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第十七章 东山再起 1993年堪称多事之“秋”。中东和谈、波黑战乱、日本政局动荡、莫斯科十月 事件……国际“热点”不断出现,又不断转移,头绪繁多,令人应接不暇。 然而,巴基斯坦人对所有这些似乎不太关心,因为他们国家政坛上的一幕一幕, 已足够他们忙乎的了。对于贝・布托来说,这一年是她东山再起、再展风姿的关键 一年。 年初,巴基斯坦政坛潜在的危机趋于表面化。谢里夫总理深知自己的地位面临 威胁,于是他决定先发制人,放出风声:要修改宪法第八修政案一废止总统解散议 会和政府的特别权力。 巴基斯坦宪法第八修正案是1985年齐亚・哈克总统在任时制订的。这项修正案 授予总统全面的权力,规定总统有权解除总理职务,解散议会和任命三军首脑。伊 沙克・汗总统正是根据这项修正案,在1990年解散了国民议会,解除了贝・布托的 总理职务。 纳瓦兹・谢里夫在1990年时,作为反对党领袖欢迎总统解除贝・布托的总理职 务。因为这使他有机会在大选中赢得胜利,登上总理宝座。然而当他执政以后,他 发现自己和贝・布托一样受到总统这项特别权力的威胁,于是他改变了立场。他说: “如果真正希望建立议会的权威,尊重委任给总理的权力,那么第八次宪法修正案 就必须有所改变。”随后,他建立了一个由司法部长加富尔负责的内阁委员会,负 责对第八宪法修正案进行审查修订,并到其它政党中进行宣传鼓动,寻求支持。 正在这时,巴基斯坦政坛上颇受尊敬的资深政治家、穆斯林联盟主席穆罕默德 ・汗・居内久在美国病逝。之后,在谁来接替居内久主席职务的问题上,穆斯林联 盟内部出现了严重分歧。 1993年3月17日,谢里夫在未经党内充分协商的情况下, 突然宣布自己为党的主席候选人。他的这一举动加深了他与穆斯林联盟中另一位重 要领导人总统伊沙克・汗之间的矛盾。由于两人之间的矛盾难以调和,日趋激化, 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谢里夫政府内就有I0名高级官员相继提出辞呈,其中包括 伊沙克・汗的女婿和居内久的儿子。 4月17日, 谢里夫总理向全国发表广播讲话,指责伊沙克・汗总统对他玩弄阴 谋诡计,企图搞垮他的政府。他还发誓决不辞职,并公开向伊沙克・汗挑战,要在 议会内外与之较量。 在这场突如其来的宪政危机中,最大的在野党人民党主席贝・布托采取了静观 和相机行事的态度。此时,她正在伦敦度产假,享受得到第三个孩子后作母亲的愉 悦。 虽然她刚刚于3月份生了孩子,但她的政治抱负和理想却不允许她自己的身心 处于放松状态,也不允许她和孩子在雾都多住几天,因为国内有更多的事等着她办。 4月17日,这位人民党领导人提前结束产假,从伦敦匆匆返回国内。 贝・布托回国后的第二天,总统伊沙克・汗接见了她。总统希望在与不安分的 谢里夫的斗争中,得到贝・布托的支持。而突然被推到具有举足轻重地位上的贝・ 布托则不失时机地提出了三个条件: 解散国民议会;在3个月内举行大选;解散省 议会。伊沙克・汗表示接受后,贝・布托则表示愿意支持总统。 mpanel(1); 伊沙克・汗总统在得到了贝・布托的支持后,迅速对谢里夫采取了行动。 4月18日晚8时左右,荷枪实弹的军人突然出现在首都伊斯兰堡街头。他们迅速 封锁了各交通要道、广播电台、电视台、议会和总理府等重要部门和场所。晚10时 许,伊沙克・汗总统举行记者招待会,宣布解除谢里夫的总理职务,理由是他管理 不善、任人唯亲、贪污腐败。同时宣布任命穆斯林联盟领导人之一,折衷派人物马 扎里为看守内阁总理, 包括贝・布托的丈夫阿希夫・扎尔达利在内的4名巴基斯坦 人民党成员出任内阁部长。 4月19日, 伊沙克・汗总统又宣布解散国民议会,并在90天内举行新的大选。 贝・布托对总统未能完全履行已答应她的三项条件,迟迟不解散省议会大为恼火, 甚至暗示人民党可能退出看守政府。