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第32节:第五章嬴政暴毙,赵高得势(11)   这回赵高逮着机会了,立刻要法办蒙毅。赵高说:" 蒙毅当年力主让扶苏当 太子。请陛下杀之。" 秦二世却不肯,犹豫了一阵,大约并不甚计较,或者是觉 得蒙氏是国家的栋梁,杀了等于自断手臂。于是赵高日夜诋毁蒙毅,寻求蒙毅的 罪状,把蒙毅蒙得又黑又坏。秦二世想,既然是这么坏的人,还跟我不一条心, 那就杀了吧。   倘不是秦二世过于年轻,又信用赵高这样变态的朋友,或许不会杀蒙氏兄弟 吧。   看来,交朋友(特别是当做信用的师友来对待的朋友)岂不需慎重乎?还是 少和社会上的" 变态" 交朋友吧。   秦皇族里有个叫公子婴的,曾劝谏秦二世不要杀蒙毅。子婴把蒙毅的死,比 做赵王迁之杀李牧,正是亡国和败家的开始。   蒙恬在死前也提到了商纣王:纣王杀比干而不知改悔,商朝遂亡。你们杀我, 也等着亡国吧!   事实也印证了这一点。蒙氏家族的灭亡,是秦王朝衰亡的开始。   倘使蒙恬不死,以其北驱匈奴,攻城野战如暴风骤雨之兵锋,对于不久之后 关东六国反叛者蜂起的局面,即便不能完全平靖,但引兵塞函谷关以固守,退保 从前秦诸侯国割据一方的地位,蒙恬总应该是做得到。   司马迁对蒙恬之死也颇有留意。他特意参加了一个旅游团去北方,走着看了 蒙恬留下的秦长城。今天,经历千年风雨,很多秦长城的夯土立壁,依旧坚硬如 石地耸立在荒漠边缘。司马迁看到的秦长城当年应该更加雄浑,把山峦和谷壑都 改造了,使他不由得发出惊叹:老秦真是轻用民力啊!否则怎么能造出这样令人 不可想象的怪兽呢?   司马迁对长城不以为然。   司马迁于是又论蒙恬之死道:" 蒙恬身为秦朝名将,不能强谏秦始皇休息民 力,而' 阿意兴功' (意思是,阿谀顺从上意,蒙恬主修长城这个政府形象工程, 夸始皇之功)。为了修长城,他折腾海内,终于得罪遇诛,不亦宜乎。(活该啊) "   司马迁在此责怪蒙恬,没有" 强谏" 秦始皇。   司马迁在给王翦作传的时候,也责备王翦不能强谏秦始皇。为什么司马迁总 是汲汲于责怪他们不能强谏呢?   这就使我们不得不想到司马迁所生活的汉武帝时代。   汉武帝好大喜功――跟秦始皇一样。他北征匈奴,搞得天下户口减半,民不 聊生,只好人吃人――" 人复相食" (据《汉书》),形势非常严峻。司马迁位 卑言轻,不能去越职议论。他更恼怒的是,当朝将相们,也尸位素餐,不置一词, 不敢提出任何异议。   司马迁越来越着急,越来越牢骚,于是借古讽今,责怪秦之重臣(王翦、蒙 恬)不能" 强谏" ,以讽当朝重臣。   后来,看看还是没有效果,他就自己上了。   但是,他没有机会越职言事啊(他是" 太史令" ,只能讲讲古代的事)。正 好,赶上汉武帝就李陵事件问他看法。司马迁可逮着机会了,可以讲当代的事了, 于是哗啦哗啦说了好大一段,夹杂着压抑已久的不满,终于给自己博了一个" 诬 罔" (就是乱说)的罪名,交给司法部门处理。出来之后的司马迁,变得半阴不 阳,丢了半条命,这才算踏实了。   可见,进谏是多么的难啊。即便遇上汉武帝这样的" 圣主" ,不小心触错了 他哪一根" 圣筋" ,进谏者一样也被投豺喂虎了。   这里我们发现一个问题,就是历史往往不是一面客观的镜子,写历史的人带 着自己的情绪去观察和记录历史。他自家的表情,往往投射到历史的现实中并且 改变历史的容貌。   司马迁为了表达对当朝皇帝汉武帝大兴事功的不满,于是在给蒙恬作传的时 候,只字不提长城的客观价值,而是全力进行贬斥,大力挖苦老秦修长城是" 固 轻民力也" 。   也就是说,他对当朝皇帝不满,但不敢说一个字,只好朝古人(秦始皇)放 箭。   接着,他又朝蒙恬放去一箭,挖苦他" 不以此时强谏" 。   司马迁忧国忧民的心思可以理解,但对蒙恬的点评则多少有点意气用事,求 全责备。   但无论如何,朝古人身上射箭,以讽当代之政事,是汉朝人常用的办法。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