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第十五章 台海过去、现在、未来时 问题一:炮战于何时结束/问题二:谁是赢家/问题三:历史如何评 价 台湾已非“蒋介石”/美国依然“杜勒斯”/大陆必须“毛泽东” 作者:如果“台独”当道,引发战争,您将为捍卫中国统一呢还是为 保卫“台独”而流尽最后一滴血?抑或沏茶摇扇作壁上观/教授:哎 呀呀,你这个问题把我考住了,陷我于三难之地呀 1 哲人如是说: 时间没有脚腿,但它留下了足迹。 从化石、年轮、遗址、废墟中,我们披阅了它的“过去”。 “过去”的故事摆满了书架,有一个共通的名字叫作“历史”。 历史是一面深刻的镜子,照出了万物的更新、宇宙的兴替。 随着时间分分秒秒前行,1958年的“炮击金门”也在一寸一分地远去。四十载 光阴虽短,但已使我们同那伟大的事件拉开了距离,能够从多重的角度来审视它, 从而在历史的经纬图中更精密地确定它的坐标。 近年,海峡两岸回忆、评价金厦炮战的文字愈来愈多,大概正应了“终识庐山 真面目,只缘身离此山外”。 我是炮战的痴迷者之一。因为,文学只崇拜个性化的事物,而炮战即为个性化 战争之典范,它以不大合乎战争规律的方式淋漓尽致地表演了战争的规律,面孔与 其它战争委实太不相同。还因为,文学喜欢反映与现实息息相关脉承紧密的事物, 而当其它战争早已进了博物馆的陈列室时,唯有那场炮战的成因犹在,故它一点也 不陈旧,仍是摆在我们案头需要经常在其中查询些什么的备忘录。 将近1500个日日夜夜,我好像一直手握着一架无形的可观察时空的“放大镜”, 千百遍将那场炮战再拉到眼前,认真而执着地研观其生动鲜活的各个细部,以及它 于广阔背景下面同别样事物的种种关联,以及在并未中止的进程中曾经和仍在发生 的作用。 mpanel(1); 海峡对岸也有同样的痴迷者。前些年,一次在厦门召开的关于两岸问题的学术 会议上,台湾的王教授特地跑到我的房间来“切磋”炮战。我们互相恭维了“您是 专家、权威,向您学习、讨教”之后,便开始了客气、礼貌的磨牙。争执涉及史实, 关乎评价,直至都口干舌燥,互相不能扭转对方的固执,从而都真切感受到了两岸 认识上的差异及达成共识的艰辛。最后,王教授又委婉地向我发难,他说研究中一 直存在着若干困惑,目前尚无人给出完美的解析,希望沈先生明示、指教,云云。 我笑:敝人见微识浅,怕不能令教授满意。 王教授的问题看似简单,实则尖锐,直通对炮战历史意义的归纳、总括。对此, 我的谦逊绝对真诚,不敢将一孔之见强加于人。当然,我亦认为,当代人已经没了 当时人、当事人的种种局限,理应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以更为冷静、客观的眼光 和更为大度、公允的心态,来回首往事,去探寻真谛。其实,如果大家能够抛开某 种偏狭,应该坦承,那场战争中确有对双方来说均属积极的东西。这里可借用卢梭 的一句话:每一次重温过去的岁月,聪慧理性的人们总会采撷到新鲜的价值。 ※ ※ ※ ※ ※ 问题一:炮战于何时结束? 大凡战斗、战役均有明确的开始、结束时,此乃战争常识。然而,“炮击金门” 属于例外,许多人说得清它的“生日”,却道不明它的“忌辰”。遍览海峡两岸数 十种著述,在炮战结束的日期上,竟难有一致的定论。 台湾的说法五花八门,有几个版本倾向在炮战45天处将其“腰斩”,划上句号。 因为10月6日这一天, 彭德怀宣布了“停火”,此乃共军“损失惨重,打不下去, 找借口下台阶,掩盖失败”的遁辞。如此解释界定,最能反衬台湾的“胜利”。 大陆方面比较权威的意见,炮战打了64天,于10月25日“功德圆满”。这一天, 毛泽东的《再告台湾同胞书》发表,标志着中共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重心已开始由 “武谈”向着“文谈”偏移。 问题是,金厦海域并未就此“停火”,毛泽东、蒋介石作古了也没停,“单打 双不打” 整整延续了20年。有人计算,如平均每次各打100发,20年里累积,双方 各打炮弹30万发。世界战争史上,谁见过此等枪炮“马拉松”互射的奇景? 1979年1月1日,美国通知台湾,结束外交关系,终止双方的“共同防御条约”。 同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同 日,国防部长徐向前发表声明:“台湾是我国的一部分,台湾人民是我们的骨肉兄 弟。为了方便台、澎、金、马的军民同胞来往大陆省亲会友,参观访问和在台湾海 峡航行、生产等活动,我已命令福建前线部队,从今日起停止对大金门、小金门、 大担、二担等岛屿的炮击”。于是又有许多人以为,从此金厦海域烟消云散,再听 不到枪炮声,这一天,大概是“炮击金门”的终止日了吧。 回答“非也”,事情仍然不能算作完结,因为,大陆方面的炮停了,金门方面 的炮未停, 隔三叉五地仍在打着玩呢。1984年6月27日,金门国民党军突然猛烈轰 击我角屿岛, 0.2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顷刻落弹150余发,两名战士负伤,医助程国 财牺牲。台湾方面的“一个巴掌也要拍响”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大陆方面表现了极 大的克制与忍让,既未还炮,也未抗议,甚至没有发布消息,用以德报怨的沉默, 显示了追求和平的诚意。角屿岛官兵强咽悲痛只做了一件事:在医德医术俱佳的程 国财烈士罹难处,为他树立了一块永久的纪念碑。邓颖超闻知此事,用手帕揩抹去 眼角的泪痕,说:解放军不还炮是对的,不能给不希望和平不愿意统一的人任何借 口。 不知是出于良心的“内责”,还是迫于舆论的“外责”,金门倒是从此识了时 务,“改邪归正”,再没有此类乱发神经胡甩炮弹的昏事发生。 你说,战争的终止线究竟该划在哪一天。 我不讳言,我是“64天说”的赞成者。因为以10月25日毛泽东《再告台湾同胞 书》为标志,战役从计划拟订、意图实施到目标达成,此时已经很完满地走完了全 程。虽然这之后,炮击仍在继续,漫漫难觅终期,其间甚至也还有几次翻江倒海的 大打,但平心而论,那毕竟是另外一种形态意义上的作战了。事情就是这样,由于 短促猛烈的炮战与漫长有节的炮击过渡、顺延得非常自然、紧密,人们往往只看到 它们之间的联系,而容易忽视它们之间的区别,即前者是完全意义上的战役行为, 后者仅是象征意义上的战术动作;前者是一个事件,后者是一个过程。