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32 贫贱夫妻百事哀(Ⅱ)
<< 上一章节 下一章节 >>
32 贫贱夫妻百事哀(Ⅱ) 一 1964年盛夏,劳教所从德胜门外的土城子,搬到安定门外原少管所的电网铁丝 网大院。在7月15日的接见之后,劳教所的队长竟让我跟着潘雪媛回家看孩子,叫第 二天下午回所,这是我和雪媛所没有料到的。在欣喜之余,我从家里回所时带了一 些炒面,与原中央美院教授高庄等人分而食之。这被“积极分子”悄悄地汇报给队 长。队长说“这是搞‘拉拢’,是违反劳教所所规的行为”,不但不准我再回家, 连每月15日的接见,也只收下雪媛送来的鞋袜,而不让我和她见面,“以示惩戒”。 雪媛只得非常失望地踽踽而归。 这样,我与雪媛相隔十个月才见了面,那是我突患急性胰腺炎的那一次,我躺 在东城区沙滩附近公安医院的那间小平房里―― 雪媛接到了监护我的徐干事的告急电话,第二天上午就到医院来了。她来时, 护士同志正在继续给我向外引流胆汁,鼻孔里插着黄色塑料软管,胳膊上还打着吊 针。徐干事在门口对雪媛说:“只能来看看,不能说话。” 我一见青黄枯瘦的雪媛就要坐起来,还有一股热泪要往外涌。护士同志连忙阻 止了我:“你不能动,也不要说话。”但我仍然拉住了雪媛的一只手,千言万语并 成了一句话: “为伟会走了吗?” “会走了,”雪媛似乎也强忍着泪说,“也会叫‘妈妈’了。我们都很好。你 放心!安心养病,有了好身体,才会有一切……” 大约过了十分钟,徐干事说:“可以了。时间长了,会增加戴煌的疲劳,不利 于治疗。” 雪媛听罢就立起身。但她不是转身向门外走,而是像第一次接见结束时那样, 缓缓地后退着离开了病床。退到房门口,她又站在那儿向病床上的我凝望了大约半 分钟才转身离开了房门,而且转过身时才抬起一只手背,好像在擦眼泪…… 二 病房一见相隔四个月,我才又和雪媛见了面。那是1965年夏天,劳教所从安定 门外搬到“良乡机械厂”,我正式参加劳动之后。9月15日,一些劳教人员与亲属接 见时,劳教所的队长让我和一些家在城中的人回家探望,跟着进城拉东西的卡车进 城,第二天下午回所。我高兴得了不得。 当天吃罢早饭,我们在“良乡机械厂”大门口,被管教队长按准予回家的名单 一一查验了姓名,才让卡车出门。卡车上了公路开得相当快,而我仍嫌开得慢,因 为自从与雪媛在公安医院短暂的会面之后,不知道她与孩子这几个月究竟是怎么度 过的。 我们在西单下了车,我直奔西单南面不远处的石驸马大街东口,由这东口向西 走了100来米,向南拐进一条半截胡同,胡同底就是28号。我跨进28号小院,院内邻 居家的一位老太太一见是我,笑嘻嘻地忙说:“为伟她妈和为伟都在家。” 我抬头一看,只见门帘和窗帘都拉着。我连忙大声喊:“雪媛,我回来了!” 一推门,只见雪媛面黄肌瘦,有气无力地躺在木板床上,孩子也瞪着小眼平躺着, 呼吸很缓弱。我赶忙抓起雪媛扬起的一只手,急切地问: “怎么啦?你和孩子怎么啦?” 雪媛没有立即回答,只是欣喜得淡淡地微笑着,眼里溢出了泪。 原来上个月为伟生了几场病,雪媛陆续请了十几天假。请假要扣工资,为伟打 针吃药又花了一些钱,这些钱都是向工厂的同事临时借来的,所以上个月雪媛只领 到十天的工资,再还去向同事们的借款,再交新华社的一元零八分钱的房租和水电 费,只剩下一块六角二分钱了。