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第21节:第四章专制时代开始了(7)   秦始皇说:" 我前一时间刚刚收缴了天下的书籍。但是侯生、卢生这帮人, 弄不来仙药不算,临走还诽谤我。" 秦始皇话里的逻辑很古怪,收缴书籍和弄仙 药有什么关系啊?!   其实很有关系。侯生、卢生的诽谤使秦始皇意识到:虽然前面收缴焚烧了民 间书籍(目的是钳制舆论、禁止议论与诽谤朝政),但这个工作并不很成功,侯 生、卢生还不是在这里诽谤吗?秦王朝最忌讳的就是诽谤皇帝和非议朝政了。   任何统治者凭着常识都会进一步意识到:侯生、卢生的诽谤朝政绝不会是个 别现象,类似的诽谤者在天下一定还有。那该怎么办呢?天下那么大,不可能短 时间内挨个排查,但咸阳就在脚下,如果排查出一些造谤分子,然后用重刑杀掉, 就可以起到" 以惩后" 的作用,即震慑全天下的诽谤分子从此三缄其口,不敢再 诽谤议论时政。所以杀的时候必须用极刑,而且杀得热热闹闹,用坑掉这种不常 用的极端残忍的做法最合适不过了,可以起到触目惊人、以儆效尤的广告作用。   于是,他下令在咸阳的" 文学方术士" (颂太平和炼丹药的人)里进行排查, 查出了四百六十个" 妖言以乱黔首" 的人(散布诽谤朝政的言论的人),坑掉了, 算是给天下所有的政治异见分子打了广告。   整个事情的经过就是这样,《史记》上管它叫做" 坑术士" 。但后人出于对 秦帝国的怨恨,或者借喻以说教当政者的需要,而把" 坑术士" 讹成了" 坑儒生 " 。这是会误导人们对这个事件的性质的认识的。   当然,被坑者中间也会包括一些儒生,但他们被坑不是因为他们是儒生,而 是因为他们的政见与主流意识形态不合,所谓" 议论不合者" 。这些人被坑掉是 因为跟政府不唱一个调子,而不是因为他们学儒家。   焚诗书、坑术士这两件事一前一后地紧随发生,之间大有联系,目的是一样 的,都是为了改造旧的分封制体系的意识形态,向皇权专制的意识形态转型,倒 不是和儒家过不去。而且,从史料上看,坑术士也好,坑儒也好――准确的说法 应该是坑意见不合者――并没有扩大化。   对于秦王朝的" 焚书坑人" ,后代皇帝官僚们不应该整天咒骂它。它替后代 君王做了思想向皇权专制开始转变时难免要做的事情,虽然手段或许不如董仲舒 建立一个从先秦儒家修正过来的新儒家,作为皇权时代主流思想以完成思想转变 来的高明。但在那个来不及有董仲舒的时代,而在有先秦风骨的人又很多的情况 下,也许这么做是客观上的被迫选择。后代皇帝,吃水不要忘了挖井人,吃饱了 不能打厨子。   秦亡的主要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总结起来合计四个:   第一,急于事功。大兴建筑,征用民力太多,直接导致民生凋敝," 欲为乱 者,十室而五" 。   第二,分封制向皇权专制的过渡过于急剧。单一的郡县制,而没有适当杂以 分封,在技术上有许多弊端,更主要的是违背了当时人们的普遍心理,造成了中 下层社会的动荡。分封制的长期历史惯性和反弹,酝酿成了一种巨大的反秦政治 势力。一些中层的精英豪杰,都普遍与秦为难。   第三,向皇权专制社会的思想形态过渡过于急剧,手段流于粗暴,导致" 焚 诗书、坑意见不合者" 现象出现,一定程度地激化了中层精英与皇帝的矛盾,并 且导致言路断绝,讲假话现象。   第四,忽视礼仪教化而专任刑罚。秦人重实干,但少理论,不善于做思想工 作。虽然儒家的思想和儒者,在秦统治集团里确实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实际上还 是弱势的。单用刑罚是不行的,必须常给人做做思想工作,他就舒服了!   法家是,鼓励专任刑罚而忽视教化,这也就导致了秦的忽视教化。像韩非子, 是非常轻视教化作用的,认为老百姓是不配接受教化的,你就拿法约束他就行了。 我们说,教化作用确实不能夸大,像说周文王、商汤是因为仁德的思想教化对下 面做得好,最后王天下了,这是儒家在吹牛。但是呢,教化也能多少起到一定的 辅助作用。所以,儒法兼行,一个长于做事,一个长于教化,虽然这显得有点" 中庸" 或者" 乡愿" ,但似乎却不失是个最终的选择。   以上秦亡的四条原因,单独一条都不足以导致秦亡,其中重点是第二条。   后代皇帝在学习中进步了,他们不会一次犯太多错误。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