不深入探查 这一点,便很难解释炮战结束了、炮击仍长时间延续的奇持现象。 辩证法则认为,任何现象不论直射还是折射,都是事物本质的反映。金厦海域 的战事亦当如此。毛泽东后来说过:我们同台湾隔着海打一点炮,双方都有这个需 要。我们是在提醒国民党,你我之间的事情还没有了结呐?但我们单打双不打,只 打宣传弹不打真炮弹,只打烂石头不打死人,每逢过年过节还要打个招呼,给金门 马祖放几天假,什么弹都不打了,让他放心休息,谁都体会得出来,这是好意,是 希望有一个好办法来解决双方问题。蒋介石也经常丢几颗炮弹过来,无非强调他仍 是正统,还要反攻。我们欢迎他丢,就怕他不丢了。我们同台湾如果一点点象征性 的动作都没有,大家相安无事,各吃各饭,各睡各觉,那么不用帝国主义来乱搅, 自己早就兄弟分家变成两个中国了。 炮战结束,炮击延续,不愿再打而又不能不打,为了和平必须让战争保留着一 个长长的尾巴,象征性动作的背后有着实在意义的驱动,戏剧化的现象包涵着积极 而合理的内核。我们在时间上给历史横切一刀,区隔出金厦战争性质不尽相同的阶 段,会豁然发现,操纵决定着一切状态状况的,原来是那个双方均挂在嘴边经常重 申不敢违逆坚持捍卫的“一个中国”原则。 为不同的原则而战是战争的常用式。 为共同的原则而战是战争的变化式。 五十――七十年代的金厦战事又属变化式中的特例。 如此理解, 方知其看似 “怪诞”,然功莫大焉。 ※ ※ ※ ※ ※ 问题二:谁是赢家? 战争,或一方横扫千里,攻城掠地,或一方斩获无算,屈人之兵,总要决出个 胜负雌雄来方才罢手。而1958年的金厦海域,双方近干门大炮乱吼、海陆空三栖混 战之后,态势几乎完全复原到战前,大家无进无退,各守原先城廓,继续执戈遥峙。 表象上看,似乎是一场不分伯仲的无果之战。 台湾却一直陶醉在自诩的“胜利”之中,因为“国军英勇无故,致使共匪踏平 金马、血洗台澎的图谋惨黯失败”。另外,“在一百余次大小炮战中,共军被击毁 野(高) 炮221门、炮位86处、炮兵掩体21座,油弹储存所17座、各型车辆96部、 兵营4座,我只损野(高)炮14门、油弹库1处、码头栈埠2处;双方海军18次大战, 我敌损失为2:108(含击沉共匪机帆船86条) ;双方空军10次大战,我敌损失为2: 32。共军兵器悉由俄共供给,故台湾兵乃打胜了‘世界大战’”。 我们已知,毛泽东并无攻金计划。按照逻辑学定义,大前提既不存在,“国军 有效遏阻了共匪越海进犯企图”的结论便明显难以立足。至于战果,大陆方面的统 计同台湾更是南辕北辙,最后公布的数字为:击落敌机18架、击伤19架;击沉敌大 小舰艇7艘、击伤17艘;击毁敌水陆两用输送车14辆、缴获1辆;摧毁敌各种阵地工 事327处, 汽车9辆,雷达、电台7部,各种火炮30余门;毙伤敌中将以下官兵千余 人, 俘敌飞行员3名。我方被击落、击伤飞机11架;损失鱼雷艇3艘、伤1艘;被击 毁火炮32门、汽车8辆;伤亡官兵460余员、民兵群众218名。 审慎考证,我个人看法是:1、大陆方面所公开的己方损失具有可信度。2、大 陆方面公布的敌方损失, 会有数字上的正负出入,但误差不至太大。3、台湾方面 的数字掺水过多, 难为信史。4、厦门方面共发射炮弹40万发,为金门发射10万发 的4倍,金门方面损失稍大也是常理,不足为奇。5、台湾方面称,大陆40万发炮弹 的总价值超过了被其摧毁目标的总价值。此议如成立,倒也说明了,仅从弹药直接 的“损耗”与“效能”比来为此役定胜负,本来意思不大。 应该注意到,大陆方面从未大事宣传自己军事上的“辉煌”。作为一场政治、 外交上的考虑远大于军事动机的战役,大陆方面的调子一直定位于“达到了预期目 的”。 究竟孰胜孰负?解套还须把另一位当事人拽扯进来一并考察。炮战酣烈时,美 国6个航母编队,500余作战飞机、数千海军陆战队和斗牛士导弹硬挤到台湾海峡来 凑热闹,并直接为台海军护航,指触扳机,引弓不发,实打实当了一回只差开炮了 的参战者。 台湾研究学者黄嘉树先生认为,长期以来,中美台三方形成了一种复杂而有趣 的互为敌友的三角矛盾, 即:A状态,在维持台湾当局的割据局面、抗拒祖国统一 的问题上, 美蒋两方是友,而以中共为敌;B状态,在阻止国民党反攻大陆的问题 上, 则中美双方是友,而以台湾当局为敌;C状态,在反对“两个中国”和“台湾 独立”的问题上,国共两党则为友,而以美国为敌。三种状态由各自的战略利益交 织而成,正由于三方力量的彼此抵消,促使台湾海峡出现了长期的对峙局面。 黄教授的真知灼见为我们研判胜负提供了一把钥匙。君不见,台海战火因三角 矛盾的剧烈磨擦而燃起,但深入观察,三种状态在炮战中所发挥的作用,并不均衡, A、 B两状态明显地降为从属和次要,C状态却表现得十分强势和凸显。尤其在战事 的下半段,毛泽东的打与停都是为了助蒋同美国吵嘴闹独立性,蒋介石也多亏了毛 的一臂之力才扛住老美的高压,保住了金门的阵地和仍然“代表”中国的面子。正 是在此层面上,有一种意见说此役的赢家是海峡两边的中国人,输家是大洋彼岸的 美国佬:谁说不成道理? 当然,战争中的毛、蒋联手,仅仅是对付共同对头的一种心照不宣、权宜默契, 他们始终都是对手,而从来不是盟友。甚至连“兄弟阋墙,外御其侮”都谈不上。 所以,所谓的中国人之“胜”,也不过是对美国的力逼势迫还以颜色并小有收获, 使其阴暗企图难以得逞而已,谈不上什么“大胜”。中国若真想“大胜”和期待美 国的“大败”,唯有实现自觉意义上的和解与联合。1958年的炮战,起码已给予了 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 ※ ※ ※ ※ 问题三:历史如何评价? 我的案头,左边一摞台湾书籍,右边一堆大陆书籍,各取一、二本来对照翻阅, 便知两边对同一战役的评说历来迥异。 大陆方面认为:“炮击金门”所实现的价值总和,包括军事惩诫、政治分化、 外交配合、政策宣示、战略摸底、策略谋对、实战练兵,均达到或超过了最初的预 期,堪称毛泽东军事生涯的经典之作,为中国统一史上的重要篇章。 台湾方面认为:“金厦炮战”是近代事关台湾生死存亡的关键一役,共军无法 攻占金马,难越雷池一步,乃从此确保了台澎数十年安全和平。台湾经过生聚教训 所创造的成就奇迹,全仰赖此役打下了坚实的根基。 一场没有一寸土地易手和大规模歼敌战果统计的战役,必然给双方各自的“胜 利演说”预留下充裕的空间,大家都说“满意”也就不使人大觉费解。 我没有这样的“天平”,可以给各种说法中的是非曲直准确计量,站在不同的 立场,不同的说法大概都有它存在的道理吧。