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海外归来 武昌起义的成功,汉阳、汉口的占领,使整个武汉三镇沸腾起来。蛇山上下, 黄鹤楼头,江汉关前,龟山脚下,到处是欢呼的人群。长期被封建统治压抑的激情, 如火山一样喷发而出,人们像庆祝盛大节日一样,庆贺着武昌起义的胜利。 占领汉阳以后,革命军随即宣布成立湖北军政府。谁来担任新政府的都督?看 来,革命党人对此缺乏足够的精神准备。当时,直接领导起义的文学社和共进会的 领导者,在起义前有的就受伤或者牺牲,有的被迫逃出武汉。 孙中山这时远在海外,黄兴和其他同盟会领导人也分散在香港、上海等地。 起义的士兵和成千上万的群众聚集在弹痕遍地的湖北谘议局前,热烈地期待着 新的军政府的产生。 谘议局内,新都督的人选难以决定,起义的指挥者们正在激烈地争论着。 有人提出“统领黎元洪现在城内,若合适,可以请他来当。”这一建议,立刻 得到在场人的赞同。 黎元洪,字宋卿,湖北黄陂人,早年毕业于北洋水师学堂,曾在海军供职。甲 午战争之后,得到张之洞的赏识,任用他到湖北训练新军。八年间,由马队管带升 至第二十一混成协统领。这个人治军严格,但对士兵比较宽厚。保路运动在湖北兴 起时,他曾表示过同情,因此,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一向对他颇有好感。可是, 像这样一个清廷军官,对革命是坚决反对的。 兴奋而又缺乏经验的革命党人此时犯了一个历史性的错误:让黎元洪当了都督。 黎元洪开始坚决不肯应承,后来被迫答应。原谘议局议长汤化龙则做了军政府的民 政总长。这样,武昌起义的一部分领导权,便落到了一批封建官僚、政客的手里。 新政府里塞满了一大批旧人物。 非常滑稽的是,革命军拿出写好的安民布告,要黎元洪签字时,黎元洪舌头打 着颤,含糊不清地说:“莫害我,莫害我。”最后还是无可奈何地签了字。 于是,这个布告便在全城张帖了: 中华民国政府鄂都督黎布告:今奉军政府令,告我国民知之。凡我义师到处, 尔等勿用猜疑,我为救民而起,并非贪功自私。拔尔等于水火,补尔等之疮痍。尔 等前此受虐,甚于苦海沉迷。只因异族专制,故此弃尔如遗。 须知今满政府,并非吾汉家儿。纵有冲天义愤,报复竟无所施。我今为此不忍, 赫然首举义旗。第一为民除害,与民努力驰驱。所有汉奸民贼,不许残孽久支。贼 昔食我之肉,我今寝贼之皮。有人激于大义,宜速执鞭来归,共图光复事业,汉家 中兴立期。建立中华民国,同胞其勿差池,士农工商尔众,定必同逐胡儿。军行素 有纪律,公平相持不欺。愿我亲爱同胞,一一敬听我词。黄帝纪元四千六百○九年 八月二十日。 这是中华民国开国第一次发布的文告,很有历史意义。由于当时人们普遍渴望 汉族光复,建立民国,因此,当布告贴出后,观看的人不计其数,都以先睹为快。 布告署名是黎元洪,一些人惊异地说:“没想到黎协统也是革命党。”当时,这也 可以起到一些安定人心的作用吧。 “革命党举义成功”的消息,立即飞传中国大地,震撼了大江南北,分散在各 地的革命党人以及和同盟会有联系的革命团体,很快便在各省领导或积极发动新军、 会党起义,促使革命形势在全国范围内飞速发展。首先响应的是湖南、陕西两省, 继而江西、山西军政府也宣告成立。到11 月下旬,全国二十四个省市中,已有十 四个省脱离清廷独立,其他各省的反清斗争也风起云涌,清政府的反动统治,顿时 陷入士崩瓦解的局面之中。 武昌起义爆发时,孙中山正在美国的北部科罗拉多州进行宣传募款活动。10 月12 日,他从美国的一家地方报纸上看到了一条“武昌为革命党占领”的电讯, 心情兴奋极了。