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莫斯科城下大决战(5)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朱可夫同总参谋长商量好,要采取紧急措施来消除这一危 险局势,及时把第1 突击集团军开到莫斯科―伏尔加河运河一线,其先遣部队立即 把敌军击退到运河西岸。 11月底和12月初,第1 突击集团军在第20集团军的支援下,对德军实施多次反 突击。 并会同第16、30集团军连续作战,终于挡住了德军的进攻,迫使敌人转入防御, 从而消除了德军从北面突入莫斯科的威胁。 在南面,德军第2 坦克集团军于11月18日才恢复进攻,多次攻打南部重镇图拉, 但始终未能得逞。 敌人从南面包围莫斯科的企图也以失败而告终。 德军从南北包围和占领莫斯科的企图失败之后,便打算单刀直入,从正西面直 接突破西方方面军的防线,闯入莫斯科。 12月1 日,敌军在纳罗弗敏斯克实施强有力的突击。 但经过5 天激战,德军惨败,被迫退到纳拉河西岸。 在持续20天的对莫斯科决定性的总攻中,德军的锐气消耗殆尽。 11月22日,德国陆军参谋长哈尔德在工作日记中写道:“冯・包克陆军元帅亲 自在前线指挥所指挥莫斯科附近的作战进程,部队已疲惫不堪,不能进攻…… 冯・包克把当时的情况比作马恩河战役( 即1914年9 月巴黎附近的马恩河战役 )。 他指出,已形成这样一种局势,把最后一个营投入战斗就能决定战役的结局。” 然而,德国统帅部对局势的估计又失算了,“最后一个营”也不能决定战役的 结局。 苏军的顽抗使德军的攻势再三衰竭。 12月3 日,包克打电话给哈尔德说: “第4 集团军的先头部队又撤下来了,因 为侧翼跟不上去…… 我军快要到山穷水尽的地步了。” 两天之后,即12月5 日,这位元帅又向陆军参谋长报告说:“我已经到了山穷 水尽的地步了。” 在莫斯科城下的20天激战中,德军损失惨重。 从11月6 日到12月5 日,德军损失官兵15?5 万人,坦克777 辆,火炮和迫击 炮数百门,很多飞机被击落或在机场上被击毁。 德国中央集团军群的“台风”行动以失败而告终。 12月的莫斯科已是天寒地冻了,而1941年的严冬又来得特别早。 希特勒的闪击战得逞于西北欧,他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认为一个半月即可消灭 苏军,占领苏联,因而官兵都没有准备冬装,各种车辆、武器也无防冻设备。 他们必须用镐把车辆和火炮周围的冻土一点点地刨开,其中许多车辆和火炮就 是试图把它们从冻土中刨出来时损坏的。 如果不加防寒罩,车辆的发动机就会在行驶过程中冻坏。 在卡车和坦克中途停车时,必须在发动机下面生火烘烤,以防结冰。 mpanel(1); 火炮助退辅进器里的液体都凝固了。 由于同样的原因,机枪和自动枪也失灵了,惟一好用的是迫击炮。 光学瞄准仪和望远镜的镜片模模糊糊,失去了作用。 履带式车辆没有防滑剂就会在冰上打滑,无法前进。 由于食用冰冷的食物,有些人餐后呕吐,有些人得了胃病,有些人得了斑疹伤 寒。 部队没有领到伪装用的罩衣和冬装,有许多人连内衣和结实一点的靴子都没有。 士兵们至少要有两人以上结伴而行,这样可以观察对方是否出现了冻伤的征候。 伤员一倒下去就会死亡,这并不是由于伤势过重,而是由于失血引起了休克和 冻伤。 夜间气温下降到摄氏零下30℃,士兵们在室外待一个小时以后就得回到室内待 一小时,以便使身体暖和过来。 德军的运输线长达1000多公里,经常遭到游击队的袭击,供应困难重重。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苏联官兵早已穿上了暖和的棉衣和皮靴以及护耳冬帽。 在这方面,他们还得到美国和英国的援助。 据美国租借总署负责人爱德华・斯退汀纽斯记载:“1941年战争期间,牲畜的 损失使俄国严重缺乏皮革,因此我们根据莫斯科议定书送去了10500 吨制鞋皮革。 但即使有这种援助,俄国工厂还是不能满足红军的需要。 因此,我们又送去了150 万双美制的军靴。 从那时起我们送去的军靴增加到400 万双,而大不列颠也送去了300 万双。” 苏联官兵除了都有冬装和军靴以外,重要武器也都有防寒设备。 机枪套上了保暖的枪套,车辆和火炮涂上了防冻润滑油。 许多官兵都生长在北方,习惯于寒冷气候,有些战士还会滑雪。 后方基地接近前线,供应得到保障。 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是为保卫祖国、反对奴役、争取独立和自由而进行正义的 反法西斯战争,能够万众一心,拼搏杀敌,视死如归。 所以天时、地利、人和都在苏军一边。 苏联最高统帅部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决定开始反攻的。 早在10月底和11月初,最高统帅部就决定组建10个预备队集团军。 这些部队都是很快组建起来的。 据第10集团军司令戈利科夫回忆,10月21日,他被派往伏尔加军区的库兹涅茨 克组建第10集团军。 ――泉石小说书库――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