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初进小戏班   他们出城了。   坐在晃晃悠悠的马车上,班主亲切地向她问长问短。李云鹤自豪地告诉他,自 己曾在天津的大戏园子里看过梅兰芳的演出,从小被家人称为“小戏迷”,她的叔 叔是济南教育界的知名人士,她进小戏班可不是因为家里养不起她,她愿意的话到 秋天就可以升中学,如今她这样做,完全是出于对京戏的爱好,这样才能实现她登 台演出的夙愿,她是真正迷上了这一行……   从她的言谈举止中,班主已经看出这不是个一般的小姑娘,她能说会道,还上 过小学,很有见识。尤其是她的长相,大眼睛透着灵气儿,圆圆的脸盘儿,皮肤又 白又嫩,扮相一定好。这是一棵好苗儿,精心栽培就能成为这个小戏班儿的角儿, 将来就是一棵摇钱树啊!班主不打断她的话头,只听她不停地讲述自己的故事,还 不时赞同地点点头,目光中流露出欣赏和鼓励。小伙伴们见班主对她如此器重,也 不免另眼相看。   打歇儿的时候,班主说:“李姑娘,你会不会唱一段儿?”   “会!”李云鹤爽快地回答。   “唱哪个段子?”   “《苏三起解》。”   “那好,琴师准备,咱们请李姑娘给唱一段。”   “师傅、姐妹们,别见笑,我没正经学过……”她一见众人都盯着自已,一时 倒有些发怵了,但她终于定住神儿,跟着琴师拉的过门唱了起来:“苏三离了洪洞 县,将身来在大街前,未曾开言……”   虽然她未受过什么训练,嗓子有些发紧,心中也难免紧张,但毕竟大大方方地 唱完了这一段。   人家听后不约而同地鼓起了巴掌。听得出,她的音色甜美,咬字准确,调门虽 然不甚合弦,但挺放得开,是个好苗子,能学出来。班主尤其高兴,不花一文钱就 得了这么一个尖子,他乐得嘴都合不上啦!   他上前拍拍李云鹤的肩膀,亲切地说:“好姑娘,从明天就开始吊嗓子,不出 三个月,保你能登台演戏,好好学吧!”   李云鹤一听,顿时眉开眼笑,欣喜若狂。   班主又低头琢磨了片刻,颇有几分神秘地对她小声说:“李姑娘,我想给你起 个艺名,你看好不好?这艺名和你将来走不走红可是大有关系的。他们几个的艺名 都是我给起的,因为你上过学,所以跟你商量。”   李云鹤正在兴头上,愉快地说:“行啊,您给我起个什么名字呢?我这李云鹤 三个字可是一个北京教授给起的。”   “我还给你保留一个云字儿,青云怎么样?‘青云直上’啊!李青云三个字算 你的艺名,你看如何?”   李云鹤凝神思索了一下觉得挺顺口,于是回答说:“就听您的,这名儿挺好, 对我来说,从今儿起就变成一个新人啦!”   班主冲大家拍拍手说:“大伙注意啦,李姑娘从今儿起,名叫李青云,你们彼 此可以青云相称。”大家一下子围上来,这个叫“青云姐”那个叫“青云妹”,李 云鹤说:“我还不知道你们的名字呢,是不是都跟我说说,介绍介绍哇!”   班主说:“对!这话有理,你们记她一个人容易,她记这些人得一个个记呀。”   一阵热闹过后,李云鹤又悄悄问班主:“您给我起的这个名字,还有什么讲头?”   班主反问道:“《红楼梦》你知道吗?”   “听说过,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故事吧?”   班主说:“对,还有一位薛宝钗,是她最后嫁给了贾宝玉,享了荣华富贵的。 《红楼梦》里有一段写她的诗,其中有这样两句:‘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李云鹤点点头,觉得这青云二字所含的高高在上之意,比云鹤似乎更深邃、更 含蓄、更富于想象,读起来也更好听。她便对班主说:“谢谢您给我起了这么个好 名字,您就好比是那‘好风’,送我‘上青云’吧,我永远不忘您的恩情。”   一听这话,班主心中自然不胜欢喜,想不到这孩子还如此乖巧知礼,自然越发 地喜欢她。   小戏班里,老演员全是师傅,班主也是师傅,连敲锣打鼓的全算上,不到20个 人,李云鹤几天也就混熟了。每天早晨练嗓子,白天别人演出,她帮着化妆,同时 在台下跟着学。看人家怎么唱,什么表情,做什么动作,她都默默地记在心望。轮 到师傅教她的时候,她基本上都已经掌握了,因此,班主对她更加满意,经常在人 前人后夸她聪明、认真好学、一点就通。还说她无论是背戏词、学身段,还是练嗓 子、练武功,都能不怕苦,勤快,而且学得快,记得快。不知在什么时候,她甚至 还跟琴师学会了拉二胡,有时连师傅也弄不明白的唱词儿,她都会解释。班主爱她 如掌上明珠,她在小戏班里的地位自然与众不同,小伙伴们都巴结她,主动和她套 近乎,她也利用各种机会把他们各自的拿手好戏学到手。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 不到三个月,李青云居然能上场唱整段的折子戏了。《苏三起解》、《打渔杀家》、 《打金枝》等等,她都掌握了要领,每次登台还能有些即兴发挥,有些创新的动作 和表情。   她扮相端庄,雍荣华贵,声音甜润响亮,台步如飞,飘飘似仙,特别是她的亮 相,其神韵更不一般,常常得到观众的喝彩。   在休息的时候,她最爱说的就是天津卫如何如何,逗得那些从没到过天津的伙 伴们,个个出神发楞,羡慕极了。   她还会哼几句“蹦蹦戏”、“梆子戏”,就连说大鼓、唱单弦、说评书等等, 她也能说出个子丑寅卯来,这都是在天津时从“话匣子”里听来的。于是,在这个 小小的集体中,她成了出类拔萃的人物。这感觉,与在叔叔家补课时的枯燥无味相 比,真是大不样了,使她乐不思蜀。而聪明好学的她还善于汲取集体的智慧和营养, 尤其是班主向她传授的许多唱腔知识,她都牢记在心,就连别人不爱听的说教,她 都细心领会。班主是个颇有才华的民间艺人,这番谆谆教导把她真正领进了表演艺 术的大门,对她的一生都大有好处。“文革”中,她抓所谓“样板戏”,与她这段 经历不无关系。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