多少年来,他为之奋斗,翘首盼望的起义胜利的这一天,终于来到 了! 夜晚,孙中山靠在床上,床头灯发出柔和的灯光,照着他激动得有些发红的面 颊。他将这条消息又看了一遍,其实,原文已经能背出来了。他一边看,一边想, 无尽的思绪在脑海里翻腾着,往事一幕幕呈现在眼前。 从1906 年冬天到1911 年的春天,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先后发动和领导了十 次武装起义。但是,十次起义均以失败而告终。特别是在黄花岗之役中,革命力量 损失惨重,真是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革命党同志中间,包括一些重要的 骨干分子,产生了悲观的情绪。 失败怕什么?失败是成功之母。令孙中山更为担忧的是,在武装起义失败的同 时,革命队伍内部发生严重的分裂。这是孙中山最不愿意看到的事。 同盟会中有一些领导人对孙中山大加攻击,一时纷纷嚷嚷,不可开交。过去和 孙中山有些隔阂的章太炎,联络了一些人,声言要开大会撤销孙中山的总理职务。 刘师培、张继等人创办了《天义报》,宣传无政府主义,还大肆攻击孙中山的三民 主义。1910 年,章太炎、陶成章等人在东京重新成立了光复会,谩骂孙中山,造 成了许多地方同盟会组织的大分裂。 一个革命家,在他最需要人帮助扶持的时候,还有什么比朋友、同志的背离更 使他伤心呢?孙中山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仍然忍辱负重,毫不气馁地为革命奔走 呼号。他坚信自己所奋斗的事业是正义的,同盟会中的多数人是理解并拥护自己的。 为了进一步集聚力量,他一面到南洋、欧美等地鼓吹革命,试图东山再起,一面往 各地筹集资金,抚恤死难烈士家属,为再次起义准备军饷。 在美国,旧金山是一个华侨集聚之地,孙中山曾经多次来到这里活动。 mpanel(1); 为了加强对美洲华侨革命力量的统一领导,1910 年3 月,孙中山在旧金山主 持成立了“美洲同盟总会”,将美国几十个城市的同盟会分会联合在一起。 为了打开局面,不断扩大力量,1911 年6 月孙中山再次到达旧金山,经过努 力,促使美洲同盟总会和洪门致公堂这两大组织,消除门户之见,尽释前嫌,不再 听信清政府旧金山领事的挑拨。美洲同盟总会会长李是男与致公堂首领黄三德都十 分信赖孙中山,经会商后达成协议,于6 月18 日分别刊登布告,通知美洲各埠所 属的同盟会和致公堂实行联合,同盟会员一律加入洪门。在旧金山,孙中山兴致勃 勃地担任了同盟会员加入洪门的介绍人。 在这个基础上,孙中山在旧金山发起成立了“中华革命军筹饷局”,对外则称 “国民救济局”,首先在旧金山及其附近地区宣传募款,号召广大华侨踊跃捐资, 以助革命大业。 为了扩大革命影响和捐款渠道,孙中山建议选派四个同志,分成南北两路,从 旧金山出发,到纽约集中后再分道返回旧金山,向全美华侨集居的大小埠头解释革 命宗旨,扩大革命组织。孙中山第一个自告奋勇担任演说员,和同志黄三德一道于 9 月2 日沿北线出发宣传。沿途的华侨亲切地称他为“孙文大哥”。 孙中山的革命宣传和筹款工作,并不总是顺利的,也有不少华侨态度冷淡,有 的甚至还予以嘲笑和攻击。每到一处,除了发表演说,孙中山一有空有就登门访问 一些有影响的当地华侨。有些资本家老远看见孙中山来了,马上关起店门,给他一 个闭门羹。 一天上午,孙中山走到一家华侨洗衣馆门口,正准备进门访问。突然从屋里走 出一个中国人,手里拿着熨斗,气势汹汹地指着孙中山的鼻子说:“你不准进来, 我不听你的‘大炮’!你要敢进来,我就用这个熨斗掷你!”孙中山没有生气,反 而对那个华侨很诚恳地笑着点点头,走向隔壁的一家华侨商店去了。 