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第一章 美军第一坦克手 △马歇尔当政,想起了巴顿 △巴顿,“克拉克堡的疯子” △巴顿,“绿色大黄蜂” △巴顿:“神圣骑兵”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唯有坦克!坦克!坦克! △巴顿:一品脱汗水可以挽救美国人一加仑鲜血△巴顿,参加“二战”的第一 位美国将军 △巴顿:记住,12 月7 日 △巴顿:让我在希特勒后背上插把刀 △巴顿,爱血爱火爱美女 1939 年9 月1 日凌晨,华盛顿石溪公园附近怀俄明大道一所住宅里的电话铃 响了,面孔严峻、目光深邃的主人被告知,几小时前,德国军队已越过波兰边界, 英、法两国按照对波兰政府作出的保证,必须出兵支援波兰抵抗德国。 这就是说,一场世界大战开始了。 电话铃响时,房子的主人正在卧室兼书房里工作。他立即将这一消息告诉他的 夫人凯瑟琳,她已经醒了,而已已经从收音机里听到了这个消息。他们一起坐着谈 到黎明,迎来了华盛顿闷热的白天,然后他立刻前往陆军部。 关于这位行色匆匆的人,6 年后,英国首相丘吉尔曾经在给他的信中写道:并 不是命运让您来指挥这些伟大的军队,而是非您去建立、组织和鼓舞不可,在您的 指引下,这些已经横扫法、德全境的强大英勇军队得以诞生,并在令人瞠目的短时 间内臻于完善。您不仅组建了战斗部队及其辅助部队,而且提供了所需的全部指挥 人员,这使我几乎无法相信。在这些殚精竭虑的岁月中,我对您的英勇精神和宏伟 魄力,始终怀有由衷的钦敬之情,正是您的这种精神和魄力,使得和您共度艰危的 战友们获得了真正的慰藉,而我切望自己能被公认是您的亲密战友之一。 几乎与此同时,美国总统杜鲁门在表彰他的功绩时说:在这场规模空前和无比 残酷的战争中,数百万美国人为他们的国家作出了卓越贡献。而我们面前这位将军 则力国家赢得了胜利……,他的品德、举止和效能激励了陆军将士、全国上下和整 个世界。如果要归功于哪个人,美国的前途应当归功于他。在世界上最伟大统帅的 行列中,他是堪当首位的。 的确,他是一位伟大的人物,但他不是本书的主人公,他是后来的美国陆军五 星上将乔治・C ・马歇尔。 再说1939 年9 月1 日上午,行色匆匆的马歇尔准将赶往陆军部,宣誓就任美 国陆军参谋长。 由于欧战爆发,世界形势急剧变化,原定的陆军参谋长就职仪式取消了,但这 位陆军部首脑肩上的担子却成倍地加重了。 mpanel(1); 他去白宫晋见罗斯福。 他以美国最高统帅部最高级成员的身份主持会议。 他出席记者招待会。 ………… 终于,他坐到了自己的办公桌前。 马歇尔接任美国陆军参谋长之时,正值世界狼烟四起,战火连绵不断,此起波 伏。1937 年11 月,希特勒、墨索里尼和日本军国主义三者结成联盟,形成了 “柏林――罗马――东京轴心”,并先后把罪恶之手伸向波兰、埃塞俄比亚、中国 ……。 战争的阴影笼罩着每一个角落,美国恐怕也难逃厄运。马歇尔看到希特勒的战 争机器已使作战样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此时美军坦克部队的装备还处在原始 阶段,并分散在各个陆军部队中,连一个完整的装甲兵部队建制都没有,他感到忧 心忡忡。没有完整的装甲部队,没有明确的作战原则,这如何能对付未来战争。而 此时美军一大批老朽的将军把持着军队,顽固地反对改革和创新,有一部分人甚至 坚决反对备战。马歇尔认为美军的当务之急就是清理队伍,对那些盘踞在关键岗位 上的高级军官们动刀,因为正是这些人阻挠着军队的现代化和改组工作,取而代之 的应是那些年轻有为的军官们。于是,马歇尔秘密地对美军上层军官进行了一次 “清洗”。并且私下里在军官队伍中物色,一旦时机成熟,便可以委之以重任的人 选。 在马歇尔参谋长的办公桌的抽屉里,有一份名单――在他一生留下很深印象的 军官名单。他拿出这份“黑名单”,紧锁眉头,从上到下,一个一个斟酌着。在这 临危时刻,谁能够担此重任呢?他应既是一个出色的指挥官,又是一个坦克专家, 还要英勇善战、智勇双全。最后马歇尔将军把笔重重地落在享有“美军第一坦克手” 美誉的乔治・史密斯・巴顿的名子上。就是这一笔,改变了巴顿一生的命运。 马歇尔与巴顿相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 他发现巴顿虽然性格古怪、粗暴、 反复无常,然而学识渊博,做事果断、高效,行动敏捷,有充沛的精力和创造精神, 管理部队有其深厚的功力,且有丰富的实战经验。他对作战计划处的副处长伦纳德・ 杰罗中校说:“巴顿是军中无比优秀的坦克手,我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就知道这一 点。当他指挥我军有史以来第一批坦克时,我就密切地注意他了,他用借来的少量 坦克打垮了一个旅的敌人。虽然他是一个难以相处的人,但我知道如何同他打交道。” 接着,他说了一句难以捉摸的话:“我要把他调到靠华盛顿近一点的地方,以 备需要时召之即来。” 马歇尔认为,在未来战场上巴顿是美军克敌制胜绝对不可缺少的人物。 于是在后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横扫欧洲大陆、歼敌最多、使敌人闻风丧胆, 然而又是盟军高级将领中争议最大并几次大起大落,被人称为“暴怒的狮子”的血 胆将军――陆军四星上将乔治・史密斯・巴顿被调到迈尔堡,他的出现揭开了美国 军事史上辉煌的一页,而此次调动对巴顿的军事生涯来说至关重要。 乔治・史密斯・巴顿是一位极其特殊的历史人物,他的一生极具传奇色彩,对 于他,军界和学术界历来有不同的历史评价。许多人认为:“巴顿将军是一位统率 大军的天才和最具进攻精神的先锋官”;“他是美国的首席坦克专家”;“巴顿是 20 世纪的拿破仑”。同时也有人指出:“他骄傲自大,华而不实”。但无论怎样 评说,人们都不得不承认:巴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军最有作为的高级将领之一, 他以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和惊人的战绩而载入史册。 乔治・史密斯・巴顿,1885 年11 月11 日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南部雷克 维尼亚德,出世不久就得了一场大病,他的父母非常着急,认为巴顿活不了多久了, 但他却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并且逐渐成长为一个身体健壮、充满活力的孩子。 巴顿的父亲是弗吉尼亚人,他身材魁梧,英俊潇洒,平时滔滔不绝,口若悬河, 以极好的口才成为当地有名的演说家。曾就读过弗吉尼亚军事学院,毕业后当了一 名法律事务所的律师。1884 年,他当选为地方检察官。加利福尼亚富翁威尔逊家 的三小姐鲁斯・威尔逊成了他的妻子。 巴顿的母亲是加利福尼亚人,出生在加州南部。巴顿的外公是当地有权势的富 翁,当过洛杉矾第一任市长。小巴顿的母亲就是在这种优裕的环境之中长大的,她 受过良好的教育,嫁给小巴顿的父亲时年仅24 岁,非常漂亮,极富女人的风韵; 她举止端庄,谈吐不凡,是一位相当出色的女人。 巴顿的曾祖父休・默塞尔,是美国独立战争时期大陆陆军的一位准将,乔治・ 华盛顿是他的挚友。在普林斯顿战斗中。不幸身亡。他为家族确定的信条是,“勇 敢战斗!前进!前进!千万不能辱没家族的荣誉!万万不能玷污我们古老的姓氏!” 巴顿的祖父是弗吉尼亚军事学院的毕业生。1864 年9 月,在温切斯特战斗中, 不幸阵亡。