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第四部分:中华优俘传统备忘录 看管战俘的日子
<< 上一章节 下一章节 >>
看管战俘的日子 1941年夏,在东海阳县发城战役胜利结束后,我所在胶东5 旅政治部敌工科科 长张昆( 蓬莱人、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 找我谈话,要我到5 旅14团政治处任敌工 干事,当时我16岁,主要工作是对日军开展政治攻势和管训日军战俘,从此,我就 在瓦解敌军战线上工作,一干就是15年,人们誉之为“老敌工”。 1942年春到1943年,我14团奔袭掖县驿道日军据点,伏击招远道头日军小队, 先后俘虏了日军小队长渡边三郎、小林清等一批俘虏,日军士兵由于受日本军国主 义武士道精神的欺骗教育,被俘后,他们宁肯剖腹自杀、效忠“天皇”,也不愿降 服,但是经过我军宽待俘虏政策的感召和思想教育,有的日俘觉悟后,不再为日本 军阀、财阀当炮灰,而参加了八路军,调转枪口打击侵略者,他们还建立了“在华 日本人反战同盟支部”,配合我军对日本开展政治攻势,瓦解日军,他们中有的( 如渡边三郎) 还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日本战败投降后,他们中大部分回到日本,做 中日人民友好的使者,开拓中日人民友好工作,有的则留在中国( 如小林清) 参加 了地方工作。 1945年8 月,14团参加消灭盘据在平度的日伪军后,奉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 令命令向东北挺进,8 月28日,在黄县栾家口乘船到辽宁兴城登陆,在岫岩县配合 苏联红军一举消灭尚未投降的伪满军和日军残部,俘敌百余人 ,我担当管教这批 战俘的任务。 1945年冬,蒋介石撕毁了“双十协定”,在美国支持下,大举向东北进攻。海 城沙岭子战斗,我军首次与国民党美械装备的新一、六军较量。我军先后进行了营 口、海城、鞍山的保卫本溪的战斗,在海城的滇60军184 师起义,我参加了对该师 的整编和改造工作。 辽沈战役,我参加解放沈阳战斗,俘虏收容5000余蒋军军官,在鞍山组建东北 军区解放军官教导一团,管训这批战俘。遵照中央军委指示,全团开赴北大荒,建 立机械化农场,发展农业生产,通过农业劳动改造这批蒋军军官使他们成为自食其 力的劳动者。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被迫进行了一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争,这是中国人 民有史以来首次向西方列强显示力量和尊严的战争,它不仅是共和国历史上极为重 要的一页,也是我党我军历史上光辉的篇章。 以美军为主的“联合国军”投入总兵力为120 万人,其中美军50万人。我方公 报:“联合国军”被歼109 万余人,其中美军39.7万人。当年美联社发表的消息: “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队伤亡总数147 万余人,其中死亡约50万人,中朝军队先 后收容“联合国军”官兵5000余人。1950年12月,志愿军政治部请示彭德怀司令员, 经总政批准,在朝鲜平安北道碧潼郡建立中国人民志愿军俘虏管理训练处,对外称 战俘营。1951年1 月,遵照总政指示,由东北军区政治部敌工部部长王央公带领一 批干部赴朝组成俘管处领导机构。我被任命为教育科副科长(后提升为科长),我 的爱人周兴同志在组织科任宣传干事。 