随行的同志十分气愤地说:“这个侨胞的态度,真叫人受不了!”孙中山宽宏 大量地笑着说:“这些遭遇是我早已预料到的,没有什么关系。人家不了解革命道 路,责备两句是不足怪的。在南洋,在欧洲,我都碰到过这样的人。有些人时间长 了,接受了革命的思想,就与我交了朋友。”虽然碰了不少钉子,但在孙中山所到 之处,绝大多数华侨是爱国的。孙中山的演说极富感染力,有的连老农民、老园工 也停下活来听他宣传革命道理。许多侨胞听了孙中山的宣传,纷纷解囊捐款,特别 是工人更为踊跃。有的失业工人,生活已很艰难,还借钱捐款。 有一天,一个中年洗衣工拎着一袋钞票,来到孙中山下榻的旅馆,把二十多年 的积蓄往桌上一放,未等孙中山开口问他姓名,便匆匆告辞走了。 华侨的爱国主义精神,一次又一次使孙中山感动万分,一路的辛劳、委屈,也 顿时化为乌有。 孙中山在海外募集的革命捐款,一批又一批地汇到同盟会的起义指挥机关,而 他自己却经常囊空如洗,生活十分清苦。他不计较这些个人的荣辱得失,也没有闲 暇考虑安排自己的家庭和生活。颠沛流离,云游海外,为的是早日实现自己的夙愿 ――推翻清廷,建立民国。 如今,随着武昌起义的成功,自己的理想就要实现了。孙中山想到这些,激动 得久久不能入睡。他索性穿衣下了床,在房间里踱着方步,有时直愣愣地盯着窗外 出神,静静地思考着。 下一步怎么办?要不要马上回国直接指挥这场革命战争?孙中山踌躇良久。如 果这时即从太平洋秘密回国,那么,二十多天后就可以到达上海,亲自参加摧毁清 王朝的战斗,以慰平生之愿。经过再三考虑,孙中山预计新成立的革命政府将会碰 到很多外交、财政等方面的困难,尤其担心某些帝国主义列强支持清政府,还可能 趁机直接干涉中国革命。所以,当务之急应该是办理外交和财政借款,用釜底抽薪 的办法来断绝清政府的后援。于是,他决定立即中止在美国的演说筹款计划,绕道 欧洲回国。 一个星期以后,孙中山经芝加哥来到纽约,到纽约后,他立即向美国一些政界 和财界人士介绍中国革命宗旨,争取他们的同情和帮助。他还派人转告日本驻美代 理大使植原,希望日本政府不要支持行将崩溃的清政府。在纽约期间,孙中山获悉 胡汉民、朱执信等同盟会的骨干正在相机争取广东反正,便致电两广总督张鸣岐, 劝其归降。 在纽约呆了十余天,孙中山又一次横渡大西洋。于11 月10 日来到伦敦。 十五年前,他作为一个政治流亡者,在这里被清使馆秘密绑架,从九死一生的 危境中幸而脱险。现在,他以中国革命党领袖的身份在这里积极进行了一系列外交 活动。 孙中山首先通过美国朋友咸马里的介绍,与英、美、法、德四国银行团主任会 谈,磋商停止给清政府贷款的问题。银行团代表答覆说:“这件事,只有外务大臣 才能决定,我们作不了主。”孙中山又委托维加炮厂经理道森,就此问题向英国外 务大臣交涉。孙中山提出了三条要求:停止对清政府的一切借款,制止日本政府援 助清政府,取消英属各地放逐令以便取道回国。 英国政府对孙中山的要求,虽然表面上表示同意,实际上是在应付。孙中山还 以革命政府的名义,分别与四国银行财团和汇丰银行代表商洽贷款,答覆是:“银 行财团借款给中国,只能与新政府交涉,但必须等你回国后成立了正式政府才能具 体洽商。”看来,这是以一种委婉的方式拒绝孙中山的要求。 孙中山离开伦敦,于11 月21 日又来到了巴黎这个美丽著名的城市,会见了 法国外交部长比恭,要求法国政府承认中国革命的新政府,没有得到官方的正面回 答,只有少数人士表示同情。他与法国东方汇理银行总裁西蒙会晤,要求给中国新 政府贷款,遭到拒绝。他还谋求与当时正在巴黎访问的俄国外交部长萨佐苏诺夫会 见,也被置之不理。 孙中山满怀希望地到处奔波,到处求援,却到处碰壁!