靠这一块六角二分钱,母女俩苦度了半个月。为了 让为伟每天还能喝饱棒子面糊糊,雪媛每天中午或晚上在工厂食堂光喝那不要钱的 米汤或面汤。这期间,她每天早晚抱着孩子上班和下班,明明走在铺着水泥砖的坚 硬的人行道上,也觉得好像高一脚低一脚踩在棉花包上,而且两眼常常闪火花,双 腿好像有许多小蚂蚁在爬。 mpanel(1); 她明白,这是营养极度匮乏、身体极端虚弱的征兆。虽然她很要强,“我和孩 子都要活得像个人样,决不让贫穷压垮,决不给戴煌丢脸”,但她毕竟心有余而力 不足了,两天前就双腿打软,再也抱不动孩子走不动路了。而家里又空徒四壁,没 有一粒粮,她只得带着孩子掩着门,放下门帘和窗帘,在家静静地躺着,以节省体 中仅有的能量。院里的一位老太太心细,见她几顿饭都没动烟火,敲敲门问: “为伟她妈,出了什么事?” “没什么大事。为伟病了,在家歇着。”雪媛在屋内应着。 “那为什么不做饭?” “吃饼干,喝开水,省点事。” 其实“喝开水”是真的,“饼干”却一片也没有。她始终没向院内任何邻居说 一声已两天未进粮食。这是她从小在家过苦日子养成的一大秉性:再穷再苦,也不 向别人讨要一分钱一粒粮! 我听罢雪媛的缓慢叙说,一腔苦泪夺眶而去。幸亏我及时回了家,又幸亏我参 加了三个多月的劳动,身上带有扣除了伙食费的70多元劳动所得。我热切地安慰雪 媛说: “不要紧,我们有钱了!” 说罢,我端起家里的一个带着盖儿的黄色搪瓷大茶缸,疾步走向石驸马大街东 口对面绒线胡同口的四川饭店小卖部,买了一碗馄饨和一碗担担面――因为我知道 雪媛喜欢吃点辣,又疾步回家放在床前的小凳子上,拿了把调羹。 “快吃吧,趁热!”我说。 雪媛这才坐起身,显得很兴奋。她随之也扶着为伟坐了起来,娘儿俩一人一口 地吃起来,吃得很香。我坐在床边看她们吃着,高兴得掉着泪,边掉泪边想:富兰 克林所说的“两个口袋空空的人,他的腰板是不会直的”这条定律,只适用于那些 得了“软骨病”的人,而对雪媛这样的人一丝也不适用的。因为这种人正如贝多芬 所说,是“行为善良与高尚的人,定能因之而担当患难”! 我这次在家休息了一天半,给雪媛娘儿俩买了粮,打了油,也买了少许鸡蛋和 鱼肉。雪媛经过这一天半的调养,气色略有好转,精神也好多了。她抱着为伟,乘 2路无轨电车,把我送到永定门火车站。我将从那儿坐车到良乡窦店下车,再步行到 数里之外的“良乡机械厂”戒备森严的大院。当列车启动时,在月台上的雪媛抱着 为伟快步跟着列车向前走。叫为伟向探头窗外的我招手并教为伟喊:“爸爸,下次 再回来!爸爸,下次再回来!”当列车加速后,我看到她仍然抱着孩子站在月台的 最西头,向离得很远的列车凝望着,好像她的心也在跟着列车一道向前奔驰呼啸着 …… 三 这次探家,我虽然把所带的70多元钱全部交给了雪媛,使她由此可以大缓一口 气,但毕竟杯水车薪,难以改观她的远非一朝一夕的困境。尽管如此,在快到1965 年的中秋节时,她和1964年的中秋节前一样,给我苏北的老母寄去了十块钱,以尽 从未见过她老人家一面的做儿媳的双重孝心: 第一,中秋节是我母亲的生日,这十块钱可以让她老人家度过这个具有双重意 义的佳节; 第二,我被送进监狱之后,为了不增添她老人家的焦急和愁苦,一直对苏北全 家老少隐瞒着,只说“到很远的地方学习去了”,主要由雪媛与老家保持通信联系。 