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一闪即逝的东方慧星
<< 上一章节 下一章节 >>
第3章 一闪即逝的东方慧星 ――赫鲁晓夫 他是南俄民间歌女的儿子、顿涅茨矿区的盲流工匠、――个乡村牧童,然而他却依 靠目己玩弄权术、见风驶舵的本领爬上了苏联的最高领导职位,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他是斯大林的继承人,却力图改革斯大林模式。他虽冲破了铁幕,却没有打破旧的冷战 格局。他倡导和平共处,却不断与美国发生危机。他是一个连俄语都讲不好的蹩脚政治 家,却使美国总统仿透了脑筋。他是一个谜,他的垮台更是一个谜。 3.1 漫步街头的退休老翁 1964年10月14日下午,阳光灿烂,白云悠悠。莫斯科的秋天是金色的。街道两旁的 树叶开始发黄,一些衰老的叶子零散地落在地上。 在莫斯科的大街上有两位男人并肩走着。其中一位个子低矮、身体肥胖,身着西装, 秃顶下一圈白发,他滚圆的脸庞、厚厚的嘴唇、狮子鼻、高颧骨,口里衔着一支俄国大 雪前,手里拄着银手杖,看来已年过花甲。另一位中年人个子较高,西装革履。两人低 着头郁郁不乐地漫步。看上去像似儿子陪着年老多病的老人在散步,因为俩人总有些相 似的地方。旁边一条德国牧羊犬懒洋洋地跟着小步跑着。不错,他们确是父子关系,年 老的是苏联共产党第一书记赫鲁晓夫,中年人是他的儿子谢尔盖。上午他刚刚被解除了 一切职务,所以他此刻的心情特别沉重,他的儿子陪他出来散步。这条德国牧羊大名叫 阿尔巴特,是赫鲁晓夫的大女儿、谢尔盖的姐姐列娜的。据谢尔盖卧亿说,“以前它对 父亲漠不关心,对他没有表露出什么特别的注意。有时走到身边呆一下,就又摇着尾巴 径自跑开了。而今天却一步都不离开。” 两个人默默地、无精打采地走着。走了一段,谢尔盖受不了这种沉默,提出了问题: “他们任命谁呢?……”赫鲁晓夫深深地吸了一口雪茄,若有所思地回答:“第一书记 将会是勃列日涅夫,而部长会议主席将是柯西金。柯西金是个合适的候选人。”赫鲁晓 夫衡量某个人适合不适合担任某个职务时,他评价候选人的老习惯又照旧冒了出来, “还在解除布尔加宁职务的时候,我就建议他担任这个职务。他很了解国民经济,并且 能胜任这个工作。至于勃列日涅夫,还很难说,他的性格过分软弱,并且太容易受别人 的影响……我不知道,他是否有足够的力量来执行一条正确的路线。咳,这已与我无关 了。我现在只是一个领退休金的人,我的事情是靠边站。”他的嘴角露出一些痛苦的皱 褶。 谢尔盖看到父亲痛苦的表情,很快把话题引开,谈别的事。 晚上7点多钟,赫鲁晓夫一家刚吃完晚饭。 “当啷啷当嘟!?传来了门铃声。 “看谁来了,快去开门!”赫鲁晓夫一边抽烟,一边看报,头也不抬地说。赫鲁晓 夫的妻子尼娜去开门。进来的是米高扬。因为赫鲁晓夫没有参加午饭后召开的中央委员 会主席团会议,主席团会议派米高扬作为代表来通知赫鲁晓夫会议作出的最后决定。 赫鲁晓夫忙给米高扬让座,让家人端上茶来。他喜欢喝茶,还喜欢用精致、透明的 带把的杯子喝茶,就像现在他手上拿的这种小茶杯。这一套茶具是他从芬兰带回来的。 他非常喜欢这一套不同寻常的茶杯,而且他经常要在客人面前夸耀它们,表演怎样用这 种茶杯喝热茶而不烫手。而今天他却没有这个心思。 茶送来了。 “他们让我来向你转告这样一些事,”阿纳斯塔斯・伊万诺维奇・米高扬迟迟疑疑 地说,“现在你住的别墅和城里的房子(列宁山上的住宅)归你终身使用。” “好吧。” 赫鲁晓夫含糊地回答。很难说,这是他感谢的表示还是仅仅说明,他听清楚了所说 的话。他稍微想了一下,又重复了一次他已经准备好的话:“我准备住在他们指定的任 何地方。” mpanel(1); “警卫和服务人员仍然保留,但要另外换人。” 赫鲁晓夫明了似地哼了一声。 “确定每个月退休金为500卢布,保留专车。”米高扬有些踌躇地说,“决定保留你 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委员的职务,的确,这还没有最后确定。我还建议为你设立个中央委 员会主席团顾问的职务,但我的建议被否决了。” “你这是白费劲,”赫鲁晓夫抬起头来坚决地说,“他们永远不会同意这个的。在 发生了所有这些以后,他们干嘛要我? 我的建议和不可避免的干预必定会束缚他们的手脚。何况,和我见面也会给他们带 来不愉快的……当然,最好还是有点儿事干。我不知道,我怎么能够无所事事地过这种 领退休金的生活。但是你这是白费心去提什么建议。不管怎样,还是要感谢你的。很高 兴知道自己身边还有个朋友。” 谈话结束了。赫鲁晓夫把客人送到楼前的小院子里。阿纳斯塔斯・伊万诺维奇拥抱 了赫鲁晓夫,热烈地吻了他好几下。当时在领导层还不兴亲吻,因此,这个告别的场面 激动了所有在场的人。 米高扬快步朝大门走去,他那不高的身影很快消失在拐角后面,赫鲁晓夫一直目送 着他离去。他们从此再也没有见过面。 在退休的头几个星期里,赫鲁晓夫一直处于震惊不已的状态之中。尽管年事已高, 他依然是精力旺盛、体魄健壮。近11年来,他拼命工作,胜过以往,通常每日工作长达 15个小时之久。他出访过世界上几乎所有的主要国家,走遍了全国各地,过问了政府所 有部门的工作。然而此刻他被不久前还对自己俯首贴耳、百依百顺的僚属撵下了台,严 然一名骑手骤然之间摔下了一匹驰骋的飞马。他百感交集,心潮难平,根本不想掩饰自 己的沮丧心情。他在圈椅上一坐便是几个小时,一动不动,热泪盈眶。赫鲁晓夫的一个 孙子在莫斯科一家小学读书,一天校长出于好奇向这个小家伙打听:“你爷爷赫鲁晓夫 整天在家干什么呢?”孩子回答道:“爷爷在哭呀。” 确实,下台后的赫鲁晓夫在反思。他一坐在椅子上,他下台前两天的一幕幕情景又 仿佛回到了他的眼前。 3.2 沉船前的疑云 那是1964年10月12日上午,一个暖和的晴天。悬在半空的太阳晒得人微微发热。外 高加索黑海边上的苏呼米疗养地的皮松达海角别墅周围的栅栏石柱上盛开着鲜艳的天竺 牡丹花,还有那鲜红的美人蕉。这是已经过去了的夏季的最后的花。 吃过早餐,按摩以后,赫鲁晓夫和他的儿子谢尔盖就惬意地坐在紧靠海边修建的游 泳池的露天阳台上的圈椅里。紧靠他放着一张藤编小桌,桌上装有一台高频电话。海风 吹来,使人感到凉爽。大海吸引着父子两人的目光。波光粼粼,带着轻微的沙沙声涌向 空旷的海滨浴场。这儿离海滨浴场只有10米左右。 今天是个不同寻常的日子――“东方”号宇宙飞船载着3名字航员将在早晨发射进入 轨道。赫鲁晓夫焦急地倾听了有关10月12日发射宇宙飞船的广播报道,船上载有3名宇航 员。赫鲁晓夫始终与飞行指挥中心保持着联系,当飞船成功地围绕地球飞行三圈的消息 传来之后,他兴奋地和米高扬用无线电话同宇航员们通了话,并向他们表示祝贺。 