跑了一个多月,他遇到 的不是冷眼讥讽,就是蛮横拒绝,几乎没有什么值得自慰的成果。事实上,从中国 共和政府的成立,到以后反对军阀的斗争,乃至一直到孙中山逝世,他都没有得到 英、美、法、日等列强的支援。相反,他们支持的是他的敌人袁世凯、冯国璋、段 祺瑞、吴佩孚之流。孙中山到了晚年才认识到“反革命之恶势力所以存在,实由帝 国主义卵翼之使然。”在这段时间里,孙中山不断接到国内黄兴等人一再催促他尽 快回国的电报,便匆匆离开法国,从马赛港搭船回国。 12 月21 日,船到香港,广东军政府都督胡汉民、财政部副部长廖仲恺专程 从广州到香港迎接孙中山。老战友重逢,无比亲切。胡汉民告诉孙中山: “目前革命确实取得了很大胜利,但是袁世凯在北方手握重兵,居心叵测。 先生如去上海,各省必定推举您为总统。但先生手下无一兵一卒。怎能成大事? 先生不如留在广州,训练精兵数万,然后肃清强敌,使国家真正统一,建立共和政 府。”孙中山听了,思忖了一会,毅然地说:“你的话不无道理。但今日中国,最 大的问题是没有统一的革命政府。如能创建政府,则满清政府必然倾覆,袁世凯也 未必能支撑长久。况且,目前上海、南京正处在前方,如果我不去首当其冲,就是 避难就易,有负于四方同志的期望。”他打住话头,停了片刻,继续以坚决的口吻 说:“对内对外的大政方针,决非他人所能胜任。”孙中山还说服了胡汉民、廖仲 恺、朱执信等人,与他一起北上,共同担起建立共和国政府的重任。 12 月25 日晨,一艘由香港开往上海的海轮,徐徐驶进了黄浦江。孙中山万 分激动,站到船舷旁,兴奋地眺望着黄浦江两岸的景色。自广州密谋起义失败后, 他亡命海外已经整整十六个年头。多少艰难,多少曲折,多少亲密的战友和同志为 国捐躯!现在,终于回到了日夜思念的祖国,久久不能平静下来。 轮船慢慢地靠上了三马路外滩的海关码头。码头上早已聚集了一行欢迎的人群, 有同盟会员、新闻记者、外国领事、地方官员、富商绅士,还有很多市民、工人、 学生。 欢迎的人群看到孙中山站在甲板上,顿时人头攒动,声浪喧哗: “欢迎孙先生海外归来!”“孙中山!孙中山!”孙中山此时身穿黑色西服, 神采奕奕,举帽挥手向欢迎人群致意。他和胡汉民步上码头石阶,和前来欢迎的黄 兴、宋教仁、陈其美等同盟会领导人紧紧握手,互相问候。 十余名记者将孙中山团团围起来,个个都手提快镜头摄影机,争相拍照,不断 发出“咔嚓、咔嚓”的响声。 “请问孙先生,听说你这次从海外带回了大笔巨款和军舰,有这回事吗?”一 个带眼镜的外国记者向孙中山发问,因为社会上对此早有传闻。 “我这次回国,分文未带”,孙中山微笑着回答,“所带回的,革命精神而已!” 一个记者拥到孙中山面前,有礼貌地问:“孙先生,现在南方的革命军正和清政府 的代表在上海会谈,请问先生对此有何意见?”孙中山已经知道,一个星期以前, 在帝国主义分子、袁世凯和立宪派共同策划之下的南北议和,已在上海英租界正式 开始。帝国主义千方百计地迫使南方的革命势力与袁世凯妥协。他一听记者问对待 此事的态度,立刻斩钉截铁地回答:“革命目的不达,决无议和可言!如果要议, 那只能商议推翻清王朝,尽快实现全国的统一和民主共和!”孙中山回到上海,使 革命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革命党人精神为之大振。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共和国政府,就在孙中山来到上海以后诞生了。 -------- 泉石书库

Search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