其使用过的马鞍一直珍藏在家里。鞍上附有一块金属片,上面写着:巴 顿上校在第二次温切斯特战斗中殉职,因忠诚之传令兵;此鞍、战马及军刀得存。 巴顿家的藏书极多,他广泛涉略,尤其爱看军事方面的书籍,他觉得自己与军 事有着不解之缘,并且认为他应该继承其先辈的遗志。 从中学时代起,巴顿就立下雄心壮志,要像自己的先辈那样成为一个叱咤风云 的伟大军人。 1903 年9 月,巴顿进入弗吉尼亚军事学院学习。 次年6 月,获得了参议员托巴斯・巴德的推荐,巴顿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西点” 军校。在校期间,他阅读了大量军事史、战略,战术等方面的书籍,在战术理 论上有着许多独到见解,初步显示了他在军事领域上的天赋和才智,“西点”战术 系的教员们认为他是全系最杰出的人才。 巴顿极其注重军人仪表,他仪表整洁,并以此为荣。他的剑术和马术在学校中 是绝对一流的。 巴顿的军人素质在同学中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罗伯特・弗莱彻上校在1962 年 11 月28 日的一封信中说:“现在,乔治的形象在我的脑海里仍栩栩如生――高 高的个子,端庄的举止,合体的军装和整洁的内务。从外表到内涵,他都是一个标 准的军人。”另一位同学说:“他的仪表、举止、言谈与众不同,他对自己所做的 一切都完全的投入,所有这些在他的学员生活中,都引人注目。”其他许多同学也 以大量的事例说明已顿的军人品格,如“在1909 年这届毕业生中,巴顿各方面表 现都很好。我们承认,任何事情,他不干则已,干必力压群雄。”“他是一个满头 金发的北欧人,身体高大匀称,风度潇洒,举止端庄,是年轻领导人的完美典型。” “我认为巴顿是一个杰出的学员,富有军人气质,热情洋溢,精力充沛,并且 有坚强的性格。”“他是正规化治军政策的忠实拥护者。”“巴顿给我的印象是, 他忠诚地献身军队,并立志名垂青史。”“总之,他的名声很好,是班上的一流军 人,他的言谈举止均与军事有关……。”“他全心全意地去做好每一件事……”、 “他成功的秘诀是勤奋……。” 1909 年6 月,24 岁的巴顿从“西点”军校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了。来到伊利 诺斯州的“骁骑队”,他渴望已久的真正的军旅生涯就这样开始了。 这时,巴顿把主要时间用在刻苦钻研军节理论上,他读了许多军事书籍,特别 是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他仔细研磨其中的一字一句,深刻理解其精髓。后来, 他撰写的一些军事论文在美国军事杂志上陆续发表,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在进 攻战斗中,他特别强调:“进攻……推进,再进攻,不惜任何代价,直至最终取得 胜利。”另外,他还强调战争的决定因素是人,而不是武器,因而,平时应注重严 格管理,严格训练。 1912 年,巴顿参加了斯德哥尔摩夏季奥运会,他参加的项目是五项全能,巴 顿取得了第5 名的好成绩。受到了陆军参谋长伍德将军和陆军部长亨利・史汀生的 关注,并且都曾一度任命巴顿为自己的副官。 巴顿引起公众关注的第一件事是对美国骑兵单马刀的改进。通过自己的潜心研 究,他认为法国人使用的马刀远远胜过美式马刀。法国骑兵马刀是直剑形的,可以 直刺敌人,它充分体现了进攻意识,具有更高的效率,从而有效地实施进攻行动。 而美军马刀是弯剑形的,只能用刀刃去砍杀,与法国马刀相比,很难有效地实 施进攻行动,所以巴顿认为应对美国马刀进行改革。 于是已顿写了改进军刀的文章投给了颇有影响的《陆海军杂志》,并送给迈尔 堡骑兵团长一份,团长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后来文章在《陆海军杂志》发表了,并 立即引起了军界的关注。几个月后,陆军部长指示:按照巴顿设计的马刀式样生产 并投入军队使用。 1917 年9 月,巴顿奉当时的美国远征军司令潘兴的命令组建美国第一支坦克 部队。 坦克最初的作用只是为了攻坚。这就是说,最初人们对坦克的认识还很肤浅, 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坦克的防护、机动和火力三结合的作用,只是发挥了坦克单方面 的攻坚功能。 巴顿认识到坦克部队是一个具有巨大发展前途和作用的新兵种,他决心为组建 美国第一支坦克部队而努力。 最初的坦克,结构简单、性能很差。驾驶员坐在底层,射手坐在炮塔上,坦克 内一片漆黑,发动机的噪音震耳欲聋,两个人无法交谈,驾驶员也无法看到外面的 情景,视界较窄,只能靠炮塔上的射手用脚轻轻地碰他的头和肩,指示他往哪个方 向前进。坦克上配备一挺机枪或是一门加农炮。 巴顿认为坦克必须具备防护性好、机动性高和突击力强的特点,所以,他认为 美国坦克发展的方向应是机动性能高的轻型坦克。 为了使坦克部队具有一种凝聚力和一往无前的精神,巴顿亲自为坦克旅写了一 首歌词,并请人谱了曲,这首歌成了坦克旅每天必唱的歌曲,其中有一句是:“我 们跟着旅长穿越地狱,打到敌人那边去。”巴顿希望从平常的每一件事去培养坦克 兵的无畏精神。 后来巴顿的坦克部队被公认为美国远征军中最厉害的部队。而巴顿则以远征军 中“最残酷的军纪森严的教官”而声名远扬,后来这些成为巴顿传奇的雏形。 1918 年,巴顿带领他的坦克部队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并取得了辉煌 成就。此时巴顿已成为美国一流的坦克专家,并创造性地建立了一个新的兵种,发 明了一种新的战法,并在实战中检验了他的成果。他以巴顿模式造就出一支无坚不 摧、战无不胜的坦克部队。他的勇敢精神和军事领导才能在战场上得到了充分的展 现。 战争是可怕的东西,是万恶之源。可巴顿却酷爱战争,他认为只有在战场上才 能显示他的超人的才华,他所具备的特殊军事指挥才能注定要献给战争。 1920 年6 月,国会代表国民意愿,通过了《国防法案》。该法案规定坦克兵 配属于步兵,不再作为独立的兵种存在,还规定,坦克兵以连为单位配属步兵,每 个步兵师配属一个坦克连,由步兵司令统一指挥。 巴顿尽了最大努力也没能保留注坦克部队独立存在,此时巴顿已别无选择,他 决心重新参加骑兵。 离开自己亲手创建的坦克部队无疑是一种巨大的痛苦。临走时,他向官兵们发 表了感人肺腑的演讲,他情绪激昂,热泪盈眶:“坦克部队有我的心血和希望,我 坚信它是不会衰亡的。总有一天,我还要与它重聚,我的生命和荣誉全部与它息息 相连,到那时我们的坦克将是一个全新面貌,它将是一支世界上所向披靡的坦克部 队。” 1920 年夏天,巴顿挥泪告别了坦克兵,重返骑兵部队。 在此后的许多年里,巴顿几度调任,并去各军校深造,他担任过各种不同的职 务,其中有些与他的专业毫不相干。尽管如此,巴顿仍以充沛的精力和饱满的热情 将每项工作都干得有声有色。 1936 年,巴顿写了一篇名为《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防御》军事论文,文中论 述了美国在太平洋的地位,并特别指出夏威夷的重要性。巴顿下结论说,日本人对 珍珠港发动袭击既是潜在的危险也是很可能发生的事,并且预言,这样的一次袭击 对美国来说将是灾难性的。但他的警告没有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数年后,巴顿的 担心变成了现实,美国为此蒙受了惨重的损失。 