因此她一直尽其所能地保持着往常重大节日我给老家寄点钱的惯例,以表示我们这 边都“平安无事”,“请全家放心”。 而且,为了使全家老少更加放心,丝毫觉察不到我们这边发生了重大变故,她 每次给我的老母或兄长去信,都请工厂里毛笔字写得好的老师傅代笔,每一个字都 写得规规整整,多少封信都如出一辙。 试问:天下能有多少这样的儿媳与弟媳? 1965年冬天,我被调到团河农场三余庄“右派”劳教队,每月在队里休息两天, 回家休息两天;1966年6月初被解除了劳教,每两个星期都可以回家休息两天。每次 回家,我都先在街上给孩子买六分钱一两造型各异的动物饼干半斤、桃酥或鸡蛋糕 半斤,回到家再把自己所带的十几元钱全部交给雪媛。每一次,雪媛都为这不算太 小的改善而高高兴兴。 但是不久,要命的“文化大革命”来了…… 四 雪媛经历的“文化大革命”,先从石驸马大街28号她所住的新华社那个小四合 院开始。因为“党和国家喉舌”的新华社往往都是得“风气之先”的。而且这个小 四合院,就住有包括我在内的两名“右派”和一名早把过去的历史交待得一清二楚 的“历史反革命”。 一天夜晚,都快睡觉了,新华社机关的一伙男女“造反派”到这个小院来“造 反”。他们先喝令那个“历史反革命”站到院中央,说他的家里藏有小金人和地契, 准备“反攻倒算”。他们一边狠斗这个“历史反革命”,一边向整个院子的人大声 叫嚷: “这个院子里的所有地富反坏右都不准睡觉,每家每户都要严密搜查!如果自 己有什么妄想变天的东西,最好自己主动交出来,争取宽大处理,免得我们动手, 罪加一等!” 这时,雪媛在那小屋里亮着灯,开着门帘和窗帘,抱着为伟不敢睡。她极为担 心:家里有我写的几千张都列有“罪犯”二字的卡片,是我积累的准备写小说的素 材和构思,还有从抗日战争后我参加革命起直到抗美援朝、抗法援越积累的大量写 作资料。如果“造反派”从这些文字中鸡蛋里挑骨头,“那可是有口难辩的呀!” 她想着想着不禁捏把汗。 “咔嚓――”一个大响雷,跟着就是一阵大风吹来了大雷雨。那些“忠于毛泽 东思想的造反派”只得仓皇撤退了!他们撤退时,当然没有忘记甩下这样的话: “今儿个先告一段落,以后我们还要再来的!” 说完,就都拨脚走了。 雪媛这才一块石头落下地。她急忙把那些“罪犯”卡片都在炉子里烧了,又把 许多最珍贵的资料收拾到一个铁皮箱里,准备转移到一个安全的地方去,然后才哄 着为伟睡觉。 第二天大清早,对面女八中(后改称鲁迅中学)的初中班的一些“红卫兵”, 又来到这个小院把着门口,说是要批斗地富反坏右,不让这些人出院子。雪媛明知 自己不属于这“黑五类”之列,但毕竟与其中的“右”类有脱不清的关系,生怕这 些孩子不懂事对她胡来一气,不准她离开院门去上班。而事先不打招呼就不到班, 就算“旷工”。而“旷工”,可就是了不得的大事! 恰巧,她看到院子里邻居家的一个男孩就在这群“红卫兵”中,而且还跨着一 条腿拦着院门口。说不定这群孩子就是他召唤来的。而在“文化大革命”风起前, 这个男孩和院子里的其他一些孩子,常常挤在我们家的那间小屋里,“请潘阿姨讲 故事”,《灰姑娘》、《白雪公主》、《卖火柴的小女孩》、《东郭先生》、《孔 明借箭》等等,听得这些孩子都忘了吃饭。 “就凭这,这孩子也得让我出院子。”雪媛这么琢磨着。 于是她穿好工作服,挎好布袋,抱起为伟,到了院门口主动叫了一声这男孩的 名字,并没话找话说:“你怎么起这么早啊?”