而伊沙克・汗总统则强调省议会“只要是继续 按宪法行使职责就不能解散。” 巴基斯坦共有4个省, 即信德省、伸路支省、旁遮普省和西北进境省。其中旁 遮普省的重要性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为它是全国最富裕、人口最多的省份,半数 以上的联邦议员由该省选举产生,并且该省对联邦政府的财库贡献也最大。因此可 以说,得旁遮普省者得天下。由于旁遮普省政权控制在伊沙克・汗总统所属的穆斯 林联盟手中,所以总统无意解散省议会。 4月25日, 旁遮普省议会一部分支持谢里夫的议员倒戈,省首席部长、谢里夫 的盟友维内被罢免,而由支持总统的瓦图取而代之,这对谢里夫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4月26日, 在阿斯拉姆・贝格将军退休之后接任巴基斯坦陆军参谋长的阿布尔 ・瓦希德将军,第一次就巴基斯坦政治危机发表公开讲话,宣布“军队将在这场政 治危机中严守中立”。 谢里夫被罢免总理职务后,大为恼火。他宣布总统的命令是“违反宪法的、非 法的和不道德的”,并到全国各地开展反对总统的抗议活动、他还和前总统阿尤布 ・汗的儿子、现任国民议会议长的戈哈尔・阿尤布二汗分别向最高法院提出起诉, 指控总统违反了宪法。 巴基斯坦最高法院对这桩总理状告总统的前所未有的公案进行了整整一个月的 审理。 5月26日,最高法院作出裁决,以10票对1票裁定伊沙克・汗总统4月18日解 散国民议会、罢免谢里夫总理职务的行为“超出了宪法赋予他的权力范围”,宣布 立即恢复 国民议会、总理及内阁的地位。法院同时宣布,执政仅39天的马扎里看守内阁 政府从宣布裁决的当天起失去继续存在的法律基础,但看守政府所作出的一切决定 仍有法律效力。 最高法院裁决总统令无效,恢复被解散的国民议会和政府,这在巴基斯坦历史 上还是第一次。 最高法院的裁决在巴基斯坦引起各方的不同反应。伊沙克・汗总统的发言人称 总统“非常尊重国家的司法机关,尊重最高法院根据宪法程序作出的裁决。”伊沙 克・汗总统尽管对最高法院的裁决没有公开反对,但私下里却开始对谢里夫采取报 复行动。他命令穆斯林联盟势力最大的旁遮普省和西北边境省省长解散省议会,以 削弱谢里夫的权力基础。旁遮普省是巴基斯坦4个省中人口最多的省,全国1.2亿人 口中半数以上居住在该省,大部分政界和军队将领均来自该省。谢里夫当选总理前 一直任该省首席部长。伊沙克・汗的这一举动对谢里夫来说无疑是釜底抽薪。 谢里夫获悉最高法院的裁决后,立即在内政部长乔杜里・侯赛因的寓所主持召 开了紧急内阁会议。接着他又率领亲信数百人去清真寺作祈祷,感谢真主,感谢人 民对他的支持,赞扬军方在国家发生政治危矾时保持中立。 最高法院恢复谢里夫总理职务的裁决,使贝・布托陷入窘境。她自己就是被总 统罢免总理职务的;但为了尽快上台,却又支持总统罢免谢里夫,结果却遭到了失 败。她的这一举措招致了颇多的非议。闻知最高法院的裁决后。贝・布托立即从卡 拉奇飞赴首都,要求按原定日期举行大选。 印度、孟加拉国等邻国领导人纷纷对谢里夫复职表示祝贺。西方舆论认为。最 高法院的裁决“改变了巴基斯坦残破的司法形象”,增强了外国投资者的信心。 5月27日下午,在巴基斯坦国民议会恢复后的首次会议上,谢里夫以123票赞成, 2票弃权, 零票反对的结果,赢得了议会的信任。以人民党为主体的人民民主联盟 和谢里夫在穆斯林联盟中的反对派恰塔派的议员们抵制了这次会议,没有出席。 贝・布托在这次总统与总理的权力之争中始终站在总统一边,最高法院的裁决 对贝・布托的政治声望是一个巨大的打击。过去她作为一个有影响力的政治家深受 选民的拥戴,但如今她的政治前程似乎有些虚无缥缈了。 贝・布托近一年内接连走了好几着错棋。 1992年7月, 她曾以42名人民党议员集体辞职相要挟,力图迫使谢里夫政府举 行新的选举。 