我只是以为,九十年代已进入倒计时, 新世纪的曙色也开始在海平线上隐约闪烁了,对40年前的那场战斗,我们的思维理 应从“昨日对昨日的评价”步入“今日对昨日的评价”。于是,对“炮击金门”在 中国当代史中的地位、影响、作用,我悟出了些许与别家不同较为新颖的看法: 关於地位。此役是国共两党之间最后一次大规模兵戎相见,但它又不是中国长 期内战的简单顺延。稍加留意便不难看出,党争、政争在战役中已经降为次要,统 一与分裂之争明显地上升居于主导位置。防止美国分割版图、肢解中国始终是毛泽 东第一位的思考。中国几千年历史的发展规律就是如此,一旦国土出现分裂,统一 便成了高于一切的国家、民族之最高利益所在。故“炮击金门”,应看作海峡两岸 间矛盾由阶级、政党、意识形态、政治制度之争在向统一与分裂之争过渡的标志。 关于影响。作为一场震撼世界的战役,“炮击金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现实 的和长久的,我们至今仍能接收到它从逝去的时光里释放出来的冲击波。其中,最 强烈的信息一直在提示、告诫当代和后代人,台湾海峡的和平历来具有相当危险的 不确定性,一旦平衡被打破,战端将从何而起并依怎样的轨迹发展下去。旧有的模 式虽不会被机械复制,但不变的规律一定会被再版重演。 关于作用。中共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统一祖国的政策思想于五十年代中期开始 萌芽。1958年的“炮击金门”乃对各方态度进行一次火力实测,并通过激烈震荡的 方式,将矛盾错综混沌迷蒙的台湾海峡进一步滤清,为决策战略提供依据,为运筹 前途奠定基础。于战火中诞生的毛泽东多篇“雄文”,表明了中共的新思维已渐趋 成熟、新方针正走向定型。这以后,由于国际国内的风云多变和天灾人祸,直到七 十年代末期,事情方才瓜熟蒂落,中共全面系统拿出了“一国两制”“和平统一” 的大政方针。但谁也难以否认,在这一基本国策的漫漫孕育过程中,“炮击金门” 曾发挥过关键性的催生作用。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不乏例证,为了公正的和平求助 正义的战争,通过进步的战争促成理想的和平。战争与和平的对立统一中,有崭新 的境界,有前行的动源。 ※ ※ ※ ※ ※ 听罢我的宏论,王教授既不苟同,也不反对,不时,捋一捋象征丰富阅历的鬓 角华发,扶一扶代表满腹经纶的深度眼镜,发出无褒无贬的中性的感叹:你这么看? 很有意思!可以探讨! 我深深感到,没有知音或对手的讨论都如嚼蜡般的乏味。 会中,组织厦门二日游。 重登鼓浪屿,再上胡里山,观国姓爷演军之所,走施元帅征伐之路,油然而生 与历史又一度贴近亲近的感觉。 第一次到厦门的王教授情绪极佳激动不已,一路上大侃郑成功、施琅,对二位 先贤的遗闻佚事询问尤细,他说:到大陆,第一要看的就是各地的古迹,睹物遐思, 有一种身心融入历史、与读教科书完全不同的感受。兵马俑,展示了祖先的伟力; 长城,表达了中华的意志;故宫、颐和园,通篇都是民族的智慧…… 我问:厦门呢? 他说:郑成功、施琅威灵无所不在,中国统一大趋势绝对不可阻遏。那些主张 搞“台独”的人最好不要来。 我心一震。同为炎黄后裔,历史给予我们和我们从历史中领悟到的,实在并无 二致。我才觉得王教授也不难沟通。 最后半天,王教授提出想看看炮战遗址。我责无旁贷,甘为向导。 来到一处。荒草萋萋,故垒兀立,狼烟褪尽万马喑,浪打空礁寂寞徊。 壬教授在废弃的炮阵地钻进钻出,里里外外遍览一遭,伫足,神色庄肃,缄口 不语,似有所思。是我将他唤醒:教授,这里有什么? 他终于说话:有很多,又说不清,不过我很赞成沈兄的“以今观古”,我想只 要回顾与思考的方法趋同,我们总会获得一致的结论的。 他仍有保留,但我们确在接近中。 此刻,夕照红透,彤云半天,炮战遗存物入画,构图极尽苍茫壮观。 2 哲人又说: 时间不是情侣,但它寸步不离我与你。 从日出月落风来雨去的接力中,我们感知了“现在”的存续。 “现在”的故事一直公演,每一刻都有幕落幕启。 没有磨擦碰撞不成人间大戏,真理和正义的音符奏鸣出时代的主旋律。 “金厦大战”降帷,台海局面定型。由于各方小心翼翼遵守没有协定的默契, 避免擅越雷池,和平总算步履蹒跚地走到了现在。 毛、蒋二位先后作古,对台海和平贡献最大者当属邓小平。邓公“一国两制” 的智慧构想虽尚未在台湾海峡两岸付诸实施,但影响已经无处不在深入民心、成为 两岸打破隔绝开始交流的决定性推力。台湾有一八旬老翁书联赞曰:本一国血脉谁 敢刃断毁我中华大一统/惟两制筹思方能解局从兹同宗不再战。横批:承传启新。 可喜的是蒋经国先生也于百年之前,终有所悟,以大的勇气信心,开放台湾同 胞赴大陆省亲祭祖,使横亘海峡、绝对禁锢的藩篱訇然隙裂,再不能关阖。迄今, 已有逾千万台胞踏上祖土,两岸间经贸、文化交流也由雪山冰滴汇成了涓涓涧溪。 经国先生临终前的这一善举亦当入史。八旬老翁又有联曰:多少思念系于一念以苍 生念为念念君功德无量/万千梦愿全仰上愿令黎民愿遂愿愿公寿比南山。横批:吐 脯归心。 可见,两岸间事,若想步上正途,良性互动,向健康处发展,双方最高当权者、 决策人物能否顺天理适民意,具备开创性思维和扭转乾坤的胆识气魄,关键之至。 台湾海峡的这一番和气景象,实属来之不易。 ※ ※ ※ ※ ※ 也许,海峡平静得太久太久,各种堂而皇之的交流活动掩盖了远未化解的敌意, 使得人们渐渐麻木。于是,曾经的大战也在人们的记忆中褪色、模糊,同所有结束 了的战争一样,成为一段可供佐餐的故事,已鲜有人真地相信,台海搞不好还将一 战。直至1995年8月10日,北京中央电视台播报了一条爆炸性的新闻: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通告:中国人民解放军将于1995年8月15日至8 月25日,在东海北纬27度16分、东经121度26分,北纬27度16分、东经122 度30分,北纬26度30分、东经122度05分,北纬26度30分、东经121度00分 四点连线内海域和海域上空,进行导弹、火炮实弹射击演习。为了安全, 各国、各地区的船只和飞机,在此期间不要进入上述海域和海域上空。 全世界都睁圆了惊愕的眼睛在屏息倾听。 事起有因。台湾一位固执僵硬的倔老头去了他本不该去的地方,言而无情的山 姆大叔则接待了一位他本不该接待的来客。 