1937 年,欧洲和亚洲局势动荡不安,7 月7 日,日本在强占中国东北三省后, 又一手制造了“七・七芦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在欧洲,希特勒法西斯 在德国掌权后,断然退出裁军会议,公开废止《凡尔赛和约》,由戈培尔大力开展 仇外宣传,叫嚷要夺取“生存空间”。1935 年10 月,意大利法西斯头子墨索里 尼在德国的支持和英法的怂恿下,发动了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战争。次年3 月,西班 牙又爆发了内战,德、意帝国明目张胆地支持佛朗哥叛乱分子……。 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193S 年7 月1 日,巴顿被提为上校,调往克拉克堡指挥第5 骑兵团。 巴顿有军人特有的嗅觉,敏锐地感到不久将爆发新的世界大战。他密切注视着 世界局势的变化,并为参加战斗而秘密地作准备。在克拉克堡他大刀阔斧地进行军 事改革,以全新的战备方式进行训练。当时,西班牙内战已达到高潮,德国法西斯 的飞机、坦克和一系列新的战争手段在战争中显示了强大威力。对此,英国和法国 以及那些墨守成规的保守的美国当权军人都视而不见,这些则引起了巴顿高度的重 视。他想方设法从报纸和杂志上以及从电台上收集德军的训练演习和作战情况,收 集德国坦克专家海因兹・古德里安和欧文・隆美尔有关新时代战争的论述。古德里 安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军队机械化新精神的化身,而隆美尔则赞成新的灵活的步兵战 术思想,他们都是一种全新的作战原则的代表者。古德里安曾写了一篇题为《装甲 部队进攻中的运动与火力》的文章,发表在德意志联邦国防军的一份官方杂志上。 他在文章中严厉地批驳了对现代战争中装甲兵的作用的怀疑和反对论调,断然 把坦克放在一切军事设想和计划的中心。接着,他又写了一本名为《警惕!装甲部 队! 》的书。在书中,他以挑战式的坦率态度描述了德国新装甲部队的演进,并为 实际作战中使用它们的原则勾画出了一个轮廓。几乎与此同时,隆美尔也出版了一 本题为《步兵的进攻战》的书。书中概括了运动战的那些具有革命意义的原则,在 这种战争中步兵同装甲部队密切配合,能发挥出空前的能动力和打击力量。 巴顿对这些所出现的作战原则和思想十分留意,并在沙盘上研究对付德军作战 的方法,这些都是为了以后的战争作准备。 在训练骑兵部队时,他抛弃了战马,对下属说:“‘神圣骑乓’的时代已经一 去不复返了,不管那些老顽固对未来战争中骑兵的前途如何高谈阔论,我还是要对 你们说,当战争来临时,在美国军队中不会有几匹战马的。” 他把骑兵团编成一组一组的机枪队,在训练中自始至终步行前进。他以实战要 求严格训练部队。 巴顿的严格管理、大胆要求,尤其是他的实战演习和全新的训练方法,引起不 少人的反感,许多人称他是“战争狂人”、“克拉克堡的疯子”。有人甚至破口大 骂,“这个十足的傻瓜,难道他不明白他是在自取灭亡吗?” 正当巴顿在克拉克堡劲头十足地训练部队,准备迎接战争的挑战时,11月27 日,一纸调令把他调到迈尔堡接替乔纳森・温赖特任要塞司令。当时国际形势变化 急剧,战争随时可能爆发,而巴顿却被调离战斗部队,他真是百思不得其解。 巴顿怎么也没想到这次调动能是参谋长乔治・马歇尔的主意。 巴顿上校在迈尔堡只度过了八个月的时间。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正以非常奇 怪的方式进行着。虽然,战争以德国军事机器隆隆开进波兰揭开了序幕。但由于希 特勒的后勤工作没有跟上,以及法西斯德国内部担心东部侧翼的威胁,战争渐渐地 悄无声息了。希特勒着手与苏联谈判,并派秘使与斯大林签定了秘密的互不侵犯条 约,这样就解除了东部的威胁。英法政府没有识破希特勒的诡计,认为希特勒真正 的目的是要进攻东边的苏维埃政府,于是他们也就企图把战争的祸水引向苏联。因 此欧洲西线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无战事,这就是历史上所称的“虚假的战争”。当时 美国的反应是保持中立。 1940 年5 月,欧洲西部战争爆发,德国入侵占了欧洲的低地国家,然后用飞 机配合坦克的闪击战袭击了法国。与这次闪击战相比,波兰战役只不过是一场预演 而已,德国人使用了全新的方法,彻底打破了战术的一切标准概念,他们大大加强 了火力,充分发挥坦克的速度和机动性能,从而突破了战场的范围。飞机加坦克的 “闪电”战术使人们耳目一新,目瞪口呆。 巴顿控制着自己的激情,以敏锐的目光观察着战场的动态。德军所使用的全新 的技术,巴顿在1918―1919 年的一战中就已经总结出来,但都不是那么系统和全 面,他现在不得不再次认真地总结战场经验了。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陆军参谋部又如何呢?马歇尔刚刚被任命为美国陆军参谋 长,他发现这座千疮百孔的军需大楼里工作杂乱无章,人们做事优柔寡断;陆军中 的高级文职官员四分五裂,有些官员坚决反对备战。 陆军参谋部更是杂乱无章,组织松懈。它最大的一个失误就是疏忽了对陆军的 训练,军官之间的激烈争执使总参谋部的工作更加糟糕。总之,老派人物对德国所 展示的新式武器和技术战法熟视无睹,就是进步派人物也多数被德军的这种做法完 全迷注了。结果,在整个军事机关中的气氛如果不是失败主义者,就是悲观失望者, 甚至连罗斯福总统似乎也受到这种观点的影响,最后只确定了防御政策。美国官方 的看法主要是受了德国人看上去势不可挡的影响,只考虑加强美国的防御力量,一 旦德国人涉过大西洋打到巴拿马运河来,如何堵住这股洪流。但是参谋长马歇尔对 德国军队在战争中使用的新战法和新武器没有感到惊慌,因为他平时早就对新武器 和新战法有所了解,他头脑中已有所准备,而且对于如何解决德国人造成的种种问 题已心中有数。于是他要求面见罗斯福总统,打消他的顾虑,并谈到组建装甲师和 远程轰炸机的重要意义。他向罗斯福示意,美国现在必须采取攻势,才能赢得即将 出现的战争的胜利。罗斯福总统被他说服了,并表示全力支持他的观点和所要采取 的行动。 1940 年6 月,德国人用机械化和摩托化部队向法国发起大规模进攻,摧垮了 法国人的反抗。 法国人投降后,马歇尔感到时间的紧迫,他立即着手整顿陆军,起用新一代军 官,做各种必要的建设工作,希望把陆军从和平时期的一支萎靡不振的部队变成一 支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部队,不仅能够打仗,而且还能信心百倍地准备战胜“不 可战胜”的德国人。 对于美国的装甲兵来说,1940 年7 月10 日是个划时代的日子:马歇尔将军 大笔一挥,批准建立一支装甲部队,创建了两个坦克师,从而解决了关于美国陆军 装甲部队这一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阿德纳・查菲将军出任司令。 新组建的装甲部队被编为美国陆军第1 装甲军,下辖两个师。第1 装甲师设在 诺克斯堡,师长是马格鲁德。第2 装甲师设在本宁堡,师长是斯科特。 不久,巴顿受命出任装甲旅旅长,到本宁堡参加部队的创建工作。 巴顿对坦克的前途始终是充满信心和希望。正如1920 年夏天巴顿离开坦克部 队时所说的:“我坚信坦克部队是不会衰亡的,总有一天我还要与它重聚……,到 那时我们的坦克将是一个全新面貌……。”现在巴顿终于又回到了坦克部队,他终 于又有施展才华的好机会了,已经黯淡了的前程突然又充满了光明。 来到本宁堡,巴顿看到一战时留下的破烂不堪的坦克,心里很难过,心想未来 战争难道就指望这些废铜烂铁去打胜仗吗?