后来,她考虑到国民议会共有217名议员,自己的人民党势力还比较 弱,目的难以达到,也就悄悄地放弃了集体辞职的打算。 1992年11月底,贝・布托乘火车进行全国范围的旅行,想通过组织声势浩大的 群众集会示威向当局施加压力。但在许多地方,参加集会的群众比预料的少得多, 她又不得不取消了原来的计划。 这些不成功的举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贝・布托的威信。 在这次的总统和总理的权力之争中,贝・布托游移不定的立场更招致了很多非 议,有人甚至说她采取了机会主义的做法。 1993年1月, 伊沙克・汗总统不顾总理谢里夫的反对,任命阿布尔・瓦希德将 军接替退休的贝格将军担任掌握军队实权的陆军参谋长。谢里夫对此极为恼火。为 了在与总统的权力之争中取得胜利,谢里夫打算修改第八次宪法修正案,剥夺总统 任命军方首领及解散议会的权力。为此,谢里夫谋求与贝・布托合作,请贝・布托 担任议会外交事务委员会主席。双方经过一个月的讨价还价,谢里夫答应尽快举行 新的大选,贝・布托则允诺在议会支持谢里夫的修宪动议。但当谢里夫与伊沙克・ 汗的矛盾日趋激化时,贝・布托却始终缄口不言,静观事态的发展,以收渔利为盼。 在伊沙克・汗总统罢免谢里夫总理职务后,贝・布托又很快站到总统一边,与 总统就重新选举达成了默契。她这种为了尽快重新掌权,左右逢源的做法,使她的 声望大跌。 最高法院做出裁决后,虽然谢里夫恢复了原职,伊沙克・汗总统的地位也没有 因法院做出了不利于他的裁决而发生动摇,但巴基斯坦政坛格局已非旧观。最高法 院的裁决实际上预示着新一轮权力较量又开始了。 虽然在权力之争的第一个回合中失利,但伊沙克・汗总统仍拥有不可忽视的权 力基础。军方虽恪守中立,但不希望总统与总理把局势闹到不可收拾的地步。陆军 参谋长瓦希德将军于5月31日分别会见了总统和总理,希望他们和平相处。 谢里夫复职后,于6月6日召开由他的政治盟友和几位高级部长参加的会议。会 上部长们要求弹劾伊沙克・汗总统,因为他违反了宪法。 6月29日, 巴基斯坦国民议会通过决议,支持谢里夫总理关于对旁遮普省实行 紧急状态的议案,决定由联邦政府直接治理该省。但拥护总统的旁遮普省政府拒不 交权,指责国民议会决议违反宪法,剥夺了省的自治权。联邦政府委派的执政官、 首席秘书和警察总监均无法到任,造成了该省实际上两个政府并存的局面。这使得 中央和地方关系极度紧张。 形势的逆转,给处于窘境中的贝・布托带来了转机。首先,谢里夫重新掌权后, 地位仍然空虚,实际上无法有效地行使权力,无法对反对党人民党给予有力反击。 其次,谢里夫复职后和伊沙克・汗总统不仅未能化解矛盾,反而争斗更加激化,这 也给了人民党东山再起的绝好机会。再次,军队在总统与总理的争斗中采取中立, 陆军参谋长瓦希德将军明确表示不希望看到出现动乱局面。这使人民党可以通过和 平手段不断向政府施加压力。 7月4日, 贝・布托致信谢里夫总理,重申人民党解决当前危机的三点方案:1 .成立全国拥戴的国民政府;2.改革选举机制;:3.宣布大选日期。 7月5日,包括人民民主联盟、全国民主联盟和伊斯兰民主阵线三大反对党联盟 在内的多党会议向谢里夫政府发出最后通牌, 限4天内宣布举行大选,否则反对党 将发起旨在倒政府的“长征”行动。 7月11日日, 贝・布托宣布将组织数以万计的人民党支持者从各省向首都伊斯 兰堡进军,在首都举行示威抗议活动,要求谢里夫辞职,提前举行大选。 身处困境的谢里夫呼吁贝・布托进行谈判,但遭到了贝・布托的拒绝。 以人民党为主的反对党频频向谢里夫政府发起冲击,无异于火上浇油,使总统 和总理因权力之争引起的国家政治危机愈演愈烈。紧接着,在全国最大的城市卡拉 奇市接连发生暴力事件。 政府紧急调动宪兵和保安部队,并出动100多辆卡车、坦 克和装甲车在首都街头巡逻,以阻止示威者进入伊斯兰堡。 在国内政局陷入一片混乱之中的时候人们焦灼地再次把目光投问了军队。 