李登辉先生梦寐以求的访美虽然成行,却犯了大忌,踏响了两岸关系的雷区, 又一次台海危机瞬时爆发。国共双方大军集结,战争机器点火试车,包括高科技兵 器在内的对抗性军演一出接着一出。互相指责的攻击性言论调门居高不下,充斥了 火药气息。有一段时间,全世界谈论的话题已不是大战会否发生,而是会在何时以 怎样的方式发生。各个爱赶时髦的权威性研究机构争先恐后对战争结局作出危言耸 听的预言。 人们始信,1958年的那段公案尚未了断,一俟天候异变,海峡依旧会狂潮几起 怒涛三丈的。 ※ ※ ※ ※ ※ 王教授忧心如焚,火烧火燎从海峡彼岸打来电话,连说:太突然了,没有想到, 事情怎么一下变成这个样子?李登辉不过以私人身份去几天美国,大陆方面不高兴 可以理解,但大动干戈似可不必,反应是否太过激烈了? 我说:我是专事“炮战”考古的,思考问题的楔入点与旁人可能有不同,会把 此次台海危机同1958年那一次联系起来,对照着琢磨,用比较学的方法观察台湾海 峡的战争基因哪些被遗传,哪些被改变,以及这些改变将更易诱发战争,还是将有 利消弭战争。 王教授:1958年?那都是过去的事了,恐怕解答不了眼前发生的事情吧。 我:正因为“过去”并未过去。现在才排除不了“现在”。历史的两个端点看 似风马牛不相及,其实是被无形内在的线绳拴系在一起的。您说呢? ※ ※ ※ ※ ※ 1.台湾已非“蒋介石” 探究台海为何再刮12级风暴,首先应该明了它凭籍什么保持了多年的太平无事。 有说依靠了第七舰队对台湾的保护。也有说大陆发生了“文革”和面对北方的 威胁。都有道理,却无法解释为什么在同样的战略杰势下,毛泽东“炮打金门”和 大陆打了几场规模并不算小的边境自卫战。 实际上,台湾最可靠的安全保障,不仅在于它的外部情势,而且更仰赖它的内 部政策。 蒋家父子两代相继,掌控台湾三十年,其基本“国策”可用一句最简单的话概 括:反共,但绝不反华。“反共”,使他与中共依然形同水火。但“不反华”,又 使他同宿敌在许多方面存有潜在的共识,例如:深厚浓烈的大陆情结;传统、正统 的国家统一观;不曾松动的民族主义立场;始终遵循的“一个中国”原则,等等。 正是这些超越了敌意的共识,令中共不会担心国民党的“反攻大陆”,相反,使中 共感到放心,只要蒋氏父子蹲守台湾,台湾就没有遗失的危险。周恩来说过:历代 反动汉奸政府,采取“宁与外人,不与家奴”政策,我们对台湾则是“宁与家人, 不与外人”。毛泽东也说过:台湾的事情不必性急,那个岛上的居民只要还认为自 己是中国人,它迟早会像一只熟透的苹果,掉进中国这个大筐里的。大家都认同中 国,这便是台海能够保持数十年相对平静的主因。台湾有一长者高声疾呼:“一个 中国”原则乃二位先总统留给台湾的镇岛宝物和护身符,万万乱碰不得!实非虚妄 之言。 事情自台湾确立“第三代领导核心”便悄悄发生质变。 在台湾有一则几乎家喻户晓的政治笑话:蒋经国逝世前若干天,抱病参加国民 党中常会,议题之一为确定“总统”继承人。众刚落座,经国先生肚胀,到卫生间 如厕,半晌没有出来,与会者们焦急顾盼。党国大老俞国华起身,在外面高声发问: “总统,谁是接班人?”里面有气无力答曰:“等一会。”随即蒋氏一口痰血堵塞 命门,昏厥不醒。谁想俞国华耳背竟错听成了“登辉”,于是,“副总统”李登辉 先生顺利承继台湾最高权柄。 虽为市井笑谈,但也折射了民众对经国先生没有选好继承人、便宜了老李,而 老李又背离了恩公,把个台湾搅混的怨尤和无奈。 在“李总统登辉同志”治下,岛内乱象丛生:族群对立、“台独”公开、国民 党分裂本土化、赞成统一反成“非主流”、“务实外交”以美元开路、“争取国际 生存空间”开始了向联合国进军……以至闹腾得海内外到处都在议论,加冕后的李 “总统”姓“统”还是姓“独”? 李“总统”自述心曲。在同日本作家司马辽太郎那篇著名的谈话中,他袒露襟 胸,将一个男人和政治人物平时被掩盖被压抑的真实的另一面端给人看。当从他的 嘴巴里飞出“生为台湾人的悲哀”、“‘中国’这个词是含糊不清的”、“国民党 在台湾也是外来政权”、“历史上的台湾是无主之地”、“二十二岁之前是日本人” 等等一大堆吓人一跳的昏话,第一个惊愕和愤怒的不是大陆,而是台湾。口诛笔伐 自台湾始,迅速波及全球华人世界。登辉先生在唾液的池潭中挣扎得好累好苦。他 实在怨不得旁人,既然自己非要在脑瓜正中贴明了标签,纵使高唱一百多次“反台 独”又有鸟用! 谁想,顽固老头不思检讨,执意为之,不光有“言”,而且必“行”,罔顾各 方严重警告,以数百万美元买得了美国康奈尔大学之旅,在一场非常危险的游戏中, 胆大妄为地迈出了出格的第一步。当他站在美国的讲坛上以绝大的满足发表“民之 所欲长在我心”的宣言时,感觉里绝对不是昔日威风八面的蒋介石,而是更像《出 埃及记》中带领以色列人建立新国的摩西。 大陆盛怒,始有军演。既然嚼舌无用,便只能借助大炮的语口。 事态再次证明,台湾的未来前途安危祸福,完全在它自身。李登辉先生可以在 任何一个领域背离蒋介石、蒋经国,搞“非蒋化”,但在“一个中国”的原则问题 上,绝对不可。否则,稳定两岸关系的基石必将动摇,天下必将大乱! 1958年的“炮打”和1995年的“军演”相同处都在最严厉的誓告。不同处是, 前者对美蒋关系还有些把握不准,进行火力实测;后者对李登辉先生则已看得透彻, 表明决不姑息。 历史的同异,登辉先生不可不察。 ※ ※ ※ ※ ※ 2.美国仍然“杜勒斯” 在最新一轮台海危机中,李登辉只不过扮演了闯进瓷器店惹祸大象的角色,而 罪责更重的肇事者应是那个敞开了大门、故意放大象进去的家伙。 说美国“故意”一点也不夸张。一星期之前,克里斯托弗国务卿亲口告诉钱其 琛外长,美国不可能给李登辉发放入境签证,因为那是违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 的。一星期之后,白宫发言人又宣布将给予李登辉入境签证,因为他只是以校友的 身份回母校参加一项纪念活动,这并不违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 美国的出尔反尔,不仅反映了它外交的霸道、不诚实和不负责任,而且表现了 在那个事关中国的非常严肃敏感的问题上,它仍然祸心重重,动机险恶。 后面还有更恶劣的表现。中国刚刚宣布将在台湾海峡举行海陆空三军联合演习, 美国也紧接着宣布,将派遣“独立”和“尼米兹”两航空母舰战斗群前往台湾海峡 水域。中国的信息是明白无误的。美国的信息也是明白无误的。当美国海军的庞然 大物们再次出现在阔别多年的台湾海峡,人们自然而然想起了当年为国民党船团护 航的“海伦娜”。