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签
主编《救国时报》(1) 1935 年至1938年在苏联莫斯科编辑的《救国时报》,是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 际代表团以巴黎反帝大同盟机关报的名义,在法国巴黎注册并公开印刷发行的。它 在宣传和解释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鼓动和指导海内外同胞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做了大量工作,起了重要作用。其中渗透了李立三的大量心血。 1935年6 月,李立三从阿拉木图执行特殊使命的岗位上被共产国际调回莫斯科 后,分配到外国工人出版社中文部任部长,同时担任《救国报》的编辑。 1935年,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国际上,德、意、日法西斯联盟已 开始形成,并在世界许多地区加紧了它们的侵略行动,一个广泛的世界人民反法西 斯战线开始形成。在国内日寇继占领我国东北四省后,又不断发动新的侵略,妄图 进占全中国。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同年夏天与日寇订立了丧权辱国 的“何梅协定”,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牺牲冀察两省的主权。全国人民开展 了抗日救亡斗争。 与此同时,中共领导的工农红军突破了国民党第五次“围剿”后,正在进行举 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由于国内的白色恐怖,在群众中无法公开出版党的刊物, 宣传党的抗日救国主张。因此,远在莫斯科的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决定出版《救 国报》,作为在国外从事抗日宣传的机关报。编辑部设在莫斯科红场附近的外国工 人出版社中文部内,在莫斯科组稿、编辑、排版、打出纸版,再航寄法国巴黎印刷, 向国内和世界各国发行。《救国报》于1935年5 月创刊。先后参加编辑部工作的有 :李立三、廖焕星、陈潭秋、张报、于辛超、邱静山、赵毅敏、欧阳新等。报纸最 初由廖焕星负责主编,不久就由李立三接任。由于王明要直接控制,因而李立三和 廖焕星都没有主编的名义,但他是全面负责的。 报纸创办不久就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国苏维埃中央政府为抗日 救国告全国同胞书》,即《八一宣言》,举起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为动员 中国人民起来抗日和准备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起了巨大的作用。报纸冲破了国民 党反动政府的封锁禁令,从国外秘密地传入国内白区的北平、上海、重庆等地,有 力地促进了 “一二・九”抗日爱国学生远动的爆发。 与此同时,中共代表团又派张浩(即林彪的堂兄林育英)秘密回国,于11月下 旬抵达陕北瓦窑堡,向中共中央传达了共产国际关于建立广泛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的精神和《八一宣言》的内容。中共中央随之于11月28日也发表了和《八一宣言》 内容基本相同的《抗日救国宣言》。 公开发表的《八一宣言》,在海内外各阶层人士中激起了强烈的反响。兼之, 这年9 月,《救国报》曾全文刊载了蒋经国在苏联写给他母亲的一封公开信,信中 痛斥蒋介石假革命真叛变的面目,并申明要与蒋介石公开决裂。苏联的《消息报》 和《真理报》相继转载。这份轰动一时的信件很快传遍海内外朝野各界。恼羞成怒 的蒋介石大发雷霆,立即授命驻巴黎大使照会法国政府,以内阁决议案取缔了《救 国报》。 对此,吴玉章在《关于救国时报的回忆》中写道: 十一月初我秘密到达巴黎……但这时法国政府忽令《救国报》停刊。为了反抗 法国政府这道法令,使报纸继续出版,我去找法国共产党的同志们商量,问他们是 否可以通过起诉,争取复刊……他们对我说:这不是什么法律问题,而是政治问题 ;这次令《救国报》停刊,是法国政府为了外交关系由内阁决定的;起诉无用,抗 议也无济于事。并说:好在法国政府向来标榜言论、出版自由,如果把报头的汉字 和法文稍加修改(保持大意相同),仍可继续出版。这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在 开展,国内人民和国外华侨纷纷来函订报,各方需要很急,而且报纸的纸版要从莫 斯科航空寄来,如不赶快设法,很容易使报纸脱期,从而会引起各方面的疑惧。因 此,我急电领导请示,建议改称《救国时报》。在得到回示同意后,我们赶忙把莫 斯科寄来的纸版改了报头,使报纸一期也不脱。《救国时报》居然在“一二・九” 那天,又继《救国报》而出版了。把汉字头增加一个“时”字,并不大引起人们的 注意;而在法文报头上,却如同新出一家报纸似的,法国政府因此也就不再追问。 mpanel(1); 《救国报》实际上共出了16期,《救国时报》于1935年12月9 日出第1 期,初 为周刊,不久改为5 日刊,到1938年2 月10日停刊,共出152 期,它的主要任务是 宣传我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从创刊号起,就明确指出,在民族危机空前严 重的条件下,中国惟一的出路,就是全民族一致对外,建立全民救国的联合战线。 它发表了许多论文,刊载了许多中共中央的文件和毛泽东同志的著作。 1934年10月,中共苏区的电台被国民党的飞机轰炸破坏中断了与共产国际的电 讯联络。遵义会议以后,红军长征到四川西部突破了泸定桥。1935年5 月,身为全 国总工会党团书记的陈云,受中共中央指派前往苏联同共产国际取得联系。他突破 蒋介石反动派阻隔,先返回上海,8 月5 日离开上海,于8 月20日到了莫斯科。李 立三与陈云远在他乡重逢,格外亲切。在交谈中,李立三从陈云那里了解不少红军 长征途中的亲身见闻,就以老朋友身份委托陈云出任“临时记者”,利用工作、学 习之余撰写长篇报告文学《随军西行见闻录》,假托一个被俘国民党军医的口吻, 描述了红军长征中的真实历程。从1936年3 月起,《随军西行见闻录》在《救国时 报》上连载,吸引了海内外大批读者,许多爱国人士从这篇报告文学中认识了红军。 夏衍曾因不知党中央在哪里而苦闷过,当他看到《救国时报》,看到《随军西行见 闻录》后,一下子认定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办的报纸,而倍感亲切。

Search


Share