在巴基斯斯坦历史上。军队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实行军管的时间要比文 人当政的时间长得多。自1947年巴基斯坦独立以来,军人执政达25年之久,军队的 立场历来是巴基斯坦政权更迭的重要因素。军队现在虽然还政于民,但关键时刻军 方说话还是管用的。 在1993年的这场政治危机中,军方先是持超脱态度,主要是因为内部意见不一 致。新任陆军参谋长阿布尔・瓦希德将军倾向于总统。7月2日深夜,他驱车前往总 理府,“建议”谢里夫辞去总理职务。但其它一些高级军官大都支持谢里夫政府以 及他的温和政策。在总统、总理的长期斗争中,军官们对从政者表示失望,但又厌 倦干政。由于反对党威胁要进行全国规模的示威活动,局势有可能进一步恶化,使 军队不得不从后台走到前台,开始公开干预僵持不下的政治危机。军方连续几天召 开高级将领会议,以统一意见。 7月15日阿布尔・瓦希德将军把贝・布托接到总司令部, 要她取消进军首都计 划以避免流血冲突。贝・布托则慷慨陈词,提出只要政府答应提前大选就可以停止 进军。二人达成了一致意见。 随后,阿布尔・瓦希德将军又劝谢里夫总理同意提前举行大选以打破政治僵局。 谢里夫表示,如果总统下台,“我们什么都可以接受”。 球踢到了伊沙克・汗这边。为避兔流血冲突和军队接管,维护巴基斯坦的民主 制度,伊沙克・汗总统决定体面退位。 7月17日, 总统、总理、陆军参谋长三方举行了两轮会谈。最后,总统、总理 都同意辞职,并决定提前举行大选。总统和总理之间历时半年多的权力之争的结果 是龙争虎斗,两败俱伤。 7月18日深夜, 谢里夫向全国发表电视讲话。他说,鉴于政敌的攻击,他不可 能再执政了,因而决定辞职,准备接受举行选举的挑战。他指责阴谋破坏经济改革 的“一伙上流社会的阴谋家”和反对派威逼他下台。谢里夫声称,他还将继续在各 条战线上与政敌“进行一场公开的战争”。 紧接着这个消息的是另一个爆炸性新闻。 7月19日凌晨, 伊沙克・汗总统举行简短仪式,宣布解散国民议会和省议会, 于10月6日举行国民议会选举,10月9日举行省议会选举。伊沙克・汗还宣布,由世 界银行前行长、经济学家莫伊・考莱希在谢里夫政府辞职后出任看守政府总理。伊 沙克・汗说:“为了维护国家利益并坚信有助于解决政治危机,我决定自愿辞去总 统职务。”他辞职后,按照巴基斯坦法律规定,由参议院议长瓦西姆・萨贾德出任 代理总统。 伊沙克・汗任命莫伊・考莱希为看守内阁总理使全国大为吃惊,国为他已有许 多年不在巴基斯坦政坛活动了。这些年他一直在新加坡做顾问。显然,军方挑选了 他是因为他没有政党偏见,各方都能接受他,还因为认为他有能力通过与美国及世 界金融组织的关系,挽救巴基斯坦颓败的经济。 莫伊・考莱希总理的看守内阁成立后,主要做了两件大事。 其一,稳定社会,发展经济。 考莱希就任总理后,迅速制定了一系列惩治腐败、打击犯罪、改革税制等项改 革措施,得到了军方、民众和国际社会的普遍欢迎和支持。在经济上,考莱希取消 了谢里夫政府实行的几十项反常的发展计划,包括花费大笔宝贵的外汇购进出租车 和为富裕的农场主购买拖拉机等物品。他采取降低汇率、增加出口和加收新的农业 税和财产税的政策,使巴基斯坦的外汇储备迅速增加,通货膨胀得到初步的遏制, 经济开始恢复发展。在政治上,他与瓦西姆・萨贾德代总统一起,对旧的官僚体制 进行了改革。在离职前,他下令对联邦政府进行改革,使之成为一个廉洁、讲效率 的政府。他还对毒品走私采取严厉打击的措施,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好评。 其二,筹备大选。 看守政府成立后,巴基斯坦选举委员会很快就公市了大选候选人名单。共有40 多个政党、 无党派和少数民族的1400多名候选人竞选国民议会的217个席位;3800 多名候选人竞选四个省议会的460个席位。