于是他敦促有关部门立即研究新一代的 快速、通讯设备好和火力强的坦克,以便将来装备部队。另一方面,他自己掏了800 美元向西尔斯和罗巴克公司订了一些坦克配件,甲以修补这些旧坦克和各种车辆, 这样的旧车共有2000 多辆,旧坦克325 辆。 当时的第2 装甲师有实际作战能力的部队只有一个旅,巴顿决定再组建两个旅, 他以高效率高节奏的昼夜工作,终于又组建了两个旅,形成了师的建制。 部队建制完成了,但如何才能使士兵们适应实战的要求呢?他看到新召来的坦 克兵不懂技术,纪律松散。《纽约时报》称他们是:“一群身着卡叽军装,组织涣 散的乌合之众。”这样的军队怎能适应现代战争的要求呢?巴顿决心把这群“乌合 之众”训练成超一流的真正的战斗部队。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巴顿主要采取了三个 措施:首先是用自己的表率作用激励部队。他对自己严格要求,处处以身作则,树 立榜样。他经常乘一辆吉普车式的指挥车到各部队去视察,或乘他的私人飞机在那 里低空盘旋。他呕心沥血,事必躬亲,谆谆教导士兵们,不仅告诉他们该干什么? 而且还教他们如何干。其次,巴顿强调部队的高度统一和严格的纪律,并进行 高强度的训练。他对每一项工作都制订了相当严格的奖惩措施。坚决要求每个人都 要达标。为此,他经常耐心地向将士们解释平时训练与战时打胜仗的关系,他说: “战争的目的不是牺牲自己,而是要消灭敌人”。他还告诉士兵们“一品脱美国人 的汗水可以挽救美国人的一加仑鲜血。”第三,巴顿采取各种方式奖励成绩突出的 官兵,以提高士兵的练兵热情。鼓励士兵们争当优秀的坦克手,杀敌立功为国争光。 1940 年9 月,因阿德纳・查菲的身体状况不佳,美军对装甲部队的领导作了 调整:斯科特接任第1 装甲军军长;巴顿接替斯科特出任第2 装甲师代理师长,并 晋升为陆军准将。 此时,有些美国新闻界的记者由于听说巴顿治军严格,要将所有的将士都训练 成“勇敢和机智”的顶呱呱的坦克手,便在报纸上刊登了一篇题为“赤胆铁心的老 头”的文章,介绍他训练士兵的情况。并预言这支军队将是美军一支勇往直前、无 坚不摧的军队。 按照巴顿的要求,他的部队确实是严密组织、刻苦训练,现在这支部队已基本 上达到了他要求的水平,巴顿心里非常高兴,自己的心血没有白费,他即将要让这 支训练有素的部队在美国人面前亮相,让人民为自己的国家有这样的部队而欣喜。 为了区别于其它兵种,有一个整洁的军容,巴顿为他的坦克手们设计一种独特 的制服。他参照了老乔治・巴顿以前身穿的艳丽的南部邦联军服和丘吉尔为陆军创 造的“海妖服”,以及马戏团中那五颜六色的戏装,为坦克兵设计了一种服装,军 装呈绿色,上面镶有红边,再配有巴顿从格林贝包装公司弄来的金色足球头盔式的 钢盔。 服装制好后,巴顿第一个穿着它在本宁的都虎营出现,当时,坦克手们都瞪大 眼睛看着他,有一个爱开玩笑的坦克手惊呼道:“看!绿色大黄蜂!” 这个名字迅速传到了华盛顿的陆军部,陆军部的军官们也叫巴顿为“绿色大黄 蜂”了。但是,陆军部没有同意将这种服装装备坦克部队。 后来,将军们经常来参观第2 坦克师,当他们看到巴顿穿着军服,腰间配上象 牙柄手枪,一副杀气腾腾的样子时,连将军们都不寒而栗,他们认为巴顿是一个十 足的不可思议的战争狂人。 1940 年12 月,为了检验装甲部队的机动性、纪律性和训练水平,并扩大其 影响,巴顿组织了一次400 英里的长途行军。此次行军不仅路途遥远,而且有1000 多辆各式各样的车辆,其中有坦克、半履带式战车等,飞机也参加了行动。这在当 时堪称是一个大胆的举动。 此次行动,在巴顿的直接指挥下,充分显示了装甲部队严整的军容,纪律的严 明,技术的悯熟,浩洁荡荡的钢铁大军在高度的协调统一下顺利地完成了全部行程。 沿途的群众目睹了美国装甲兵的风采,整个行军简直是一场精彩的演出,人们 不禁为之鼓掌贺彩。 1941 年1 月上旬,应上级要求,巴顿命令坦克师举行第一次检阅。 在举行阅兵式那天,本宁堡刮起了寒冷潮湿的大风。各种坦克、侦察车、卡车 和吉普车在被雨水浸透的街面上隆隆驶过。装甲师的1200 辆车辆排列在检阅台前 的大型广场上,巴顿和一群前来参观的要人登上检阅台。 突然一辆炮塔上涂有红、白、蓝三种颜色,闪闪发光的坦克猛然离开了检阅台, 颠簸着围着广场开了一圈。这是巴顿本人用的坦克,人们隐约可以看见炮塔上有一 个人头带钢盔,在坦克轰鸣声中驶过了卡车载运的步兵团、摩托兵部队和反坦克部 队。士兵们齐声高喊:“前进,前进!勇往直前。” 最后他拐弯驶向坦克团,接着又回到检阅台上。 阅兵命令大声下达后,坦克震耳欲聋,它们以每小时20 英里的速度从检阅台 前隆隆驶过。坦克手们以悯熟的技术、完美的队列通过了检阅台。 检阅完毕,陆军参谋长马歇尔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说:“我们的坦克从无到 有,已经发展成为一支训练有素的强大的战斗力量。”最后陆军部长史汀生宣读了 任命巴顿为该师师长,晋升为少将的命令。 1941 年1 月28 日,马歇尔宣布陆军四个野战军将接受美国军史上第一次规 模最大的演习考验。 此次演习的组织指挥者是麦克奈尔将军,他强调在不发生伤亡的情况下,要完 全按照实战要求,在一种严酷、公正的气氛中进行演习。此次演习旨在尽可能逼真 地再现最近欧洲战场上的几次战役。这次演习确实是要看一看各部队的真实水平了。 巴顿的第2 装甲师也要参加这次大规模的实战演习。这次演习能否成功,将决 定着以后坦克装甲部队的命运,也决定着巴顿能否再次参加实战。 对于自己的坦克部队巴顿是有信心的。他强调坦克装甲部队就是要机动作战, 出奇制胜。打败敌人的最佳方案是“抓住他的鼻子,踢他的档部”,用部分力量牵 制敌人,主力迂回至敌侧后,从敌后方发起进攻。要发挥坦克的突然性和机动性, 始终不停地运动,找到敌人的指挥部、通讯和供应系统,彻底摧毁他们,向前、向 前,勇往直前。 6 月,演习在田纳西州开始。早已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坦克兵们在巴顿的指挥 下,大胆地快速穿插,一下子就打到了第5 步兵师的背后,“大批摧毁”了该师的 兵力,捣毁了师指挥部。第2 装甲师的“坦克”继续勇猛推进,所向披靡。原计划 两天的行动,只用了9 个小时就顺利完成了。坦克兵那令人眼花绦乱变化莫测的队 形和新颖的战术,使装甲部队的突击性和快速的特点得到全面体现。巴顿的指挥能 力和战术技巧也发挥得淋漓尽致。通过这次演习充分说明了巴顿已完全掌握了闪击 战的艺术,他的装甲师已经具备了与强大的敌人相抗衡的能力。 演习结束后,巴顿和他的第2 装甲师初露头角就受到舆论界的高度赞扬。7 月 份的《生活》杂志发表了关于巴顿部队的专题报道,杂志封面上还刊登了巴顿的大 幅照片:他站在坦克的炮塔上,手里举着望远镜,挎着手枪,头上戴着钢盔,一副 目空一切的样子。装甲师的官兵们都为自己有这样的长官而感到自豪和骄傲。 这次演习,参谋长马歇尔也亲自观看了,第2 装甲师的快速进攻和勇敢精神受 到了马歇尔的高度称赞,并充分肯定了巴顿的指挥和协调能力。他说:“美国的坦 克装甲部队一定会成为有‘沙漠之狐’美称的德军将领隆美尔的克星。” 不久,巴顿便收到了马歇尔任命他为第1 装甲军军长的命令。 在这期间,世界局势不断恶化,德国不仅对法,英等西方欧洲国家开战,1941 年6 月22 日晨4 时,希特勒还撕毁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对苏不宣而战。希 特勒妄想以“闪电战”在3 个月内征服苏联。1941 年12 月7 日早晨,日本也不 宣而战,派出庞大的特遣队袭击了美国在太平洋上最大海军基地珍珠港。美国损失 惨重,蒙受了奇耻大辱。