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第4节:黄埔路官邸的最后晚餐(4)   张群念完文告之后,蒋介石征求聚餐者意见,当蒋问到李宗仁时,李答: “我与总统并无不同的意见。”在座的谷正纲、张道藩、王世杰等人均不赞成发 表这个文告。蒋介石则愤愤地说:“我并不要离开,只是你们党员要我退职,我 之愿下野,不是因为‘共党’,而是因为本党中的某一派系。”董显光:《蒋总 统传》第599 ―510 页,台湾中华大典编印会1967年10月版。蒋所讲的“某一派 系”显然指桂系。   1949年1 月1 日,蒋介石的“求和”文告发表。同日,新华社广播了毛泽东 撰写的《将革命进行到底》的社论。1 月5 日,新华社又播发了毛泽东撰写的 《评战犯求和》的评论,揭露蒋介石“希望从白崇禧手里夺和平攻势的发明权, 并在其新的商标下继续其旧的统治”。毛泽东的评论切中要害。1 月14日,毛泽 东又为中共中央撰写了《关于时局的声明》,提出和平谈判的八项政治主张。   其中首要条件就是惩办战争罪犯,以及废除伪宪法与伪法统等。这八项条件 对蒋介石而言犹如五雷轰顶,视其为要他无条件投降的“哀的美敦书”,感到再 无恋栈总统职位之必要。他对李宗仁称:“就当前局势来说,我当然不能再干下 去了。但是在离开之前,必须有所布置。”   蒋介石在下野之前预作什么布置呢?   首先在经济方面,为了保留国民党日后的“一线生机”与拆李宗仁的台,蒋 介石于1 月14日召见俞鸿钧、席德懋二人,令其将国库3?7 亿美元的黄金、白银 和外汇移存台湾;同时将中央、中国银行存在美国的外汇,化整为零,存入私人 户头,以免无法提取。   其后,蒋又于1 月18日在人事部署上安插其亲信在要害部门。任命他最宠信 的汤恩伯出任京沪杭警备司令部总司令,令朱绍良为福州“绥靖”公署主任,任 命陈诚为台湾省主席兼警备司令,任命蒋经国为台湾省党部主任。   从蒋介石的上述部署看,他的确已感到大陆将不保,故将重点放在经营台湾, 为其日后退路预作安排。   当一切布置就绪之后,蒋介石邀约五院院长就午餐,正式宣布引退。1 月21 日,国民党中央社播发了蒋介石第三次下野文告。文告称:   “中正毕生从事国民革命,服膺三民主义,自15年广州北伐,以至完成统一, 无时不以保全民族,实现民主,康济民生为职志,现战事仍然未止,和平之目的 不能达到,决定身先引退,以冀弭战销兵,解人民倒悬于万一。爰特依据中华民 国宪法第49条,总统因故不能视事时,由副总统代行其职权之规定,于本月21日 起,由李副总统代行职权。务望全国军民暨各级政府,共矢精诚,同心一德,翊 赞李副总统,一致协力,促成永久和平。”张其昀:《先总统蒋公全集》第3 册 第3305页。   以上宣言不过是蒋介石的官样文章和故伎重演而已。蒋深深知道,他的此次 下野是美国联合桂系推倒了他。后来他在中国国民党七大作报告时。曾追述第三 次下野时说:   “我之下野的决定,固不能说全无国际环境之影响,但其重要因素,还是由 于我们内在矛盾的关系为多。”《革命文献》第77辑第92页。   蒋介石还称,他的下野还出于对台湾问题的考虑。“如果我不下野,死守南 京,那台湾就不能兼顾,亦就不能成为‘反共抗俄’的坚强堡垒。”《革命文献》 第77辑第110 页。   蒋这段话虽有些牵强,为自己下野寻找托词,但也符合蒋介石的思维逻辑。 因为早在1946年10月蒋巡视台湾时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台湾尚未被共党分子所渗透,可视为一片净土,今后应积极加以建设,使 之成为一模范省,则俄、共虽狡诈百出,必欲亡我国家而甘心者,其将无如我何 乎。”古屋奎二:《蒋总统秘录》第4 卷第461 ―462 页。   