看守政府决定10月6日举行国民议会选举, 10月9日举行省议会选举。 在此期间,军方给予了大力支持。为保证大选的公正和 合法性,军方成立了监督大选的最高指挥机构――选举监督委员会,并将派出10多 万名军人在全国3.4万个投票站监督大选和维护治安。 贝・布托早已在等待着10月的国民议会选举。她紧密地团结了人民党的成员, 在党内实行了民主。她满意地宣布人民党是一个正确、团结的由自由选举出的人领 导的党派,满怀信心地期待着大选。 谢里夫在变幻多端的1993年,没有想到会这么快地实行大选。在任总理的两年 多时间里,他目睹了自己联盟的分裂和自己威望的降低。在任总理期间,他除了紧 紧依靠他的坚定支持者外,别的再也不能做得更多的。为了有利于穆斯林联盟,他 放弃了1990年大选中使自己获得胜利的同盟――伊斯兰民主联盟。为了与贝・布托 对抗,谢里夫认为,即使失败了,他也要创造一个不仅仅为自己,更为国家利益服 务的坚实的政治基础,主要是把政治从官僚主义的旧有的殖民地时期的思想中解脱 出来。国民议会和省级议会突如其来的选举打乱了谢里夫的计划。谢里夫一直致力 于创造一个两党制的政治体制。在这个政治体制中,贝・布托的人民党即使获胜组 阁,谢里夫的穆斯林联盟也会是反对党中最大的一支。 贝・布托和谢里夫在大选中各树一帜,争拉选票。他们之间的竞争不仅反映在 政策上,而且还表现在个人性格、政治忠诚与地区联系方面的较量。 贝・布托提出的竞选纲领强调要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政治上民主化。在信仰上 继续尊奉伊斯兰教。她还许诺要在卡拉奇建地铁,在几十座城镇建医院,在拉合尔 和伊斯兰堡之间通高速列车并建立一大批发电厂。 谢里夫在竞选纲领中许诺在政治上建立真正民主,消灭家族对权力的垄断,将 伊斯兰的价值观体现在国家生活中。声称继续推行他的“黄色出租车”计划,与此 配套的还有“黄色拖拉矾、黄色摩托车、黄色住房”计划,以此来争取更多的选票。 ‘ 在竞选活动中,人民党和穆斯林联盟双方都强调推行私有化,解决就业问题, 发展工业和农业,在本世纪末把巴基斯坦建设成为一个繁荣强大的国家。两党都把 保持同中国的友好关系作为对外政策的基石。 在这次大选中, 选民总人数为5229万,全国设3.4万多个投票站和116万多个 投票箱。为保证投票工作顺利进行,军队的15万名官兵在各投票站监督和维持秩序。 各选区都有高级军官坐镇,在75个“敏感地区”的选区,军队日夜巡逻站岗。在占 全国人口60%的旁遮普省,军队投入了10.5万人的兵力。 1993年大选有两个特点:一是中央和各省的看守政府成员不参加选举,这是历 史上的第一次;二是陆军参谋长没有要求三军情报局预测选举结果,军队给人的印 象是中立的。 虽然有40多个党派、 无党派和少数民族的1400多名候选人竞选国民议会的217 个席位,3800多名候选人竞选4个省议会的460个席位。但真正的争夺是在人民党和 穆斯林联盟谢里夫派之间进行的。 10月6日, 在巴基斯坦举行的国民议会选举中,贝・布托领导的人民党赢得总 数207个一般席位中的86席, 成为议会中的第一大党;它的劲敌穆斯林联盟谢里夫 派获72席。选举结果揭晓后贝・布托说:“我们自然感到有点意外,因为我们原来 预计两党得票的差距要大得多。” 四个伊斯兰党派和别的宗教派别在选举中大败,在国民议会选举中甚至比少数 民族还少了9个席位。地区性党派,如西北边境省的阿瓦米民族党(ANP)、信德省 的联邦党、俾路支省的各党派,在国民议会选举中也遭到了惨败。 在10月9日进行的4个省级议会选举中,穆斯林联盟谢里夫派在旁遮普省、信德 省、 西北边境省和俾路支省分别赢得106席、8席、16席、6席。人民党则分别为: 94席、 56席,22席、3席。