此时美国政府如梦初醒,终于成为参战国投入了世界反法 西斯阵营。 两个月后,巴顿临危受命,奉命到因迫奥指挥新创建的沙漠训练中心。 马歇尔将军的这一安排,是有其用意的。此时,北非的战事日益吃紧,“沙漠 之狐”隆美尔的德意军团在利比亚取得了军事胜利,正在向埃及的英军进逼。他们 企图控制苏伊士运河,然后以中东为桥头堡,向欧亚大陆出击、对盟军实施迂回进 攻。如果美军要支援英军,遏制隆美尔在中东的行动,就必须为进行沙漠战做好艰 苦而细致的准备工作。在马歇尔看来,巴顿是承担这一使命的最好人选。事实证明, 这一选择是正确的。 1942 年3 月27 日,巴顿飞往因迪奥沙漠训练中心。因迪奥是个盛产枣子的 城市,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西南部的科切拉谷地。巴顿在这里的任务是培训准备打 仗的美国“装甲部队”核心。巴顿选择的这个沙漠演习区位于加利福尼亚、内华达 和亚利桑那三州的交界处,是一个由沙地、石块构成的荒漠地带,人迹罕见,地形 和气候都与北非十分相似。这里条件十分简陋,缺水没电。巴顿认为,这是一个理 想的训练营地,于是他们安营扎寨,很快就创建起了训练中心。 受训的是第1 装甲军和第2 、第3 集团军的部分部队,共约八千名官兵。 沙漠训练很快就开始了。训练工作十分艰苦,远远超过了人体所能承受的负荷。 巴顿命令部队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背负一小袋沙子,在10 分钟内跑完1 英里, 然后两小时急行军。他特别强调军人意志的磨练,有的人脚都磨出了泡,他也不让 休息。接着就是战术训练和实弹演习,还开设了夜间课目。 训练期间,巴顿对装甲部队的作战方式、指挥和后勤系统都做了改进。他破天 荒第一次通过无线电从空中对部队进行指挥,进行了坦克集群作战试验,还设计使 用了一种坦克修复车。 1942 年7 月30 日上午10 时45 分,巴顿接到了马歇尔将军在作战计划处 设立的智囊团的成员约翰・埃德温・赫尔上校打来的电话,他在电话中对巴顿说: “将军,我受马歇尔将军的命令给你打电话的,他要你尽早离开训练中心,到华盛 顿来见他。” 巴顿当天就到达华盛顿,直接被带去谒见马歇尔将军。这位参谋长对他说: “乔治,我刚从伦敦回来,我们必须在年内对轴心国采取攻势,这是我们目前必须 采取的行动。此次行动代号为‘火炬’,“火炬’战役中美军的主要指挥权就交给 你了,你可不能辜负我的期望。” 马歇尔在结束接见时说:“你去陆军大学报到,赫尔上校会让你看详细的作战 计划,并给你作介绍。但你必须明白,‘火炬’行动只有一只美国特遣部队,此次 行动的任务你得用作战计划人员分配给你的部队和装备去完成。 巴顿暗自庆幸,自己终于又能参加战斗了,这长期以来的愿望终于实现了。此 次参战,自己是率领美国军队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第一位美国将军,这也是自己 的最高荣誉。 1942 年,日本帝国主义对东南亚地区发动了大规模的攻势,先后占领了菲律 宾、香港、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地,并把澳州列为下一个侵略目标。德、意帝国在 欧洲向苏联发动进攻后,在1942 年6 月28 日,希特勒又指挥德军对苏发动了最 大的攻势――“蓝色方案”,这一攻势旨在到达伏尔加,征服高加索山,翻过山就 可到达里海和中东,希特勒妄想成为远及阿斯特拉罕、列宁格勒及巴库的幅员辽阔 的整个欧洲的主人。苏军在斯大林的指挥下,节节抗击德军,慢慢地跳出包围圈, 希特勒原想在夏季就取胜的愿望未能实现。 冬季即将来临,德军也就失去了进攻的锐气。既使如此对苏联的压力也是巨大 的。在欧洲,6 月21 日希特勒制定的“巴巴罗沙”计划正在实施;在北非,隆美 尔的非洲军团一路所向披靡,在攻占托卜鲁克之后,又趁热打铁,扑向埃及。23 日晚,隆美尔的非洲装甲军在广阔的战线上迸抵阿拉曼防线,距开罗仅80 里,他 们希望在一周内攻进开罗。太平洋,欧洲和非洲三大战线吃紧,危机四伏,战争形 势对反法西斯同盟十分不利。此时,反法西斯同盟国内部认为:开辟第二战场,牵 制德、意、日帝国的兵力,扭转世界战场局势的时刻来到了。但同盟国内部就第二 战场应在何处开辟的问题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1941 年6 月苏德战争爆发后,德国集中64%的兵力向苏联发动全面进攻,企 图一举攻占莫斯科,迫使苏联投降。7 月18 日,斯大林急电英国首相丘吉尔,要 求英国尽快在北极地带或法国北部沿海开辟第二战场,以解燃眉之急。鉴于战局日 益恶化,9 月3 日,斯大林再次呼吁丘吉尔于本年内在巴尔干或法国某地开辟第二 战场。由于丘吉尔担心苏联抵挡不住德国军队的强大攻势,自己也暂且没有足够的 兵力实行登陆作战,斯大林的请求被拒绝了。 美国参战后,开辟第二战场的问题己日益突出起来。早在1941 年12 月至1942 年1 月,英美首脑原则上通过了英国提出的“体育家”计划(即在1942 年春天进 攻北非的计划),但不久,英国在利比亚遭惨败,“体育家” 计划随之搁浅。后来,艾森豪威尔又主持制定了代号“围歼”的作战方案,决 定以英国为基地对西欧直接发动进攻,时间在1943 年春,后计划又未实施。 就连盗世好雄希特勒在1942 年6 月也觉得西线下平安了。6 月21 日,第三 空军从英格兰南方带回的摄影侦察情报表明,近三千艘小船集结在朴茨茅斯附近, 许许多多来路不明的小船在索斯安普敦和蒲尔靠岸。在被占领的法国,铁路和电缆 遭到的破坏越来越严重,在希特勒的脑海中已出现了敌人大批伞兵和滑翔机着陆的 情景――切断铁路命脉和公路网,以阻止他在海上主攻开始时往上运输后备军。6 月26 日,他将两个党卫军师――“阿道夫・希特勒护卫队”和“敢死队”也都转 到了西线,并将三个师及第7 空军伞兵师留作后备部队,准备应付西线即将出现的 战事。希特勒认为在西线英美大规模联合入侵的尝试是十分可能的,同盟国最可能 入侵的地方不是迪埃普和勒阿弗尔之间的某地,就是诺曼底,因为这些沿海地区在 同盟国战斗机的航程之间内,并且小型舰艇很容易横渡到这里。“如果同盟国入侵, 我就要去西线亲临战场。”希特勒已预料到同盟国马上要在西线全面开辟第二战场, 这也正是令他头痛的事情。 开辟西线第二战场,美军参谋长马歇尔决心直接打到欧洲大陆去,并曾于1942 年3 月就提出了1942 年初秋时节通过的夺取法国的布雷斯特或瑟堡在欧洲建立桥 头堡的设想。他得到史汀生部长的全力支持,史汀生把“坚决、迅速和始终不懈地 执行”马歇尔计划看作是“通向我们主要敌人的心脏”、最终打败希特勒军队和 “胜利结束战争”的“最有把握、最容易的道路”。 马歇尔还一度得到了罗斯福总统的支持,罗斯福于4 月2 日对丘吉尔首相说: “我业已全面研究了面临同盟国军事形势的当前和长远的问题,由此我得出某些结 论,这些结论关系重大,我想让你了解全部情况并征求你的同意。” 罗斯福总统在4 月8 日的一份备忘录中说明了他的“结论”。他在备忘录中写 道:西欧是美国和英国发动首次大规模攻势的有利战场。只有在那里,美英的陆、 空联合人力和物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并给予俄国以最大的支援。发动这一攻势 的决定必须立即作出,因为需要在多方面进行大规模的准备工作。按照罗斯福的设 想,那无疑是根据马歇尔将军的建议,联合入侵部队将由四十八个师组成,其中美 国出十八个师。然而,定于1942 年的最初的袭击预先规定只使用五个师,目标是 在瑟堡周围的地区建立一个滩头堡。