当时蒋介石还没料到3 年后他会被赶到台湾,但是他却看到了台湾的重要性 及有利条件,初步形成了经营台湾以作为内战后盾的设想。后来他在国民党七大 上作政治报告时称:“就算是整个大陆被共产党拿去了,只要保着台湾,我就可 以用来恢复大陆。因此,我就不顾一切,毅然决然的下野。”《革命文献》第77 辑第93页。   据笔者观之,蒋介石之所以在下野时选中台湾作为他的“反共复兴”基地, 是出于以下几种考虑:   其一,从台湾地理位置上讲,便于避居困守。台湾是中国第一大岛屿,位于 大陆东南100 多公里的海面上。东北隔着琉球群岛与日本遥遥相对;东面是浩瀚 无际的太平洋;西面和西南面隔台湾海峡与大陆福建省和广东省相望;南临巴士 海峡,与菲律宾群岛相邻。台湾的地理位置具有极高的军事战略价值,被誉为太 平洋上一艘“永远不沉没”的航空母舰。这种有利的地理位置既易于仓皇败退至 此的国民党军队得以喘息,也易于蒋介石在此设置“流亡政府”,空做“反攻大 陆”的幻梦。   其二,台湾具有比较丰富的自然资源与先进的工业、交通基础。台湾省面积 约3?6 万平方公里,虽然不足全中国面积的4%,但在台湾大小80余个岛屿中,却 有驰名中外被誉为“台湾三宝”的米、糖、茶三大物产;有四季不断、品种繁多 的水果;有约相当于江苏、浙江、安徽三省森林面积总和的“森林宝库”;有200 多种已探明的“地下矿藏”;还有丰富的水产资源。与丰富的自然资源相适应, 台湾又是较早兴办洋务、修铁路、开矿山、办工厂的地区。日本占据台湾之后, 在50年的时间内,为榨取台湾人民的血汗与掠夺台湾资源,进行了广泛的投资, 使发电、钢铁、机械、化学、金属等工业逐渐增长;运输、交通、通讯、金融事 业也很发达,农业也有所发展。日本投降后,国民党政权全面接管了台湾的一切 设施与行政权。丰富的自然资源与较先进的工业、交通基础就可成为国民党败军 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   其三,如败退台湾可以同美国进一步勾结,争取“外援”,以利“反攻”成 功。尽管美国企图以李宗仁取代蒋介石,但从美国的―贯立场与全球战略考虑。 美国不会放弃对国民党的支持。这一点蒋介石比别人看得清楚,所以在美国发表 弃蒋白皮书时,蒋介石并未公开指责美国,这为后来的美、蒋再次合作提供了条 件。   基于上述三点考虑,蒋介石在下野前,将其嫡系部队收缩至东南沿海一线, 为其在台湾建立所谓“反共基地”进行精心安排。待其一切布置就绪之后,蒋介 石才宣布下野。当国民党政权在大陆覆灭之后,蒋介石便将“国民政府”与中央 党部迁至台湾。   对于蒋介石第三次下野,各界评论颇多。蒋介石自己称:“在当时如果我不 下野,当然我仍在南京,我认为只要有海空完整无缺,那南京是可以守的,万一 守不住,我亦决心死在南京。”《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卷25第134 页。   很显然,蒋介石将国民党在大陆失败的责任完全推给了李宗仁,这是有欠公 道的。   蒋经国称他父亲的下野是“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又遭逢了一次厄运,几乎断 送国脉”《蒋总统经国先生言论著述汇编》第2 辑第555 页……台湾史学界官修 “国史”有这样的说法:蒋的下野使“政府失去领导中心,匪军乘机加紧全面叛 乱,大陆因落匪手”④鸿鸣:《蒋家王朝》第279 ―280 页,香港中原出版社1986 年11月版……香港史学家鸿鸣先生对此说评论称:“这是一种推过于人、文过饰 非的说法,藉此保存蒋的一代完人的形象”。④到底如何评价蒋介石的第三次下 野,我相信读者自有公论。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