尽管穆斯林联盟谢里夫派在旁遮普省议会选举中比人民 党赢得的席位多, 但相差不大(106:94),人民党在穆斯林联盟居内久派和许多 无党派人士的支持下,仍控制了旁遮普省。在信德省和西北边境省,人民党获胜。 在省议会选举结束后,贝・布托喜气洋洋地对记者说:“我们人民党及我们的盟友 对选举结果感到欢欣鼓舞。” 在整个选举过程中,没有出现影响选举的暴力行动,国内各政党和团体都表示 接受大选结果。国际社会认为这次大选是公正的、合法的。 依照巴基斯坦有关法律规定,只有超过议会席位半数以上的政党或政党联盟才 能组阁。因此,选举结束后,人民党和穆斯林联盟谢里夫派为能实现各自组阁的目 标而展开了一场争取与小党联合组阁的“争夺战”。 10月17日, 国民议会以106票对60票选举人民党候选人尤素福・拉扎・米拉尼 为巴基斯坦于1947年独立以来的第11任议长,击败了前议长戈哈尔・阿尤布・汗。 人民党的另一位候选人当选为副议长。贝・布托向重新掌权的目标又靠近了一步。 同日,穆斯林联盟谢里夫派提名其领导人纳瓦兹・谢里夫为竞选总理一职的正式候 选人。10月19日,国民议会进行投票选举,决定由谁出任总理并组织下一届内阁。 结果完全在贝・布托的预料之中: 她以121票对72票击败老对手谢里夫,当选巴基 斯坦总理。贝・布托以40岁的年龄再度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年轻的女总理。 曾几何时,贝・布托被总统解除了担任仅20个月的总理职务,痛失政权,并在 随后举行的全国大选中遭到惨败,蒙受了耻辱。然而,作为巴基斯坦和伊斯兰世界 的第一位女总理,作为世界上最年轻的女首脑,贝・布托不愧为当今世界上一位杰 出的女政治家,在她身上凝铸了杰出女性和卓越政治家的超凡品质。面对失败和挫 折,她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反思自己的失误,在困难面前百折不挠,充满必胜的信 心。在下野后的三年里,她重整队伍,再绘蓝图,卧薪尝胆,坚韧不拔,为以后的 斗争准备了充足的条件。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经不起失败的人,也就不会再有成功。贝・布托正是由 于能够经受起失败,不在失败面前倒下、沉沦,而是在失败面前反思、奋起,从而 能够牢牢地把握历史的机遇,在条件成熟时,终能东山再起,重振雄风,表现出一 位年轻的女政治家的非凡才能,令全世界为之瞩目。 贝・布托能够东山再起,从她本人来说是她自身所具备的品质和才能的一种必 然的结果,从巴基斯坦社会的具体的客观条件来说则是一种历史的选择。历史之所 以选择了贝・布托,是因为她成功地把握了自己的命运,也可以说是把握了历史, 这是一切成功的政治家的共同特点。 贝・布托取得1993年大选胜利,重新上台执政,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大体上 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贝・布托吸取了1990年大选失败的教训,在大选期间妥善处理与看守政 府和军方的关系,尽可能得到较多的支持。 在1993年大选中,贝・布托非常明确地将谢里夫领导的穆斯林联盟作为自己的 竞争的对手,利用一切机会和力量建立反谢里夫的“统一战线”。她曾支持伊沙克 ・汗总统解除谢里夫的总理职务,然后又在谢里夫复出后以旁遮普问题向其发难, 加剧了联邦政府和省级政府及议会的矛盾冲突。在矛盾处于难解难分的情况下,她 又计划举行数十万人向首都伊斯兰堡的“大进军”,最后迫使军方出面干涉,向总 统和总理施加压力,迫使他们下台。而贝・布托则听从军方的意见,放弃进军首都 的“长征”,避免了与军队发生对抗的可能,从而使贝・布托本人和人民党避免了 再次遭到1990年大选时来自军队和总统的反对。军方的干涉导致总理和总统双双辞 职,使贝・布托提前大选的要求得到了实现。 