这男孩一愣神,雪媛已迈出了院门。 别的孩子忙问这男孩:“这是不是地富反坏右?”这男孩只得摇了摇头。雪媛这才 脱了身,长吁了一口气。 可是,在劫难逃的潘雪媛躲得了小院子却躲不过工厂。在所谓“深入揭批”邓 拓、吴晗、廖沫沙的“三家村”时,雪媛所在的西城区二龙路喷漆厂,八杆子打不 着地把她列为“工厂‘三家村’”的第一名。在全厂平时开大会的最大一个车间的 主席台墙上,有人贴出了一张大黄纸只写有一行字的大标语: 坚持反动立场的大右派家属潘京荣:只许你老老实实,不许你乱说乱 动! 潘雪媛明白,这大字标语是工厂出纳员写的。而在1963年秋天,当雪媛坚决与 我成了家,工厂迫于新华社的压力,将要把潘雪媛从会计室赶下车间“监督劳动” 的时候,正是潘雪媛把将要接替她的连算盘也打不好的这位出纳员等人,教会了打 算盘和统计、出纳工作的技能,整整教了两个月。等她们初步学会了之后,雪媛才 离开会计室下了车间。现在,这个徒弟“很革命”,要六亲不认了。然而雪媛生性 很倔强,她很快回了这个徒弟一张大字报: ×××同志:如果你是党员,是厂领导,你叫我“不乱说乱动”,我 就不乱说乱动! 潘京荣 这张大字报一出,工厂领导立即发动厂内的许多群众写出大字报围攻潘雪媛: 潘京荣:你说过你爱人是冤枉的,这算什么话? ××××× 潘京荣:你说过,说到哪也不怕,他是他,你是你。 ××××× 潘京荣:你说你没有罪,你真没罪吗? 王大明 看了这些大字报,潘雪媛觉得工厂领导很可笑,因为他们要发动对她的围攻, 实在是很难发动的。王大明这个连阿拉伯字码也认不清的傻乎乎的人,也算做他们 的一名群众了。平时快吃午饭时有人叫一声:“大明,看看墙上的电表还有多长时 间到12点。”他慢慢吞吞地走了过去,说不清大针在11、小针在12究竟该算做几点 几分,就擅着一个食指和一个小姆指回来说:“还差这一点点。”这样的人,居然 也成了工厂领导眼中的“积极分子”,也叫他让别人代写了一张大字报。 不久,工厂就开始“揪黑帮”了。一位老师傅,一位丈夫在劳改农场的女工, 都被揪成了“黑帮”,说他们反对厂长白某。 白某不怎么识字,说话一急就打磕巴。他在批斗这些“黑帮”的大会上说: “你们反……反……反对我,就是反……反……反对共……共……共产党!” 他让一个地主的儿子用皮带扣猛打这位老师傅和那位女工,一打就是一个血印。 潘雪媛实在看不下去,会后不顾自身的安危,贴了一张大字报: 白××厂长: 党号召我们“要文斗,不要武斗”,你为什么在批斗人的时候叫人搞 武斗?你还口口声声说你“代表党”,你代表的是哪门子党?我看,你只 能代表你个人! 潘京荣 白某一见这大字报,暴跳如雷:“这大……大……大右派家……家……家属, 翻……翻……翻天了!”他要人揪斗潘雪媛,但是没有一个人响应他的“号召”, 因为潘雪媛出身贫苦,历史清白,她本人又不是“右派”,怎么“揪”?结果白某 亲自出马,把潘雪媛也划入所谓“阶级异己分子”、“历史反革命”和有些男女关 系问题的“黑帮队”,每天早请罪、晚清罪,在工厂内小广场的烈日下翻滚汽油桶 打锈。因为家里有孩子,才准许她每天晚上回家,否则就会和其他“黑帮”分子一 样,夜晚也在厂里呆着。 五 至此,很多人好像一夜之间都变了,变成了潘多拉盒子里放出来的凶神恶煞。 无数的男女大学生、中学生都以穿着草绿色的上衣为荣,腰间扎着随时可以解下打 人的宽皮带,手里拿着“红宝书”,张口闭口“操他妈”。