赫鲁晓夫在海角别墅里优哉游哉,沉浸在苏联太空飞行又一次成功的喜悦之中,根 本没有意识到此刻在遥远的莫斯科,准备推翻他的行动正在紧锣密鼓的策划之中。 主要策划者是苏斯洛夫和谢列平,然而没有中央委员会第二书记勃列日涅夫和国防 部长马利诺夫斯基的全力支持,他们也不会贸然行事;在1964年10月12日,大多数主席 团委员和中央委员已聚集在首都克里姆林宫召开会议。议程只有一项,马上撤销赫鲁晓 夫的一切职务。 赫鲁晓夫从1953年9月开始,当了10年苏共中央第一书记。从1958年3月开始,当了 5年苏联部长会议主席。集苏联党政大权于一身。不须数年,整个苏联已经被拖入到穷途 末路的沼泽泥淖之地。 赫鲁晓夫在攫取最高权力以后,他完全放弃了1938年他担任莫斯科市委书记时所占 有的在高尔基大街上的那所宽敞的住宅,经过修复,那座住宅留给他的女儿拉达和爱婿 阿朱别依夫妇了。 赫鲁晓夫上台以后,他一扫斯大林时期国家领导人住宅简朴的那种贫气,他亲自监 督,在莫斯科风景秀丽的列宁山的山顶上,建造了豪华、设备齐全、宽敞明亮的党和国 家领导人公寓。赫鲁晓夫当然分配到了最中心最漂亮的一套。此外,在克里姆林宫内, 理所当然地为赫鲁晓夫安排了他的办公处和家属住宅楼。斯大林时期,斯大林实行这样 一种待遇标准:国家领导人,可以在莫斯科市内有一处办公和居住的寓所,在莫斯科郊 外,可以有一所用来休息的乡村别墅。赫鲁晓夫掌权以后,这样的待遇提高了一倍,国 家领导人拥有的住处和别墅,都增加了一处,变成了4处。1958年,赫鲁晓夫曾经想占用 斯大林在1932年以前占用过的,从1934年以后又由莫洛托夫占用的莫斯科郊外的波芜基 诺别墅,赫鲁晓夫亲自带领他的儿女们去踏勘过这处别墅,他的儿女们都嫌此处过分寒 沧,因此没有占用,在附近又建了一座更为现代化,占地面积更宽阔、更排场的别墅。 除了这三处寓所住宅、别墅之外,赫鲁晓夫还带头在风景秀丽的黑海疗养胜地,修筑了 个人专用的度假疗养别墅。这个别墅应该说也在疗养胜地索契的范围之内,濒临海滨, 座落在一片原始松林中,四周筑起了总长有10多公里的水泥墙,显得十分壮观和宽敞。 赫鲁晓夫是10月初来到这里,开始为期4个星期的疗养和度假的。他来到这里开始度 假的不多几天,阿・伊・米高扬,即在这一年的7月里,刚刚接任已经当选为党的第二书 记的勃列日涅夫空缺出来职位的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也来到了此处度假。他的私人 别墅也就在赫鲁晓夫别墅的附近。 随着米高扬的到来,在赫鲁晓夫和米高扬别墅濒临的黑海海面上,出现了一艘巨大 的黑乎乎的军舰,带领着一群小鬼儿似的巡逻艇,在别墅濒临的海面上游戈。赫鲁晓夫 和他的儿子谢尔盖,很快就发现了这些不同寻常的武装舰艇。谢尔盖反应不安,但是赫 鲁晓夫却骄傲地认为,这是忠诚的克格勃主席谢米恰斯特内为了确保赫鲁晓夫的安全, 专门派来增强警戒的。 事实上,在一定意义上,当然也正是这样的。濒临海面的舰艇,确实是克格勃主席 谢米恰斯特内奉命派遣来此加强对赫鲁晓夫的警卫任务的。而且,与此同时,实际上, 苏共中央还派出了另外一艘舰艇,实质上也是负责来监视赫鲁晓夫来了,这艘舰艇并非 钢甲之躯,而是血肉之躯,名字就叫阿・伊・米高扬。 米高扬这位身历列宁、斯大林、马林科夫、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时代的老资格有 影响的政治家,当年斯大林的亲密助手和朋友,后来成为赫鲁晓夫最信赖最忠诚的助手 和挚友。 赫鲁晓夫使他走上了毕生政治风云生活的顶峰,但是到了1964年10月这个时期,他 却变成了一艘不载重炮的坚船兵舰,也奉绝对秘密使命,前来苏呼米负责警卫――实际 上是监视赫鲁晓夫来了。 阿・伊・米高扬来到苏呼米,来到皮松达,负责监视赫鲁晓夫、麻痹赫鲁晓夫,而 在远方的莫斯科,苏斯洛夫、谢列平等已经在加紧调兵遣将,把全国的苏共中央委员, 都调集到了莫斯科。 夜幕降临了。又度过了欢乐的一天。 赫鲁晓夫同米高扬不慌不忙地沿着海边的林荫小道在散步。走过去是900米,折回来 还是900米。警卫员跟在身后,竭力不让首长看见。天完全黑了。天空上飘着的乌云的缝 隙中闪烁着星星。 值班军官跑来打断了他们的散步。报告说:“尼基塔・谢尔盖那维奇,苏斯洛夫同 志请您接电话。” 他们返回别墅,赫鲁晓夫同米高扬走进放着高频电话的小办公室。谢尔盖跟在他们 后边,警卫人员留在花园里。 赫鲁晓夫走到电话机旁,拿起听筒,“苏斯洛夫同志,我是赫鲁晓夫,请讲。”电 话里的声音外人听不清楚,只听到赫鲁晓夫在说话。 “我不明白,都是些什么问题?你们决定吧,没有我也行。” 赫鲁晓夫说。 好长一段时间的停顿。 “我正在休假,什么事情这样急?我两周后回去,那时候我们再讨论吧。” 赫鲁晓夫显得焦急起来。 “我一点也不明白! 农业问题我们将在11月份的全会上讨论。那时我们将有时间来研究这个问题。” 苏斯洛夫继续坚持他的要求。 “好吧,”赫鲁晓夫最后妥协了。“如果事情这么急,那我明天就乘飞机回来。只 是我要了解一下,有没有飞机。再见!” 他放下了听筒。 “苏斯洛夫打来电话,”他对米高扬说。“似乎所有主席团委员都已到齐,而且他 们在农业上产生了某些紧急问题,应当在全会前讨论。他们坚持要我明天坐飞机回莫斯 科。你听见了吧,我想推迟到休假结束时回去,但他们却没有同意。只有回去了,你也 回去吗?” “那当然。” “那好吧。需要决定明天的会见该怎么办,还要让他们准备飞机……利托夫钦科!” 赫鲁晓夫朝着凉台敞开的门喊着。 卫队长来了。 “我们明天飞回莫斯科。阿纳斯塔斯・伊万诺维奇也回去。请和齐宾(尼・伊・齐 宾是赫鲁晓夫的个人驾驶员)联系一下,让他准备一架飞机。接见法国客人的事改在上 午。我同他交谈半个多小时,共进午餐取消。会谈结束后,我们稍微吃点东西就起飞。 如果飞行员来得及的话,起飞时间最好安排在12点左右。就这些。” 利托夫钦科转过身,消失在树丛中。 10月13日上午,赫鲁晓夫“光辉的10年”的最后一个上午,是个暖和而静谧的上午。 太阳穿过薄雾柔和地照耀着大地,大海温柔地拍击着海岸,花坛里盛开着各色鲜花。 每日的作息时间没有打乱。从外表上看,赫鲁晓夫绝对平静。吃早饭的时候他同往 常一样,同正上菜的女服务员开玩笑,抱怨自己的节制饮食。然后就同助手们商量当天 的工作。 早饭后赫鲁晓夫去看文件,这是多年养成的习惯。 利托夫钦科报告,飞机已准备好了,起飞时间定在中午1点钟。赫鲁晓夫仅仅点了点 头。 这时,在游泳池边的露天凉台上,放了些藤椅,摆上了水果和矿泉水,接见客人的 事已准备就绪。 在小道上终于出现了一批外国人。