第二,人民党群众基础雄厚,组织工作严密,成员相对稳定,在农村地区有较 强的号召力。 成立于1967年11月的人民党是一个以农村地区为主要活动基地的大党,在农村 地区有极为雄厚的群众基础。巴基斯坦的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70%,信德省和旁遮 普省两个人口大省又都是农业大省。信德省是贝・布托的家乡和政治大本营,人民 党在这里有较稳定的选民层。人民党在这次省议会选举中,仅在信德省所得选票就 超过半数。人民党也成功地打入了旁遮普省,并取了超过穆斯林联盟的选票数,从 根本上开始动摇了旁遮普省作为谢里夫的政治基础的地位。 自60年代末建党始,经过多次大选的洗礼与考验,贝・布托所领导的人民党在 组织上已相当成熟。就全国来说,人民党的支持者主要来自农民,而穆斯林联盟主 要靠工商界和城市人口的选票。在1990年的大选中,人民党虽在议席上遭到重大挫 折, 在具有217席的国民议会中仅获45席,但它的群众基础并无多大削弱。从1988 年、1990年和1993年三次大选情况来看,人民党在全国的得票率分别为38.52%、 36.83%和36.6%,一直比较稳定,没有出现大起大落。 第三,国内各种政治力量和党派的分化及重组有利于人民党争取更多的同盟军。 1990年大选,人民党受挫主要是由于谢里夫领导的以穆斯林联盟为首的九党联 盟――伊斯兰民主联盟成功地运用了与人民党一对一的竞选策略。而在1993年大选 中,伊斯兰民主联盟不复存在,穆斯林联盟内部也因政见不同、争权夺利而四分五 裂。穆斯林联盟中的纳希尔・恰塔派(即居内久派)在年初的政治危机中就已与人 民党联手反对谢里夫,在本次大选中更成为盟友。从伊斯兰民主联盟脱离出来的几 个宗教政党成立了伊斯兰阵线,单独参加选举,也分散了穆斯林联盟谢里夫派的选 票。另一方面,反对人民党的信德省第二大党全国移民运动党抵制全国大选,只参 加信德省的地方议会选举,使其在全国的政治影响大大降低,客观上有利于人民党。 第四,考莱希看守内阁中止了谢里夫的一些经济改革政策,把他执政时的经济 形势描绘得一无是处,损害了谢里夫的形象。看守内阁对谢里夫执政时期的腐败行 为的揭露,也使他丧失了部分选票。同时,看守政府大幅度调整中央和各省的人事 安排,打击了谢里夫的势力,在客观上帮了贝・布托的忙。 以上各种原因,促成了穆斯林联盟谢里夫派在大选中的失败,使贝・布托的人 民党在时隔三年之后,东山再起,再执牛耳。 1993年10月19日,40岁的贝・布托第二次就任巴基斯坦总理。贝・布托成为巴 基斯坦历史上第一位下野后通过民主选举重新当选总理的人,这充分说明了她在巴 基斯坦政坛上的地位和影响。与她父亲相比,贝・布托大有青出于蓝之势。 在10月19日的就职宣言中,贝・布托针对1993年的政治危机导致全国分裂的现 状说:“这是一个和解的时刻”。她号召国内各派政治力量捐弃前嫌,重新团结起 来与政府一道工作。纳瓦兹・谢里夫承认竞选失败并向贝・布托表示祝贺。他向贝 ・布托保证自己将在结束贫穷、饥饿、腐败和失业以及使国家摆脱经济停滞方面给 予她“无条件的合作”。他说:“我们将不从事背向的政治活动,为了民主的事业, 我们将与新政府紧密合作。巴基斯坦经不起无尽的危机,我们要结束这种危机。” 贝・布托在总结了近两届政府倒台的经验教训后,提出要组织一个部长不超过 12个的高效率的精简的内阁。她清楚政治领袖的职责是管理国家,而不是尝试使政 治反对派中立。因为有足够的证据可以得出结论,企图使反对派中立只能导致悲剧 的后果,浪费资源和时间,使政府走上绝境。以前历届政府都是这样。 事实上,太多的危险使得政治领袖们不能恢复旧有的政治。一方面,反对党人 数太多,根深叶茂,不易被中立化。另一方面,如果最高的目标是使政府的行动反 映全国一致的意见,那么,最迫切需要的就不是让谢里夫保持沉默,而在于使各级 政府机构服从选举出来的政府。