珠港内的舰艇。 3 、美国的战略企图。 美、英在太平洋地区一直采取战略防御,而将主要力量集中于大西洋和欧洲地 区。美国企图通过外交手段尽力制止日本的扩张。1939年,美国就已经开始拟制战 略计划。这些计划考虑到了同时对几个国家作战的可能性。 1940年11月,美国总统批准了美国陆海军参谋长的建议,即一旦美国同德国、 意大利和日本交战,欧洲战区将是最重要的战区,而在太平洋地区则应采取防御战 略。1941年5 月,根据美、英参谋人员联席会议的决定,美国制定了在太平洋地区 具体的战略计划(即“来因布―5 ”计划)。该计划规定:在太平洋地区,美国陆 军负责保卫菲律宾和盟国其它领土,制止轴心国向西半球扩大侵略,并协助海军舰 队保护海上交通线,保护本国沿岸和岛屿的安全。美国太平洋舰队在战争初期保护 盟国海上交通线,破坏轴心国的父通线,消灭其海军力量,保卫中途岛、约翰斯顿 岛、巴尔米拉岛、萨摩亚群岛和关岛;并在加罗林群岛和马绍尔群岛建立连接马尼 拉的基地。美国远东舰队协同陆军在还有守住的可能时保卫菲律宾,尔后盟军共同 防御“马来障碍区”。 附表一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时陆军地面部队配置概况美国长期以来认为菲律宾 群岛离夏威夷的珍珠港有4000多海里,难以防守。因此,原计划只准备在吕宋岛的 马尼拉附近设防的巴丹半岛保持1 个据点。后来由于麦克阿瑟被任命为远东驻军总 司令,加之罗斯福在德军陷于俄国战场而无法自拔时,又对日本采取了比较强硬的 态度,美国才在1941年8 月决定保卫整个菲律宾群岛。但在美国的战略战役计划中, 菲律宾的防御组织要到1942年2 月才能完成。战争爆发前,仅在吕宋岛上完成了巴 丹地区防御工事的筑垒,马尼拉湾人口处的哥黎希律要塞的防御工事得到了加强。 其它各岛的防御异常薄弱。驻泊在夏威夷群岛的美国太平洋舰队的战斗准备程度也 很低。 -------- 泉石书库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