法国国务部长加斯顿・帕莱夫斯基来了。赫鲁晓 夫看到他们,不慌不忙地站了起来,拿起搭在旁边一张藤椅背上的西装上衣,面带热情 的微笑着走上前去迎接。 谈话时间很短。不到半个小时客人们就离开了。赫鲁晓夫一生中最后一次正式接见 结束了。该准备起程回莫斯科了,东西已经运到飞机场去。 中午吃了一顿便餐:蔬菜汤、蒸鱼。遵照医生的建议,赫鲁晓夫近来一直在节制饮 食,中午饭没敢多吃。 这是一顿告别的午餐。同赫鲁晓夫一起吃饭的除赫鲁晓夫一家人外,还有他的随身 医生弗拉基米尔・格里戈里那维奇・别兹祖比克。 象往常一样,午饭后,别墅的女主人捧着一大束秋天的鲜花站在门厅里等待着。她 经常这样欢迎和欢送自己尊贵的客人。 “再见。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很遗憾,您这次休假太短。欢迎您再来。”她说 着每次都说的话,并递上花束。 赫鲁晓夫感谢她的热情好客,把花束递给站在旁边的利托夫钦科,坐进了吉尔牌小 轿车的前座。 汽车开动了。一下子就到了大门口。一个卫兵在左面的一扇门边挺立着。 这时,大门外边有一个人朝汽车跑来。 “停车!”赫鲁晓夫命令说。 利托夫钦科打开了汽车后座的门。 “外高加索军区司令,”跑得气喘吁吁的将军自我介绍。“尼基塔・谢尔盖那维奇, 请允许我来送您好吗?” “‘请坐进来吧,”赫鲁晓夫心平气和地回答说。他哪里知道这位肩章上有4颗星的 大将,是奉命而来的。他的任务是亲自把赫鲁晓夫和米高扬送上飞机,以免赫鲁晓夫警 觉溜掉,以确保万无一失。 “请原谅,尼基塔・谢尔盖那维奇,姆扎瓦纳德泽在莫斯科,在巴尔维赫休息,而 贾瓦希什维利到各区视察去了。我们没有料到您要走,也无法提前通知他。”将军开始 道歉。 “那是对的,让他去工作吧。而您也不必来,”赫鲁晓夫不高兴地嘟嚷着说。“不 过既然来了,那就留在这儿吧。”汽车开动了。 通常都是格鲁吉亚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姆扎瓦纳德泽和部长会议主席贾瓦希什维 利迎送来此休假的赫鲁晓夫。赫鲁晓夫常开玩笑似地说:“我是来休息的,而你们白白 浪费工作时间。应该给你们记上旷工。”姆扎瓦纳德泽经常用一句笑话来回答:“我们 会加班补上的!”所以这个迎送的传统一直保持了下来。 可这一次他们没来,这同走得急没有关系,而解释看起来也是令人信服的。实际上, 这两个人早已提前去莫斯科参加要赫鲁晓夫下台的中央主席团会议会了,此刻正在克里 姆林宫的会议室等着赫鲁晓夫。 路上将军给客人汇报了格鲁吉亚的农业状况。赫鲁晓夫沉默着。他大概已感到了事 情有些不妙。 终于到了机场,吉尔牌轿车急驶到飞机跟前,机组人员在舷梯旁列队等候。赫鲁晓 夫的私人驾驶员齐宾将军照例报告说:“已作好起飞准备!没有故障。航线上天气很好。” 他那宽阔的脸上泛出了笑容。赫鲁晓夫同他握了握手,轻快地走上舷梯。米高扬跟 在后面。 他们两个人走到飞机尾舱。这里是飞机最安静的地方。那里摆着一张小桌子,一个 沙发和两把圈椅。 赫鲁晓夫通常不喜欢一个人呆着,所以在飞行过程中他总是把同行的人都聚到“尾 巴”上来:他同助手们讨论问题,或改正自己讲话的速记记录,要么就纯粹是聊天。 这次完全不同。 “让我们俩单独呆着吧。”赫鲁晓夫简短地命令说。 飞机徐徐升空,在机舱中坐着两位国家领导人以及助手们、卫队和女速记员。工作 认真的烈别杰夫打开他那硕大的黄色皮色,在无数的文件夹中翻寻着。应该说,要在这 么一大堆文件中不迷糊,可得要有超群的记忆力才行。 空中小姐给后舱用托盘送来了亚美尼亚白兰地酒、矿泉水和凉盘,但过了一刻钟后 又原封不动地端了回来。看来他们顾不上这个……。 每个人都忙着自己的事。对大多数人来说这是一次普通的飞行。他们随着赫鲁晓夫 已经走遍国内和国外。 在飞机的后舱,避开大家,赫鲁晓夫和米高扬在制定行动路线,选择最佳方案,试 图猜测在前面那儿,在伏努科沃2号机场等待他们的将是什么? 热烈的欢迎吗?未必会…… 军队包围机场吗?大概还不至于如此!现在已经不是那种时代。但无疑会有什么事 在等待着……其实米高扬的心里比谁都清楚,他就是被派来监视赫鲁晓夫的。此刻赫鲁 晓夫仍把他当挚友,与他商量、琢磨。他心里感到一阵内疚,但仍然装作毫无所知的样 子,和赫鲁晓夫一起研究、盘算,尽力应付。 随着飞机一分一秒地飞往目的地,赫鲁晓夫越发表现出焦燥不安。 飞机开始降低高度,已经可以辨认出单独的树。最后,飞机轻轻一震,像往常一样, 着陆极为出色,齐宾将军驾着这驾飞机,同赫鲁晓夫一起飞越了千山万岭。先是在战争 时期,在各种天气驾着“道格拉斯”飞行,而后在乌克兰,后来又是从莫斯科飞往全球 各个角落。 飞机滑向伏努科沃2号机场的政府专用候机室。发动机最后吼叫了一次,接着就安静 下来。下面什么人也没有,飞机前的场子上空荡荡的,只是远远地看见两个人的身影。 从这里看不清是谁。不祥之兆……这些年来,中央委员会主席团委员一直是成群结队地 到机场接送赫鲁晓夫。赫鲁晓夫佯装皱着眉,责骂欢迎的人是“二流子”,唠叨着说: “没有你们,难道我赫鲁晓夫连路也不认得了么。”但可以看出,他还是很喜欢这样的 欢迎场面的。 现在下面什么人也没有。 飞机扶梯缓缓地开过来。两个神秘的人影也随之走了过来。现在可以看清楚了。他 们是克格勃主席谢米恰斯特内和警卫局长切卡洛夫。 赫鲁晓夫向空中小姐说了感谢这次愉快的飞行后,忐忑不安地走下舷梯。其他人随 在他后面鱼贯而下。 谢米恰斯特内走到赫鲁晓夫身边,客气但又矜持地问好:“欢迎您顺利到达,尼基 塔・谢尔盖那维奇。” 然后同米高扬握握手。 切卡洛夫站在靠后两步远的地方,垂手挺立,脸绷得紧紧的,不带一丝笑容,完全 是一幅执行公务的姿态。 赫鲁晓夫差不多已经有一半明白了些什么,他回转身,对米高扬说:“阿纳斯塔斯, 让我们先回家看看去吧。” 米高扬轻轻一笑说:“看他们怎么安排吧。” 米高扬盯着谢米恰斯特内大将。 谢米恰斯特内大将俯下身来,仍然极为客气地、几乎是悄声地对赫鲁晓夫说:“大 家都聚集在克里姆林宫,他们正等着您呢。” 赫鲁晓夫情知再不能推辞,他只好硬着头皮,跟随着谢米恰斯特内大将走。 赫鲁晓夫一行穿过空荡荡的到处镶有玻璃的候机室,只能听到脚步的回声。警卫人 员笔直地挺立在远处的墙角里。值班员提前打开了整块玻璃的大门。 还好,大门对面的人行道旁还是那辆排场的豪华轿车“吉尔―11111”,是他的专车。 米高扬也有他自己的规格低一等的“海鸥牌”专用车,谢米恰斯特内也有一辆“海 鸥牌”专用轿车,他指挥一队“伏尔加”车队,是警卫随车,前有车、后有车,把赫鲁 晓夫的专车夹在中间,向莫斯科市内疾驰。 3.3 无可挽回的败局 车队一路风驰,从斯巴斯克门驶进了克里姆林宫,在1号会议楼那边停了下来。