世事叵测,谁又能料到台海运行的轨迹竞划了一个大大的圆,几 乎原封不动地回到了1958。 人们不禁会问: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下一步究竟想干什么? 迄今为止,美国对待台湾的态度已经有过好几轮“一百八十度”了。1949年― ―1950年,美国从抛弃蒋介石到捞救蒋介石,算一次;1972年――1979年,美国从 冷淡台湾到亲近大陆, 又算一次。 美国是把中国开列的“断交(同台湾)、废约 (同台湾)、撤军(从台湾)”三条件照单全收后,方将星条旗在中国首都的使馆 区冉冉升起的。中美建交,中国在原则问题上没有退让毫厘,中国显然胜利了。美 国已经用行动否定了它自己,但它从来不说“我错了”。 美国不说“错”,因为它仍然想着应为可能的“再错”预留出随时通行的小门。 于是,我们看到中美建交签字的墨迹未干,美国便急匆匆捧出一部《与台湾关系法》 来。据说,此部美国国内法之威力远在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效用之上,它不但明 确保证了美国可以继续军援台湾,而且含蓄暗示了美国保留着在台湾海峡动武的权 力。 美国绝对是个善于玩“否定之否定”戏法的魔术大师! 九十年代,东欧崩溃,苏联解体,打赢了冷战的美国自我感觉越来越好,是到 了动用一下台湾牌, 牵制中国的时侯了。于是,F-16飞到了台湾,李登辉飞到了 美国;于是,“台独”在岛内闹成了一点气候,第七舰队列队重返台海。 我对美国真的好钦佩,他把大使馆从台北搬到北京之后,却仍然有一百条理由 保证航母随时游弋台海,这大约便是美国外交的精明与技巧吧。 1996年入冬,我赴香港。适逢美“独立”号航空母舰过境停靠,经友人协助联 系,我获准登舰参观。 这是一座集现代化武库精锐之大成的巨型海上杀戮堡垒。最先进的集成电子块、 高爆炸药、核弹头同成千上万吨各色金属材料的有机组合,构成了强大的海空毁坏 力,令人真切地感觉到了美国在世界所拥有的沉甸甸的分量。 年轻英俊的弗中尉热情向我们介绍这头价值逾百亿美元的怪兽――它的性能、 威力和巡航区域。 我说:不久前它到过台湾海峡?弗答:Yes。我问:它准备同中 国交手?弗:No,No,它实际上距离中国很远。 弗中尉说的不错。 大陆军演开始前, “独立”号位置在台湾以东距演习区域 300海里处。 军演开始,“独立”号突然后撤160公里,在距大陆400海里处伫足观 看。 我又问:这能说明什么?弗狡黠地一笑:海峡两边的人们均不应对“独立”号 的使命作出错误的判断。 我明白了。“独立”号正在执行与1958年“海伦娜”号大体相同的使命:中国 大陆不要企望在越过界限时不受到干预;中国台湾也不要企望在越过界限时会得到 保护。时隔38年,美国仍在贯彻确保台海不战不和不统不独的“模糊战略”,杜勒 斯的幽灵仍在控制美国人的思维。 ※ ※ ※ ※ ※ 3.大陆必须“毛泽东” 我曾看过台北“华视”记者的街头报道,几位女性对着摄象机镜头忿忿说:李 总统出去冷冷清清,连个体面的名分也没有,真的好可怜吨,中共为什么还要打压 他呢? 应当承认,台湾有些民众抱持这样的心态:李先生贵为“总统”,却仅能以私 人身份造访母校,行程中没有红地毯、奏“国歌”,没有三军仪仗、21响礼炮,甚 至没有一个小科长级的政府官员前往机场迎送,实在是蛮掉价蛮悲哀的,大陆方面 为何对台湾此等自贬自贱之事也不放过?一家报纸用一种很替大陆着想的口吻说道: “两岸间事,贵在将心比心,以己及人,不可斤两算计,因小失大。正所谓‘翻过 山去天清水阔,独木不让大家坠河’。” 1958年,海外就有过“炮打金门”是否必需的议论,今天的问题与当年相类。 回答之前,我以为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李先生赴美开展“校友外交”的前前 后后, 与连战“副总统” 还有过多次出访亚欧拉美的记录。两先生不辞辛劳开展 “过境外交”、“度假外交”、“学者外交”、“失踪外交”、“与会外交”。大 陆方面对台湾这些小动作虽然高度警惕和表示不悦,但终究没有如对李先生访美那 样大动肝火怒发冲冠,台湾海峡便也波澜不惊、帆樯安然。香港有文章据此评论: 看来,北京面对台北的“务实外交”,也以“务实”二字应付,有的领域允许弹性, 有的领域则绝无松动。对一些无关痛痒的小国与台湾保有外交关系,北京表现了耐 心,似不急迫非要一棍子全部敲掉。对于一些中等国家同台湾的暖昧调情,只要做 得别太离谱现眼,北京也常常喊过骂过之后就高抬了贵手。但对于重量级大国发达 国,尤其美国,北京则看盯得很紧,它们与台湾的关系绝对不可跑调走板,否则, 北京“天子一怒惊朝野”、“龙抖脾气水汪洋”,这世界肯定难有太平年景过了。 就是这么回事,一些小国可以和台湾做的事,美国不行。一些国家可以邀李先 生去散散心,美国不行。说北京的外交是看对象有区别的,也不为过,因为―― 美国是所谓“台湾问题”的始作俑者,没有美国的强行介入和长期作梗,“台 湾问题” 本不存在, 更不至于路漫漫今不见终期。勿庸讳言,中国人对美国将把 “台湾问题”引向何方,历来“反应强烈”。 今日世界,所有国家乃至联合国都是台湾海峡的看客,唯独美国是圈子中人, 因为只有美国有实力不请自来,把台湾海峡当作密西西比河一样看待。既然美国执 意要做游戏的一方,那就必须严守游戏规则。 近年岛内“台独”泛滥猖獗,美国起何作用自己清楚,没有美国暗地里的哺乳, “台独”永远都是政治侏儒。而一旦“台独”坐大,主导统治台湾,台海将出现何 样状况,美国也不会没数,故美国在做“台独”可能喜笑颜开之事时,岂能不过过 脑子三思而后行。 大国之交,信义为宗,言无诺焉,祸灾生焉。美国对其他国家出尔反尔说了不 算之事常有,但如若在台湾问题对中国依靠强权,朝言夕改过于随便,那肯定将惹 来无穷的懊恼与麻烦…… 所以―― 当中国全部严肃的交涉和说词无效之后,便不可能不怀疑美国的真实动机,不 可能不对“李登辉访美”作出超强度的反应。毫无疑问,这反应与1958的“炮打金 门”一样,首先是瞄准了美国的。当年,毛泽东用几十万发炮弹向美国表明,美国 在台湾问题上制造的任何苦果,不论大的还是小的,中国都不会吞咽下去。九十年 代,中国的军演无非再次向美国表明,在台湾问题上美国如果逼人太甚欺人太甚, 大陆必须“毛泽东”。 ※ ※ ※ ※ ※ 大陆方面的军事演习前后共两次。