但鉴于那时美国的师一个也调不出来,于是就 通知英国,所有五个师都得由他们出。 马歇尔为这次假想的战役起了一个代号叫“大锤”,该计划出台不久就夭折了。 英国人强烈反对这个计划,部分原因是在他们看来向布雷斯特或瑟堡进军的任 务最初阶段全部要由英国人来承担。而更主要的原因是,既使是这样一次有限的冒 险行动,他们也缺乏力量。 英国陆军参谋长艾伦・布鲁克将军反对“大锤”计划最为坚决。他在7 月17 日的日记上写道:“在我们心目中,1942 年已经没有任何希望了。1943年取决于 俄国所发生的情况。假如俄国垮台,遭到蹂躏,我们就不能进攻,而只能准备到北 非去。但是,马歇尔似乎要制定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的某种硬性计划。” 英国为了说服美国人放弃“大锤”计划,派遣和蔼而受欢迎的蒙巴顿勋爵去美 国访问,访问期间,他全力做罗斯福总统的工作。他的访问激怒了马歇尔,却没有 动摇他要发动攻势的决心。这位参谋长竭力防止英国人用甜言蜜语诱使罗斯福放弃 “大锤”计划。 就在同盟国闹不团结的高度紧张气氛中,马歇尔“非常激动而果敢地” 去伦敦进行摊牌。他在哈里・霍普金斯和海军上将欧内斯特・金的陪同下,于 7 月18 日抵达伦敦。对此,布鲁克将军在他的日记中写道:“这几个人的组合十 分奇怪,因为哈里・霍普金斯主张在非洲作战,马歇尔要在欧洲作战,而金却决心 坚守太平洋。” 本来是重大的战略问题,在伦敦却变成了尖锐的争吵和人生攻击。英国首相放 风说“马歇尔企图僭取总司令的权利,而那是总统的特权。”布鲁克听到这些话后, 对马歇尔就不再那么客气了,他总是带着几份猜疑和敌意来看待他。马歇尔则认为 英国人推倭拖延,且带着几分滑头,他感到十分恼火,并毫不客气直接了当地顶撞 了布鲁克。在一次会议上他质问英国政府和军界要员们:“那么,你们指望如何赢 得战争的胜利呢?靠防御是不能打胜仗的! 难到你们还想让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悲剧重演吗?” 此时,罗斯福总统为了打破僵局,他“上当受骗”接受了丘吉尔的替代方案, 这样就解决了马歇尔所面对的问题。罗斯福以宪法授予他的特权的名义签署了一份 备忘录,告诉马歇尔停止争吵,并到7 月25 日为止必须与英国达成完全一致的意 见。 7 月22 日,会议仍陷于僵局。马歇尔向艾森豪威尔强调,不论采取什么样的 行动,都要由他自己来挑选一位年轻的将军来指挥美国部队。艾森豪威尔表示同意, 同时他也提醒马歇尔,在1942 年搞一次横渡海峡的进攻是危险的。同一天,总统 命令他的谈判人员同意“在1942 年里由美军参加反对欧洲敌人的某些其它战役 (‘大锤’计划除外)。” 当马歇尔和他的同事与布鲁克及其同僚们于7 月24 日下午3 时再次会晤时, 终于达成了全部协议,马歇尔同意放弃立即进军欧洲大陆的想法,而开始准备在北 非发动一次进攻。 于是罗斯福总统要求华盛顿的联合参谋总部和马歇尔参谋长“开足马力尽早实 施‘火炬’计划”。并在8 月4 日把“在北非登陆的最早日期”告诉他。 这一系列事件使马歇尔心存不快,但“火炬”计划又必须尽快制定出来。 艾森豪威尔被任命为“火炬”行动的盟军总司令。但在战役中又由谁来领导第 一支出海作战的美国部队呢? 于是马歇尔想到了巴顿。当陆军部听说要由巴顿来指挥美军出海作战时,就像 一颗炸弹爆炸一样,陆军部顿时炸开了锅,众多的军官表示强烈反对,有些人干脆 骂娘。他们发表意见说,巴顿绝对不行,他连指挥一支美国小分队都不能胜任,更 不用说适应同盟国之间的组织了。但是,马歇尔和艾森豪威尔没有被反对意见所吓 倒,他俩了解巴顿是位出色的专业指挥官,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并没有被他的 “相当古怪的癖性和有时反复无常的行为”所蒙蔽。决心将“火炬”战役中美军的 主要指挥权交给乔治・巴顿。他俩也相信巴顿会乐意接受这一使命,并能出色地完 成任务。因为在不久前,艾森豪威尔就召见过巴顿。艾森豪威尔问巴顿:“乔治, 你愿意放弃训练部队的指挥权,来率领一个师参加实际战斗吗?” 巴顿愣了一会,他这一个军对他来说意义重大。但是,“真正”的战斗的前景 压倒了其它一切。“艾克,假如我能参加战斗,我甘当一名少尉。” 他大声说道。巴顿的回答令艾森豪威尔非常满意。因为仅在片刻之前,艾森豪 威尔曾要另一名军长去接管美国在太平洋的一支作战部队时,被这位将军拒绝了。 那位将军说:“我是一位资深的军长,不能设想在一位‘业余军人’的澳大利 亚将军麾下效劳。” 巴顿急切地想参加实战。6 月23 日,艾森豪威尔去了伦敦。于是马歇尔将军 就将巴顿从沙漠的训练中心召回参谋部并接见了他。 巴顿跳上汽车飞速赶到陆军大学,他阅读了他们拟定的粗略计划,听取了赫尔 的介绍。赫尔转达了马歇尔给巴顿的指示,要他对这个计划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策 划。争取将“火炬”计划制定的更完善、更适用,更可靠些。 听完后,巴顿就给马歇尔打电话。当听说参谋长不在时,他便要求打电话给马 歇尔的副手约瑟夫・麦克纳尼将军,麦克纳尼当时正忙于“火炬”战役的后勤问题。 巴顿直截了当地对麦克纳尼说:“我刚才看到的计划是荒唐可笑的,我需要数 量大的多的人员和舰只去执行这项任务。” “好吧,乔治,我将把你的忧虑告诉马歇尔将军,看看他是什么意见。” 麦克纳尼说,接着他带着巴顿的意见去见了参谋长。马歇尔静静地听着,表情 略带严厉。随后,他只说了一句:“命令他回因迪奥去”。 巴顿又匆匆地回到沙漠训练中心。他在反省,是自己的脾气不好,参谋长不是 早就说过只能用作战计划人员分配的人员和装备去完成这项任务吗? 于是他开始为自己的举止而懊悔。因为他不愿失去这次参战的机会。 8 月2 日,他拿起了电话,呼叫参谋长接电话。“马歇尔将军正在开会!” 电话那头告诉他。巴顿文打了几次电话,所得答复都是一样的。最后,他只好 甘心情愿地再找麦克纳尼。 他对副参谋长说道:“在此期间我想了很多,我得出结论,我也许能用你那些 笨蛋参谋人员所愿意给我的兵力去完成任务。”他的声调里带着那种自己意识到的 孩子气的憨笑,好象他正在说“嗯,你难道不明白?我己被迫承认错误――你看怎 么样,是否能把这项任务交给我?” 麦克纳尼向马歇尔汇报了谈话的情况。 “命令他回到陆军大学。”参谋长说,阴郁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你看,麦克纳尼,这就是对付巴顿的办法。”他对副参谋长说。 8 月3 日,巴顿回到华盛顿,在宪法路军需大楼的第三层建起了自己的办公室, 着手制订“火炬”战役的行动方案。 巴顿办公室的工作人员,都是经过他精心挑选的年轻精干有事业心的参谋军官, 办事效率极高。其中,有他的参谋长盖伊上校和作战处长肯特・兰伯特上校。办公 室成立后,巴顿就立即开始了紧张的工作。在华盛顿的头一天晚上,他就拟定了一 份计划,该计划提议在卡萨布兰卡登陆。登陆时间初步定在1942 年10 月7 日。 目前,华盛顿和伦敦的政府首脑以及计划人员,对“火炬”行动都没有巴顿的 热情高。艾森豪威尔同马克・克拉克将军为首的一个特别参谋小组柱审议了巴顿制 定的计划后,将计划报告了华盛顿。大家对“火炬”战役虽然取得了一致意见,但 恨少有人相信这次战役能够取得胜利。 7 月13 日,艾森豪威尔同他的高级计划人员就“火炬”战役讨论了一个半小 时。会议得出的结论却是:“就整个进攻而言,最大的缺陷是海军支援和登陆艇不 足,以及西海岸的汹涌波涛会给登陆带来巨大困难。结论电告了马歇尔将军。 在此期间,由于在埃及的英国第8 集团军战局吃紧。