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未遂谋杀(1) 1944年7 月20日清晨,柏林又闷又热。 德国本土军参谋长克芬德・冯・施道芬堡伯爵把一枚英制炸弹用衬衣包好,放 入手提箱,然后乘车前往柏林郊区的伦格斯道夫机场。 9 点,施道芬堡登上一架Ju―52型专机,前往在东普鲁士腊斯登堡的希特勒大 本营。 纳粹的所有领导人除宣传部长戈培尔外,都集中在腊斯登堡开会,施道芬堡要 把希特勒这些人统统送回老家。 施道芬堡伯爵当年曾是位身材高大、相貌英俊、举止优雅的军官,可现在只剩 下了一只眼、一条胳膊、一条腿和三个手指。 1943年春,施道芬堡在突尼斯指挥一个装甲营撤退时,2 架美国P ―38闪电式 战斗机从云缝中钻出,瞄准施道芬堡劈头盖脸地一顿扫射。 施道芬堡大难未死,但身负重伤,成了现在这副模样。 施道芬堡要刺杀希特勒,并非因他使自己致残。 除掉希特勒、推翻纳粹党的专制统治、迅速同英国和美国媾和,是德国军队的 秘密组织――“黑色乐队”的目标。 施道芬堡就是这个秘密组织的重要成员。 施道芬堡出生在德国一个著名的贵族家庭,族谱可以追溯到1262年。 他的父亲是德皇威廉二世的枢密大臣,母亲是德国总参谋部的创始人之一、陆 军元帅奥古斯都・冯・格奈森瑙伯爵的孙女。 施道芬堡年轻时曾想当大提琴演奏家,可是最后却鬼使神差般地当了兵,进入 军官学校。 毕业后在精锐的第17班堡骑兵团任职。 1938年进入陆军大学深造,在军事学、历史学和经济学方面显示出才华,大有 未来总参谋长之望。 然而在这时,施道芬堡对希特勒已是深恶痛绝了。 1934年6 月30日,上台一年半的希特勒为了巩固纳粹专政,把屠刀砍向有君主 主义倾向的德国军官团。 在这天深夜,德国前总理库特・冯・施莱歇将军及夫人、施莱歇将军的朋友冯・ 勃莱多夫将军被纳粹党徒打死在自己家中,并给定上“叛国”的罪名。 两位将军的死,震惊了年轻的施道芬堡,也激怒了以总参谋长路德维希・贝克 上将为首的一大批德国将领,其中有德国海军谍报局局长威廉・弗朗茨・卡纳里斯 海军少将。 贝克上将这时54岁,被称为那一代最能干、最仁慈的军人。 他从一开始就不信任希特勒,对希特勒疯狂扩军备战,四处扩张的行径更为担 忧。 1934年6 月29日,即施莱歇、勃莱多夫两位将军被杀的前一天,贝克被任命为 总参谋长。 贝克对希特勒说:他接受这个职位的目的,不是要建立一支征服他国的军队, 而是要建立能够保卫祖国的军队。 希特勒反驳道:“将军,军队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打仗;如果不是为了这个目 的,就不可能建立一支有价值的军队。 mpanel(1); 为着和平而做准备的军队是不存在的。 军队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赢得战争。” 两人不欢而散,第二天施莱歇将军和勃莱多夫将军就被杀了。 贝克看透了希特勒正在把德国引上战争之路。 有第一次世界大战经验的贝克深知,一旦爆发战争,德国必败无疑,遭受灭顶 之灾。 贝克决心除掉希特勒。 海军谍报局长卡纳里斯也持同样的观点。 但希特勒是德国人民选举出来的总理,德国军队有着不干预政治的传统,所以 贝克觉得除掉希特勒要有充分、令人信服的理由才行。 1938年春,贝克的机会来了。 这年春天,希特勒下令制定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的“绿色计划”。 德国总参谋部的军官们知道捷克斯洛伐克虽是小国,但工业发达,军队训练有 素,又是法国的盟国,法国身后还有英国的支持,同这三国开战无疑是自杀。 贝克坚决反对入侵捷克斯洛伐克。 1938年4 月1 日,希特勒召开会议,宣布他要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的决心不可动 摇。 贝克在会后来到总理府,要求希特勒保证不打算发动战争。 希特勒死死盯着这位总参谋长的脸,两眼闪烁着轻蔑之光,冷冷说道:“我没 有这种打算。 我所要告诉将军的是:军队是政治家的工具,其责任是执行政治家所交给的任 务,没有责任对自己的任务提出疑问! ”贝克知道这句话的含意,立刻直截了当地 答道:“对不起,我无法执行我不赞同的意见。” 说罢,贝克起身,头也不回地离开了总理府,他辞职了。 在辞职前,贝克想力促将军们集体辞职,以示抗议“绿色计划”,并让自己的 密友施图尔纳格尔将军研究一下“以军事手段支持集体行动的可能性”,即军事政 变的可能性。 施图尔纳格尔将军去试探其他将军的意见,但得到的回答是:贝克的建议同他 们所受到的训练是背道而驰的;如果需要有人赶走希特勒,那只能是德国人民,因 为是德国人民选举了希特勒。 施图尔纳格尔将军空手而归,贝克上将只得辞职。 在离开办公室前,贝克对在场的将军们说道:“如果德国发动战争,除了她所 攻击的国家外,其他国家也会立即参战。 ――泉石小说书库――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