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大战前夜(1) 苏联早已察觉到希特勒的侵略野心,一直致力于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以制止纳粹 德国的扩张,但未得到英国和法国的响应。 1938年9 月29日德、英、法、意四国慕尼黑会议英、法出卖捷克的行径,引起 了苏联的警觉。 苏联认识到,英、法对苏联怀有深深的敌意。 1939年3 月10日,斯大林在苏共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发表演说,批评西方民主 国家“祸水东引”的政策。 他说:“西方民主国家的弱点清楚地表现在他们已经放弃集体安全的原则而转 向不干涉政策和中立政策这一事实上。 这个政策骨子里是希望使侵略国转而以其他国家为目标。 他们在继续推动德国人东进,容许其得到可能轻易获得的胜利品。 他们劝告德国人:‘你们只要对布尔什维克开战就行了,以后一切都会遂愿的。 ’看来他们是在挑拨我们去同德国发生没有根据的冲突。” 斯大林还警告说:“我们决不上那些惯于使他人为自己火中取栗的战争贩子把 我国拖入到冲突中去。” 斯大林虽然批评了西方国家( 英国和法国) ,但没有放弃建立集体安全的打算。 在纳粹德国于3 月15日全部侵占捷克斯洛伐克之后的第三天,苏联外长李维诺 夫根据斯大林的指示提出,召开由苏、英、法、波和罗马尼亚、土耳其等六国参加 的欧洲会议,讨论采取共同行动以制止纳粹德国扩张的问题。 张伯伦、达拉第以及波兰的领导人对苏联极不信任,担心上斯大林的“圈套”, 因而以“时机不成熟”为由予以拒绝了。 4 月16日,李维诺夫在莫斯科接见英国大使,正式建议英国、法国同苏联缔结 互助条约。 李维诺夫说:“鉴于欧洲的局势越来越紧张,纳粹德国的侵略野心已昭然若揭, 苏、英、法三国很有必要缔结互助条约。 缔约国还应签订一项军事协定以使互助条约具有实效;缔约国对中欧和东欧所 有认为自己受到纳粹德国威胁的国家应做出担保。 希望英国和法国积极考虑这些建议。” 英国对李维诺夫的建议迟迟不作答复。 李维诺夫认识到自己推行的集体安全的外交政策已遭到失败,遂提出辞职。 5 月3 日,莫洛托夫接替李维诺夫担任苏联外交部长。 5 月8 日,英国政府正式答复苏联,拒绝了李维诺夫的建议。 这使得苏联更加怀疑英国的企图。 为了苏联自身的安全利益,斯大林遂决定同德国人拉关系。 5 月17日,苏联驻德国代办阿斯塔霍夫根据外交部指示会见德国外交部官员施 努尔,先是谈苏德贸易问题,尔后转到政治问题上来。 阿斯塔霍夫说:“苏联和德国在外交政策上并没有冲突,因此两国没有抱敌意 的理由。 确实,在苏联有一种受德国威胁的感觉。 mpanel(1); 但是,毫无疑问,这种受威胁的感觉和在莫斯科的不信任心理是有可能消除的。” 5 月20日,莫洛托夫在莫斯科接见德国驻苏大使舒伦堡。 在谈到恢复中断了两个半月的苏德贸易谈判问题时,莫洛托夫说:“如果能建 立必要的政治基础的话,两国之间的贸易谈判是可以恢复的。” 舒伦堡说:“你所说的‘政治基础’是什么意思呢? ”莫洛托夫没有正面回答, 只是说:“这是两国政府都应考虑的。” 莫洛托夫的话很快传到希特勒那里。 希特勒鉴于英、法在波兰问题上态度越来越强硬,因而想到应当同苏联“建立 比较过得去的关系”以制衡英、法。 他指示里宾特洛甫对莫洛托夫做出答复。 5 月25日,里宾特洛甫召集国务秘书威兹萨克和法律司司长高斯开会研究如何 落实希特勒指示的问题。 他们起草了一个给舒伦堡的指示稿,交希特勒审阅。 “指示稿”说:“德国和苏联之间在外交事务方面并不存在实际的对立。 现在是考虑德苏关系正常化的时候了。 意德同盟并不是针对苏联的,它完全是针对英法同盟的。 “如果事与愿违,我们同波兰发生冲突的话,我们坚定地相信,那不会引起对 苏联的利害冲突。 在解决德波问题时,不论用什么方式,我们都将尽量考虑苏联的利益。 “我们看不出有什么东西能真正诱使苏联积极参加英国的包围政策。 因为这意味着苏联单方面承担义务而得不到英国任何有价值的报酬。 英国将再次执行它的传统政策,让其他国家为它火中取栗。” 希特勒5 月26日看过这份“指示稿”,认为它“说过了头”,因此指示暂时不 发。 在希特勒犹豫不决的时候,张伯伦在四面八方暴风雨般的批评之下,于5 月27 日指示英国驻苏联大使向苏方表示,英国同意开始谈判互助条约、军事协定和对受 纳粹德国威胁的国家做出担保。 但英国和法国没有及时派出高级谈判代表,只是让其驻苏使节与苏方进行一般 性会谈。 5 月31日,莫洛托夫在苏联最高苏维埃会议上发表讲话,痛斥西方国家犹豫不 前。 他说:“英国和法国要是认真想同苏联一道制止侵略的话,那就必须抛开枝节 问题,在三个主要问题上达成协议:( 一) 缔结一项纯防御性质的三边互助条约; (二)对中欧和东欧国家,包括所有与苏联接壤的欧洲国家在内,做出担保;( 三) 缔结一项明确的协定,规定三国彼此间提供并且向受到侵略威胁的小国提供及时而 有效的援助的形式和范围。” ――泉石小说书库――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