这里 以前是斯大林的办公楼,后来改造成了苏共中央主席团的会议楼。 赫鲁晓夫从轿车里被请下来。 谢米恰斯特内大将和切卡洛夫中将一左一右,马上从两边走过来陪伴他。 米高扬独自一人,随在他们身后。 他们走上了二层楼。 赫鲁晓夫忽然想起了1953年的暮春,贝利亚就是走过这条通道,进入主席团会议室 后,坐下来还没有安稳,几支“巴拉贝仑”自动手枪就对准了他,对他实行了逮捕。今 天,他会不会也经受这样的遭遇呢?赫鲁晓夫估计不会。他估计他的同伴们还没有那样 的胆量。他自信如果那样,整个苏联的老百姓都会起来闹翻天,在四面八方举行拥护赫 鲁晓夫的示威和游行。赫鲁晓夫确信没有他本人,他的伙伴们将连半日江山也坐不稳。 赫鲁晓夫的估计并没有完全错误。 他被两位将军挟持似地走进了主席团会议室。但他并没有立即被逮捕。 主席团会议室里坐满了全体主席团成员和被扩大参加会议的人,包括赫鲁晓夫军方 的密友马利诺夫斯基元帅,以及外交部长葛罗米柯等人。赫鲁晓夫完全明白了,这个中 央主席团委员们将要讨论的根本不是什么农业管理结构问题。 会议室里相当宁静。 赫鲁晓夫进来后,他几乎立刻被几十只钉子一般的眼睛,牢牢地钉在门里的一个地 方上了。 沉静了足有一刻钟。 谁也没有说话。 终于,还是赫鲁晓夫试图打破沉默:“同志们,你们这是要干什么?” 赫鲁晓夫一边说,一边挥着帽子,他朝他往日坐惯了的主席位置走了过去。 苏斯洛夫这时候站了起来,说话了: “尼基塔・谢尔盖那维奇・赫鲁晓夫同志,请您就在门口那张椅子上坐下吧,那是 今天给您准备好的位子。” 赫鲁晓夫立刻睁大了眼睛,他几乎立刻又要咆哮、吼叫起来了:“同志们!你们这 是要搞什么名堂呀?” 谢列平“砰”地一击会议桌,他年轻气盛,冲着赫鲁晓夫吼了一句:“尼基塔!你 应该识相点,懂些规矩,快在那边坐好!”说着,这位斯大林时代的苏联共青团领导人, 其后的克格勃主席,现在的主席团成员、书记处书记,他朝他曾指挥过的助手谢米恰斯 特内大将和切卡洛夫中将把头一摆,两位将军立刻把赫鲁晓夫按在靠墙的那张椅子上, 令赫鲁晓夫乖乖地坐了下来。 勃列日涅夫和柯西金招招手,请米高扬坐入他主席团的位置。至此,他已成功地完 成了监护赫鲁晓夫的任务,他把赫鲁晓夫如同一名生俘的敌酋一般,完整地带回到主席 团的这间审理和清算赫鲁晓夫的会议室里来了。 许多人都向米高扬点头致意,祝贺和感谢他出色地完成了监押赫鲁晓夫到场的任务。 米高扬自然也很欣然和得意,同时由于出卖朋友而内疚。 他落座以后,目光朝天花板望去,再也不多看他的朋友赫鲁晓夫一眼了。 赫鲁晓夫像一只困兽被限定在旮旯一角里。 接着,苏斯洛夫开始了洋洋洒洒的,揭露和清算赫鲁晓夫的报告。苏斯洛夫在报告 中,提出了撤销赫鲁晓夫在苏联党和政府内一切领导职务的建议,以及将其开除出中央 委员会的建议。报告历数赫鲁晓夫的失误和罪行。指出赫鲁晓夫在政治、经济、内政外 交等诸多方面,已经把苏联推向了灾难深渊的边缘,因此,为了挽回这样一种濒临崩溃 和破产的局面;为了避免更多的麻烦和灾难的突然来临,必须让赫鲁晓夫这位劫星的滑 稽剧马上结束,赫鲁晓夫必须彻底下台。 赫鲁晓夫焦躁不安,紧张地聆听着苏斯洛夫长篇的指挥和申斥。他一开始不敢轻动 妄为,他担心出现逮捕贝利亚时的那种场面,他以为出现那样的场面是完全可能的,怎 么不可能呢?如果需要那就是势必要采取的行动了,赫鲁晓夫按照他的哲学观念,作出 了如此的判断。所以,一开始的时候,他倒学作一头落入陷阱的野兽,也露出可怜巴巴 的、局促不安的神情,对一切都保持沉默。可是,后来看出苏斯洛夫和其他人等,都还 没有逮捕他,要杀他的意思,于是,在苏斯洛夫的报告以后,他忽然又暴跳起来,想作 一番最后的拼搏和挣扎。他一跃到勃列日涅夫和彼德戈尔内的身后,他大声喊叫了起来: “尼古拉・维克托罗维奇、列昂尼德・伊里奇、亚历山大・尼古拉耶夫维奇,还有柯西 金、佩尔谢、格里申同志,亲爱的同志们,你们都是诚实的共产党员,你们都是无私奉 献给党的事业的杰出人物,你们要正确对待自己共同奋斗的战友和同志,你们不能被米 ・安・苏斯洛夫骗了。他是一个油嘴滑舌的恶棍,他不是党的理论家,他是背信弃义的 变节者、流氓、歹徒!” 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谢列平立刻愤怒地也跳了起来,他站在了赫鲁晓夫的对 面,手指着他的鼻尖,严厉地斥责他:“那么,您呢,尼基塔・谢尔盖那维奇,您呢? 党中央的主席团会议室,能是您撒野骂街的地方吗?您还能侈谈信义和尊重人吗?难道 油嘴滑舌的恶棍、骗子、无赖,不正是您、赫鲁晓夫同志吗?您坐好吧! 谢列平说着,又向谢米恰斯特内大将和切卡洛夫中将摆头。谢米恰斯特内与切卡洛 夫立刻又上来夹住赫鲁晓夫,把他摁在了他的座位上。 “呜呜呜――!” “呜呜呜――!” “亲爱的同志们,你们都是赫鲁晓夫同志的朋友,赫鲁晓夫对你们任何人都不薄, 你们不能这样对待赫鲁晓夫同志,你们应该高抬贵手,留点儿情份……”赫鲁晓夫励哭 了起来,一把鼻涕一把泪。 米高扬劝慰着说: “尼基塔!郑重点儿,安分点儿吧,我们也不会待你太薄,也会照顾您的。” 赫鲁晓夫仰起了脸来,可怜巴巴地看着全体主席团委员,乞求似地说:“同志们, 请不要一脚完全踢开尼基塔,让尼基塔・赫鲁晓夫同志为你们当管搞饭吃的农业部长吧!” 波德戈尔内这位堪称是赫鲁晓夫的心腹之人,他一手提拔起来的得意门生,现在却 马上不无刻毒地回敬赫鲁晓夫一句,令他的乞求和希望破灭:“尼基塔!你相信主席团 会允许您窃据农业部长的职位,继续愚不可及地胡作非为吗?您是不是癞蛤蟆想吃天鹅 肉,又异想天开了呢?” 主席团会议室骤然发出一阵很响亮的嗡嗡声和哄笑声。 尽管继续抵抗下去显然已是徒劳之举,不过赫鲁晓夫还是没有在当天下午就“自愿” 退休。最后,由于时间太晚,只好暂时休会。所有人都被通知在次日上午继续开会。 晚上,赫鲁晓夫打电话给米高扬,米高扬当时也夜不能寐、辗转不安。赫鲁晓夫说: “如果他们不需要我,那就算了吧,我也不用挡他们的道儿。” 第二天的会议极为简短,选出勃列日涅夫担任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柯西金担任 部长会议主席,随后便告散会。下午继续开会,赫鲁晓夫没有参加。 从10月13日下午开始的会议,到10月14日终于结束了。一切决议都如预期的结果。 决议宣布:“鉴于年迈和健康状况恶化,解除尼・谢・赫鲁晓夫的一切职务。”中央委 员会还通过了另一项决议:党中央第一书记与部长会议主席的职务永远不再由一个人同 时担任。 赫鲁晓夫漫长而活跃的执政时期与新领导体制之间,只有极短暂的间隔,一纸简单 明了的决议便确定了他的下台离职。