被“勒令”遣返回老家 的“历史反革命”和“地主公”、“地主婆”们成群结队,身上贴着或挂着标明他 们“罪恶身份”的纸条或牌子,有些“地主婆”还被迫穿着往昔穿过的花花绿绿的 旗袍,头上被剃成“鸳鸯头”,地上拖着她们没法提得动的大包袱,身边走着押送 他们的手执皮鞭的“红卫兵”。这些“红卫兵”常常在某一条街或某一个胡同打死 男男女女多少人,制造红色恐怖! 善良的人们相互之间的幽默没有了,玩笑话也没有了。用一张旧报纸包了鞋, 也能被揪出来批斗,因为报纸上有一条毛主席语录;急着上茅房随手撕一张废报纸 当手纸,也能被扣上“现行反革命”的帽子,罪名是“用印有毛主席照片的报纸擦 屁股”…… 在这天下大乱、玉石难分的日子里,潘雪媛的心整天都提到嗓子眼。上班走在 路上或身在工厂里,时时刻刻都担心被人揪斗,回到家里又时刻提防着有人来抄家。 每日每夜,她的每一根神经都绷得很紧。她的那根乌亮粗实的大辫子,也请院子里 的一位老太太绞去了;家里珍藏的一幅齐白石的《海棠图》,也由她接受了院子里 好心而无知的孩子的劝说烧掉了,说是“反四旧”,免得让外面来抄家的人乱扣罪 名。 一天,她去文昌胡同的姨父姨母家看望老外婆,胡同口有一队“红卫兵”把守, 不准进去。不一会,就有一辆拖着死人的卡车向外走,车上装着八个死人,其中有 的还没有死,伸出车帮的手还在痉挛着。她连忙用手遮住为伟的眼睛,不让这恐怖 景象刺激孩子的稚嫩心灵。 一天,西城区二龙路所有街道工厂的人员,都集中到民族文化宫和民族饭店后 面的35中学操场上开大会。开会前,雪媛所在的二龙路喷漆厂一位女同事的丈夫, 还在主席台上忙着贴标语,摆麦克风,搬椅子凳子。等正式开会时,会议主持者一 声喝令:“把xXX三反分子抓上来!”几个早就准备好的打手立即上前,抓的正是这 位女同事的丈夫!他当即被扒光了上身,挨了一阵皮鞭,打得满身血痕。 这时,雪媛和“黑帮”队的一些人,也都被身边的一些打手严密监视着。只要 主席台上一声喝令,他们随时都有被抓上台去的危险。可是还好,直到散会,主席 台上始终没有发出这样的喝令。尽管如此,精神高度紧张的雪媛觉得这一个多小时 比一天还长。 而且这样的大会接连不断,说不定哪个人只为了一句话、一件事,就被突然揪 到台上去…… 六 在这恐怖贫病交迫的岁月,为数寥寥的几个人――其中包括我的堂侄戴倜和我 的老战友苑春林――的关怀与探望,使我这位终日担惊受怕的妻子没齿难忘! 戴倜,我大伯父的长孙,只比我小两岁。我们从光屁股年代起,就整天在一起 玩。抗日战争第二年的春天,日寇侵占了我们的苏北故乡,我们都逃往他乡,见面 的时候就少了。1944年我参加了新四军后,则更天各一方,那时我才16岁,他14岁。 后来他的父母因贫病交困相继去世,他带着他的弟弟妹妹,勤苦种地度日。全国解 放后,他流落到苏南常州当船工,后又进了工厂做工。“文化大革命”中,常州的 “保皇派”与“造反派”也发生了武斗,久久不能平息。他作为“保皇派”的代表 人物之一,据说奉周总理的召唤,与“造反派”的一些头头一起,到北京开会调解。 这时我们都已是快40岁的人,相隔20多年没见面了,但他并没有忘记我这个在十年 前就被打成“右派”的叔叔。 一天开会之余,他特地走访新华社要见我。