第一次,1995年8月15日至8月25日,向台湾 海峡水域发射导弹: 第二次,1996年3月5日至3月25日,在台海举行空前规模的海 陆空实兵演练及发射导弹。据说,演习的高科技含量很大,导弹距“目标”误差仅 有几米。从“炮击金门”到“弹打台海”,解放军已鸟枪换炮,今非昔比。 台湾着实乱了一阵:股市暴跌,投资不振,资金外流,移民狂潮,“台独”缩 头,怨声四起……充分展览了海岛心防的脆弱和经年偏安的不堪。 我赶紧给王教授打去电话:别担心,演习就是演习,笃定打不起来的。 自然,我又补充:岛内高层还是需要足够重视,同1958年一样,这次大陆方面 也不是闹着玩的。 3 哲人还说: 时间不长眼睛,但是它有视力。 披荆斩棘从亘古走来,坚韧不拔向“未来”走去。 “未来”的故事应该圆满,但是还将有暗礁和插曲。 不偏离太阳系运行的轨迹,前方的路便不会失迷。 以地火喻战火,中国史页上,何止万千的战事早都变成了一座座凝固无言的死 火山,唯余1958年的那场战争,仍是外壳冷却板结、内里运动不息的话火山,它将 永远地被岩封地底,还是将于某年某日再度猛烈喷射?无数计的预言大师们做过无 计数的预言。 最新一轮预言大赛始于1994年8月, 一本叫作《一九九五闰八月》的大作刚出 炉便在台湾走俏,数月内疯销30万册,印装车间加班加点依然供不应求,发行量将 琼瑶、三毛等台湾名作家通通淘汰。《闰》书创纪录的成功在于号准了台湾人思考 的脉搏,抓住了岛内关切的卖点。它以历史上凡闰八月年份必有大灾祸的宿命观念, 大胆推断中共将于下一个闰八月年份(1995)的某一天,发兵大举攻台。在对双方 军力、士气、训练、准备进行综合分析比较之后,得出了“共军犯台必胜”的恐怖 结论。此言既出,语吓四座,搞得台岛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不光平民百姓“好像整 日提心吊胆坐卧于垒卵薄冰之上”,就连许多国民党军官兵看完以后,也对自身战 力,“信心顿失”。究其《闰》书作者本意,不过想将一种“最坏的考量”推向极 致,唤醒台湾“渐趋麻木的忧患意识”,谁知,无形中“徒长敌人志气,灭了自己 威风”。 针对《闰》书观点,附和者有之,不赞成者亦有之。而反驳最力的当属出版于 1995年初的《海峡无战事》。仅看该书的大小标题:“中共无法承受武力犯台成本”、 “中共无法摆脱国际社会制约”、“共军作战能力不等于犯台能力”、“‘邓后’ 中共无力攻打台湾”、“中共目前打不起高科技战争”、“中共先进武器数量极其 有限” 、 “中共对台用兵势必后院起火”……便知,这是一本站在台湾角度、将 “最好的考量”推向极致,劝慰人们继续照吃照喝高枕无忧的书。作者翔实的论据 严谨的论证使生活在台湾的人们顿觉自己的“高大孔武”和“中共的绣花枕头”, “重新寻回了原本就不该丢失的自信和勇气”。但也有人如此评价:“将中共说成 外强中干,贬得样样不灵,与吹口哨走夜路无异。” 1995年台海到底如何,实践给出的谜底是:大陆军演。 于是,《闰八月》的支持者们说:测得好准,中共果然蠢意欲动,准备着武力 犯台了。 于是,《无战事》的支持者们说:测得不准,中共不过演习而已,哪里敢真地 武力犯台。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辩论尚未有穷期。台海会否兵燹重燃,两岸会否终有 一战,已经成为经久不衰难以降温的热门话题。 这不奇怪,本来,1979年元旦徐向前元帅宣布的仅是单方面采取的“停止炮击”, 而不是双方面签订的“和平协定”。 ※ ※ ※ ※ ※ 1997年金秋时节,王教授第二次造访北京,友朋远来,不亦悦乎,我尽地主之 谊,陪同教授赴八达岭,爬上长城作一回好汉,凭栏远眺,饱览河山。中午,择一 荫凉静悄之所,席地而坐,取出自带啤酒熟食野餐,观美景以浅酌,沐秋风兮神侃, 别有一番情趣。 蓦然,发现不远处草丛中,两群蚂蚁正在为争夺一只美丽蝴蝶的尸体而战。一 对童心未泯成年人的目光被吸引了去。王教授观摩专注,认真地摇头:同类相煎, 可悲可叹。我点头:是否有些像我们人类。王教授还是摇头:准确讲是人类像它。 我们谈兴更浓,由自然界的血腥杀伐说开去,战争的起源,战争的积极与负面作用, 战争能否最终消失,一直说到台海会否大战,于不知不觉中回到了不是我们这个层 次能够解决的命题:中国统一之前途。 王教授爱国情重,铁杆反“独”,其对于“台独”的深恶痛绝严辞批判,比之 大陆人士还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 然老头也固执倔强, 爱认死理,极难融通,对 “一国两制”成见深深,决不接受中共提出的和平统一方案。 我非常愿意同王教授这样的台湾人士交流对谈,因为我们毕竟是站在共同的基 础之上去面对我们的分歧。 王教授说:“台独”数典忘祖,不是东西,两岸应及早联手,遏制刈除,不可 使其猖獗泛滥。又说:然而,你们那个“统一”和我们这个“统一”却尿不到一壶 去,统不到一起来,难哉难哉,咋办咋办? 我答:两岸间矛盾若是“统独之争”,只有打;若是“统统之争”,可以谈。 谈,总比打好。 我俩长城一夕谈,坦诚、友善、有益,摘录于此,以供参考。 王:1958年,毛先生“炮打金门”,我不赞成,如果解放军越海而来, 我大概可以做到慷慨赴死,为保卫台湾流尽最后一滴血。然而,1995年大 陆“军演”,我虽不能说拥护,但却表示理解。登辉先生多年来纵容“台 独”,挑战大陆,麻烦很大程度上确是台湾自己招惹来的,怨不得别人。 沈:大陆方面两次重大军事行动,宣示的其实是同一个决心:台湾不 可独立,外人不可染指台海,我们将不惜一切确保中国领土完整和最终统 一。 王:我赞成统一,因为我是中国人,血管里流动着的是中华民族的血 液和情感。但不等于我赞成大陆方面开列的统一条件,因为我同时还是台 湾人,不可能撇开台湾人的想法和利益。我很自信,我的这个看法,反映 了目前台湾的绝大多数。 沈:您所中意的统一模式? 王:自由、民主、均富。 沈:那您一定是台湾《国统纲领》的衷心拥戴者了。请问:何谓“自 由”,是否您每次来大陆都有人干涉约束了您的行动?何谓“民主”,是 否大陆的“人大”、“政协”开会亦应发生类似台北“国会”的打斗群殴 事件? 何谓“均富” ,是否大陆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4000或6000或 8000美金才有资格来谈统一?标准太过抽象便如水中月般可望而不可及, 其结果,我现在就可以说:我们已经做到了;而你永远都可以说:你们还 未达到哩。