一位西方观察家日后曾这样描绘过这次中央全会: “全会都投票反对赫鲁晓夫,尽管也有可能存在某种程度上的支持。 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正是他的最佳时光,10年前人们可是想都想不到,斯大林的继 任者竟会被投票表决这种简单温和的方式赶下台。” 赫鲁晓夫本人对此亦有同样的看法。14日上午开完会回到家里,他把公文包往旮旯 儿一扔,嘴里说道:“唔,这下儿好了,我现在退休了,也许我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正是 这样吧。 他们能轻而易举地通过投票把我甩掉,要是换了斯大林,早就把他们统统逮起来了。” 1964年10月14日,风云30年,平步青云,最后10年又登上云端顶峰的赫鲁晓夫就这 样垮台了。 3.4 纵横捭阖的能手 1957下半年的一天晚上,当尼基塔・谢尔盖那维奇・赫鲁晓夫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 举行的一次外交招待会上同客人碰杯时,他可真是容光焕发,满面春风。他在少年时代 当过放猪的牧童,一天赚两个戈比。如今,他已成为苏联无可争议的领导人,掌握了最 高权力。他已经击败了最后一个争权的对手,这时正兴高采烈、信心百倍地对来宾中的 一群西方记者热情他讲述了一则寓言:“从前,”赫鲁晓夫端着酒杯说道,“有几个人 被关在监狱里,一个是社会民主党人,一个是无政府主义者,一个是地位卑微的小个子 犹太人。这个犹太人文化程度不高,名字叫宾雅。”赫鲁晓夫看了一下四周,见别人都 在听他讲,便接着说,“大家决定选一个组长,负责分发食品、茶叶和烟丝。那个无政 府主义者反对任何人掌权。他轻蔑地提出,倒不如推选地位低下的宾雅,大家果然照办 了。不久,大家决定挖一条直通监狱墙外的地道越狱逃走。但是大伙儿心里都明白,狱 守会向第一个越狱的人开枪,因而没有人愿意带头。突然,”赫鲁晓夫逐渐提高了嗓门。” 可怜的小个子犹太人宾雅站出来说:“同志们,你们既然以民主方式推选我当了你们的 头头,那我就带头先走吧。’”“故事的寓意是,”赫鲁晓夫接着说,“一个人不管出 身多么低微,一旦被选到一个岗位上,他是能够称职的。” 正如所比喻的那样,宾雅的故事在某些方面是确切的,但有些地方则容易使人产生 误解。当然,赫鲁晓夫既不是通过民主方式选举的,也不是勉勉强强被推上领导岗位的。 赫鲁晓夫在1918年加入布尔什维克党之前,当过牧童、采煤工和管道安装工,他在 20岁之前,没有受过正规教育。 在他一生的事业中,他一向被同事及世人所低估。1957年,在他牢固地掌握权力之 后,谁要还无视或贬低这位农民领袖,谁就要倒霉。 赫鲁晓夫有着惊人的幽默感、敏捷的才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顽强精神以及残暴 的手段和极大的权力欲。他个人的成败对改变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历史进程起了更为显著 和更具有决定意义的作用。 是他建筑了柏林墙,这是有史以来第一座为了禁锢人民,而不是为了抵御敌人建造 的边界墙。 是他残暴地镇压了匈牙利反抗苏联统治的人民暴动,因而西方人指责他为“布达佩 斯的屠夫”。 是他在古巴设置了核导弹,甚至在他决定后退,撤出核导弹时,还迫使美国保证从 希腊和土耳其撤出美国导弹,并不再支持那些可能威胁到卡斯特罗的古巴流亡分子。 是他在非洲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发动了苏联的巨大攻势,企图通过他的代理人帕特 里斯・卢蒙巴接管刚果。 是他使苏联大规模扩充战略核武器,使苏联从第一次柏林危机时期的不利地位转变 为势均力敌的局面。 是他同肯尼迪总统签署了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消除了笼罩在苏联上空的斯大林主 义的神秘气氛,并采取重要步骤,奉行“和平共处”的政策,使苏联朝着改革的方向前 进。 是他揭露了斯大林,从而永远破坏了共产主义运动的团结。 特别是,他应当对中苏关系的破裂承担主要责任。这次分裂是共产主义遭受的最大 挫折。在外交政策方面他尽管取得了一些成就,采取了一些主动行动,但人们也许不会 忘掉他最惨重的失败――失去了中国。 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徒弟。在斯大林手下,只有适者才能生存。 赫鲁晓夫于1918年参加布尔什维克党。当时他24岁1928年他在基辅任党的低级官员 时,乌克兰的共产党领导人拉萨尔・卡冈诺维奇注意到了他的才干。1929年卡冈诺维奇 回莫斯科,把赫鲁晓夫也带走了,让他担任陆军中尉。30年代,这两个人在大清洗中捞 到了大量的好处。他们是比斯大林走得更远的斯大林主义者,因而在政治上青云直上。 赫鲁晓夫担任莫斯科地铁工程的监督时,由于在工作中不顾鞋上溅污泥,不怕双手流鲜 血,赢得了吃苦耐劳,可以信赖的声誉。正是由于有过这么一段个人经历,他于1938年 被任命为乌克兰共产党领导人。 在苏联没有一项工作比消灭民族主义的复兴更为艰巨。 乌克兰民族主义火焰的余烬仍在闪烁。在斯大林实行集体农庄化的过程中,有数百 万乌克兰农民被杀害,因而乌克兰民族主义的余烬随时都可能燃烧起来。赫鲁晓夫的任 务就是把一切怀有民族主义同情心的人从乌克兰共产党内清除出去,加速乌克兰4000万 居民的俄罗斯化和财产公有化,从而把火种扑灭。 赫鲁晓夫在担任斯大林的钦差大臣时,正值大清洗高潮时期。他的前任在6个月内清 洗了1937年选举的乌克兰中央委员会中70%的中央委员。斯大林为了加快清洗的步伐, 就把赫鲁晓夫调去接替他前任的工作。赫鲁晓夫没有辜负他的上司的期望。没有多久, 1937年选举的166名中央委员只剩下了3名。他还清洗了地方上1/5的党委书记和数千名 普通党员。 二次世界大战中,希特勒军队入侵乌克兰时,乌克兰人民兴高采烈地欢迎他们,把 他们奉为解放者,把乌克兰人民从赫鲁晓夫手中解放了出来。1943年德国占领军挖掘出 的95座“万人坑”中,发现共有上万具尸体。根据尸体身上的遗物可以辨明,死者是19 37年至1939年间政治清洗的受害者。 根据希特勒―斯大林条约,波兰是被分割的。德国进攻苏联之后,赫鲁晓夫任中将。 他没有担任第一线的指挥官而是当政委,其任务是确保执行斯大林的命令。战后他又回 乌克兰去处决勾结德国人的伪奸。不多久,他向斯大林夸口说,“那些带头的工人中, 一半已经被干掉了。” 1953年3月斯大林去世,但他的影响却没有随之消失。 