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第61节:台美签约(2)   (3 )抵消蒋对美参加即将在日内瓦召开的包括中国在内的关于印支和朝鲜 问题会议的疑虑;   (4 )向美国的盟国表明美支持蒋的立场。资中筠:《美台关系40年》第113 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11月版。   然而饶的建议未获杜勒斯的批准,其后他多次向杜勒斯建议缔约,加之台湾 海峡出现新的紧张局势,最后终于在1954年10月说动了杜勒斯与国务院,使缔约 方案得以通过。   其二,台湾海峡局势突变使美国改变了对蒋介石建议的冷淡态度。朝鲜战争 中,中国人民解放军集兵于台湾海峡,准备渡海解放台湾,彻底消灭国民党残余 势力。与此同时,展开了大规模的解放台湾的宣传战,立时台湾海峡出现了战前 的紧张局势。为了根除这一紧张局势,美国企图通过与蒋缔结防御条约加以解决, 甚至不惜与中共作战。   其三,蒋介石的妥协使美国也作了让步。1954年6 月28日,叶公超告知蓝钦 :如果台美双方能够缔结共同防御条约,蒋先生同意在采取任何重大军事行动之 前,先征求美方同意。蒋介石的意图很明显,就是企图消除美国人的疑虑,尽早 订立条约。通过蓝钦的疏通,美方同意进一步磋商。在磋商中,双方在条约的 “适用范围”上存在着分歧。蒋介石主张应包括金门、马祖诸岛,但美方反对, 主张仅限于台澎地区。在“反攻”大陆问题上,美方坚持未经同意,台湾当局不 能采取重大军事行动。美国利用这一条进一步控制台湾,并凭借台湾海峡割裂大 陆与台湾的关系,搞“两个中国”。   经过讨价还价,台湾当局只得向美国的要求让步,但为了挽回“面子”,又 要求美国同意不将美国有权否决国民党军对大陆采取军事行动的内容写入条约 “正文”。美国同意了台方的这一请求,并决定由换文方式来表达。   1954年12月2 日,叶公超与杜勒斯在华盛顿签署了美台《共同防御条约》。 台湾“行政院长”俞鸿钧对条约签订发表声明称:这是台美合作的新成就。台湾 “立法院”奉蒋介石令很快通过了此一条约。1955年2 月9 日,美国参议院以64 票对6 票的优势批准了此一条约。1955年3 月在台北中山堂互换条约批准书,同 日正式生效。   台美《共同防御条约》的签订,使蒋家小朝廷获得了美国的保护伞。条约共 10款,要点如下:   (1 )“缔约国将个别以自助及互助之方式,维持并发展其个别及集体之能 力,以抵抗武装攻击,及由国外指挥之危害其领土完整与政治安定之共党颠覆活 动”。   (2 )“每一缔约国承认,对在西太平洋区域内任一缔约国之领土上之武装 攻击即将危及其本身之和平与安全,兹并宣告将依其宪法程序采取行动”。   (3 )缔约国所有“领土”等就“中华民国”而言,应指台湾与澎湖;就美 利坚合众国而言,就指西太平洋区域在其管辖下之各岛屿领土。   (4 )台湾当局同意美国在“台澎及其附近为其防卫所需要而部署美国陆海 空军之权利”。   (5 )本条约不影响台美在“联合国宪章下之权利义务”,“或联合国维持 国际和平与安全所负之责任”。台北“中央社”1954年12月3 日电。   台蒋《共同防御条约》不仅使蒋家小朝廷获得了美国的保护伞,而且使美国 在台湾的驻军长期“合法”化了,从而给中美关系发展设置了重重障碍。   在台美《共同防御条约》签订的同时,杜勒斯就此发表声明称:“这个条约 将成为美国同太平洋地区的其他国家已经缔结的各种集体防御条约所建立的集体 安全体系中的另一环节。这些安排合在一起构成西太平洋自由国家人民抵御共产 党侵略的中心体制”。美国新闻处华盛顿1954年1 月1 日电。   杜氏还宣称这一条约属于“防御性质”,是符合“联合国宪章的目标和原则”。   叶公超在签约后曾拜会艾森豪威尔,表示蒋介石“对条约感到满意”。同时 转达蒋介石的话说,如果美国宣布给予台湾沿海诸岛防务上以后勤支援,将是一 种很好的宣传战。由于艾森豪威尔顾虑甚多,加之不满蒋介石的贪心太大,当时 没有答应蒋的要求。后来经蒋介石的一再要求,艾森豪威尔才于1955年3 月3 日 宣布:   “为了不损害自由中国的士气,及断绝他们的希望,美国决心协防金门、马 祖,以巩固台、澎的地位”。   直到此刻,蒋介石才将一颗高悬的心放回肚中。   来自海峡对岸的讯息是:周恩来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表声明:   “美国政府企图利用这个条约来使它武装侵占中国领土台湾的行为合法化, 并以台湾为基础,扩大对中国的侵略和准备新战争,这是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和 中国人民的一个严重的战争挑衅”。国民党蒋介石集团“没有任何权利同任何国 家签订任何条约”。“美蒋‘共同防御条约’根本是非法的、无效的”。《人民 日报》,1954年12月9 日。   声明再次宣称:“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为了反击美蒋的《共同防御 条约》,解放全中国的领土,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于1955年1 月18日协同 作战,一举解放了大陈岛的外围据点――一江山岛。由此,海峡两岸展开了一场 长达20多年的炮战、宣传战。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