凭直觉,“三前提”是台湾方面攻可为矛守可为盾、欲将统一 无限期搁置、拖延的托词。 王:我承认,大陆方面的“一国两制”确实可摸可触具体立体。但有 一个事实讲出来,沈先生千万不要过于悲伤,台湾民众百分之九十五不接 受“一国两制”,实际数字只会比这多不会比这少。对大陆方面而言,是 否有些血淋淋的残酷? 沈:“一国三制”、“一国四制”怎么样?噢,您也觉得过于滑稽不 可思议了。“一国一制”呢?是的,这又回到蒋先生“反攻大陆”和毛先 生“解放台湾”的思路上去了,最后,用谁家的那“一制”去统一国土呢, 唯有重新祭起战争的法宝,想必您也不会同意。那么,舍此“一国两制” 难道还有什么灵丹妙药来疗救中华之分裂吗?实在是难找了。双方谁也不 吃掉谁不统治谁不改变谁,在一个国家的屋檐下面各行各制和睦相处,如 果如此宽松的条件还是不行,我才真地感到悲伤,为中国人绞尽脑汁,聪 明智慧已走到尽头而仍然没有善果。 王:大陆方面恐太相信自家政策了,却没有很好了解体会别人的感受。 中共的“一国两制”完全以“中央”自居,台湾只是“地方”,中共居高 临下,漠视目前海峡两岸存有两个“对等政治实体”的事实。台湾的肉食 者们怎能接受,台湾的布衣族们又怎能心服。 沈:依我看,双方分歧焦点集中在“对等”二字上面。“政治实体”, 政府也,台湾所要求的,实际是一个分裂国家两个政府间的“对等”,说 得更直白一点,“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对等”。不知解 读对否? 王:沈先生所言不差。台湾争的就是一个平等相处,而不能被人为矮 化,不能中共当老子台湾做孙子,否则,在法理上先被套牢,头上戴上紧 箍咒,台湾的地位尊严河在,利益安全又如何保障? 沈:亦如宇宙间日月星辰各得其所,两岸关系之定位乃客观使然,而 非谁人能够主观臆定随便变更。我常想,当年如果国共划河(黄河)而治 或划江(长江)而治,各有江山半壁,日后双方或许能够互相承认个“对 等” , 如前东西德国和现南北朝鲜一般,共进联合国和国际社会,得到 “双重承认”什么的。但划峡而治便不可能了。此时的两岸,不仅仅是地 域、人口、综合实力上的不对等,更是国家历史、政制沿革、法理传承、 主权代表上的不对等,这也应该就是国际社会为何不按对待东西德国和南 北朝鲜原则对待分裂之中国的原因。总而言之,台湾谋求与大陆在两个政 府意义上的“对等”,不合中国传统,没有道理依据。台北若与北京政治 地位“对等”了,理论上有朝一日广州、南京、拉萨、乌鲁木齐、海口等 等各省会也可以提出相类要求,中国岂不四分五裂国将不国? 王:虚拟假设不能决定政策,承认现实方能解决问题。现实就是如此, “中华民国”自打国父中山先生创建之日起,已经活生生地存在了八十六 年,它的有效治理虽然已不及于大陆地区,它的法统却仍在中国的一部分 国土上得以保留和继承, 怎能视而不见充耳不闻? 在大陆方的心态上, “中华民国”是一个被打败被消灭被取缔的政权。但在台湾人民的认知上, “中华民国”即中国、即国家,不是“前朝”,无日不见高高飘扬着的青 天白日旗具有代表国家的威权意义。大陆方面如果继续无视和蔑视“中华 民国”的存在,不承认台湾“对等政治实体”的地位,实不相瞒,任何统 一方案都很难获得台湾人民的支持,事情搞不好会长期麻烦下去。我并不 是在制造危言耸听哟。 沈: 问题的症结恰在于此, 既然讲“承认现实”,有一个最基本的 “现实”是无法回避的:中国的大陆部分构成了中国的主体,海岛台湾则 无论从地理、历史、行政和法理哪个角度讲,都仅是中国的一部分。可以 试想,有人指着地图上的中国大陆说“这就是中国”,大概不会引出异议, 而指着台湾说:“这就是中国”,大概便贻笑大方了。所以,“主体”方 能代表国家,“部分”不具备这样的资格。所以,当着中国大陆发生了政 权更迭的事件,新政府便顺其自然理所当然取代旧政府获得了国家的代表 权。此时,虽然旧政府的法统仍在台湾得以存续,但并不能改变台湾的政 府仅为中国一个地方自治政权的性质。历史无情,台湾方面应该承认和正 视半个世纪前发生的一直延续到今天中国的事实。 王:我对大陆方面的立场很了解,说千道万,台湾必须自贬一格、由 “国”降为“省”,大家才能坐下来谈统一。只怕台湾的百姓大众不情愿 不接受。我所接触的朋友,没有一个愿意尚未谈判,身份先由“国民”降 为“省民”的。 沈:今日中国之分裂乃国共两党内战造成,基于此,大陆方面曾想通 过国共谈判、第三次合作的方式达成统一,如此思路的前提便是承认“对 等”。很遗憾,不为台湾所采纳。如今岛内政治生态变异,“党对党”谈 判更难实现。但我们能否循着原来思路,找到既避开“政府层面”的难题, 又能够体现“对等”原则的解决办法呢?是的,台湾已经提出来了,名曰 “对等政治实体”。我想请教,是否谈判时一方就叫作“大陆政治实体” 一方称为“台湾政治实体”?噢,您也觉得这样不伦不类不成体统了,实 际“对等”的还是两个都有主权的政府。那么,“对等”的“中华民国” 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它们所要谈论的是一个国家的内部问题呢,还是 两个国家之间的国际问题?还有,当两个“对等政治实体”手拉手走进联 合国会议大厅时, 这世界上到底只有一个中国呢还是两个中国? 是坚持 “一个中国原则”更有利于统一呢,还是愈搞“两个中国”反而离统一愈 近? 王:是呀是呀,这的确是个一下子难以滤清爽的问题。不过,我可以 告诉您,“对等政治实体”的概念,是台湾各党派经过长时间的磋商甚至 争执方达成的一致和共识,相较“对等政府”、“对等两主权国家”而言 已经很中性了,体现了台湾并不愿过分刺激中共的善意。实话讲,这就是 台湾方面的最后底线,再不可退让一丝一毫的。 沈:可怕正在这里!谁都晓得,台湾各党各派的“统独理念”相去甚 远,吵得一塌糊涂。而“统一”、“独台”、“台独”各派,居然在一个 敏感严肃的问题上达成了“共识”,可见,这概念是多么的模糊和富有弹 性, 给日后各种各样的任意注释预留了多大的空间。 大陆方面一旦认可 “对等政治实体” , 真不知台湾是向“统”的方向迈出了一步,还是向 “独”的方向迈出了一步。台湾用心良苦赞成统一的朋友们又有什么高招 能拉住台湾不向独立方向滑去? 王:谈判本是一种妥协的艺术,只有大家各让一步才有可能达成协议。 现在中共坚守着“一国两制”寸土不让,却要求台湾从既有阵地先行后撤, 这是否是一种老大霸权的心态?