斯大林时代的教训瞅鲁晓夫意识到,如果他不是处于最高级领导岗位上,或者没有 朝着这个方向发展,那么他就将成为最高领导手下的牺牲品。智慧给他的启迪是,如果 他没有能力去打垮自己的对手,或者同自己的敌手一同去消灭别人,那么他就得同敌手 妥协。经验教他懂得了列宁这样一句话的价值:“重要的不是去战胜敌人,而是消灭敌 人。” 斯大林去世后不久,立即展开了争当继承人的斗争。赫鲁晓夫在取得共产党第一书 记的职务之后,受到主席团其他成员的嘲笑。秘密警察头子拉夫连季・贝利亚把他称作 “我们的土豆政治家。”众所周知,卡冈诺维奇对于赫鲁晓夫从中尉跃升到显赫的地位 是不高兴的。总理格奥尔基・马林科夫和斯大林时代的著名外交部长韦切斯拉夫・莫洛 托夫则认为赫鲁晓夫“不称职。” 赫鲁晓夫对这一切都耿耿于怀。他着手利用他得到的职权来治服他的对手,正如斯 大林在30年前对付他的对手一样。赫鲁晓夫一方面熟悉党的一套做法,另一方面又有一 种不可思议的掌握时机的天赋。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坚毅精神以及毫不留情地争权夺利 的本领,终于在1957年大获全胜。 他战胜了与之争权的对手。其结果是,斯大林去世以后最令人畏惧的贝利亚被逮捕 并遭处决。在赫鲁晓夫的事业中起过最大推动作用的卡冈诺维奇在地方上担任一个没有 公开名义的职务。被斯大林指定为接班人的马林科夫在西伯利亚管理一家小发电厂。而 莫洛托夫,这位斯大林时代的著名外交家,则在蒙古乌兰巴托同外交官们碰杯。 3.5 小丑形象与幽默大师 赫鲁晓夫上台后,西方很多人对他很不习惯。他们对象斯大林那样严肃但秘密地在 幕后操纵,控制事态发展的苏联领导入比较习惯。所以,身材粗胖的赫鲁晓夫一跃上政 治舞台,使许多人不拿他当一回事。因为他不拘行止,言谈失检,夸夸其谈,完全打破 了过去的模式。 美国的《生活》杂志称他为“无足轻重的小人物”;《新闻周刊》的一位专栏作家 赠与他“庸庸碌碌的公务员,”“一匹普普通通的役马”的绰号;《时代》杂志则称他 为“硬提拔起来的人。”意思是尽管他缺乏教养和训练,却是被形势“推上来了。”赫 鲁晓夫衣着简朴。他穿的是普通袖口的衬衫和极不合身的外衣。乘车时赫鲁晓夫几乎总 是坐在轿车前边,与自己的司机并排,使人难以分辨出那一位是司机,那一位是领袖。 而斯大林总是坐在车子后排的长毛绒座椅上,对司机连个头也不点。 赫鲁晓夫喜欢打猎。赫鲁晓夫对打野鸭子的全过程,从坐在船上欣赏水浪轻轻荡击 船帮的声音到静待一群野鸭突然展翅起飞他都感兴趣。西方大多数观察家都认为,赫鲁 晓夫连给斯大林擦皮鞋都不配,更不用说接替他的职务了。当他首次出国去贝尔格莱德 时,他的一举一动很不利于改善他的形象。他粗鲁无礼,常常喝得酩酊大醉,在国际社 交界中显得格格不入。新闻界喜欢描述他狂饮作乐的姿态,并且写道,同斯大林相比, 他只是一个呆不长久的无足轻重的人物。 西方许多人士,包括外交界的人士,乃至一些职业外交官,也都低估了赫鲁晓夫。 他们对赫鲁晓夫评价不高,因为这位苏联领导人太贪杯,而且俄语讲得不好。这些观察 家们压根儿就不了解,尽管赫鲁晓夫讲起话来句法混乱,衣着很不入时,趣味粗俗低下, 但这些都没有使他在成功地担任领导人方面有所逊色。 赫鲁晓夫在公开场合是一个俄国克拉霍恩参议员式的人物。有一年“五一节”举行 军事检阅时,苏联的高级领导人都脸无表情地观看部队在他们面前通过。后来,当一中 队喷气式战斗机在上空轰鸣时,赫鲁晓夫顿时在检阅台上活跃起来,他拍着布尔加宁总 理的肩膀,象一个小男孩看到一套新玩具一般高兴,脸上露出了笑容。莫洛托夫看到喷 气式飞机时仍冷冰冰地保持着尊严。赫鲁晓夫不象他,但这并不意味着赫鲁晓夫在使用 这些飞机时会手下留情。 1956年,赫鲁晓夫在访问英国时,他告诉听众说,他在车队行进途中看到有几个人 对他的访问表示抗议,还特别注意到有一个人向他挥舞拳头。“我以这个手势回敬,” 他说着,为了增强效果也挥动着拳头,“我们互相都懂得对方的意思。” 听众哄堂大笑,但是赫鲁晓夫又平静他说道,“我提醒那个人,过去也有人试图以 这种方式对我们说话……。希特勒曾对我们挥舞过拳头,可是他现在已经躺倒在坟墓里。 难道现在我们不该变得聪明一些,彼此不要再挥动拳头吗?” 1956年,赫鲁晓夫访问南斯拉夫农村时,他乘坐的汽车轮胎瘪了,年已61岁的他, 嬉皮笑脸地向59岁的副手米高扬挑战,于是两位领导人在路旁举行起即兴摔跤比赛来。 在铁托手下的人修车的时候举行这场逗人嬉笑的比赛,正好给新闻记者们解闷。他们见 到这个情景大为吃惊,在发回的电稿中纷纷以两位领导人进行路边比赛作为导语,却未 就令人难堪的轮胎跑气事加以渲染。 1959年柏林危机期间,英国首相麦克米伦访问莫斯科时,建议举行外长会晤以解决 柏林纠纷。在赫鲁晓夫看来,这种会晤无济于事,因为外长们不掌握必要的决策权。为 了说明外长们的地位如何无足轻重,赫鲁晓夫脱口而出对麦克米伦说,如果他要他的首 席外交官葛罗米柯脱下裤子坐在冰块上,葛罗米柯也不得不照办。 这不是麦克米伦最后一次听赫鲁晓夫说粗话。1960年,赫鲁晓夫在联合国大会的发 言中建议这个国际组织进行几项改革,其中包括将总部迁到瑞士,奥地利或者苏联去。 在联合国大会拒绝了他的建议后,他开始对其他代表无理取闹,在他们发言时大声叫嚷 并发出怪笑。麦克米伦讲话时,赫鲁晓夫的粗鲁行为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这位苏联 领导人当着几乎全世界各国代表的面,脱下一只鞋,把它当作木槌一般在桌子上砰砰敲 打。 赫鲁晓夫有时吵吵嚷嚷,兴高采烈,豁达开朗,表现出友好和几乎是迷人的魅力, 显得幽默风趣;有时则会变得言行粗鲁、暴跳如雷、盛气凌人。虽然他的小丑表演自然 逼真,但只是在需要时他才充当小丑。他以举止随便,信口开河为策略。 1959年美国在莫斯科举行展览会,赫鲁晓夫与尼克松在展览厅进行了著名的“厨房 辩论”。他的表现十分幽默而风趣。 当时,赫鲁晓夫登上讲台对着摄影机讲话。他问尼克松“美国已经存在多少年了? 300年?”尼克松回答说,美国大约有180年的历史。“那么,好吧,我们可以说,美国 已经存在180年了,这就是它所达到的水平,”他说这句话时,举起胳膊朝整个展览大厅 挥舞了一下。“我们存在了还不到42年,便再过7年,我们就达到美国同样的水平。”观 众被他的演说吸引住了,他们喜形于色的表情对赫鲁晓夫起了鼓舞作用。他接着说: “当我们赶上你们,超过你们时,我们将向你们挥手致意。”他以夸张的手势结束他最 后这句奚落美国的话,煞有介事地睁大眼睛口头凝视着后方,用他胖乎乎的小手向他想 象中正在向远外消失的美国挥手告别。 