谢里夫与贝・布托的观点在这方面是相同的。因此, 剩下的问题是他们各自能把其政党的成员引离旧有的自我毁灭的政治模式。 看守政府总理考莱希已为他们二人沿着这个方向走开了个好头。考莱希在短短 的3个月任职期间的行动受到了公众的普遍赞赏。他是一个无私的无党派爱国人士, 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后便去了美国,继续从事他的商务活动。考莱希的政治才能并没 有因他去职而从公众的眼中消失,也不会被巴基斯坦重要的政治家所忽视。包括贝 ・布托在内的政治家在政府内外的表现,将会被公众以考莱希在短暂的任期中所树 立起来的标准加以衡量和考察。 因此,贝・布托就任问题后,立即推出本届政府的施政纲领及 项政策的原则方针,利用各种场合吸引民众对其政府的支持。她的目标是谋求 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改善外交处境。 贝・布托上台后,通过各种演说和政府的行动,表露出以下的政策走向: 第一,建立廉洁有效的政府并按人民的意愿变革行政体制,对政府各部门进行 改革。 贝・布托执政后, 立即对政治进行改革,具体做法是:1.要求政治家公布私 人财产;2.成立总理检察组,加强经济管理,反对政府内的腐败行为;3.成立精 悍的包括I0―12名部长的小型内阁班子; 4.创立新的社会契约,限定联邦、省和 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旨在实现它们之间责、权、利的平衡。 第二,继续推进已实行的改革政策。 贝・布托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的改革范围广泛, 具体措施是:1.建立新型 的公私伙伴关系,这种关系即可以利用市场机制,又可确保建立基础广泛的公有资 产; 2.继续实行私有化政策,对各种不可能的计划重新审查,使私有化进程更趋 合理并更具透明度; 3.促进社会进步,重点放在卫生、保健、教育和社会福利等 领域的人力资源开发上; 4.总理已设立社会保障特别小组,制定与失业津贴和社 会保障范围有关的具体计划, 工作组将现行立法适度修改并制定新的立法;5.采 取措施消除毒品的生产和交易并有效地处理毒品财富,恢复巴基斯坦在国际上的声 誉。 第三,在外交方面仍将坚持以发展同伊斯兰世界和中国的友好关系为基石的和 平外交政策,开展全方位外交,争取有利于自己的外部环境。 上台伊始,贝・布托就说:“我的首要任务是使国家摆脱在国际上孤立的局面。” 她最优先考虑解决的问题为: 1.修复与美国的关系,争取美国取消阻碍巴美关系 正常发展的《普雷斯勒修正案》以及对巴基斯坦的军事和经济制裁。虽然巴基斯坦 和美国因阿富汗问题建立的战略一致关系因冷战结束已不复存在,但巴基斯坦仍需 要美国及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资金, 巴基斯坦不愿与美国关系完全破裂。2.重申巴 基斯坦的核政策,继续执行和平利用的核计划。在地区核不扩散问题上拉住印度, 不作单方面的让步。 3.消除地区紧张状态,改善与印度关系,但在阻碍巴印关系 改善的最大障碍――克什米尔问题面前,一方面继续前任政府的批评印度的政策, 另一方面主张通过谈判和平解决双边存在的问题。坚持克什米尔问题依照联合国的 有关决议由当地人民实行自决权;要求联合国采取具体措施解决克什米尔问题;力 主克什米尔问题国际化。 4.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争取吸引更多的外国投资以加 速巴基斯坦经济的发展。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