新华社传达室的人员十分警觉地问 他: “戴煌是你什么人?” “是我叔叔。” “他早被划为“右派”,后来又劳改去了!” “在什么地方?” “不知道!” “那么我的婶母在什么地方?” “不知道!” 戴倜生气了:“就是一个被判了死刑的人,他和他的家属也总该有个去处吧?” 属于保卫系统的传达室的人,本来就自以为比一般人高三头,岂能忍受外来的 平头百姓这样的责问?遂大声喝问: “你是什么人?!” 戴倜也大声回答: “我是周总理叫来开会调解武斗的!!” 一听这话,传达室的人感到莫测高深,态度软下来了,连忙说: “好,我们给你问问。” 他关起小窗,拿起电话,向不知何处打起了电话。一会儿放下听筒,打开小窗, 对戴倜说: “戴煌爱人的老外婆家,住在文昌胡同8号,你到那儿再打听去。” 这样戴倜才找到了文昌胡同8号。老外婆一听说是我的侄儿来访,高兴得连忙给 雪媛的工厂打电话。雪媛从未见过我们戴家老家的人,她立即向工厂请了假,抱着 为伟赶了回来。戴倜一见到潘雪媛,尽管他比雪媛整整年长十岁,开口就是“六妈, 我终于见到您了!”握住了雪媛的手。接着又抱起三岁的小为伟,连着声叫“妹妹”, 尽管为伟比他自己的孩子还小几岁。接着他又解下身上的挂包,从包里拿出常州特 产的一大包大芝麻烧饼和酥糖,并拿了一些塞到为伟手里:“妹妹快吃,快吃!” 眼前的这种情景,激动得雪媛眼里噙着泪花。自从我被关进那高墙大院之后, 三年了,除了老外婆之外,从未有人对她如此热切地关心过。“毕竟是我们戴家的 人啊!”她想。 她把戴倜领到石驸马大街28号自己的那间小屋子,向戴倜诉说我被抓进监狱的 经过。戴凋听得直掉泪,把小为伟搂得更紧。临别时,雪媛打开小铁箱,把几次上 街想卖而一直没舍得卖的“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当年在朝鲜战场上赠给我的一支 金星钢笔,送给戴凋做个纪念: “收下吧,这样你会老记着你叔叔的……” 苑春林,北京市政府汽车队的队长和党支部书记。抗美援朝时,他在我们新华 社志愿军总分社做司机,曾常常在风雪中。炮火下为我开车。朝鲜停战,他回到北 京市政府车队后,我们见面的机会就越来越少了。我被打成“右派”又去北大荒劳 动之后,就更没有机会见面了。 1967年初秋,我从清河农场请假回京照料多病的雪媛和孩子,到石驸马大街副 食店去买酱油和盐,突然有人从背后拍拍我的肩膀。我扭头一看,原来是苑春林! 他没有因为我这个老战友成了“大右派”而躲避我,而是从后面老远老远的地方就 认出了我的背影,并急忙地赶上前来。他拉着我的手,跟我回到我的家,坚决要拉 我和雪媛带着为伟到他家去吃午饭,说是“老战友多年不见面了,聚会聚会”。 雪媛正发着烧,不能去。他就抱起为伟,拉着我去了西单背后一条胡同他的家, 让他爱人给我们包了猪肉大葱饺子,又买了些猪头肉、叉烧肉和啤酒,美美地招待 我们父女俩一顿。 临末了,他又提着满满的一军用饭盒的饺子,外加一布兜香蕉、苹果和奶糖, 把我们父女俩一直送回家,把他手中的这些东西轻轻地放在卧病在床的雪媛面前。 雪媛连声说:“您太费心了,太谢谢了!” 当时在我们看来,这些饺子、水果、奶糖,远胜于山珍海味的礼品,特别是其 中包含的情意。 “真是雪中送炭啊!”在苑春林同志告辞后,雪媛对我感叹地说。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