尼克松后来回忆说,“我意识到,无论花多大精力做准备工作,都不足以对付尼基 塔・赫鲁晓夫。此人全然令人难以捉摸。”“他做任何事都预先做好充分准备,在对手 面前知己知彼并以此而自豪。 3.6 命运多舛的改革 赫鲁晓夫上台后,力图对苏联的体制进行改革,以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旧框框。 赫鲁晓夫是农业方面的行家,他的改革是从农业开始的。 他在农业上采取了三项主要措施:一是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取消农副产品的 义务交售制;二是大规模开垦荒地,种植玉米;三是取消农业机器拖拉机站,把农业机 器卖给集体农庄。 1956年,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初见成效。被开垦荒地上的玉米获得了特大丰收,粮 食总收获量为12500万吨,超过历史最高水平。赫鲁晓夫以胜利者的姿态,乘坐汽车、飞 机,得意洋洋地到处视察。于是,种植玉米运动一时间成了时髦。 乌克兰成立了玉米研究所;莫斯科展览馆开辟了一个玉米展览室;农业部发行了一 本新的科学杂志,刊名为《玉米》;莫斯科开设了命名为“玉米”的专门食品店。人们 纷纷来赶玉米的新时髦。 然而,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奇迹”―玉米运动,使许多地区盲目扩种。而这些地 区原有的苜蓿、三叶草等传统草类青饲料作物,比玉米成本低得多,但由于统统改种玉 米,以至于蒙受了重大经济损失。 赫鲁晓夫把所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统统倾注到开垦处女地和狂热的玉米运动中去, 使常规的农业区建设受到影响,因而在1958年以后粮食产量开始下降。由于大量开荒, 耕作9000万顷没有森林带保护的、开放性大平原的土地,必然带来破坏生态的灾难性的 土壤流失,几百公顷的土地为风沙侵蚀所毁。 1957年,赫鲁晓夫一时冲动,提出要在3―4年内使苏联的肉类产量超过美国。从当 时苏联的国情看,这个指标是难以实现的。但是1958年,抱有政治野心的梁赞州党委第 一书记拉里奥诺夫投赫鲁晓夫所好,作出保证,要在1959年使梁赞州地区产量增长4―5 倍。1959年1月7日的《真理报》刊登了这些保证。赫鲁晓夫如获至宝,要求其它各州向 梁赞州学习,将他们较为保守的指标进一步修改和提高。并私下许诺准备让拉里奥诺夫 出任俄罗斯共和国部长会议主席。 明眼的人看得出,梁赞州的保证纯属吹嘘。为了完成指标,兑现诺言,拉里奥诺夫 下令国营农场集体农庄宰杀所有的牲口,包括耕牛和种畜。从农民手里强迫买下成千上 万的奶牛和猪,而且不给现金,只给票据。这样做还是不能解决问题,只好到邻近的州 购买牲畜,最远到达乌拉尔地区。梁赞州的收购员用现金购买了牲畜,偷运回来,再以 1/3或1/4的价钱转卖给国家。大批用于农业机械、信贷的资金,被非法挪用来抢购牲 畜。但这一切措施远不能达到增产5倍的指示,梁赞州党委又规定所有税收必须用肉类来 支付。他们不仅对农庄和农民强行征税,而且所有机关、学校直至警察局都要交税。这 样,在1959年12月16日中央全会召开前几天,梁赞州领导人给赫鲁晓夫写信,吹嘘自己 完成了计划,将肉类产量提高了4倍,庆祝他们的“胜利”。同时还自欺欺人地说,该州 在1960年将卖给国家更多的肉类。 拉里奥诺夫的“卓越成绩”受到了表彰。他被授予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并颁发 了列宁勋章,赫鲁晓夫亲自前往授勋。梁赞州的英雄事迹写进了中小学课本。 然而;纸包不住火。1960年,梁赞州的农业濒临破产,这种局面再也无法掩盖下去 了。社会主义劳动英雄拉里奥诺夫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开枪自杀。由于仿效了梁赞州的做 法,苏联其它各州也蒙受了重大损失。 1962年赫鲁晓未进一步改革传统的以区域为原则的党的领导方式,根据生产的需要, 把过去统一完整的党分成两个平行的党,一个管工业,一个管农业。在各加盟共和国中 央委员会里设立了中央工业局和农业局。两方都有党的机关,而且还组成了两个执行委 员会。过去按行政区划进行管理的原则变成了相互独立的两个部分,产生了近似两党制 所潜在的问题。这种新体制导致了党的机构进一步庞大,同时也造成了极大的混乱。两 个党组织的工作常常难以协调。州委书记不再享有往日的权威,平时很难分清工业书记 和农业书记究竟谁主管一个州。他们各自行使职权。这是赫鲁晓夫所采取的一项最不受 欢迎的措施。虽然它在苏联共产党从政治化向专业化过渡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对赫鲁 晓夫本人来说,这一措施引起了许多州委书记的不满,而他们过去一直是赫鲁晓夫的坚 定支持者。 干部制度和干部政策的调整,是赫鲁晓夫政治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1961年举行 的苏共“二十二大”上,赫鲁晓夫提出必须经常更换党的领导机关成员的主张,并通过 这次代表大会写进了新党章。这对于废除干部终身制,增强党内民主因素,防止高层领 导严重老化,提高领导机关的决策能力和指挥能力具有重大意义。但干部的调动,机构 的调整,触及到相当一部分干部的切身利益,这就给赫鲁晓夫造成了许多潜在的反对势 力。 赫鲁晓夫长达10年的执政,是以其不间断的改革为显著特色。赫鲁晓夫是第一个敢 向社会主义旧政治、经济模式挑战的改革家。他的改革虽然只是第一次尝试,而且是以 失败而告终,但对整社会主义世界的影响是巨大的。 3.7 退休赋闲的日子 赫鲁晓夫下台后的头几个月,他整天沉默寡言,或者一个人在草木茂盛的公园小路 上散步,或者几个小时一动不动地坐在椅子上,眼中含着泪水。经过一段无所事事的状 态后,他慢慢从沉重的打击中恢复过来。 在国内,人们对赫鲁晓夫的倒台表现得令人惊奇的平静。 因为他的一系列“措施”和“改革”使人们厌倦了,如今他的倒台可以使人们松一 口气。在国际上,赫鲁晓夫仍是一个人们关注的人物。许多国家和一些共产党组织的代 表来到苏联,想见赫鲁晓夫,他以健康不佳搪塞,不予接见。 不久,中央决定收回他在莫斯科的住宅和戈尔卡的豪华别墅,另分配一套市内住宅 和郊区别墅。新住宅是莫斯科市斯塔拉柯纽申街19号楼的一套房子,肖洛霍夫曾一度住 过。 郊区别墅位于佩特罗沃达利涅叶住宅区,在伊斯特拉河畔,有一座小花园。