原定要在“火炬” 战役中指挥英国部队的哈罗德・亚历山大将军被调往开罗,由伯纳德・劳・蒙 哥马利将军接替,后蒙哥马利将军又被调住埃及前线,由肯尼思・安德森中将接替。 这走马灯式的变动使艾森豪威尔感到不安,他询问黑斯廷斯・伊斯梅将军(当 时变动情况由他通报给艾森豪威尔),“坦率地告诉我,英国人对‘火炬’战役的 态度究竟是否认真?” 至此,马歇尔也坐不住了,他便交给巴顿一个任务,让他到伦敦去考查一下英 国人对“火炬”战役的具体态度,并参与审查和完善“火炬”计划,回来后将真实 情况报告于他。顺便要利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凭借雄辩的口才,大力宣传此次战 役的意义,解除他们的顾虑,全心全意为赢得这次战役的胜利做准备。 3 月9 日晚上,艾森豪威尔正准备上床就寝时,忽然他房间里的电话响了。 “艾克”,他听到一个十分熟悉的声音,“真该死,我刚来到这个倒霉的城市。 我呆在克拉里旅馆里,不知如何是好。” “乔治,”艾森豪威尔一下子就听出这是巴顿的声音,他兴奋地叫道:“听到 你的声音我真高兴,马上到我这儿来,咱们好好地喝几杯吧!” 不一会儿,巴顿就匆匆地赶到了,他们便讨论起“火炬”计划的具体问题。如 :登陆部队的作战素质、登陆地点的地形特征、登陆时的气候以及法国军队的动向 问题等等。最后,巴顿谈到了最令他担忧的三个问题,即兵力不足、惊涛骇浪和登 陆海滩的不足,巴顿的具有建设性意见的作战计划以及某些细节的考虑令艾森豪威 尔满意,这也使他转变了他仅有的微乎其微的悲观论点。 这些日子,艾森豪威尔已经被远征行动中的许多高难问题和头绪纷繁的细节搞 得头昏脑胀了。距登陆作战的日子只有两个多月时间,但许多事情还茫无头绪,绝 大多数军官缺乏两栖作战经验,甚至还有不少人对该计划抱怀疑态度,大唱反调。 巴顿的到来,如同是给艾森豪威尔打了一针强心剂,他又重振起精神,兴奋不 已。 他看到只有巴顿才是个乐观主义者和实干家,他充满自信和豪情。巴顿确实满 怀信心,相信自己能够激励他的士兵以非凡的行动来克服困难。他对艾森豪威尔说 :“我也许在许多细节问题上是愚蠢的,但我能在一个星期的时间内使任何部队士 气高昂。”艾森豪威尔也相信这一点是已顿所特有的领导才能,是其它将士所望尘 莫及的。 聚会结束后,巴顿回到旅馆。这次即兴聚会虽然十分热情,但巴顿心中仍然没 有把握,艾森豪威尔对“火炬”战役是赞成还是反对,他仍然没有表态。巴顿在当 晚的日记中写道:“我们俩人都感到这个作战计划不妥,而且多半是出于政治考虑。 然而,我们必须奉命执行,不成功便成仁。如果出现最坏的情况,那就不可能 付诸实施,但如果运气好些的话,可以付出高昂的代价去进行,那也许会是一件易 事。” 巴顿此行在伦敦一共呆了10 天,他首先审查了在伦敦制定的计划。在这些日 子里,他看到的和听到的都是悲观失败情绪。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全力以赴改变这 种状况,让人们振作起来,通力合作。于是他就为“火炬”战役大展口才,巴顿以 他那富有感染力的热情和乐观主义精神以及他那口若悬河般的雄辩口才,使人们认 识到此时在非洲开辟第二战场,就等于在希特勒的后背上插了一把尖刀,盟国以此 为基础一定会将希特勒德军逐步打败的决定意义。巴顿的建设性建议,不知疲倦四 处奔走的游说,以及他的满腔热忱,争取到了各界人士对“火炬”行动的支持。原 先,大家一致认为“火炬”作战行动的成功机会微乎其微,如果不是巴顿的满腔热 情和建议,以及他的赤胆忠义,这一计划也许会被束之高阁。 他首先致力说服在英国的美国军事人员。在这些人当中,对该计划抵触情绪最 大的是美国海军的代表。在一次会议上,海军代表指出:“火炬”行动是一次军事 冒险计划,我们海军没有航空母舰,船只舰艇不够,军舰一出港可能就会引起怀疑, 况且还会遇到德军在太平洋海域的潜艇的攻击。巴顿听到他们一味地强调困难,且 将局势描绘得漆黑一团,非常气愤。他立刻给予驳击,他要求大家从大局出发,不 要计较局部的得失,同时要正确地估计盟国海军的实力,不要被敌人的外表所吓倒。 他说:“与其日复一日徒劳地等待良机,不如寻找有利时机进行拼死一搏。敌 人是凶恶的,但他们决不会比我们更强大!”。最后,艾森豪威尔坚定、明确地对 讨论做了一个总结,他说:“‘火炬’战役是美国总统和英国首相下达的命令。不 管我们喜欢不喜欢,也不管有任何障碍,该计划必须实施。即使一艘护卫舰都没有, 我也要命令部队进入非洲。不管有无军舰,我都要去开展这次战役,哪怕我得一个 人划着小艇去,也要实施此次战役。” 巴顿又走访了伦敦“关键部门”,为“火炬”战役充当“说客”。巴顿以“骑 士风度”在克拉里奇旅馆安排了一次宴会。“醉翁之意不在酒”,前来赴宴的有英 国最有影响的人物蒙巴顿勋爵和他的高级将领,如蒙已顿勋爵的参谋长约瑟夫・海 登将军、皇家空军上校巴兹尔・威利茨和埃德蒙・内维尔上校。陪同巴顿和特拉斯 科特出席宴会的有巴顿的作战处长兰伯特上校和刚从美国来到伦敦任艾森豪威尔的 副参谋长、负责计划“火炬”战役的阿尔弗雷德・格伦瑟上校。会谈开始时,争论 十分激烈。巴顿有备而来,滔滔不绝,据理力争。到后来,这些将领们只是抬着头 听巴顿的演说,并不时地点头,以表赞同。宴会结束后,巴顿对兰伯特说:“蒙巴 顿和他的高级将领看来已全心全意地站在天使的一边了。” 到8 月下旬,巴顿离开伦敦。临行前,艾森豪威尔委托巴顿转交给马歇尔一封 信,信中对巴顿那种认真负责“近似疯狂的”工作态度给予了高度评价,并称他是 “全班人马中唯一的真正赌徒。”表示有巴顿参与实施“火炬” 计划,他本人感到十分荣幸。 8 月21 日,巴顿回到华盛顿,“火炬”计划定于10 月7 日开始,现在用来 组织筹划“火炬”战役的时间为数不多了。马歇尔已经打了招呼,因此,下面的各 级人员都为制定“火炬”计划的人员开绿灯。该计划慢慢地成形了。 英美双方把北非法属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作为“火炬”计划的登陆地点。 其理由是:第一,美国军队虽然有精良的装备,但他致命的弱点是缺乏实战经 验,因此,可以把法属北非作为大规模参战的实验场。另外,英美双方还寄希望于 “不战而屈人之兵”,因为北非法军战斗力不强,且存在着强烈的反德意识,第二, 军事上容易达成出奇不意的效果,对利比亚的德意军队形成迂回之势,可以援助苏 军。第三,扩大反法西斯同盟,争取驻北非的法军参加反法西斯战争。 具体登陆地点,英美双方也有不同的意见。英方主张,部队应全部在地中海沿 岸登陆,迅速抢占突尼斯。否则的话,如果突尼斯被轴心国占领,“火炬”计划就 会受挫。美方认为:地中海沿岸固然重要,但还应在摩洛哥的大西洋沿岸卡萨布兰 卡一带登陆。美方的主张主要基于两点考虑。首先,卡萨布兰卡是通往奥兰、阿尔 及尔并直达突尼斯的铁路线的终点,如果盟军占领了这条铁路线,就是德军截断了 直布罗陀海峡运输线,盟军的战争补给和退路也不会断绝。其次,卡萨布兰卡登陆 会阻止西班牙参加反对盟军的战斗,稳定摩洛哥部落民族的情绪,防止贝当政府利 用他们反对盟军。 经过讨论,英美双方最后达成一致意见,决定分三路在法属北非登陆:由巴顿 指挥西线特遣部队,从美国本土出发,横渡大西洋,在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地区登 陆,只有这支特遣队全部由美国部队组成。且全部由美国海军运输;中线特遣部队 是美国第2 军,由劳埃德・弗雷登道尔少将指挥,进攻奥兰;东线特遣部队进攻阿 尔及尔,主要由英军组成,由美军第34 师师长查尔斯・赖德少将指挥,在攻占阿 尔及尔之后,再将指挥权移交给英国第1 集团军司令肯尼思・安德森将军。