碧潼在北朝鲜平安北道,是郡政府所在地,它虽是个不起眼的小城镇,但在当 时却是世界人民,特别是美英人民十分关注的地方,因为这里收容管理着“联合国 军”中13个国家的战俘,曾吸引西方记者和国际红十字会成员来访。世界和平运动 理事会理事、英国妇女协会主席莫尼卡・弗尔顿夫人、法国《人道报》记者贝却迪、 英国《工人日报》记者艾伦・温宁顿、香港《大公报》记者朱启平、新华社记者王 殊等,都到过战俘营访问采访。开城停战谈判开始后,碧潼更是为在开城的西方记 者关注的地方。 由于美军实施空中“绞杀战”封锁我交通运输线,企图阻止中朝军队的反击, 这给前线部队和对战俘的物资供应都带来极大的困难,对这些吃惯了牛奶、面包、 奶酪、巧克力的美国“少爷兵”,让他们吃玉米、高粱、咸菜是不行的。周总理对 此十分关注,指示我们要采取措施改善战俘的生活。因为这关系到我国和我军的国 际信誉,也是外交斗争和瓦解敌军的需要,我们立即组织车船冒着敌军的轰炸,从 国内运来大米、面粉、肉类为俘虏改善生活,又组织战俘开展文体活动,建立俱乐 部、图书阅览室,购买来各种乐器、球类用品,让他们经常开展文体活动。战俘们 还自动组织戏剧音乐小组,在周末晚会上表演,战俘的生活丰富多彩。英国和平人 士弗尔顿夫人访问战俘营时说:“这哪里是战俘营,简直是一座大学校,中国军队 谱写了全新的世界战俘史。”这显示了我军政治工作的威力。 1953年8 月5 日,双方在开城开始交换俘虏,我方向美方遣返官兵4912名( 不 包括以前遣返回去的战俘) ,同年8 月下旬,我军圆满完成了遣返战俘工作。就在 遣返时,有21名美俘和1 名英俘拒绝遣返,申请到中国来,他们说:“我们到中国 不是旅游而是了解新中国,学习真理”。 随后,我们又在辽宁省昌图县建立了东北军区归来人员管理处,我任宣传科科 长,接收志愿军被俘回国人员。1954年秋,调任华东军区俘管处副处长,管理一江 山岛战役俘虏的300 多名蒋军官兵(含蒋军大队长王辅弼),直至1956年调南京军 区工程兵任宣传处长,从此脱离敌工战线。 mpanel(1); 现在济南的温纳端斯,就是当年拒绝遣返申请到中国来的。1999年春和2001年 冬,我两次在济南会见了温纳端斯。在战俘营时,我26岁,他28岁,事隔48年,如 今都已是古稀老人。第一次见面时我俩端详了好久,不敢相认。老温首先问:“你 是不是王科长?我听过你讲课,那时你不戴眼镜,是20多岁的小伙子。那时你是胜 利者,我是俘虏( 他用双拳相对比划着) ,咱们是对立的”。接着他紧握着我的手 激动地说:“现在咱们是老朋友,老朋友! ”“当年我决定到中国来学习真理,这 条路走对了,我不后悔,我在济南造纸厂工作过,上了4 年人民大学”。老温接着 说:“我3 次回美国,我的妹妹劝我留下来,我还是要回来,这里有我的家,子孙 满堂,共19人,生活幸福”。他指着老伴说:“老白待我很好,她很能干,是贤妻 良母,我腿摔坏了行动不便,一切由老白操劳,我听她指挥,她太辛苦了”。他又 幽默地说:“现在我们家是小鼻子领导大鼻子( 指他的夫人和他自己) ”。大家都 笑了。坐在他怀里的小孙女也凑热闹地说:“ 我是混血儿”。老温说他回美国做 了几次讲演,介绍中国,要开拓中美人民间的友谊。我告诉他,上海有20几位当年 老朋友,到上海可以见到他们,那更有意思。老温说:我也很想到朝鲜碧潼去看看。 那是我一生转折的地方,不知能否成行。我赞同他的愿望。老温向我提议:“你每 年来济南一次,到我家喝酒,我喝老白干,你喝啤酒”。我和我的夫人说:“也欢 迎你们到上海做客”。2001年11月中央电视台专程去济南拍摄了《温纳瑞斯访谈录 》电视片,我也第二次陪同去到了温老的家中。(详见王奈庆著《“联合国军”战 俘纪事――忆朝鲜战争中的碧潼战俘营》)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