赫鲁晓 夫喜欢这幢小别墅,他的晚年生活就是在这里度过的。新住宅分配后,赫鲁晓夫一家被 通知不能立即搬迁,要待整修完毕。实际上,整修是假,安装窃听装置是真。涸为一些 当权者怕赫鲁晓夫东山再起,唯恐他会采取某种突如其来的密谋活动。 在寂寞的时候,赫鲁晓夫常常与自己的警卫人员长时间聊天,向他们讲述斯大林时 期的许多悲惨的往事,或者到邻近的休养所去,与那里的老人谈话。有时他们提出的问 题相当尖锐,但赫鲁晓夫并不生气。他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论战家,善于回答任何问题。 谈话中,他后悔没有把党的恢复名誉的工作进行到底。他清楚1936年至1938年间的 审讯是怎样进行的。他原打算为几乎所有被诬告的人恢复名誉,包括布哈林、李可夫、 季诺维也夫案件。但这时法共总书记多列士和英共执行主席波立特来到莫斯科,坚决请 求赫鲁晓夫延缓宣布这项决定。多列士说:“匈牙利事件和苏共二十大,使法共失去了 一半党员,如果再给布哈林、季诺维也夫他们平反,法共肯定连剩下的一半人也保不住 了。”当然多列士担心的并非党的命运,而是他本人的地位。赫鲁晓夫听了多列士、波 立特以及与他们意见相同的人的劝告,于是他便把平反工作压了下来。 下台后的头两年是赫鲁晓夫最难熬的日子。后来他慢慢地习惯了,又变得好交际起 来。有时在保卫人员的陪同下带着夫人在莫斯科街头散步。他也开始出入剧院和音乐厅。 观看了曾在60年代轰动一时的《布尔什维克》一剧后,他要求见一见剧作者沙特罗夫和 剧场总经理叶菲列莫夫,指出写革命初期的作品没有出现加米涅夫和布哈林这样的重要 人物是不真实的。 由于空闲时间多了,赫鲁晓夫便看起书来。他的藏书十分丰富,过去在苏联出版过 的书他几乎都有。现在,他终于有时间看书、看电视、听广播了。使家人大吃一惊的是, 赫鲁晓夫还收听国外的俄语广播。美国之音、英国的BBC和德意志电波都在收听之列。他 发现这些电台对苏联正在发生的某些事情消息非常灵通。他也喜欢就此同家人进行讨论。 60年代末,苏联为斯大林恢复名誉的工作,使赫鲁晓夫很生气。 不久,赫鲁晓夫又对摄影着了迷。他拥有全套摄影器材,但在选择拍摄对象方面, 却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为他既很少与公众接触,又不能去访问工厂和农庄。这样,他 只能以大自然作为对象,以娴熟的技巧,拍摄了许多雪地、树木和花鸟。 他另一个爱好是种地。他在自己别墅的花园里辟了一块菜地。从早春到深秋,他把 大部分时间都用在照料这块土地上。他搞了许多菜种。1967年他种了将近200棵特殊品种 的西红柿,每棵果实可达1公斤。在他的菜园子里还有各类品种的玉米以及从南方弄来的 各种作物。他从不睡懒觉,每天清晨4点钟就起来,去给他的那些奇妙的西红柿浇水。他 还没有来得及收获大部分果实,不料一场早霜毁了他的庄稼。这场自然灾害使老头子非 常伤心。但他还是继续坚持他的试验。 退休后,赫鲁晓夫与苏共中央委员会的第一次冲突是因为法国电视台曾播放了一部 关于赫鲁晓夫退休生活的短片而引起的。中央委员会对此十分不满,并且指示赫鲁晓夫 向中央书记基里连科汇报事情的经过。赫鲁晓夫过去曾是基里连科的恩师和保护者,两 人发生了争执,赫鲁晓夫怒气冲天地说:“你可以从我这里收回别墅和养老金,我可以 到全国各地伸手乞讨,人们肯定会施舍给我一些东西,可是,假如你有一天不得不去乞 讨的话,谁也不会给你任何东西的。” 苏联60年代,可以称为“回忆录”问世的年代。因为许多苏联军事家和政治家如莫 洛托夫、卡冈诺维奇、兹维列夫等都开始写自己的回忆录。赫鲁晓夫在家人和朋友的一 再劝说下着手整理自己的回忆录。 1966年8月,记者列瓦带来一台录音机,赫鲁晓夫开始口述回忆录。起初,赫鲁晓夫 不愿意在装有窃听器的房间里工作,而去户外口述,结果第一批录音带上他的声音常常 被过往的飞机、汽车的轰鸣声淹没。后来他不再理睬被窃听,开始在室内工作。通常是 列瓦把录音带带回家里整理成文,一周后送来校正。 赫鲁晓夫口述时从不使用任何史料,全凭记忆,不得不承认赫鲁晓夫的记忆力是非 凡的。他不仅能记住所有事件发生的地点、时间、人物,而且具体数字也所差无几,令 人惊讶。能解释这现象的只有一点,那些年的事件已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中。 由于家里安装有窃听装置,撰写回忆录的事很快被政府知道了。基里连科找他谈话, 让他停止工作,并要求他把已完成的手稿和磁带交给中央委员会。赫鲁晓夫断然拒绝, 并声明谁也没有权力禁止他写回忆录。第二天他的心脏病发作,被急救车送进了医院, 在病床上躺了很长一段时间。 1970年底和1971年初,英、美出版商分别出版了内容相同的《赫鲁晓夫回忆录》, 西方通讯社纷纷报道。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佩尔谢打来电话,责问赫鲁晓夫是通过什么 途径把回忆录送出去的。赫鲁晓夫回答说,他没有给过任何人。佩尔谢要他发表声明, 说没有写过回忆录。1970年11月16日,塔斯社发表了赫鲁晓夫的声明,说他“从来没有 把任何回忆录或回忆录性质的材料交给任何人。” 1970年以后,他的身体每况愈下,经过了7年漫长的深居简出的退休生活,赫鲁晓夫 因心脏病复发,于1971年9月11日在莫斯科一家医院溘然长逝。 他没有被安葬在克里姆林宫墙边他的战友身旁。葬礼是在古老的新处女修道院墓地 举行的。这是个细檬檬的晦暗的秋日,约有150人参加了这次极为简单的安葬仪式,没有 任何苏联官方人士参加,但是苏联部长会议送来了一个引人注目的花圈。苏联人民直到 9月13日上午才知道赫鲁晓夫逝世的消息,这天《真理报》发表了一条短讯说:“前苏联 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特别养老金领取者尼・谢・赫鲁晓夫因病于9月11日逝世, 终年78岁。”虽然没有发讣告,也没有报道葬礼的时间、地点,但是消息还是传开了。 从13日早晨起,人们纷纷前往墓地,但公墓的周围布满了岗哨,禁止人们进入。这位显 赫的东方彗星,就这样陨落了。他的墓碑上刻着:“尼基塔・谢尔盖那维奇・赫鲁晓夫 1894―1971年”。在这里,几乎每天都可以看到人们所敬献的束束鲜花。 1984年8月,他的夫人尼娜,彼得洛芙娜也离开了人间。根据她的遗愿,她被安葬在 新处女墓地赫鲁晓夫的墓旁。   书 路 扫描校对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