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决胜台儿庄(1) 南京是国民党政府的首都,也是一座古老的城市。从越国大夫范蠡筑城算起, 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三国时的东吴和南朝时的宋、齐、梁、陈均建都南京。在南 京建都的还有南唐、明朝、太平天国,加上民国时期的临时政府和国民党政府,一 共有10个朝代。所以南京有“金陵帝王州”之美称。 上海保卫战虽然打得异常艰苦激烈,但终以上海失陷而告结束。从此,战局急 转直下, 保卫上海之我军奉命撤退。日军也分兵两路向南京推进。一路从沪宁 线与沿长江直逼南京;另一路从苏、浙、皖边指向芜湖,想从芜湖迂回南京。日军 兵临城下,使蒋介石如坐针毡。为了迁都撤退,他在1937年11月中旬,连续召开了 三次幕僚会议,表面上做出了由唐生智任南京卫戍司令,统兵固守南京的决定,实 际上正在准备迁都重庆。同时通过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和日本进行妥协投降活动。 蒋介石为避免日机轰炸,住在中山陵山下树丛中的“四方城”内。11月5 日, 他接见了陶德曼。陶德曼向蒋介石转达了日本政府提出的七项停战条件:一、承认 伪满、内蒙独立;二、扩大“何梅协定”,划华北为不驻兵区域;三、扩大“淞沪 协定”,设非武装区域,上海由国际共管;四、中、日共同防共;五、中、日经济 合作,减低日货进口关税;六、根绝反日运动;七、尊重外国人在华权利。 对这样的丧权辱国条件,蒋介石也想接受,遂于12月2 日在南京召开军事长官 会议,征询意见。白崇禧、唐生智、顾祝同、徐永昌等重要将领表示可以接受。蒋 介石又发电征求阎锡山的意见,阎也表示同意。当天下午,蒋介石第二次会见陶德 曼,表示“中国政府愿以日本所提的各点作为谈判基础”。谁知陶德曼代表日本政 府在原有七项条件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四条新条件。其中公然提出在日寇占领地区建 立伪政权和对日给予战争赔款等问题。至此,蒋介石的头脑才冷静下来,认识到 “此时求和无异灭亡,不仅外侮难御,而内乱益甚”,他的政权也难保了。 和谈失败,蒋介石又大叫抗战,召集守卫南京师以上将领进行临行前训话。然 后于12月7 日凌晨,在日机出动以前乘美龄号专机飞往武汉去了。 蒋介石离开南京时,认为淞沪战役刚失利,兵员不足,士气低落,南京又不易 守住,打算放弃。但后来又考虑到作为首都,不战而拱手相让,实在无法向国人交 待。于是重新做出决定,以15个师的兵力守南京;命令从前线撤回的部队中调5 个 军至南京外围,组织防御。日本方面,早在11月7 日已成立华中方面军,由松井石 根大将为司令官,辖上海派遣军和第10军。11月24日,松井石根制定了进攻南京的 作战计划,得到日本御前会议批准。12月1 日,日大本营下达《大陆命第8 号》命 令,决定在海军协同下,以6 个师团兵力进攻南京。12月5 日,日军进逼南京城郊, 8日南京被围,部分外围阵地亦被突破。守军退守城廓。 这时,南京城郊已炮火冲天,硝烟弥漫。12月10日,日军以五个师团的兵力, 采用迂回包围、分进合击、诸兵种协同作战的战术向南京发起了总攻。同时以少数 兵力迅速渡过长江,迂回浦口,堵住了中国军队的退路。日军先从光华门、中山门、 中华门突入城内。守城部队在雨花台、紫金山、幕府山等地顽强抗击日军。国民党 军队虽然有11万兵力,但经上海战役,损失惨重,士气低落。如第36师退到南京时, 只剩下3000人,后补充了4000新兵,多数未经训练,有的还未摸过枪。这样的部队, 战斗力是可想而知的。指挥官唐生智是为了恢复自己的势力才要求保卫南京的。他 表面上慷慨陈词,表示要与南京共存亡,但他消极防御,再加所属部队各有背景, 指挥失灵。11日晚,蒋介石电令:“如情势不能久待时,可相机撤退。”在日军逼 进城下时,唐生智做了撤退安排,但自己却先过江逃命。其他不少将官为了保存实 力,不听指挥,在危急之时,大发国难财或争相逃命。除66军、63军遵命突围外, 其余皆拥挤到下关,争相渡江。日军猛攻雨花台时,守卫中华门的第88师师长孙元 良竟擅自率部跑往下关准备渡江逃命。当日军攻入城时,他因渡江未成,又换上便 衣,伪装成难民,躲藏了一个月才混出南京。 南京周围的陆路均被日军截断,十来万军队和无数民众便蜂涌而至,挤在长江 渡口。由于船少,再加上人心恐慌,互不相让,秩序大乱。军官和士兵们又随意开 枪,气氛搞得更加紧张。各部队之间,为争一条船,不惜开枪火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