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三国“轴心”(3) 他还提出,德、意两国在对南斯拉夫政策上应互相协调;应联合敦促匈牙利把 它要修改边界的要求集中于针对捷克斯洛伐克,因为这有助于匈牙利与南斯拉夫结 盟。 最后,希特勒讲了一句经过再三斟酌的奉承话,说:“墨索里尼是世界上最著 名的政治家。 根本没有人能和他相比。” 齐亚诺从柏林返回后,满怀信心地认为“可以任意支配德国人了”。 他得到的印象是:希特勒是一个轻率浮躁、无足轻重、易于摆布的人物,毫无 墨索里尼那样的才能,完全可以利用他来为意大利的利益服务。 墨索里尼对齐亚诺完成的使命非常高兴。 他公开宣布:罗马――柏林轴心已牢固建立起来了;今后欧洲就会围着这个 “轴心”转了。 就在1936年10月23日齐亚诺与牛赖特在柏林威廉街74号德国外交部签订秘密协 定的当天,在该部对面威廉街64号的“里宾特洛甫办事处”里,当时任德国驻英国 大使的冯・里宾特洛甫与日本驻德国大使小路公共草签了反共产国际协定。 希特勒1933年上台后,一直执行着互相矛盾的远东政策、特别是对华政策:一 方面对日本侵华表示同情,认为日本国小人多,拓展“生存空间”是理所当然的; 另一方面对蒋介石政权保持友好关系。 1933年夏天,希特勒派在20年代德国陆军重建中起过关键作用的冯・赛克特到 中国,会见了蒋介石和宋美龄,提出了一份关于改组国民党陆军的详细备忘录。 随后,冯・赛克特又到广州,与在广州经商的德国人汉斯・克莱恩及德国国防 部的普罗伊少校共同策划了在广州建造兵工厂等事宜。 当时的广州由军阀控制。 德国外交部怕在广州建兵工厂引起蒋介石的不满,通过外交途径向蒋介石进行 试探。 蒋介石说,广州不久便会被收复;不介意德国的举动。 德国对蒋介石的答复很高兴,决定下大力帮助改组国民党陆军。 蒋介石要求德国派冯・赛克特接替韦策尔担任德国驻华军事顾问团团长,以帮 助改组和训练国民党陆军。 德国鉴于冯・赛克特在国际上有较高的声望,担心他出任德国军事顾问团团长 会引起日本的不快而影响对日关系,因此决定派法肯豪森接替韦策尔,并让冯・赛 克特陪同他一起赴中国履职。 1934年3 月,冯・赛克特再次到中国。 但这次他的使命是扩大德国武器向中国的出口和从中国进口军工原料,特别是 钨、锡。 冯・赛克特这次分别与广州军阀政府和国民党政府签订了用中国的原料换取德 国军工项目、铁路项目的协议。 此后,以中国原料换取德国军火的交易红红火火开展起来。 克莱恩的公司以及德国国防部专门成立的对华贸易公司――哈普罗公司,对推 动德中贸易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德国在发展对国民党政权的军事和经贸关系的同时,对日本在中国东北三省建 立的伪满洲国的大豆很感兴趣,希望从伪满洲国购进尽可能多的大豆。 希特勒决定让德国商人费迪南・海耶来办这件事。 mpanel(1); 海耶于1933年8 月到伪满洲国,购买大豆的事办得很顺利,9 月末返回德国。 1934年2 月,海耶又抵达伪满洲国,与伪满洲国当局谈判进一步扩大双边贸易 问题。 海耶声称,德国将承认伪满洲国;他将出任德国驻伪满洲国公使。 伪满洲国把海耶的谈话公之于众,引起国民党政权对德国的严正抗议。 德国只好公开表示无意承认伪满洲国。 但德国与伪满洲国的大豆生意仍在继续发展。 为了加强这种贸易关系而尽量减少国民党政权的异议,德国于1936年初派了由 基普部长率领的“研究委员会代表团”到日本、泰国、中国国民党统治区和伪满洲 国。 实际上,这个官方代表团的主要目的是与伪满洲国当局达成大豆贸易协议,也 就是用与伪满洲国当局进行官方谈判来满足日本方面的要求。 这样做,等于德国在事实上承认了伪满洲国,而又避免了对这个日本建立的傀 儡政权的法律上承认。 1936年4 月30日,该代表团与伪满洲国当局正式签署了贸易协定。 日本对此表示很满意。 由于德国执行互相矛盾的对华和对日政策,所以它采取的对华亲善行动总是受 到日本的反对;而它采取的对日友好步骤又要受到国民党政府的指责。 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希特勒起用了两个“业余的外交活动爱好者”:赫尔曼・ 克里贝尔和埃德蒙特・富尔霍策,在东京和南京之间进行秘密调停。 克里贝尔曾是侵华的八国联军中的一名德国军官,后来参加纳粹党,成了希特 勒的一员干将,一直与希特勒保持着联系;1934年出任德国驻上海领事。 富尔霍策曾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1926年移民美国,参与了德裔美国人的政 治活动,与德国纳粹党有联系,1933年起担任设在中国的德国通讯社远东总分社社 长。 1935年10月中旬,富尔霍策与国民党政府行政院院长汪精卫会晤。 汪精卫代表他本人和蒋介石提出:请希特勒协助安排中、日两国妥协,以便中、 日、德三国在经济问题上和反共斗争中进行合作。 ――泉石小说书库――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