是否对社会本是互动的这一基本特征缺乏 起码的体认? 沈:中国之“中”者,不偏不倚、平衡适中也,崇尚中道、中庸,乃 最值称颂的中国人的道德修养。“一国两制”构想提出,其实已经包含有 各弃两端取其“中”、各让一步都妥协的思想了。从大陆方面而言,放弃 了政令军令一贯到底的统一模式,放弃了以我之制度取代你之制度的“解 放”理念。从台湾方面而言,放弃了“中华民国”仍代表整个中国的梦呓, 也放弃了台湾与大陆共享中国主权的荒谬。此时的“中”者,台北认同北 京代表中国的“中央”地位,大陆确保台湾高度自治下的一切不变。 王:如此,台湾所失太多,除了“一切不变”,到底得到了什么? 沈:余常言,台湾确有所失,不过一“旗”“一歌”“一国号”,简 言之,“易帜”而已,然所得大焉。中华民族完成和平统一盛举,台湾同 胞非但不是“二等公民”,还将与祖国大陆同胞一起共享大国尊严;台湾 海峡紧张状态顷刻消弭,将一劳永逸变成和平海峡,台湾安全之虞亦随之 彻底解除,仅双方节约军费开支一项也是了不得的贡献;两岸间再无藩篱, 人民得以自由往来,商贸得以优劣互补,大中华经济圈必将获得强势发展, 台湾小龙地位稳如泰山,中国巨龙腾飞指日可待……如果仍对“一国两制” 心存疑惧,君不见已经回归之香港乎? 王:台湾与香港完全不同,岂能同日而语。我对香港的“一国两制” 始终乐观其成,但即使其成,对台湾也无说服力。 沈:正因为统一前的台湾与香港有不同,决定了“一国两制”后的台 湾与“一国两制”后的香港也有不同。届时,台湾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台岛的“国防”仍完全由其自己负责,香港哪来此项权力?还可以预见, 其时国家外交之下的台湾“地域外交”,也将比今天真正“务实”,起码 领导人出访不再受限,畅行无阻,美国可去,日本也可去,不用发愁没有 高规格的礼遇。而且出去得堂堂正正,腰杆挺直,不用带着大笔金钱去买 那些贪得无厌不讲原则小国的笑脸。 王:不管怎样讲,“一国两制”在台湾没有民意支持基础,不可能被 接受的啦。 沈:这句话我听得耳朵都起了茧子,但始终没有看到台湾有文章能够 把道理讲得深刻透彻。大家都很清楚,台湾目前的主流意识是“不统不独 保持现状”,这是一个生活长期安适富裕的偏安小朝廷极易滋生的满足怠 惰之情,可以理解。中国统一是一项复杂繁冗的巨大工程,不可能一蹴而 就功毕一役,我们既要只争朝夕,也要耐心等待。总体来讲,时间会对大 陆有利,因为台湾手里真正的王牌是它的经济。但随着时间推移,再有个 十年二十年,发展迅猛的大陆经济在总量上有可能同发达大国并驾齐驱, 那时,大陆将以绝对优势的实力和地位从容解决中国的统一问题。中国在 世界历史上的再度崛起辉煌是不可阻挡的,中国在中国历史上的再度重归 一统,也是不可阻挡的。 王:您所说的“优势”、“实力”是否包括军事内容?如果统一之事 久拖不决,大陆在足够强大之后,是否有一天会失去耐性重新选择用武力 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沈:“实力”当然包括军事。但即使实力大增,大陆也不会滥用军事。 用和平方式实现统一绝非权宜政策,必将长期信守。当然,只有一种情况 除外,那就是台湾终于踏上谋求独立的不归路。台湾宣布独立之日,便是 两岸开战之时――任何人都不应心存侥幸,冒天下之大不韪来试验此话究 竟儿戏,还是当真。恕我直言,台湾现在不乏庸俗之辈,整天掰着指头在 算双方各有多少条兵舰多少架飞机,以此推断大陆敢不敢动手,会不会打 赢,好没意思。因为,台湾独立,大陆必打,这是事情铁定的逻辑。中国 任何一届政府、任何一个政党都承担不起丢失祖宗家业的历史责任,背不 动丧土辱国的骂名。所以,届时,地无分东西南北人不分男女老幼,破釜 沉舟同仇敌忾与“台独”拼死一战是唯一的抉择。且不论打赢打不赢,可 以肯定的是全台湾会变成一片废墟瓦砾,大陆沿海也会遭致惨痛重创,中 国,包括台湾的现代化进程,将因此而倒退若干年。而引发这场民族大悲 剧的罪魁祸首――“台独”――亦将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遭万众唾骂。 主乾坤掌权柄的政治家们,择路慎行啊,切不可图一己之私逞一时之快而 让生灵涂炭,使国家残破。 教授,我这里也有一问题问您:如果“台独”当道,引发战争,您将 为捍卫中国统一呢还是为保卫“台独”而流尽最后一滴血?抑或沏茶摇扇 作壁上观? 王:哎呀呀,你这个问题把我考住了,陷我于三难之地呀。作为中国 人,我不能助“台独”;作为台湾人,我又不能帮大陆;作为忠义耿介之 士,国难当头,更如何旁观得下去!我别无选择,只有去上吊跳楼了。 我们捧腹畅笑。为教授的智慧幽默,也为我俩竟然长达三小时地严肃辩答,认 真论争,俨然两岸政治性谈判的预备会议正在这里举行似的,很是有些滑稽。 实在,我们既不代表各自当局,也不代表任何党派,我们只能代表两介书生一 对痴憨。 王教授说:我是先天下之忧而忧,杞人无事忧天倾。我说:我是位卑岂敢忘忧 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我们笑得愉快。 然而,又无可否认,我们个人的看法同时也是两岸各具普遍性理念的反映,一 叶可以知秋,三木想得出树林。 虽然我们谁都没有回天之力,不可能说服对方,也注定了谈不出结果来,两岸 间状况亦如是。但是,我们毕竟接触了、交淡了、沟通了,类似这样的知无不言畅 所欲言正在两岸间各个层面上以各种方式经常性地发生着,这就是巨大的进展,十 年前尚不敢奢望。还是那句话:谈,总比打好。走动串门,总比老死不相往来好。 毕竟血浓于水,情重于山,还有对我们自身智慧的信心。也许很快,也许尚需几代 人坚韧不被,我们最终会找到打开坚锁之钥,走进一片新天地。 还有短暂的三年,中国将和世界一起,拥抱扑面而来的二十一世纪。已有许多 人在断言:二十一世纪是中国世纪。我说:中国和平统一了才作数。 时机,离我们并不遥远;命运,其实就在你我手里。能否把握得住,不靠老天 不靠地,全靠我们自己。 我的饱经苦难的祖国,努力啊! 我和王教授将易拉罐青岛啤酒高高举起―― 我说:祝二十一世纪的台湾海峡再没有炮声。 教授说:祝台湾海峡的炮声永远停留在二十世纪。 我们碰杯,一饮而尽。 关山雄峙、蜿蜒远去、横贯古今、蕴藉力量的万里长城为我们作证。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