最后 “火炬”计划时间由10 月7 日推迟到11 月8 日正式执行。 根据马歇尔和艾森豪威尔最后确立的作战方案,巴顿的任务是:攻占卡萨布兰 卡港及其附近的飞机场,同在奥兰的中线特道部队配合,建立和保持卡萨布兰卡与 奥兰之间的通讯联络。建立足以对西属摩洛哥进行地面和空中打击的力量,以便必 要时能夺取西属摩洛哥。 这是一项重大的使命。据情报部门估计,在摩洛哥的法国部队有6 ―10万,据 悉西班牙人在其保护国的兵力远远超过10 万。而巴顿的兵力却不足4 万人,在数 量上处于如此劣势,如何能与20 万大军一决雌雄?此时,巴顿感到自己肩上的责 任重大,决不能拿官兵们的生命当儿戏,美国军人在战场上决不能充当炮灰,他深 知战争的目的不是为了祖国而捐躯,而是为了消灭敌人。 巴顿在军需大楼最高一层阴暗的房间里筹划他的“火炬”行动。巴顿的办公室 与部下的办公室是用一层薄板隔开的,这主要是因为巴顿怕部下吵嚷而影响思考问 题而设的。当时正值炎热的夏天,西线特遣部队的所有人员都汗流泱背、挥汗如雨 地工作。巴顿时而冥思苦想,时而奋笔疾书,他全神贯注地思考着战术的每一个细 节,由于情报资料的严重不足,他还要假想许多可能出现的情况和找出相应的对策 和解决办法。 巴顿的计划最后终于确定了。他将他的特遣部队分3 批登陆。一支代号为“黑 石”的部队在南面的萨菲登陆;另一支代号为“丛林”的部队在中间的费达拉登陆 ;第三支代号为“门柱”的部队在梅赫迪亚登陆。 海军少将亨利・休伊特带着海军代表团同巴顿商讨和协调渡海计划时,休伊特 认为这支特遣队的远征是美国有史以来所组织的最大的一次海外作战,近4 万的官 兵及辎重,要由36 艘运输舰、货船和油舰载运,由68 艘军舰护航,从诺福克港 出发,横跨大西洋,航行3000 多英里,到达法属摩洛哥大西洋海滨,可谓困难重 重。特别是大西洋上经常出现神出鬼没的德国潜水艇。 巴顿一向蔑视次要的问题,过低估计其它兵种为完成支援任务所面临的困难, 他认为海军的这种忧虑实质就是失败主义的表现,是一种破坏行为。 巴顿直截了当地把这种想法说了出来。 休伊特将军温文尔雅,做事谨慎,一副儒将风采。而巴顿则火气旺盛,易动怒, 粗暴无礼。两人的作风和秉性迥然不同。 海军人员对远征不利因素的言过其实的说法,激怒了巴顿,不一会,巴顿就失 去了耐心,他大发雷霆,心中的怒火像火山爆发一样喷发出来,他不管三七二十一, 将所能用的最恶毒的语言都向海军官兵们骂了出来。巴顿的行为令海军官兵们目瞪 口呆,大为震惊,他们都纷纷逃出了会场。他们确信再也无法同这样粗暴无礼的将 军一道工作了。 事后,休伊特将军直接找海军上将金,向这位海军首脑提出建议,除非陆军撤 换巴顿,否则,自己就退出这次战役。 休伊特,55 岁,1906 年毕业于安纳波利斯海军学院。他骁勇善战,在第一 次世界大战期间荣获了海军十字勋章。他举止端庄,身材魁梧,且仪表堂堂。他精 通业务,作风严谨,而且平和谦让,办事公道,颇有长者风度。他是一位资深而且 很有作为的海军将领,他是组织和领导这一支史无前例的舰队的最理想人选。如此 一位德高望众的高级将领,竟受巴顿的当众辱骂,简直是奇耻大辱,休伊特将军生 气了。 海军上将金把此事报告了马歇尔,正式要求把巴顿调离待遣部队。 一时看来,似乎要牺牲巴顿以挽救“火炬”作战计划。但马歇尔认为“火炬” 战役离不开巴顿。他就巴顿的脾气向休伊特作了解释,并安慰金将军,告诉他 们对付巴顿的办法。他说,应当把巴顿的脾气当作打仗时的一种职业病来看待。马 歇尔向休伊特担保:巴顿的脾气绝不会危害军事行动。无论如何,对“火炬”战役 来说,巴顿是不可缺少的人。 这次冲突后,巴顿认识到了自己的坏脾气给工作带来的麻烦,他向休伊特将军 承认了错误,请求他的原谅。休伊特则表示不计前嫌。两人后来的工作配合十分默 契,互相取长补短,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由于两人以诚相见,互相关心,逐渐加 深了了解,最后成了真挚的朋友。在后来的战役中,正是巴顿勇敢无畏、大刀阔斧 的作风,配之以休伊特的精确判断和细心筹划,才使后来的远航任务取得了圆满成 功。 9 月下旬,巴顿率领部队利用剩下的短暂时间进行集训。巴顿的第2 装甲师各 部和安德森将军的第3 步兵师都被派往所罗门训练区,日夜进行登陆演习。并接受 了进行作战任务的特种训练。 10 月20 日,巴顿在休伊特将军的陪同下去白宫晋见罗斯福。 总统隆重地接见了他们。并对巴顿说:“我们的目的就是要打败轴心国,维护 法国对海外领地的管辖。把纳粹分子赶出该地区,确保这些殖民地继续受法国的管 辖。”巴顿向总统保证说:“阁下,我只想对你说,我决心在海滩上不成功便成仁。” 也就是在同一天,巴顿写下了遗书,并写信叮嘱妻子,只有在“确定我真的死 了”以后才能拆开。他把这封信装在给他的内弟和朋友弗雷德里克・艾尔的一封信 中,他坦率地吐露了他的内心世界。“我现在要去执行的使命是世界历史上任何军 队未曾担负过的决死任务。”他要求艾尔关心他的妻子和孩子,万一他有个三长两 短,请照应好他们。 巴顿的妻子比・阿特丽斯,是巴顿父亲的好朋友艾尔的女儿。1902 年,巴顿 随同父母到圣卡特林纳岛度假时结识了她。那时巴顿17 岁,虽然对姑娘还不怎么 感兴趣,但比・阿特丽斯漂亮的脸蛋、高高的个子、修长的大腿,以及优雅的气质, 深深地吸引言巴顿,而巴顿那富有男子气的性格也迷住了漂亮的比。 比・阿特丽斯是个大家闺秀,性情高雅,感情细腻而浪漫,比巴顿小两个月。 她能讲一口流利的法语,钢琴弹得非常好,喜欢旅游,这时已游遍了赋有悠久 文明史的欧洲。 在西点军校就读期间,巴顿和比・阿特丽斯经常通信。在频繁的书信交往中, 两人的感情与日俱增。有时比・阿特丽斯在周未专门从波士顿赶到“西点”军校与 巴顿约会;巴顿也总是抽出一定时间陪比・阿特丽斯去度假。他们一起到海滨游泳, 到悬崖攀登,野外去郊游或野餐…… 两人的友谊逐渐发展为爱情,巴顿觉得该是向比・阿特丽斯求爱的时候了,他 几次鼓足勇气都没有说出口。他认为比・阿特丽斯各方面条件都比自己强,她是百 万富翁的女儿,受过良好的教育,从小娇生惯养,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而自己则 是一个四处为家的军人,生活枯燥无味。艰苦危险,自己配不上她。归根结底,他 担心会破坏她的幸福。他爱她,却又怕失去她,他不敢向她求婚。巴顿对父亲说了 此事,父亲鼓励他说:“既然你爱她,为什么不象她提出呢?如果她让别人娶走, 到那时你后悔也来不及了。” 1908 年圣诞节,巴顿和比来到他们经常约会的地方,巴顿望着姑娘美丽动人 的脸庞,心中充满激情。姑娘脸色通红的低头不语,巴顿终于鼓足勇气大胆地向姑 娘说道:“比,我爱你,希望你答应做我的妻子,我会好好待你的”。姑娘害羞地 答应了他的请求。 巴顿在以后的生活中,给予了她的妻子无微不至的关心与爱护,两人相爱到老, 始终如一。 1942 年10 月,在巴顿远征前的最后几天里,始终陪伴着比,他觉得自从结 婚以来,他给予比的太少了,现在他感到内疚。此次出征,吉凶难卜,他觉得应给 予补偿。在家里他们互相交流思想,回顾恋爱时的美好时光;有时,他俩相视无语, 都不愿打破难得的美好的沉寂;有时,他们在草坪上漫步,巴顿牵着比的手,给她 温暖和体贴。他们真不愿这美好时光流逝,后来比・阿特丽斯说:“我们仿佛又回 到了年轻的时候,我们两人彼此深深地相爱着。” 10 月23 日傍晚,比陪同巴顿飞行诺福克港。比噙着泪水看着丈夫披着晚霞 登上了休伊特的“奥古斯塔”号旗舰。巴顿就这样踏上了远征北非的征途,比在心 里默默地为他祝福,愿上帝保佑你远征成功,早日归来! -------- 泉石书库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